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植食恐龙
优肢龙是一种原蜥脚下目类的半双足恐龙,它诞生于三叠纪的末期,化石目前在非洲大陆有广泛分布,尤其是在南非、津巴布韦以及布莱索托等地,它是一种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达9-12米,成年体的重量一般在1.8吨左右,算是原蜥脚下目恐龙中最为庞大的一种。
优肢龙的四肢都是粗壮的圆柱形,非常像是蜥脚类恐龙,不过很奇怪的是,这种优肢龙的后腿都是像人类一样直立的,全部都是向着身体的两侧伸展开来,而股骨的骨骼是明显带有弯曲的,古生物学家判断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特殊的步态形成的骨骼进化,估计是长期前肢趴在树干上,后肢做支撑导致的,可能是因为这样更便于获取更高处的树叶和植物。
优肢龙被认为它可能是和非洲南部的板龙属于同一种属,板龙可能是优肢龙的祖先,现在的正模标本是在1863年发现的,其中包含了不少的四肢和脊椎骨骼,在1866年的时候,一位叫做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专家为它们进行了命名,最终根据它们的健壮后肢特征改为了现在的名字,而拉丁文含义就是有翅膀的蜥蜴。
原蜥脚下目恐龙属于目前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之一,并且分布非常的广泛,几乎遍布全球,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非常完整的蜥脚类化石还没有发现,特别是非常大型的恐龙,基本上都是缺乏颅骨、四肢等部分。而优肢龙也是原蜥脚下目恐龙的一种。
所以原蜥脚下目恐龙中体型最小的侏儒型恐龙,比如欧罗巴龙等,也可以达到5-6米,比只有鸽子大小的侏儒耀龙还是要大上不少的。一般来说蜥脚类恐龙都具有四足行走,脖子长、尾巴长的特点,其中尾椎的节数多达44节。
迷你型植食恐龙
树息龙又被称为檀攀鸟龙,属于手盗手类恐龙的一种,诞生于侏罗纪末期,体长只有10厘米,差不多只有现代的一只麻雀大小,从化石中能够看出它的羽毛痕迹,并且比较明显的体型特点就是它的第三指是非常长且怪异的,尾巴非常的修长,大约是大腿骨的6倍之多,尾巴尖带有扇形的羽毛。
树息龙的外形和始祖鸟非常相似,但是它的下颌格外的圆润宽阔,并且它是长有非常细密的小牙齿的,其中前端比根部的牙齿更大一些,树息龙的下颌处大约包含了12颗之多,并且还带有偷蛋龙下目恐龙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下颌骨几乎是结合在一起的。
树息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尾巴和外侧的手指非常长,尤其是其中第三只手指是最长的,大约是其他手指的两倍还多,这就造成了它的前手掌大多是不对称的,甚至有些未成年树息龙还会出现拇指侧翻。而树息龙的尾巴则大多修长到更是占到了体长的一半。
树息龙和其他的小型肉食恐龙非常不一样的是,它习惯于爬树,这样既能躲避大型的食肉恐龙的追捕,也能更方便的找到昆虫吃,所以这可能也是它的前肢手指会如此之长的一大原因,据科学家研究,它的第一指带有内勾的指甲,所以它才能够通过第三和第一指便捷的进行攀爬。
不过奇怪的是,其他的食肉恐龙基本上都是二指会偏长,但是树息龙却是第三指长,并且爪子尤其的发达。而且树息龙大多长有非常修长的羽毛,尤其是尾巴上的羽毛非常长,但是它和耀龙一样,都是没有飞羽的,所以它不会飞行,但是科学家猜测它可能会从树上滑行到地面上。
植食恐龙图片
鸭嘴龙是一种鸟臀类恐龙,诞生于白垩纪的晚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顶长有突出的冠饰,而且吻部是较宽的鸭嘴状,鼻孔朝天。鸭嘴龙算是北美洲最早挖掘的翼类恐龙,在加拿大北部的一具鸭嘴龙化石也是目前全球最北的恐龙化石,最大的鸭嘴龙身长可达22米左右。
鸭嘴龙的头部大多带有不同的冠饰,不过在鸭嘴龙属中也不是每一个都拥有着夸张的冠饰,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平头类恐龙,基本上和正常恐龙相比就是头顶处更加扁平,但是没有突起的头冠。而第二种则是带有棘或者棒状头冠的,它们大多属于栉龙,第三种则是比较原始的鸭嘴龙,大部分头冠都是厚实的头盔状。
鸭嘴龙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它们的头骨都非常高,并且枕部尤其的宽阔,脸部也非常修长,嘴巴比较宽扁,鼻孔极大,导致鼻部带有一定的凸起。并且它们的腿部都带有三根指爪,大多后肢比较粗壮有力,用来行走奔跑,其中第三跖骨是最长的,带有很强的鸟脚痕迹,而其他的则都是蹄状爪。
鸭嘴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在白垩纪末期的时候发展的极为鼎盛,而它们宽扁的鸭嘴能够帮助它更加大力的咀嚼食物,主要以藻类或者柔软植物为食物,而且因为它们没有很好的防御和攻击技能,所以视力非常好,能够远远的就看清周围的敌人,为了更好的抵御危险,它们也大多选择群居生活。
鸭嘴龙算是鸟脚类恐龙中化石分布最广的一种,由于白垩纪末期鸭嘴龙在北半球的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可以说在北美几乎遍地都是鸭嘴龙的化石,包括我国的内蒙古、东北、四川等地也发现了很多相关的化石,比如山东龙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体长最长的鸭嘴龙科恐龙的一种。
|非洲植食恐龙
植食恐龙图片 迷你型植食恐龙 非洲植食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