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
宋元时期,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明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与清兵在闽南一带展开拉锯战,民间又建不少土楼、石楼。
清代、民国(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时期,永定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的建造中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福建土楼概述
福建土楼,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
福建土楼的由来
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方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
福建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
福建土楼概述 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 福建土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