首页 > 寺庙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和武则天的丈夫,李治一直是人们批判的对象,认为他把大唐整的乱七八槽,只能由武则天收拾乱摊子,武则天更是几乎把李氏皇族屠戮殆尽。于是很多人都称李治上对不起父亲,下对不起儿子。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共在位34年(649-683年)。由于李治生性儒弱、平庸无能,导致当政时期大权旁落,皇后武则天垂帘听政,他死后不久,武后临朝称制直至代李唐建武周,成就一代女皇梦。那么,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偏偏选了这样一个近似窝囊废来接班,还差点把大唐江山给断送了?

李世民与后妃们共生有14个儿子,依次是太子李承乾(619-645年)、楚王李宽(619-?年)、吴王李恪(619-653年)、魏王李泰(620-652年)、齐王李佑(?-643年)、蜀王李愔(?-667年)、蒋王李恽(?-674年)、越王李贞(?-668年,武则天称帝后发起越王之乱而被灭族)、唐高宗李治、纪王李慎(?-689年)、江殇王李嚣(?-632年)、代王李简(?-631年、赵王李福(?-670年)、曹王李明(?-682年)。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系由聪明贤淑的长孙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宫妃嫔。

根据立嫡立长的传统皇位继承制,李世民受父皇之禅当上皇帝的当年,就将时年8岁、原本聪明可爱的嫡长子李承乾确定为皇太子。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

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便于行,他认为有损太子的形象,因此产生自卑感,此后为冲淡此感,开始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还有同性恋倾向,以致于行为产生偏差,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贞观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被处死。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

四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史载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宠冠诸王,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著有《括地志》。

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在得知哥哥失宠,便想尽快取而代之,一方面让手下广结朝中大臣,为自己做太子造舆论,一方面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在太子李承乾终被太宗废黜后,李泰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他每天都到宫中伺候,进一步讨得父皇的欢心,太宗本来就喜欢他而当面表示要立他为太子。不想,这一提议却遭到了朝中地位显赫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的反对,他们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

李泰为了消除父皇的顾虑,一方面向父皇表示临时前会杀死自己所有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九弟李治,另一方面又去胁迫软弱的九弟,希望他退出这场竞争。正处于困惑中的李世民得知这一消息后,回想起长子李承乾因受李泰排挤而有了政变动机,自然很不高兴,于是决定让九儿继承皇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为其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李承乾与李泰相争,两败俱伤,李治坐收渔翁之利。晋王李治儿时性情温和,很是听话,也颇受父皇喜欢。太宗在废掉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的同党,消除了颠覆李治的忧患,并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上是让他们教育新任太子,实则是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之间的感情。

为树立新任太子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国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并经常让他陪伴自己朝见群臣,观摩日常政务的处理。虽说太宗确立了李治太子的地位并为他日后当皇帝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他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儒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于是曾经一度想改立三子李恪做继承人,因为他认为李恪在许多方面和自己相像。但是,李恪生母为隋炀帝女儿杨氏,为庶子。

而且这个想法也遭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强烈反对,有经过李治自己的努力,太宗此后不再提废立太子之事。太宗东征高丽时,留太子镇守,表现也很出色,而且太宗对太子的孝道也是称赞的。

李治真的治国无能吗?

历史上多数人认为李治作为一个皇帝是不合格。对他的评价是多是昏庸无能。尤其是欧阳修撰《新唐书》以后更甚,今天的电视里的李治更多的时候是在武则天的淫威控制之下。简直是有些惨不忍睹了。在这里说说我个人的浅见。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以往的人们在对李治进行评价的时候总是以李世民作为参考。他自己也无法从他父皇的笼罩下摆脱阴影。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叫人明了高宗的政绩。这样来说对李治是否公平。李世民是大唐实际上的开国君主。开国之功谁人能比。况且他的后期治国也治理的很好。但是我们应该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对李治这个守成之君来说要求就更严格了。表面上看李治在位的时候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对政治大的改动。有的人就以此认为这是李治的无能。我恰恰认为。李治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他的行为就让人想起了一个成语萧规曹随,因为他的前辈们已经很好的为国家规划了蓝图。要做的就是继续下去。而李治很好的执行了偃武修文的国策。 继续沿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开拓前进,怎么能够给他一个昏懦的评价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个事件看出李治是否是无能。 首先,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满300万户到永徽三年增加到380万户。古代看天下是否太平安定。百姓生活过的好还是不好。人口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战争会大大减少人口。人口众多。说明国家安定。国民的生活还很好。才能增加人口。 第二,他即位的当年,河东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晋州尤其严重, 天下诸州,水旱相继,关辅之地,又遇蝗灾,看看李治是如何处理的。 他除了诏遣使存问,给复二年,压死者赐绢三匹,妥善安置善后以外,他还就此事在朝廷上公开与群臣交流,并表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朕初登大位,因政教不明,遂使晋州之地屡屡发生地震。这是由赏罚失中、政道乖方所致。卿等宜各进封事,极言得失,以匡不逮。一个能责已的皇帝,是不是好皇帝,李治的风采能不能和唐太宗比比。。 第三。 平定天下的几次小的动荡。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太宗未能平定高丽的事业。对于平定高丽的事,看法不一。从隋起。至高宗时止。二朝的几位皇帝都不遗余力的做。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当时的皇帝好大喜功。喜欢打仗什么的。可是我却不这么看。你说是杨广还有可能。可李世民不至于还要这些功劳吧。他的功劳还不够大吗?主要是当时的高丽统治中国的东北方。国家比较大了。而且也不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教育。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这和当时朝鲜半岛的其它小国不一样。它不臣服于中国。所以为了中国的长治久安。中原的皇帝才不得不灭了它。不要说这是不人道什么的。我想说的是。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法律,道德。统统靠边站。第四。 高宗在处置涉及皇帝权威和危及皇位稳固的事件中,也从来不见昏懦和缩手缩脚。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徽三年他处理宗室近属的谋反案件。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等对高宗的继位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事情败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恪是主谋。高宗果断下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自尽。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贬岭表,吴王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株连很广。这样的作风如何能与昏懦挂钩?!

对李治的评价昏庸无道的最重要证据就是他一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他们两人并驾齐驱的时候,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对于武则天的干政。我想是因为爱和信任。他们在一起很不容易不是吗?所以李治很依赖于她。再说了。 唐朝世风开放,女性参政的障碍相对较弱,武则天参与朝政是出于高宗的意愿,因为武则天自身素质高,与他在政事处理上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并称二圣时代的开始,距高宗去世还约有十年。那么,这样的政治格局的确立,无疑是在高宗思维清晰之时。再者,高宗委托政事于武则天,虽然心甘情愿,但也不是完全放任。更何况,他还常常会命令皇太子监国,代他处理国政,而不是完全地依赖武则天一个人,而李治的后期实在是病的太历害了。史书说。 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这时的他要治理国家没有帮手是不行了。 武则天无疑是最好的人选,武则天的野心显现主要是后期和李治去世了以后。话说回来。武则天在位时也很好的执行了太宗的国策。国力也是大大的增加。对国家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好。 对于具有强烈的男性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男性政治为主导的社会是有点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当政。

我认为对于历史上李治的评价不能单单的以昏庸无能来概括。李治是泰山,但你非要他和珠峰比。那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呢。我想李治就是月亮。他比不了太阳的光芒,难道还比不了地球上的灯光吗?他比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的皇帝好多了不是嘛?如何更好的评价李治。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吧。

李世民是第几个儿子

李世民人物简介: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渊简介: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子

李治:628年出生于长安,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祖籍为陇西成纪。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即太子李承乾,楚王李宽,吴王李恪,魏王李泰,齐王李佑,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唐高宗李治,纪王李慎,江殇王李嚣,代王李简,赵王李福,曹王李明。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为李世民的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 四世同堂人物分析|
  • 四世同堂人物分析| | 四世同堂人物分析| ...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 明朝最有贡献的皇帝|
  • 明朝最有贡献的皇帝| | 明朝最有贡献的皇帝| ...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 山东古时候叫什么|
  • 山东古时候叫什么| | 山东古时候叫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