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了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文字版
(一)
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有人问你:“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你会怎么回答?
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跟我好多年前一样,一脸懵逼说不出话来。但同时,又有点委屈和自责,因为自己明明活的很努力,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生活,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后来工作了几年,再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次我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我希望以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能赚到钱。” 我想,我的这个回答,应该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吧?如果你心里的答案,跟我差不多,那么恭喜你, 你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
但是,给朋友发完这句话时,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好久。觉得好像回答清楚了,又好像没有回答清楚。因为这句话,是个很笼统表述。可以延伸出好几个追问,虽然对方没有问,但是如果我不想明白这几个问题,我依然不知道怎么实现我想要的生活。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回答:“我希望以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能赚到钱。”
这个回答可以追问以下三个问题:
1,我喜欢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2,我热爱的事情是什么?
3,我怎么赚到钱?
而要搞清楚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我又得知道下面三个问题:
1,都有哪些工作方式,不同的工作方式代表了什么?
2,我怎样才能找到我的热爱?
3,赚多少钱叫赚到钱?
就算我把上面6个问题都搞清楚了,还可以再问出三个问题:
1,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自由选择喜欢的工作方式,如何提升能力?
2,找到的热爱要如何和赚钱结合?
3,我怎样才能做到让赚钱这件事情是长期可持续的?
反正三个又三个,还可以不断的继续追问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有点钻牛角尖,但是当我把这些问题都列出来后,发现正是这些追问,让我的目标一步步变得清晰,可实践。所以,如果你想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学会提问题,并且不断追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对于上面那些问题我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以后会跟大家慢慢聊。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从上面这些问题里,总结出的一个理论框架。如果你连对如何提问都豪无头绪,那么这个框架可以帮助你,站在更宏观的视角看待你的生活,描述出你想要的生活状态。并且告诉你怎么实现,以及如何才能做的更好。我把它叫做:理想生活三维度。
(二)
什么是理想生活三维度?
要描述一样东西,首先要确定描述的维度和标准,理想生活的三个维度,是哪三维?仔细想想,构成生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哪三个?对我来说是:精神、时空(就是时间和空间)、财务。我的理想生活终极目标是:在精神维度、时空维度、财务维度,获得自由。而自由的程度就是我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
精神维度:指的是你在情感、家庭、自我、亲密关系、兴趣热爱等偏心理方面的自我认知。只有自我认知清晰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才能对某些选择做出合理的判断,不会迷茫和焦虑。
时空维度:指的是对自己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掌控度有多少,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工作方式。要知道上班,创业,自由职业,斜杠这几种方式,各自有什么优缺点,要具备什么能力,要承担什么风险?清楚这些后,你的日常可能就会少很多被动安排,多更多主动掌控。
财务维度:指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财务观,这样你才会有合理的财务预期。明白要赚多少钱,什么样的收入模式和理财配置对你来说是合适的,既要赚钱又要避免陷入消费主义和欲望陷阱。
如果以上三个维度都达到了完全的自由,那么基本上就达到了终极的理想生活状态。但是一般来讲,终极状态对当下的生活是很难有指导意义的,因为目标太遥远了,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去实现。所以必须能以终为始,倒推出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阶段性自由的标准。这里我建议,按照理想生活的三维度,以3-5年为一个阶段,描述出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并明确在上一个阶段,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接下来这个阶段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举个例子,我习惯以四年为一个阶段做计划,我今年31岁,那么在四年后我35岁时,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在精神维度:上一个阶段,我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知,知道了我的性格缺陷和原生家庭带来我的影响,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我对亲密关系的处理依然存在问题,我不敢轻易展开一段比较深入的感情和社交关系,以至于我很少有可倾诉的知心朋友,也很难开始恋爱关系。但同时,我知道我内心是渴望拥有这种亲密又令人感到安全的关系的。所以我想要在接下来的四年里,通过阅读、自我调整和心理咨询,研究清楚我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成功建立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谈一场成熟的恋爱,有可能的话,在35岁前结婚。
在时空维度:上一个四年,我是在创业中度过的,相比上班,我更喜欢创业带给我的,那种对时间和空间自由掌控的感觉,我会继续创业。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由单打独斗,变成一个企业管理者过程中,还没有很好的学会团队的管理、在商业上也存在看问题不够深远,战略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我希望接下来的四年里,逃避懒惰,在业余参加更多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加商业、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阅读,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多和有成功经验的前辈交流。希望,在四年后我能成为一个处理事情游刃有余的管理者,一个做商业判断更准确的创业者。
在财务维度:上一个阶段,我在个人财务上关注的更多是怎么开源,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理财规划。以前老是觉得能花钱才能赚钱,导致有点大手大脚,但是由于这次疫情的影响,整个市场环境变得非常不好,才发现健康的现金流和现金储备对公司来说多么重要,推及到个人也是如此。所以接下来的四年,我在个人财务上不仅要开源也要节流。通过项目合作,增加主动收入,通过投资理财增加被动收入,通过控制不必要的消费降低生活成本。希望四年后,我至少创造出三个管道能够给我带来收入,增加我的个人财务抗风险能力。
当然,为了达到阶段性目标,你还可以继续思考。基于阶段性目标,接下来的每一年要具体做些什么事情。所以如果以后再有人来问我:“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就可以告诉他:我的终极目标是在20年内,在精神维度、时空维度、财务维度,获得自由。但是4年内我要先做到我的中期目标,在精神、时空、财务维度做到如何如何。而今年我的短期目标是在以上三个维度做到如何如何。
这就像做一家公司要有长期战略,中期战略和短期战略。每个人也都应该按照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建立自己的人生战略。以上这个理论是我自创的,可能还不够完善,大家也可以尝试这么去思考一下你自己的人生战略,尝试写下每个阶段的目标。如果你对完善这个理论有更好的想法欢迎私信告诉我。
-------------------------------------------------
这两本是我最近在读的,每本书多多少少都带给我一些启发,第一本是《你拿什么定义自己?》,这本书是一个管理学的权威--查尔斯汉迪的自传。让我有启发的是他在第十一章提出的概念:组合人生。大意其实跟现在的斜杠青年,自由职业概念有点像,但是汉迪在40年前的198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且在实践了。
他说当他从伦敦商学院客座教授和温莎堡学监等公司机构离职后,他发现他失去了所有社会标签,当别人的名片上写着各自的社会身份时,他的名片上只有一个名字,刚开始别人在介绍他的时候,还能用伦敦商学院前客座教授这样的称呼带来一些光环,渐渐地“前任”的身份已经失去了意义,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定义自己了。所以他开始思考,去除所有的社会标签后,查尔斯汉迪到底是谁?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他开始了写作-出书-咨询-演讲的多种职业组合的斜杠模式,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社会机构的独立的查尔斯汉迪。别人知道查尔斯汉迪,是因为他输出的价值,而不是公司头衔,他不再需要社会标签。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去掉所有的社会标签后,我是谁?我怎样创造出一个不依附社会标签的独立的我?我能输出什么价值?
第二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书名看听来有点鸡汤,但是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1942年被纳粹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服了三年苦役,侥幸大难不死,期间妻子和父母都被杀害。重获自由以后,他把狱中经历提炼成这本小书。它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是一个科学家冷静的观察总结。他只想回答一个问题:“一个普通俘虏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会有怎样的心理历程?”并依次为基础开创了“意义疗法”,成为继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意义疗法”的任务,在于协助人找出他人生命中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同,每个阶段的生命意义也不同,必须由此人自己去寻找,一旦找到,他就有希望摆脱因生命空虚而产生的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
寻找生命意义有三种途径:1.创造和工作;2.体认价值(如爱);3.受苦。弗兰克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通过创造和工作,或体验某种事物或爱某一个人,而在极端的情况下,当一切欢愉都被剥夺,无法避免的苦难本身正是生命的意义。他从集中营的经历中,领悟到第三种途径。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如何找到?此书值得多读。
读到这里,你有答案了吗?
|成年了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文字版
成年了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文字版 空间维度 维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