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 经典步兵战术
(作者:红色恐怖)长期的战争实践已经证明,兔军一向极其重视战术总结,也是一支战术素养极高的部队。拿“六大战术原则”来讲,像“三三制”,就是疏散队形、分队配合、小群突击的典范。“三三制”的执行是TG在长期战争中融合众多经验教训发展的一种跨时代步兵战术,它颠覆了传统的步兵线列推进理论。而西方近来发展的“班组先进战术”实质上也是“三三制”的一种变种,兔军目前仍然坚持这一简单战术。
“三三制”在火力分布上梯层分明又相互协调,是一种完美的攻防队形,不存在西方散兵多层推进时火力难以发挥的缺点(没办法,兔军缺少重武器,不能像地主那些狗大户那么挥霍),而每个战斗组的间隔都保持着合理的距离,这样避免了在遭遇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的问题,据战场伤亡总结,一发迫击炮弹落入攻击队形只能造成1人伤亡,一发105榴弹炮最多也只能打掉2个小组,就算遇到最可怕的机枪侧射,也不会伤亡两个小队,而普通线列相同情况下伤亡则要达到数十人之多。这也是为什么日军的“猪突”战法美军可以轻松的一个弹夹扫死4个日本兵,而极度缺乏攻坚重武器的兔军仍能攻破除了砥平里“环形防卫圈”以外的所有阵地。
不过“三三制”作为一种经典战技术也是有其重大缺点——团体间的完美配合,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磨练。兔军的绝大多数部队都是原红军主力师团发展而来的老部队,自然不存在以上问题。但一些由降卒改编或者地方新组建的部队短时间往往无法掌握这些理论,因此在朝鲜战争部分战役中反而也遭受了许多损失(老部队会根据战前侦查灵活调整队列的距离和相应的增加火力,少数新部队往往墨守成规,以防迫击炮的队列进攻拥有重型榴弹炮和航空师团协防的联军阵地,后果可想而知)。
兔军防御阵型和进攻阵型的剖析
志愿军准备反击:
左边的一个战士仍在使用步枪点名,一一精确射杀敌人;
旁边的机枪手抱着轻机枪点射,压制敌攻击队形,为战友提供火力支援;
另一位战士在投掷手榴弹;
敌人逼近,最上方的几名战士已经迅速起身,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枪,要猛虎下山打白刃战了,但姿势仍很低。
志愿军打坦克:
在装备简陋的条件下,志愿军使用集束手榴弹从侧面攻击美军坦克(而不是某国产大片中正面排一路纵队突击)。坦克已降速或停车,这是最佳机会。前面的两位战士已经接近了坦克,预备投弹。靠近拍摄者的战士是个神枪手,警惕的瞄着坦克炮塔方向,防备敌人机枪射击,准备射杀敌人探头的机枪手或逃出车外的敌人。
志愿军坚守阵地:
很讲究的火力配系和梯次配置,阻击阵地挖掘有战壕、单兵掩体、立射/卧射工事,冲锋枪、步枪、机枪搭配布设。
志愿军冲锋:
1.队形疏散2.低姿前进。这都是训练有素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表现。(第2图存疑,可能是解放军,因为志愿军是不打裹腿的)
经典的四野总攻锦州照片,稀疏的队形,后面有机枪掩护
志愿军攻占二青洞,迅速依托地形地物战术展开,掩蔽部里面的棒子要
倒霉了。
这是《世界军事》中邹士勇老人回忆的《沉默的步兵》标题图。照片上应该是一个排进攻的场面,每3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形成前三角或后三角冲锋队形;整个队形疏密有致,整体散开,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前后呼应,以保证冲击的连续性。所有的战士都是低姿、高速冲击的姿态。
照片的左下角,敌方直射火力的死角,可以看见一门60迫击炮作为火力支援。相应的,照片的右下角,还有一个依托低矮的土坎构筑的机枪阵地。机枪阵地右侧的灌木丛中,隐蔽着一名特等射手,专门负责狙杀对方指挥官或机枪射手。树丛后,是指挥员的位置,这里便于观察整个战场的情况,又隐蔽安全,距离迫击炮和机枪阵地只有十几米,可以随时调动所有的火力。
志愿军官兵使用沙盘模型熟悉地形敌情、进行战斗部署和推演。
第一次看到这个很惊奇,重视战前侦察、明确各战斗单位分工、制定应
急预案……强啊。
————————————————
如果喜欢文章的可以给个关注,不定时更新军事向专栏与视频,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二战,冷战,近代不同国家的军队、武器装备、军服、伙食和战役等等内容。
为什么经典的反斜面工事 还有步兵三三制战术现在却不常见了
首先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在围绕着陆上战争进行,那么既然是陆地作战此时再提任何关于防御工事的情况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如今由于各种钻地炸弹的出现连几十米深的地下工事都将不保,还玩什么“反斜面”,玩阵地战?还以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呢。现在战争的突然性、灵活性、机动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各种新式精确制导弹药和大威力武器也让作战士兵“无处藏身”。反斜面阵地和火力点在二战时期还能发挥一定作用,虽然二战开始以机动作战为主,但是仍以大防线作战为前提。
▼下方为反斜面阵地示意图,能很简单的被理解,它可以很好的避免敌人直瞄火力的进攻,隐蔽保存己方的有生力量。
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团剧”中竹内连山挖空的山体,将整个反斜面设置了各种明暗火力点,用来进行防御和反扑,在他们对抗预演中重点突出了它的作用。整个反斜面可以藏匿许多士兵和武器装备,如果隐蔽到位可以给进攻的一方突然造成巨大杀伤,甚至将不利的战斗逆转,反败为胜。但是阵地依旧是阵地,任何不会移动的物体都不适应现代战争。看看二战的马奇诺防线就行,德军机械化兵团从茂密的树林饶了过去,防线完全成为摆设,然后到过头来用大口径远程巨炮慢慢收拾里面的守军,整条防线很快投降。
▼德军坦克出其不意的穿越比利时南部的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地,陷马奇诺防线于尴尬境地。
现在战争的兵力集结和机动能力更是提升了几个台阶,一支部队可以在夜晚的掩护下轻松机动到上千公里外的地方,如果是空降部队那么他们的投送能力则更强。而且现代战争也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部队可以在数百公里外的敌方作战,第二天甚至当晚就可以赶回基地。二战时的武器装备对于现在来说已经非常弱了,所以那时对于一些挖空的山体不太好对付。而现在除了有专制的武器外,也可以像对付马奇诺那样慢慢处理,围困加攻击,更恐怖的是会不会投入细菌生化武器这都不敢保证。
▼所以如果利用山地作战,那么最好是小股部队分散的运动游击战,而不是设立固定阵地,那只是嫌弃对方火力太弱。类似反斜面那种操作再准备上几年干粮?别搞笑了。。
至于三三制组合是成型与二战时期,实际上德军、美军、苏军都有自己的战斗小组编制,一个班分为几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2-4个人不等。而三三制组合确实是被我们发扬光大,并且狠狠的给美国上了一课,不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装备水平太差,所以只能在战术上下功夫。三三制犹如其名,三命士兵相互掩护作战的战术,通常运用于攻击作战,很少用于防御战,这个根据战争需要。过于细节的方面没必要深入,大家了解就好,而现在陆军作战并不是淘汰掉了三三制,而是新战争模式和作战环境下的更加灵活战术。
▼现在诸多兵种的步兵班火力配置和编组都不相同,机步师、游骑兵、海军陆战队,他们的班组人数不同,装备武器也不同,有的是四人小组,有的是2-3人一组。
从海湾战争以后可以发现,陆似乎变成占领驻守和治安巡逻角色,最难啃的骨头不再是野战,而是巷战,所以对于三三制来说并不会适用于所有地形和环境,而今天所谓的三三制战术我们可以更好的将它理解为灵活的战术组合,不必拘于常规。
▼下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班编制13名士兵,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则各成独立班组。
▼德国机械化步兵的一个班组,他们以步战车为中心成为一个作战单位。
我是军武先锋,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表,欢迎分享交流,谢绝转载摘录!
|^ߦ%PLA、经典步兵战术
三三制 为什么经典的反斜面工事 军事历史 步兵 武器 经典步兵战术 还有步兵三三制战术现在却不常见了 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