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为啥这么爱bb 原因终于找到了
我第一年来法国时,不大乐意跟法国人聊天。
一是因为法语不够好,总觉得聊天像口语考试,还得组织语言造句,压力山大;二是不知道该跟他们聊些什么,怕成为话题终结者。
后来上了两三年学,发现第二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只要你能开个话头,能接他们的话产出点 oui, tu as raison 以外的实质性内容,法国人就能跟机关枪似地说上三分钟不带停,你说一句他们有十句等着。
疫情期间也要和邻居唠上几句的法国人
阶梯教室上个大课,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气得老太太拍桌子维持纪律:“你们都大三了!不是三岁小孩了!” 十分钟以后涛声依旧。
口头做报告,得规定个时间上限,不然这报告做一整节课也不一定讲得完;要是赶上放学的点儿坐公交车,不知道的以为这车上开辩论赛呢。
法语里有个动词叫 bavarder,指废话太多,讲起来没完。词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Parler abondamment de choses sans grande portée ; Parler indiscrètement sur quelquun, quelque chose
口水横飞地聊家常里短;毫无顾忌地谈某人某物
有一回我跟我同学出去逛街,法国小姐姐问我,你来法国有没有遇到过让你惊讶的点?我想了想,造了个句:Les Français aiment bavarder.(法国人喜欢瞎聊)
小姐姐不乐意了,我们没有bavarder,你看西班牙意大利人他们才话多,美国人话也不少。我翻了个白眼:那公交车上是干嘛呢,还真的开辩论赛不成?
小姐姐表示她们那不叫bavarder,叫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不能说inutile,都有用得很。
我无语。
你们法国人这观点是不是太多了点儿?给我拐带的都嘴碎了,你看我一个开头写了这么长。
一
语言问题
不是我们太笨,是敌人太聪明。
同理可得:不是法国人话多,是因为他们说的是法语。
有一群语言学家研究各个语言每分钟产出的音节数,结果如下图。
竖着中间syllabic rate那一栏:
汉语普通话每秒平均5.18个音节;
英语6.19个;
意大利语6.99个;
而法语达到了惊人的7.18个。
所以中国人听法国人说话,如同劈里啪啦打机关枪,那可不留下一个法国人嘴快又话多的印象么。
我给法国人看这张图,他们还不服:你看西班牙语和日语不比我们还快吗!你凭什么就嫌弃我们!
大哥,人家一共几个元音啊?您几个元音啊?您用96等于4*20+16的手指头掰掰行吗?
所以法语元音变化多+速度快,就给我们留下了法国人话多的印象。再加上法语里动不动就连读+联诵,代词一澡盆,连词两水缸,一个词非常傲娇地绝不重复第二遍,还有paraphraser 这个技能……
虽然他们可能就说了一句有用的,但听上去就是说了一百句不重样的话,用了一千个不重样的词。
我们中国人一句话说完了,下一句没想好,脑子跟不上嘴,怎么办?“emmmm……”、“你等会我组织一下语言”、“怎么说呢……”……
我们会用这些信息告诉对方稍微等一下。然而法国人要是脑子跟不上嘴,他们有一箩筐的垫话用词。
“垫话用词” 这个词是我发明的翻译,法语叫 marqueur discursif,话语标记。举个例子,像 genre,en fait,du coup,bah,euh 都属于话语标记。
法国老师讲这个点的时候,不留情面地进行了自我批判:“现在的法国初中生啊,那脑子都跟不上嘴,不好使啦。你看他们说一句话bah en fait genre euh du coup,然后再把前一句话换个句式说一遍,产出什么有用的内容了吗?没有。”
但我们歪果仁听起来,哦我的上帝,怎么又来一句新的呀!长此以往,法国人话多的印象就传开了。
二
文化差异
我们中国人讲谨言慎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总之就是要少说话多干事,低调做人,闷声发大财。
法国人不这么讲。法国人讲,Le monde appartient aux beaux parleurs. 世界属于口才好的人。
这句话的根源要从古希腊讲起。当时的政治家们认为理想的制度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参与政治生活,要在集会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说服别人,获得更多的票数。
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修辞学和演讲术的发展,像法国人讲的,être convaincant,有说服力的。
后来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文化,现在的法国当时又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自然也继承了这种能言善辩的特点。
早在13世纪,巴黎大学的入学考试就包含了一次公开演讲,而论文答辩更是要从早到晚进行一整天。
二战时期,贝当政府投降的第二天,对就是你们疯狂剁手的那个618,戴高乐通过广播进行演讲,表示坚决反抗法西斯,瞬间鼓舞了士气,挽救了法国的尊严。
所以法国人话痨,那是历史遗留问题了,跟他们急不得。
而且跟中国文化不同的是,法国人并不回避冲突的产生,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不开心就要说出来。就算是两个人观点一致,也要找点不一样的论据,显得自己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
再加上法国温饱问题解决的比较早,福利好,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自然会关注一些其他阳春白雪的事情,产生一些想法。
我们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法国人……话不投机我讲到你投机,实在没救了再友尽。
但你要是每次都跟他们投机了又不讲出个理由,就一直oui oui oui,人家又不跟你玩了——没有辩论的感觉,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不爽,相当不爽。
法国最多的电视节目,不是选秀,不是综艺,而是辩论。随便打开电视转一圈,总有那么三四五六个台在放辩论节目,三四个嘉宾围坐,语速飞快,口沫横飞两小时不停。
选个总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电视辩论,吃瓜群众围观候选人打嘴仗;就连选秀,几个嘉宾也得点评一番,辩论好长一会儿,仿佛还是辩论节目,只不过间或上来个选手唱首歌跳个舞活跃气氛。
我问过法国同学这种节目有什么看头,人家告诉我:你看他们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总能听到一些有趣的新东西。
而且你要是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还可以和家人朋友聊上一聊,辩上一辩,增进感情,多好的节目啊是不是。
我……行吧,你们法语好你们有理。
三
教育原因:话痨从娃娃抓起
从小学开始,法国老师就会教孩子们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怎么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怎么更好的说服别人。
上课也会经常讨论一些开放性问题,你的答案对不对不要紧,关键是你得自己能站得住脚。
如果谁家孩子上课不爱发言,老师就会想办法启发小朋友;如果启发了还是不爱表达,老师可能就会找家长,让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或者言语治疗师。总之,孩子太文静了也不行,必须得学会表达自己。
上了初中,老师们就开始训练学生写不同文体的文章。法国学生的初中毕业法语考试,写作部分有两类题目:给一篇文章,出两道题,二选一。一类是续写或者仿写,另一类是根据自己的论据阐述一个问题。
但无论选哪道题,都需要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毕竟这个法语考试可得写三个小时呢,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可不行。
到了高中,相信哲学考试的dissertation(议论文)已经“臭名昭著”了。考试的要求是让学生用自己所知的哲学家观点来回答一个问题,但可不是简答题,而是用四个小时写一篇议论文。
法国人讲,有的写赶紧写,没的写……创造观点也要写,写了不一定前后连贯(cohérent),不写一定不连贯。
至于高考的法语考试,除了笔试之外还有一门口试,完全就是个加长加难度版的DALF,也是要跟考官辩论的。
等高中毕业进了大学,各种论文报告读书笔记 exposé 就是家常便饭了。我们专业是个文理交叉的专业,不仅要学习语言学,还要码代码。
不少课的大作业除了程序本身,还要交一个十几页的报告,介绍一下你这个程序怎么写的,怎么运行,处理哪些数据文本,为什么要这么写,遇到了哪些困难云云。
理工科的实验报告也是如此,想照着上届学长学姐的抄一份?门也没有,老师就是要你自己把这个实验讲清楚。
至于文科,一个哲学系的小哥哥跟我讲,他们考试都是三四个小时的dissertation起步,每次考完试都觉得人生甚是美好,la vie est belle。
更别提我导师这种当年博士毕业论文写了一千多页,印了五本的大牛了……
就算哪个法国孩子天生内向不善言辞,从小学到大学一套耳濡目染下来,不是话痨也给生生教成话痨了。
法国人的话痨是长在文化里的。哦不,现在不能叫话痨了,得叫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不用害怕和法国人聊天冷场啦,想练习法语就大胆的去找他们搭讪吧~
张国荣自杀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张国荣为什么自杀
张国荣为什么自杀 张国荣自杀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岁月消长,世人却从未忘记过张国荣。
蓦然回首17年,他的歌仍在,他的电影仍在,他的人仍在。世人对张国荣的誉赞数不胜数,有一句话令我特别深刻:“和他的才华比起来,他的容貌不值一提,和他的人格比起来,他的才华又不值一提。”
有人说,2003年,是香港演艺圈最黑暗的一年。一如,唐先生送给哥哥花圈上的那句挽联:“夜阑静,有谁共鸣……”
愚人节那天,哥哥给我们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他从文华酒店二十四楼一跃而下,留给世人无尽的思念和猜测。
47岁,风华正茂之年,为什么选择了却生命?
有人说,他是为情所困;有人说,他是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他已看透尘世,无需留恋。
孤独的童年
1956年9月,张国荣生于香港。家中有9个哥哥、姐姐,所以他的乳名就叫——“十仔”。
父亲张活海经营一家洋裁缝店,马龙白兰度、加里格兰特等好莱坞明星都曾在他家做过衣服。为了照顾生意,父母常年不在家,租住在裁缝店旁边的一栋楼房里。
所以,张国荣说:“我的童年都不是和爸妈在一起住的”。
6岁时,有个叔叔问他:“你爸爸有没有带你吃过好吃的呀?”
张国荣一脸困惑:“我跟爸爸不熟。”
他并没有撒谎,因为从自己出生到爸爸离世,父子俩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个星期,仅仅只有5天。
而且,这5天中,还有一天半是因为爸爸喝醉了酒,睡在了家里。那也是张国荣和爸爸相处过最长的一段时间——36个小时。然而,一句话没说!
可见,这对父子的感情确实很淡漠,那他跟母亲的关系又如何呢?
张国荣曾透露:“我跟妈妈的关系甚至比一般朋友还生疏”
母子之间,用“生疏”这两个字,足见其感情有多差。
其实,张国荣跟妈妈呆一起的时间也多不到哪里去,只有半年而已。
哥哥就是在这样的“亲情沙漠”中长大的!小时候我们最怕被父母打,他却觉得“被父母打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因为,他连被打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张国荣出了名,也想改善一下母子关系。于是,买了豪宅,把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并经常给母亲买些贵重的礼物。
但是,张国荣越是对母亲好,母亲越往后退!
并且,最小的八哥也年长张国荣8岁,所以他跟哥哥姐姐们玩不到一块儿去。“小时候很寂寞,我是不爱吵闹,没有声音的小朋友。”张国荣说。
13岁那年,哥哥又被家人送去英国读书,在人生地不熟的大洋彼岸度过了6年孤单的时光。
回首童年,“没有什么值得我去记忆,没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恋。”张国荣用这样的话作了总结。
或许,那时候寂寞、孤独、悲凉的种子便在张国荣幼小的心里种下了。这让他的性格变得固执而忧郁,以至于后来走上了轻生之路。
落寞的青年
张国荣无疑是演艺圈影、视、歌多栖发展的顶级巨星,但他的演绎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踩着荆棘丛生的坎坷之道,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
早年,他不被认可,甚至拍过一部风月电影,这部片子是张国荣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污点。直到1982年,接拍《烈火青春》,才算真正走上正轨。
都说,“人生如戏”。
张国荣是个戏痴,很容易进入角色,而且入戏很深,久久走不出来。一如,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里那句台词:“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
为了演好花旦程蝶衣这个角色,张国荣闭关六个月,跑到北京专心跟京剧师傅学戏,一个助理都没带。高烧到39度,还继续压腿。
若干年后,那位老师来香港旅游说想探望下哥哥,他开心地像个孩子,说 “你只管来,其他都不用管。”
后来,这位巨星全程陪同那位京剧老师游玩了香港。
所以,戏子无情,这个词可能适合其他人,但绝对用不到哥哥身上。
陈凯歌说:“张国荣拍戏时的沉迷和入戏让人惊讶,他的眼泪,他的一笑一颦,他真成了程蝶衣。我为其准备的京剧演员替身直到杀青也没能派上用场。”
包括主演张丰毅、巩俐在内的所有演员都对张国荣的演技赞不绝口,他们说:“你上辈子肯定是一个花旦。”
张国荣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人,他会反复斟酌推敲自己饰演的每一个角色,只为了带给观众极致的观影感受。
《霸王别姬》荣获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同时,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
遗憾的是,张国荣仅以一票之差与戛纳影帝擦肩而过。
《胭脂扣》里,十二少和如花凄美的爱情感天动地,他们为了在一起相约吞噬鸦片自杀。
这部影片把第一次做女主角的梅艳芳送上了金像奖和金马奖双料影后的宝座,而张国荣依旧是一无所获。
《出光乍泄》中,张国荣和梁朝伟这对同性恋人的爱恨交织,被认为是同类型电影里最经典的。即便是,李安导演的《断背山》都没法与其媲美。
曾有影评人称:“梁朝伟眼神如电,而张国荣连一个手指头的姿势,也是颓废凄苍而唯美的,更别提眼中的悲情!”
这部电影是哥哥最有希望拿到金马奖的,那届颁奖典礼他盛装出席。
没想到得票竟然为零,理由更是无比的荒唐,因为“他是本色出演!”
众所周知,哥哥和唐先生有一份唯美的爱情。
张国荣一生58部电影,共十三次金像奖和金马奖提名,全都铩羽而归,直到那部《阿飞正传》。
电影里,那段和张曼玉的经典对白:“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飞呀飞。飞累了便在风中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的时候……”
张国荣就是这种鸟,他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只有天上最适合他。落入尘世后,便如那流星般焚烧起来。
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异度空间》,更像是本色出演。
“你要我跳下去?你要我去死!”
他真的去做了,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
24层楼,和剧中一模一样!
那一刻,他有片刻的迟疑和一丝留恋吗?
那一年,在张国荣去世后,评委本想把当年的金像奖影帝直接授予他。但是,最后并没有这么做。
一是,张国荣一生坦荡,如有在天之灵一定会拒绝这样拿到影帝桂冠;二是,那一年《无间道》中的刘德华、梁朝伟都太过耀眼。
最后,金像奖影帝颁给了梁朝伟,我相信哥哥在天之灵一定会跟欣慰!
|法国人为啥这么爱bb、原因终于找到了
原因终于找到了 孤独的童年 张国荣为什么自杀 张国荣自杀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法国人为啥这么爱bb 落寞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