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S坦克发展史
开发背景
KRV重型坦克“埃米尔”
瑞典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对下一代新型重型坦克的研究,项目代号KRV(ķranvagn)或“EMIL”。当时的想法是研发生产一种重约30吨,对机动,防护和火力要求都很高的坦克。设计将在最大程度上基于本国现有的生产资源与技术。 研究概念成果是一台有三名车组的坦克,并配有高射速自动装弹机,当时主要考虑使用120毫米口径(后来是150毫米)的火炮。
验证车底盘
保存至今的验证车底盘
项目进展本来非常顺利但到了1953年英国人出人预料的允许瑞典人购买本国新锐百夫长坦克,KRV项目被中止了,只有已经订购的两个测试底盘得已完工。但进口百夫长并不意味着瑞典人就放弃了国产坦克开发,相反瑞典政府对国产新型坦克的性能指标的讨论更加激烈,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国产坦克方案比如在strv42基础上更换炮塔的strv74,该项目能够很快拿出成果,但技术先进性也一般。瑞典人希望新型国产坦克能够有强大的正面保护,小巧的身板以及比英制百夫长坦克更轻的重量。此外,应该更加易于培训成员,让战时入役的人员尽快学会操作。
strv42
strv74
凭借这些粗略的技术指标要求,设计师Sven Berge对下一代瑞典战车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早在1943年,他就已经在一本德国杂志上阅读到了有关1940年德国缴获的法国坦克测试,在测试中法制夏尔b1的一项技术引起了设计师的注意,法国人设计精巧的液压传动系统可以实现火炮与车体的随动,让驾驶员操作火炮瞄准。他本人还曾参与评估战后瑞典购买的德国坦克样本,并被三突和猎豹之类类型的德国坦克歼击车设计迷住了,这些坦克歼击车相比普通坦克生产得更快,更便宜,甚至拥有更强的火力和防护。
虽然坦克歼击车俯仰角不如一般坦克,但是使用液压气动悬挂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瑞典人正好在Lvkv 42防空车中测试了这种悬挂。这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无炮塔结构坦克的大炮完全固定在底盘上,不用为了火炮活动角度而牺牲装甲防护。
lvkv42
因此,不需要炮塔的坦克能够安装更大的火炮,更加紧凑的身板,与此同时使用液气悬挂和新型发动机也能有良好的机动性,最后,如果再配备上自动装弹机,坦克的布局会更加紧凑,减少一个车组成员也有利于战时迅速培训新人员,这正好*******对新型国产坦克的要求,一种全新的坦克设计概念就此诞生了。
设计概念图
设计概念图研发历史
悬挂设计图
1956年8月,设计师Sven将自己创新的坦克设计提案提交给了Höglund部门的负责人,但是这个提案只是耸了耸肩。车辆管理局局长吉尔纳上校也对这个概念表示怀疑。但是,Sven的想法似乎很有说服力,于是他们给了sven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发展这些想法。
随后,这种想法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Sven被邀请参加研究小组,该小组的任务是为新的国产主战坦克定下技战术指标。对他们而言 seve提出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战车小而紧凑,乘员仅由两个人(驾驶员和车长)组成,大炮固定在底盘中,通过车身转动来对准目标。
这种独特想法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得到重量更轻,更低的坦克,其侧面和正面投影明显较小。另外,也可以将自动装弹机和弹药室布置在较低的位置,并在车厢的后部与乘员隔开,这将大大提高车辆的生存能力。 缺点坦克在行驶中无法开火等等,但是,这些缺点可以与许多优点相抵消。
在瑞典的需求中的坦克也不会像世界其他地那样用作进攻武器,而是用于防御。评估表明,这种 无炮塔坦克可以轻易地抵御来自瑞典东部的坦克威胁。
尽管人们对Sven Berge 的建议还是持怀疑态度, 但在 1957年春季瑞典政府确定了未来坦克的三种不同选择:
选项A 英美50吨级坦克,具有强大的保护能力和中等的机动性(对应后来的M60和酋长)
选项B 德法30吨级别坦克,防护性低,机动性高(对应爆1和amx30)
选项S 即所谓的“ S坦克”概念
新S坦克的设计概念是革命性的,大炮固定在车体上,然后对准目标。配备筛网或栅栏形式的外部附加装甲,这将大大提高坦克对当时流行的破甲弹的防御能力。动力系统也可以前置,从而为车组提供额外防护。
经过六个月的工作,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应根据此概念建造验证车以确认是否能达到设计指标。1957年,政府拨款2000瑞典克朗用于初步试验,实验中给旧式Ikv103突击炮加装了液压转向系统,实验结果表明sven的概念可以实现。
研究小组于1958年春季提交了研究结论的同时还建议根据指定“ Tank S”的原理设计,进行30吨级坦克能否使用可调液气悬挂的验证试验 ,瑞典政府很快又拨发了一台战后购买的谢馒头用来进行试验,测试又进行了一年。
最后,为了完全测试液气悬挂系统,瑞典人使用了KRV项目的测试底盘之一进行测试。
结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同时对适用于S车的动力系统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柴油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组合是最佳解决方案-发动机舱空间有限和瑞典高寒气候导致了这种选择。
研究小组的建议和积极的测试结果导致了瑞典国防部决定开发新的坦克。1959年,博福斯接到订单,生产两辆原型车S1和S2,并于1961年交付。S1由电力驱动对各项子系统进行测试,S2则对动力系统进行了测试。
S1样车
全尺寸木质模型
鉴于结果良好,军方订购了十台0系列预生产型S坦克,并于1963年底交付。之前购买Strv 101(百夫长) 意味着 瑞典获得了制造105坦克炮(但使用更长的L62倍径)的技术,从而节省了新型S坦克武器系统的开发资金。
测试中的0系列S坦克
零系列试验的成功导致了价值超过5亿瑞典克朗的巨额S坦克订单,这是瑞典军队有史以来的最大订单。
S坦克 “世界名人”
1963年春天,在S坦克最终登上瑞典报纸之前,S坦克是鲜为人知的。甚至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3月21日的“备忘录”中也表示,他希望获得有关新型瑞典战车的更多信息。一周后,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回复如下:
“他们的新型战车在外形,重量和两栖能力方面均优于我们的M60。尽管陆军充分认识到瑞典设计的优势,但陆军认认为这种新式坦克更像是一种防御性的坦克歼击车或突击炮,而不是陆军坦克概念中的坦克。”
因此,美国人并不完全了解S坦克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它主要是为防御战而设计的。
(未完待续)
二战德国坦克发展史
首先是I号坦克及变形车
总述: 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因此,在1932年德军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种轻型坦克(5吨)的规格说明。设计者的主要经验来源于早期的一些“秘密”项目和与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计划。
I号A型:德国武器局接受了LK B1样车并给予Sd.Kfz. 101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一号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中的后3个装在平衡架上而第1负重轮为独立悬挂,而车体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车体中轴线靠右。全车只有2名成员:驾驶员兼机电员、车长兼机枪手。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产了818辆一号A型坦克。
来张正面的!
I号B型坦克: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马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装甲军。
I号坦克C/D型: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并使用现代化的扭杆式悬挂。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EW141机关炮一门和MG34机枪1挺,其中EW141为20mm的口径的反坦克速射炮。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其中两部在1943年被送往苏联作战,其余38部被送往西线。
D型 德国武器局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机动性,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号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础上开发出VK1801样车,它也称为一号D型,由于拥有重装甲而达到20吨的重量。
变型系列一号指挥坦克为更好地协调装甲部队,德军在1935年将部分一号坦克底盘改造成为指挥坦克。去除了炮塔,装有突起的上层指挥结构和固定的四角型指挥塔,出入口开在指挥结构两侧。它装有FuG2和FuG6电台,多出的天线架在右侧翼子板上。苏德战争爆发后又加装了更强的FuG8和FuG10电台而成为后期型,框形天线环绕车体。 1935年至1937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共改造了184辆指挥坦克,另有6辆是用A型改造。
▲德国装甲之父——古德里安
而德国的古德里安在富勒《装甲战》思想的基础上对装甲兵作战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坦克集中应用突破敌防线的作战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大规模的装甲部队担任尖刀作用,在战役层面打开战役缺口。尔后利用其机动性优势迅速向敌后方进攻,瘫痪敌后勤指挥系统,由摩托化步兵跟随其后填补战场空缺,最后装甲部队回应配合步兵完成对包围圈内敌人的围歼,这也是二战期间德军所采用的战术思想,并与之配合发展了1号、 2号 、3号 、4号、 5号黑豹、 6号虎式 、7号虎王共7型主力坦克。
1号 2号坦克
1933年德国重整军备后,陆军部决定利用暗中发展的坦克技术来开发一型重量在5吨上下的轻型坦克作为过渡之用。各项技术指标也不要求过高,结果克虏伯公司的方案被选中。经过1年多的继续改进和发展,新坦克被生产出来了,并被命名为1号坦克。
▲1号坦克——武器仅为两挺机枪
1号坦克全重5.9吨,成员2人,发动机功率为57马力,主要武器装备为2挺MG-13-7.92mm机枪,正面装甲厚度为13mm,最大公路时速为40千米,最大行程145千米。19357年克虏伯公司又推出了1号B型车,主要改进了悬挂系统和动力系统,采用100马力的发动机后,机动性能获得大幅度提升,其它部分基本没有变化。
在成功研制1号坦克后,陆军部要求在一号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款更大的坦克,最终MAN公司的方案赢得了陆军部的青睐,新坦克被命名为2号坦克。2号坦克主体从1号坦克发展而来,悬挂系统和动力系统依然沿用了1号坦克的技术,武器为一门20mm机关跑和两挺7.92mm机枪,战斗全重达到了9.5吨,最大公里时速为4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为125千米。
▲2号坦克——主武器为一门20mm机关炮
相比于同时期西方和苏联的坦克,1号和2号坦克在各方面都难以与之抗衡,可以说这这两种坦克的实验作用大于作战目的。1936年德国派遣100辆1号坦克和少量2号坦克参加西班牙内战。实战表明该两型坦克薄弱的装甲仅能抵挡步兵的轻武器,在近距离甚至连重机枪的子弹都无法做到有效防护 ,面对苏联的BT-5和T-26根本无法生存。1938年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古德里安利用新组建的3个装甲师进行了一次具有战略战术双重意义的装甲集团远距离奔袭作战。结果在这次作战行动中,战车的维修率高达50%,尽管这次行动在后来被很少提及,但笔者认为这次行动对德国闪电战理论的行成具有重要意义。
3号 4号坦克
轻型坦克火力和防护性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1935年起,德国人把研制重点转向两种中型坦克,其中一种是数量较多装有高射炮的坦克,这就是3号坦克。
在1号和2号坦克发展的同时,古德里安就指示各军火公司研制一种15吨级装备37或者50mm火炮的中型坦克作为未来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1937年5月陆军部选中了奔驰公司的设计方案,定型后的坦克被命名为PZKPFW3型,简称3号坦克。3号坦克自1939年入役到战争结束各种改进型号多达12中,其中A B C D为实验型号,产量很小。1939年开始生产的Z型是初生产型号,Z型后期装备一门50mm短管火炮,是入侵波兰的主力。1941年德军又开发了F. G. H三种型号,它们和J 型早期型都装备了50mm或37mm的火炮,1941年至1943年又增加了J G M N四种型号。除了N型和J型早期型,其他型号都装备一门50mm长身管火炮,N型装备一门短身管75mm火炮。截止战争结束3型坦克各种型号共生产了6000余辆。
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被称为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
1941年德国陆军部下令由MAN 奔驰公司分别开发一款更大吨位更强火力的新型坦克。1942年11月选中MAN公司的VK3002原型车,并命名为5号黑豹坦克,于12月投入生产。黑豹坦克可以说是德国坦克发展史上一个突破,和以往的德国坦克不同。黑豹坦克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和宽大的履带,在防护性和机动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采用的KWK42型70倍口75mm主炮威力强大。在北非战场上曾在3000米距离上击毁一辆谢尔曼坦克,这个距离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非常远的距离了。
黑豹坦克最初的生产型号为D型,于1944年在库尔斯克战役前紧急生产了250辆投入战场,由于匆忙上阵,乘员对坦克的熟悉度不够,加上战术上的指挥错误以及装备的不成熟极大限制了黑豹坦克的性能发挥,第一天交战就损失了210辆,损失率高达84%。
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在当时具有最强的防护和火力
1942正当黑豹坦克研制时,希特勒决定在研制一种吨位更大,火力更强的重型坦克。最终陆军部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新坦克被命名为6号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45吨的重量相比,虎式坦克的战斗全重达到了惊人的57吨,这个重量别说在当时,即使在目前的主战坦克里也是属于重量级选手。虎式坦克的车体结构比较简单,主车体和炮塔采用轧制装甲焊接而成,采用垂直设计,正面装甲厚度为100mm,侧面为80mm。主炮为一门由防空炮改进而来的KWK36型88mm火炮,发射穿甲弹初速达930米每秒,在3000米的距离上具有110mm的穿甲威力。而当时的坦克交战距离普遍在1000米左右,所以在当时虎式坦克可以击毁任何在视距内和它交战的坦克,盟军没有一种坦克可以挡住虎式坦克主炮的正面一击。
1942年7月至1944年8月,德军共接收了1355辆虎式坦克,由于数量稀少,德军将虎式坦克集中编为精锐的重坦克营。每个营编制30辆虎式坦克,隶属于集团军或者司令部,编号为50X或10X,其中著名的有501,502重坦克营,党卫军101重坦克营。
凭借无坚不摧的88mm主炮和坚不可摧的防护,虎式坦克在战场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德军凭借少数虎式坦克在远距离就能对苏军坦克形成火力压制,以一挡十在战场上很常见。1944年在法国的作战行动中,一辆虎式坦克牵制了盟军一个师。一旦在战场上遭遇了虎式坦克,盟军只能采用集体冲锋的方式接近虎式坦克,攻击其侧面薄弱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盟军的损失相当惨重,绝大部分坦克在接近虎式坦克的过程中在远距离就被虎式点名了。
虎王坦克
虎式坦克的出现催生了苏联的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这中坦克在火力的防护上已经超越了虎式。为了保持坦克的质量优势,1943年1月,德国陆军部责令保时捷,亨舍尔,MAN公司开发一款重量在60吨以上的重型坦克,最终亨舍尔公司的VK450方案中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王坦克。虎王坦克在当时拥有超越时代的防护和火力,重量达到了70吨,火力方面采用了一门71倍口径的KWK43型88mm火炮,在当时具有摧毁一切坦克的可能,就连面对防护优良的斯大林2型坦克也无法抵挡这门炮的火力。
虎王坦克于1944年5月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见战斗,接着7月于波兰参加了防御作战。1944年503重坦克营的两个虎王坦克连参加了诺曼底作战,但在1944年8月前全部损失殆尽。由于出现的时间太晚,加上的德军已经失去战场主动权,所以虎王坦克的出现只是杯水车薪,至战争结束也只有少量的虎王坦克投入战斗,战斗历程也十分短暂,鲜有耀眼之处笔者在这就不赘述了。
纵观整个二战德国坦克发展历程,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德军的装甲实力并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二战初期德国闪击波兰后,其主力坦克仍然是落后的1号和2号坦克,3号和4号数量占整个坦克总数比例并不大,与同时期英法的坦克相比,在火力和防护性上落后一个档次,甚至连捷克的38t都不如,这种情况在3号和4号的改进型大规模服役后才有所改观。随着战争的进行,虎式和豹式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交战双方坦克质量对比。苏联方面依靠规模庞大的T-34-85和斯大林2型才能与之抗衡。而西方盟军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出现一种在火力防护上和德国重型坦克当的坦克。M-26潘兴的出现对于战场进程是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瑞典S坦克发展史
二战德国坦克发展史 瑞典S坦克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