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无意识的 结构 主义
洛克这个人活得也很长,72岁!在当时来说也是高寿了。之前讲了,是笛卡尔他把哲学史带进了认识论大门,然后形成了一种二元论。在哲学上就产生了一个唯理派。回顾一下唯理派和经验派,唯理派的代表性的人物已经出来了,就是笛卡尔更准确地说是莱布尼茨,然后经验派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洛克。
在这里我并没有点明为什么会形成唯理派以及经验派。对于两者对立的形成早在哲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传统的研究一般都会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对比与考究上去。然而对于这条路线,在这里我并不想多提,因为这类的研究已经足够多了。我想提供的一个新的视角是关于两者对立形成的另一条道路,即神秘主义的道路上的理解。
对于经验派来说,他更多的继承了传统炼金术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地从炼金术的实验中去寻找“哲人石”来获得一种超越肉体的可能。当炼金术与作为民众的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上帝结合的时候,这种经验主义的传统也被带入到了近代哲学思想当中。并且这种传统大部分也被盎格鲁撒克逊人给继承了下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经验主义是在英国这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了。经验派不过是继承了一种从实验中收集经验以达到上帝的方法论,并把他与理性进行了结合。然而在面对人的认识来源的时候,就与天赋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唯理派与经验派在这一点上形成了极大的对立。相比于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来说,欧洲大陆的诸民族更多地受到了来自东方思想的影响。在拜火教以及诺斯替的影响下,欧洲大陆的神秘主义(mystism)往往与超自然的体验以及巫术与魔法分不开。在此影响下被隐藏起来的被我们称为隐秘主义(occultism)的思潮投射在一个外化了显学之上,最终形成了欧洲大陆那种深沉而幽暗的浪漫主义气质。在显学方面,大陆的哲学极度理性,冷酷;而隐而不显的一面,却是以浪漫主义的气息来呈现的。形成了欧洲大陆文化的这种两重性。
讲道理来说,其实第一讲的培根和霍布斯都是经验派的,但是为什么洛克是经验派的第一人呢?(但是有些人也不认为他是经验派的鼻祖。)之后,我们讲完洛克的整个哲学思想,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人反对有人赞成了。洛克是完整系统的经验派理论的提出者。他是批判唯理派的天赋观念的,这时候那些提倡以经验为主的思想者们才被正式的冠以“经验派”这个名称登上了哲学史的舞台。之前的那些哲学家,如霍布斯、培根,他们都是在讲一种方法,就是以经验为主的科学方法,并没有提出一整套系统的以经验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其实在霍布斯那,经验派的体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而洛克更像是一个集大成者。
你们看他上一节课讲的霍布斯,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这个疑问:霍布斯不是说他是经验派的吗?经验派应该就是我经验到的事物,我接受到什么,我就记录下来,就像科学报告一样记录。然后我再归纳出一个一个结论来。总之就是用归纳法去归纳出一个结论。但是我们在讲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时候,他还是在用一种逻辑论证的方式,他还是在用一种理性派的一种观念,还是在用推理的过程,还是在用演绎的方法。不管你上节课听了霍布斯,他还是一种观念相加减的演绎,但是归根到底他还是演绎法。所以霍布斯他还是,不是很彻底的经验派。实际上经验派与唯理派的对立并不是在思考的所有过程上的对立。而仅仅是把对立集中在了一个点上:即主体的认识来源问题。经验派并不反对推理加判断的演绎,唯理派也不是反对经验收集的归纳,而是他们都把一个线性结构运用一种先验的追问使其被迫地推到了一个奇异点上。这也反应了形而上学的线性思维结构所必然带来的:对于在任何可以进行微分的实定点处,形而上学要么选择忽略这种微分,要么选择把这种微分过程无限的向后推,直到在一个体系中无法再继续回避为止。而对于唯理派与经验派来说,这些不可回避之处就是关于主体的认识来源问题、真理问题、道德等等问题的回答,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天赋观念与白板论的对立。
洛克是把经验派的理论摆在台面上来,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所以我们说洛克是经验派的鼻祖,但是,其实洛克的经验派也不是非常的彻底,他还是有上帝的渗入的,经验派的彻不彻底,其实跟上帝这个观念的加入没有关系。这里我的意思其实是,这时候的经验派还没有达到黑格尔那样的形而上学的完成,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就是说那个年代的人,无论如何都逃不过上帝这一关。如果是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也一定会逃不过上帝这一关的。正如我所说的,对于形而上学来说,上帝就是线性思维当中永恒可以不断逃避的奇异点的聚集处。近代的思想家们,只不过是把所有难以解决的矛盾悖论都像扔垃圾一样堆积在一处,并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作上帝。所以我们慢慢说吧。洛克的思想,刚刚说的就是他的经验论——“一切东西都是经验”,人的一切东西都是从经验来的。
这个经验到底是什么?他把经验分为两种:人的经验,一种是对内的,一种是对外的。对内的经验,我们叫做反省;对外的是感觉。什么叫对内的反省?就是说你自己在脑子里的想象的东西。你可以先这么理解。对外的话就是感觉刺激你,通过五官刺激你,然后你有这个感觉,这个叫对外的感觉。所以说洛克认为世界上所有对你的东西不超过这些东西,你所能感知到的东西不超过对内的反省和对外的感觉。
这两种东西都会作用在你的内心。人的思想就像一块白板,正是这个比喻我们才把洛克的理论称为白板论。这个白板论怎么理解?就是说人的内心中就像一块白板一样。对内的反省,和对外的感觉都是在白板上的不同运作。就好像人生来什么都没有,对内的反省和对外的感觉印在了你这块白板上,你才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概念,一些思想。进而,他把印在白板上的东西叫作观念。
观念这个概念出来了就复杂了,为什么?因为他分的又很详细了,它分为简单的观念和复杂的观念。什么是简单的观念呢?简单的观念有一个性质——单纯和被动。这种单纯被动是指人这种感觉,它必须是被动接受的,比如说一个东西作用在你身上,你有感觉,像风吹在你身上,你有感觉,对吧?这是被动的,你不可能主动的去感觉这种风。在洛克看来,这种感觉是不受你的思维所控制的。我们现在并不会如此简单的对待感觉。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思维的影响,甚至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但在洛克的年代,这种思考还未深入。
视觉也是这个东西的光反射到你眼睛里,而不是你的眼睛发射出一道光,去探求这个事物,所以说它是被动的。这种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简单的观念。我们要记住这个简单观念是在观念里的,但是观念又分对外感觉和对内感觉,也就是说对于简单观念来说,包含着对内反省和对外感觉,刚刚我们举的例子是对外的感觉,现在还有对内的反省,也会形成简单的观念。反省当中的简单观念就是那些被我们理解为不需要反复思考的,虽然来源根本还是感觉,但是更多地是通过反省进一步复杂化形成的观念。比如意欲观念与知觉观念。在这里,简单观念具有一种两重性,一边他是反省能形成简单观念,另一边感觉也能形成简单观念。在洛克看来,简单观念的产生有四种途径:(1)绝对感觉的,如声音、颜色。(2)两个以上的感觉,如:形象、运动。(3)简单的反省,如:知觉观念与意欲观念;(4)感觉加反省,如:快乐、痛苦。
复杂观念就是由几个简单观念组成的观念。复杂观念是以简单观念作为材料而构成的。简单观念经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就形成了不同的复杂观念:(1)组合作用,如:美、宇宙等;(2)比较作用:高矮胖瘦等;(3)抽象作用,就是大多数名词,如:人、动物、植物等,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抽象出来的复杂观念。复杂观念又可以分为:样式、实体和关系。这只是洛克用以解释自己理论的又一种分法,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说,它总是能找到一种不断再繁复化的方式来逃避奇异点所产生的悖论。在一种回溯当中,差异被扩大了,“空间”被拉大,以好行成理论的差异来规避掉在某种聚集当中原先无法回避的悖论。
这个样式的概念是什么呢?样式又分简单的样式,还有一个复杂的样式。什么叫简单的样式呢?你看它最初最早还是复杂的观念。但同样是一个简单的样式,复杂的观念里面的样式,样式里面的简单样式。就是说它是从简单观念来的。比如说这样一个简单观念:说12等于1打,或者是说五个东西加上三个东西等于8个东西。这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样式,简单的观念,一个一个相加起来形成的观念,它只是单纯的一种概念的叠加,一打12个就是叠加12次,这是一种这种复杂的一种简单样式。一种对于斯宾诺莎样式的理解是它是实体的一种分殊,即一种对在场个体的描述。是个体事物的特殊的呈现。但对于洛克来说,简单观念更像是与实体概念相关的那个“基底”的一种呈现。当然,洛克似乎在说我知道作为实体具有一个“基底”,也有一种具体的呈现,但是却不说这种呈现是什么或是如何把握。在洛克这,这就是一个无法认知的点。他甚至不可被称呼被命名。仅仅是被称为一种聚集的“样式”。然后复杂样式的话就是那种概念了,比如说美,什么是美呢?就是你从诸多简单观念组合叠加起来的观念。复杂样式就是这诸多简单的观念叠加起来的形成的复杂样式。实际上就是更为复杂的繁复体的聚集,然而洛克对于这个繁复体只作了一种回溯的描述,并没有就此再进行“微分”下去了,成为一个不可命名的实定点并以一个普遍的名称“样式(或样态)”来表达。这种聚集的普遍性表述,是一种无奈。比如说美是从这个形状,还有颜色,还有这些观念,就是说相加起来的,对吧?所以它是一种复杂的样式,然后还有广延。用“是”并不太好,更准确地说,应为被回避与忽略被迫地以“是”样态来表达。其实,是一个难以表明的“微分”,并且这个“微分”并没有完成。
下一个就是广延,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了。就是在坐标轴上占空间,叫做广延,一个“存在”在坐标轴上有投影就可称为这个物体具有广延。广延也是一种复杂的样式,你要感知它,是这种复杂的样式。这个就是说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复杂的样式,比如说对于美的概念,对于广延的概念,还有一些很抽象的一些概念。如上所述,这里的所有样式,实际上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实定点的呈现。
下面来讨论关系。比较常见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关系是什么呢?就是说两个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概念的表述。就是说是从感觉产生,从简单到复杂,再到观念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个表述。感觉可以产生简单或复杂的关系。产生简单、复杂观念的关系,比如被理解为因果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被人们理解,从而成为一个概念被认知。形成观念,而这个因果关系他在观念中表述为:有一个因,也有一个果。因果关系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关系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两种观念之间的关系的呈现。观念可以被看作洛克所认为的一个可以被聚集起来的点,然而在一种先验追问下,诸点之间必然或被关联上某种被称为关系的东西,然而这个称为关系的东西,又被看作是一个新的点来呈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原本的诸观念之间或许并不存在什么观念,只不过一种欲望要求人们去追问诸观念(也即是诸聚集点)之间的繁复化过程,在这种繁复化过程中,差异产生,关系也形成。而洛克只不过是把这种关系重新作了一个“打包”,并再以一个观念给呈现出来之后,又扔回了形而上学的不断追问当中。
刚刚的简单观念和简单样式会不会有些人会纳闷,就是说简单观念和简单样式是不是重复了。简单样式,既然是从简单观念来的,为什么要放到复杂观念里面?对吧?这个简单观念是指,比如说我们对东西有感觉,这是我们的一个普遍的感觉,而简单样式是放在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然后产生的简单样式。这里我想表达的是简单样式是一种个体性的“普遍性”,就是他是个体的,他在所有的实体中都具有这种个体性,并被表述出来,成为一种“普遍性”。就是说你感受到光具有不同类型,比如说阳光,灯光等各种不同的光之下;然后其他的各种东西,产生的这种简单的感觉,把它具体化,就被称为一种简单的样式。它还是一种要分开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观念,仍然要繁复化。关键是我们一种普遍的一种单纯的被动的东西,而简单样式的话跟这个还是有点区别的。即:是一种特殊的“普遍”。
关系的话其实就可以理解成两个东西的关系。产生简单复杂观念的关系的原因:比如一种因果关系吧。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原因。在洛克那里这么认为,就是说有个东西它产生了这种简单、复杂关系的一个东西,它是这个事情的原因。然后它会有一个结果,结果就是这种因果关系。然而,这种因果关系是被“强迫赋予”的,实际上两个观念之间的差异诞生出来的,可以是任何能被解释与言说的事物,也能是一片虚无。
下面要讲的是实体的概念,讲实体的概念前先讲一下洛克的两种性质的概念。
关于物体的两种性质,它这种实体的观念。实体,你先把它理解成物质(后面很多实体我指的都是事物的在场),我们先把两种性质讲完。我讲课的方式就是对于还未理解的事物,先给予学生一个较为庸俗甚至是“错误”(然而哲学没有对错,因此这么做其实也不会有什么后果。)的理解,待讨论的深入,再不断地将庸俗与“错误”给消除的方式,这样方便学生能够进入到讨论中来。两种性质是关于物质的两种性质,物质有它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什么叫物质的第一性质?物的第一性质是不以人的存在而存在,就是说就算人全部都死亡,没有人的观念了,这世界上不存在人的思考了,这种物的这种性质还是存在的。比如说广延,只要是物它都有广延。这是物体的最根本的一个属性。这个例子实际上不好,但问题也不大,对于初学者或许还能帮助理解。实际上,第一性质在洛克这里被当作绝对客体的属性。第一性质是完全包含在客体内部的,物体部分的性质。如:广延等。这是它的物体的第一性质,像这个叫做物体的第一性质。
第二性质像什么?物体的热,什么叫热?这不就是人给的概念吗?只有人感觉到他热,我们才给他一种热。再比如延展性。金,我们说它有延展性,这种延展性其实是第二属性。为什么是第二属性?因为对于金子,如果对于金子“本人”,你把金子拟人化,你想想对于金子本人来说,他会不会觉得自己有延展性?就是说可能外星人看我们,我们也是有延展性的,这只是一种人的一种感觉,延展性就是指金子会慢慢的可以被拉伸。这种观念,是人才有的观念,对于这种没有生命的物体来说,它不存在这种性质。所以说只有广延这种属性,像广延这样的属性,它属于第一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存在而存在的。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看实体的概念。
实体的概念,就是说人是不能认识这个物体的本质(这个本质,并非普在,而是根本的性质之意)的,所以这个洛克是带有一种很明显的唯名论的思想。什么叫唯名论?就是说这个人的思想,人只是看到一些东西,就给它一个名字。唯名论并不是说概念与事物在场之别。而是概念是人的命名(唯名论)还是具有某种实在性(唯实论)。
这个实体概念其实就是指这种唯名论,因为我把实体误解为了事物的在场,那么,这里对于唯名论的理解也是误解了。实际上认识不到事物的在场而只是认识到一个表象,最多能称为观念论。在观念论当中,实体仅仅是充当了一个聚集点来表述的。这里如果说是唯名论的话,涉及的就是对于这个观念的实在性的理解了,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即康德哲学)。洛克在这里只是想表达实体是作为观念的一个“基底”而存在,并不涉及到观念的唯名与唯实。就是说我们经常把一些相似的东西把它归类放在一起,然后我们给他一个概念。这个很抽象,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种会飞的动物,但是它嘴巴很小,它的翅膀很大很尖,然后我们又看到一个也会飞的动物,然后它的嘴巴很小,然后也是尖的,但是很小,也是会飞的。这两者都是有羽毛的,于是我们给它一个概念——鸟类。这是我们给了它一个概念,对吧?我们把经常聚集在一起,在我们人的感觉观念中常常聚集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给了它一个名称。鸟类只是一个概念,它不存在鸟类这个东西。这里都在陈述一种观念与事物在场之别。
就是说我们每一只鸟,它都是有实体存在的。显然,这里的实体被我理解为了事物的在场。但是鸟类这个东西是个概念,它不存在真正一个东西叫做鸟类,它只是在人的脑子里想象出来的一种概念。人类通过把经常在一起的观念放在一种“寓所”里面,这叫做“寓所”,放在一种“寓所”里面,“寓所”即是一种聚集。然后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概念,但实际上它不存在这种鸟类的概念。然后它会产生一个得以言说的概念,因为不存在这个东西吗?人必须要给他一个实体的东西,这里的实体就没有像上面一样被我误解为事物的在场了,开始理解为概念的一种不断地倒退与聚集了。这实体又不是实物,所以它必须给它一个实体的概念,正因为要不断地倒退与聚集,所以他被洛克称为了“基底”。所以这种东西就叫做实体观念。
是不是讲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洛克这一节非常抽象,不像霍布斯、笛卡尔,如果你看过前面那些,它都是非常理性的推论。到现在为止,洛克的这些观念全是在告诉写西方哲学史那本书的人,然后西方哲学史的那本书的作者把它写在书上,然后书告诉我,而没有继续问为什么。没有继续追问下去。我们都没有这种推论,他只是把这些概念罗列在这里。实际上,经验派并不是不运用理性不运用推论,这在上面的注当中已经说明了。然而整个唯理派与经验派的争论,从绝对推理的角度来说,都是某种独断,都带有某种把观点“放置”在读者面前不再做解释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些被“放置”的问题,就是一个被独断为不再能进一步展开的奇异点。经验派的哲学家更倾向于忽略这种奇异性,而唯理派的哲学家更擅长运用理性把它推向未来的论题当中。
他没有像之前那种唯理论那样强的逻辑性,你现在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就是说这个东西其实非常不好讲,所以说我为什么准备这么久。正如我前面说的,经验论给人的这种不强的逻辑性的感觉,正是来源于经验派处理奇异点时候往往采用忽略的态度而不是将其推后的态度。因为他给你的东西没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他就是把这个东西认为是这样,然后他就告诉你,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为什么洛克他是一种经验论者。这个思维你要转变过来,所以到洛克这一节的话可能会很无聊。虽然有些人认为笛卡尔和霍布斯那两节也很无聊,但是到洛克这一节的话他会更无聊,他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不如说,细想下去,有太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只是独断地被抛在了那。他只是告诉你他是这样。
到这里的话,我们先停一下,我们这里有一个关于洛克另一种我自己想象出来的一种讲解方式,可能更容易让你们理解洛克。我们用一个现代语言学的一个角度来理解来理解他的思想,可能你们会好理解一些。
我们先举个例子,就是说这种实体概念这种鸟类,它会存在一种不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鸟类,比如说蝙蝠,或者是鸵鸟或者是鸡。鸵鸟或者是企鹅不是一种典型的鸟类。鸡,它也不是一种典型的鸟类。它们是处于鸟类这个概念的边缘。洛克说这种概念是带有一种相似性的,我们要找到这种事物的共性,找到这种事物的共性,才会给他一个概念的名字。比如说鸟类都是有羽毛的,都是会飞的。而其他这种概念,它是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其实我认为这是我自己的观点了。实际上是一次大胆的结合的教学尝试。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慨或者是想法吧,但是我觉得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可以相通的,所以我用这个来给你们解释,你们应该好理解一点。认知语言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就是说在我们确定我们人在认识一个概念的时候,认识事物,并给事物一个名字命名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认知模型,比如:人认识的事物,它一定是由主谓宾这种认识模型的。这种主语,代表着你主体;谓语的话代表着你去动作,你去认识这个事物,产生一些动作和属性,对吧?宾语是客体。这个事情,它是一种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不断的有这种认知模型的产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不断的有这种观念的产生。其实就是这个洛克说的观念不断的有新的观念的产生,他只是叫的名字不一样而已。在这种认知语言学里面,它叫做认知模型,我们叫做CM。实际上,认知模型就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具有很强的结构主义的特点。比如说在鸟类这个概念里面,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一种鸟类,但是典型的鸟类是人类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动物的时候产生的。在原始人的时候,人们第一次接触到这种会飞的这种动物,然后它是产生了一种鸟类的认识模型,它是以第一个认识模型当中的鸟类。比如说在中国的时候,麻雀。他认识的第一只麻雀这种种类,他命名为典型的鸟类,之后产生的这些鸟类都属于它的边缘的概念。所以这种典型的鸟类,我们就把它称为ICM,叫做理想式的认知模型。这个跟洛克有什么关系呢?洛克的实体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模型。洛克的实体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聚集的难以言说的结构。并且这个结构不是一个表层的结构,是不断转换出来的,但又被洛克“放置”了的一个奇异点。诸多的“奇异点”构成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模型。其实说白了,就是人去认知一个事物,它产生了一个观念,这种观念他会有一种认知模型,然后用这种认知模型再去产生新的观念;新的观念,在用新的认知模型,再去认识新的概念。比如说当鸟类出现一个奇怪的种类的时候,蝙蝠,这就完全不是鸟类了,对吧?现在认为它完全不是鸟类的,它有羽毛,有一点点羽毛,而且它也会飞。但只是它在晚上飞而已,它违反了这种认知模型,然后我们就必须把它从这种认知模型中拉出来,产生一个新的CM。其实这就是洛克说的产生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一个新的实体,产生一个新的实体观念。因为我们刚刚说的物质的两种性质,就是说我们人类是认识不了这个事物本身的,而是认识到这种概念。从之前的论述来看,这句话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但如果超出这种康德主义来看这种认知语言学,他表达了这么一种对于人的认知的态度:人类的认识都有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我们看似认识的是事物的表象,也即事物的观念,这个观念之间,形成的其实是一种结构。在这里,已经有很强的结构主义的特征了。
我们刚刚说了某种概念,然后才给这个概念找到一个实体。这个实体被我误解为事物的在场。这是语言哲学上转向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我们活在给一个东西创造概念的世界中,在创造事物的观念中,我们反而被观念所束缚,并以这个观念去互相的认识其他人与事物。这句话反而不假。但观念的交互性必须要引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转换过程才能表达清楚。“观念”一词在这里显得过于笼统了。
这一点讲完了以后,我们下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观念怎么清晰的问题了。还是老问题:观念是怎么清晰的?我们人类总是努力的想去了解自己。这里开始进入到对于真理的讨论话题。
我们人类总是努力的去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实体。在这里仍然误解为事物的在场,然而这句话无论无不误解,都连接到不同的解释道路。但是因为这是两种性质的原因,人类总是认识不了实体的真正的性质,所以就产生了真和假,也就是说真和假只有在实体观念里面才产生。真和假是只在实体观念里产生的。人家就会问了,为什么其他的(指事物在场)就不产生这种真假?就是这个东西它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东西,没有真正存在的东西的。(指不是真正在场的事物)所以它是以你自己脑子里的某种想法为标准的一个东西,所以对于这事物本身来说,它不存在真假的问题。然而在洛克看来,简单观念它是单纯被动的,并且是从外部而来的。既然它是单纯被动的,它就不会有真假的问题,它就一定是真的。因为的事物在场为真,简单观念又是被动的,因此简单观念必然反映了事物的在场之真。而复杂观念又是由简单观念构成的,那么复杂观念也具有真。这个问题后来又要扯上上帝这个问题了。上帝让我们认识这种简单的观念,不如说是他让这种物体的性质变得容易让我们接受而已,对于洛克来说,简单观念之所以能传达事物之真,就在于上帝让这种传达是可能的。就是说这种简单观念就一定就是真的。否则的话它就不会让我们认识到,只要认识它,它就一定是真的。这里等于承认了事物的在场即为真。人认识在场的事物,也获得了真。因此这种复杂的样式和简单的样式也一定是真的。也就是说只有实体这种概念是人为,永远不能达到真正真的一种概念即观念是无法在场的,于是就会产生关于真和假的问题。观念是人为的,观念有真假,但人们深层的简单观念与样态,事物可被抽象出来的部分之真又来源于事物的在场,人又通过感觉获得了这种简单观念。这就是洛克对于真理问题的大致框架。洛克把在场事物设定为真。而观念在这就具有两重性,对于他是从物的在场抽象出的概念来说,他不具有这种在场性,因此在这他是假的。而对于他又是从在场事物抽象出来的,他又部分获得了在场的这种真。即观念符合了在场之真。是典型的符合论真理观。
这个问题我们要反复讲,因为到了经验论这里了,他就没有特别强的理性推理的,就不像笛卡尔和霍布斯了。正如前面说的,经验派并不是不强调理性,而只是对于悖论性的点,他更多的采用聚集后再用某种“独断”略过的方式来处理,因此看上去并不那么“理性”与“逻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白和黑。白,其实是什么?白就是白的观念,黑就不如说是黑的观念。为什么?因为不存在实存的白和黑,白是什么?白的物理性质是一个光的频率。黑也是一种光的振动频率。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假如人不存在,则根本没有白和黑的这种东西,它就是两种不同的光波,振动的结果。所以说我们说白其实是在说白的观念,我们在说黑其实是在说黑的观念,所以这只是在人的头脑中的。而这种东西只在人的头脑中存在,这种关系的观念一定是真的,因为他是以人类头脑中自己的标准为标准的。这里等于区分了两种“真”,一个是事物的在场之真,而一个是人类思想中的真。在洛克看来这两者是符合的。而我这里的解说把两者分开来进行讲解了,并没有点明这种符合论。
下一个是他关于知识与知识的等级的问题。我们现在有观念了,那么,什么是知识呢?知识在洛克看来就是两种观念的关系,还是要用刚刚那个例子,比如说鸟类,刚刚是一个观念。然后你要用另外一种观念来判断,比如你现在接触到一种新的事物,我随便画一个东西,比如说你接触到这么一个东西(我随便乱画了几笔),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我随便画的。你说这个东西是不是鸟类呢?你是不是要把这个东西在你头脑中产生的这个东西放到鸟类的概念里面去跟他对比,你才能确定它是不是鸟类的一员,对不对?这就是知识的产生,所以知识无外乎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人的知识都是观念与观念的关系,而观念又从哪里来?观念就是从感觉来的。假如我告诉你这个东西,它会飞,它又有羽毛,然后它就长这个样子,它很有可能就是鸟类,但是我告诉你,这个东西它不但会飞,还会潜到水底下,然后还可以在路上跑,你可能就不会把它放在鸟的观念里面。你到底能不能获得这个东西的知识,你就是在对你的观念进行一种对比。明白了这个概念以后,知识我们就知道了,在洛克那里知识就是两个观念之间的关系,但是知识它也分等级的。
第一种等级的知识叫做直觉的,直观知识。什么叫直觉的和直观的知识呢?是直接获得一种关系而不需要其他观念。还是刚刚这个例子,你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鸟类?鸟类”的这个观念,让你同你看到的某个新鲜事物去对比判断,这就是需要一个其他的观念来让你判断这个东西在这里是“鸟类”这个观念,它就不是直觉直观的知识。知识一定是关系的反映,在上面“鸟类”的例子中,我们已经有了“鸟类”这一个观念了。所以说他就不是这种直觉直观的,什么是直觉直观?比如说是2+3等于5,这就是直觉直观的。就是说2+3,2是一种直观的观念,3是一种直观的观念,他们相加起来等于5,这就是一种知觉直观的关系直接获得的知识(比如数学、逻辑、范畴知识),不需要别的判断,不需要别的观念。比如说给你两、三个苹果,你自己数一下就是五个苹果,我们只是用这个数字表示出来了一种关系而已。如果有人说你要学会加法才会获得“五个苹果”这个结果,因此数学也不是直观的。那么他就误解了数学。数学符号只不过是把这种关系用符号、观念代替了而已。在这里,如果洛克有现代的能指概念的话,他的表述会更加准确。假设我给你两个苹果,给你三个苹果,你自然就知道有五个苹果,而不是会获得七个,十个苹果的结果。这就说明数学这种观念是固定的,那么也就表明数学符号表示的并不是观念本身,而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在这里我没办法真的给你两个和三个苹果,所以我只能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其实这个符号它就不是直觉直观的观念了,因为你要学会加法,你才会运用这个符号,对吧?但是我给你两个苹果,给你三个苹果,那是直观的知识。这种2+3等于5的知识,你还是要在小学学的。所以这不是直觉直观的,但是我没办法用任何其他的东西来表示我始终要通过某个符号来表达这种关系,所以我还是写2+3等于5。
第二种知识就是间接理性的论证,它有三个名字:有些地方叫间接的知识、理性的知识或者论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第二阶层的,这是要经过推理获得的一种知识。比如说对顶角相等,这是我们的一个公理。而同位角相等是我们通过这个对顶角相等推出来的,这个东西就是一个推理,理性的论证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它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这个是比较讲究理性的。它是一定要通过这种理性的论证,推出来的知识。
第三种知识就是感觉的知识,其实又跟刚刚实体观念又有关系了。我们感觉到一个事物,它真的不是这个事物的实体性质应为性质的实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性质不实存。比如说如果我用黑的圈代表实存,它是真正在场的,就是这个黑圈是在人观念之外的,而人有一个观念,这些东西是是在幕后的即是脑中的观念,你看不到它的,我们人只能看到黑的圈。而看不到实体,即一个聚合的实定点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这里我的解释实际上有一种“降维”的倾向,因为我教学的时候只有白板这个工具,因此我用一个白板上的黑圈这个符号,代替了一个事物的实存并以此为例。这个例子就容易让学生误解。)通过在洛克那里理解,就是某个东西发出的出的一些能被感觉接受到的事物,比如说光子(对应视觉),或者说空气震动(对应听觉),这些都是感觉,所以产生的这种对于物体的感觉的观念就叫做感觉观念,也是说他是对实体的个体性的感觉观念。感觉知识实际上就是洛克为了解决极具个体体验但是又能够使人获得的某种知识,比如说对于美的感受,获得的艺术欣赏的体验。他认为这种感受是从作为“基底”的实体发出通过感觉获得的,因此把其当作单独的感觉知识。然而,这种感觉知识有着洛克用理性说不清楚的神秘性,把他这种“说不清楚”聚集起来,放到一个奇异点当中,最终在通过一个作为基底的“实体”概念关联到上帝。
讲完了这些以后,洛克还有一个问题没讲,那就是对内的反省。我都是用对外感觉举的例子,因为这个东西比较好,比较具体。那么,在洛克那,对内反省是什么呢?举例子来说,比如说我画一个圆形代表这是你的大脑,圆形里的空代表脑中的东西(观念、情感、反思知识等等),第一个刺激进来了,这产生了一种感觉,然后你这个感觉开始在圆里自己发展了,产生了新的感觉。然后我又进行对这些感觉与新产生的感觉进行反思,然后又产生一个新的感觉。如此不断下去,这个过程就叫做对内反省,因为它是从一个感觉进来,然后不断的通过自己反思而产生新的东西。比如说悲伤,或者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别忘了这种反省和对外的感觉都变成观念。比如说因果关系可能就是对内的反省而产生的。在这种复杂样式中时,也能通过对内的反省产生观念。我就不再另举例子了。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种对内知识、对外感觉的知识。以及人类知识的限度的问题。首先就是我们的感觉本来就很少,有一个知识的界限。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存在这世界上的感觉,只有这些。洛克可不知道阿赖耶识,我只是引用了佛教的表述。这些感官对于宇宙来说,这是微乎其微的。现在如果存在一种外星人,他能感觉到意识,他直接能从五官(或许应该叫“六官、七官、八官……”了)上感觉到意识,他的直觉观念就很多,因为他比我们多了一种感官。而我们人类要理解别人,需要通过逻辑思考啊,感情沟通啊,而这个外星人直接的就能获得。就是说他告诉我们这种在我们看来很难获得的知识他直接就能获得,因为是直接获得的,他就是在洛克理论中的“真”的,也一定是清晰的。那么,对于这个比我们感觉多的一种外星人,它与我们认识的世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的知识界限是被限制在感觉里面。洛克有一句话就叫做“哪里没有观念,哪里就没有知识。”也就是说观念是从感觉来的,哪里没有感觉,哪里没有观念,哪里就没有知识。所以我们的知识界限是非常狭隘的。然后再其次,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又很少,我们刚刚不是说了吗,在洛克看来,知识就是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又很少,人不可能有所有事物的关系的感觉和观念。所以也就是说,在我们已经感受到宇宙的知识当中,已经是全部知识很少的一部分了,我们又受观念与观念关系之间的限制,是少之又少了。我们又仅仅拥有很少的直观知识,那就成了少之又少之再少了。所以说我们人的观念是非常非常狭窄的,因此在洛克那里看来,最终又不得不搬出上帝来了。
洛克为什么又要扯到上帝这个事情上去?在前面的注解当中,我们已经说明了,在整个形而上学中,上帝只不过是奇异点的“垃圾收集者”,与“垃圾堆放场”而已。就是说刚刚也提到了这种简单观念,它都是让我们更易于感知得到。这好像没有什么逻辑性,确实是!因为他是直观获得的。但是它又存在着它的必然性,在这种简单观念上,洛克他就必然要请出上帝来帮忙了。还记得我们说笛卡尔的时候,我们说笛卡尔他认为实体是什么呢?他说有一个绝对实体,这绝对实体其实就是上帝。他这么认为的。然后他的绝对实体分为两种,一个物体,一个思想。因为他承认了上帝,他证明了上帝的存在。那么自然思想与物体的实体都可以存在,由此二元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洛克对于这个实体它是一种禁锢在观念中的实体。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概念,我们产生了一种认知模型,我们产生了对一个事物的认知,但是这个东西并不存在着一个实体,所以我们要假装它存在一个实体。这种“假装”,就是经验主义常用的一种逃避悖论与矛盾的“手段”。即他们要用理论获得一种繁复体的解释,然后再用一个概念将其聚集(打包)起来,然后最终把它抛给上帝这个绝对的“垃圾堆放场”。洛克假装他的理论中存在一个精神实体,要不然的话他没办法解释人如何去思考事物的。就是说洛克的实体实际上是一些主观的产物。主观上才有这种实体的产生,我们为了要有这个概念,必须要有一个东西要托着他。再看实体的英文,还记得那个故事吗?就是关于实体的故事。实体的英文是“substance” “sub”就是“下”的意思。“stance”就是“支撑点”。故事说有一个人问贤者:地球下面是什么?贤者说:“地球下面是头大象,大象托着地球。”“那大象下面是什么?乌龟。乌龟托着大象,”“那谁托着乌龟呢?”贤者只好说:“一只更大的乌龟。”“那再下面呢?”,“那只能是一只更大的乌龟了。”在这里,理论必须有一个“实体”来支撑,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所以在洛克的思想里面,这种实体其实是禁锢在观念里面的。观念其实就是认知模型,禁锢在观念里头的。并且在这种不断地理论繁复化与聚集中,对奇异点不断的忽略与逃避。
但是问题来了,刚刚不是说的简单观念吗?这个简单观念,它就是从现实中直接通过感觉来的。现在假设一幅图,左边是我们的思想世界,右边是现实世界,你的感觉是从这个世界中直接获得的。你怎么给它找个实体这里的实体是指一种聚合与支撑,他不在外部世界、就在内部世界。对于复杂观念来说,我们就只能在脑袋内部世界中给他找一个实体了支撑与聚合了。这就是精神实体。简单观念直接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他沟通了外部与内部世界。因此他具有两重性。那么对于这种两重性的对立,如何解决?
那么就只有是神了,只能是上帝了,还能是什么呢?没有办法。洛克他从一开始这里的一开始指的是理论建构的一开始,即在简单观念这个问题上。他就把心和物像笛卡尔一样把它分离了,你只要把你的思维和你的物体相分离的话,就一定会扯出上帝来的。正是在理论建构的第一步就分离了思维与存在,并对此放置在“支持的实体”这个概念上置之不理,也由此,这种两元对立就被后面理论的建构忽略了。就是说你不逃出这种心物二元论的话,你永远逃不出上帝的五指山,这些哲学家就像孙悟空一样,如来佛就是上帝,你永远逃不出上帝的。这个比喻暗含着一种形而上学的界限。并不是我想把上帝比成佛祖。
我们讲到后面,你是不是特别好奇,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摆脱上帝?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大部分人都是相信上帝的。因为不论从逻辑上推,还是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管人怎么去思考问题,都是一定会走向上帝的。在理性的发展与启蒙运动的酝酿中,人们任然需要一个上帝来“背锅”。那个时候开始流行一种自然神论。这种自然神论是统治着那个时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我之前也讲过,自然神论可以比喻为:上帝就像一个编程的程序员,他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规则都编好了,是一个极为精妙的程序。就像黑客帝国(matrix)一样,他编好了这个程序,然后他就走了。他不理我们人类了。然后我们这个程序自己在运行。那个年代的有着理性思想的人为什么仍然要讲上帝?因为这就解决了他们很多疑问,他不但解决了洛克理论中托“支撑”的问题(上帝托着底),也就解决了简单观念的两重性问题。简单观念处理清楚了,那像复杂观念的诸问题不就自然而然地也解决了吗?所以一切推理都顺理成章了。但是你这个最初的问题,你不解决的话,你根本没办法继续,所以他必须相信这种自然神论。
由于理性的发展,当时的“先进”思想者们又不得不反对上帝。准确地说,也不是完全“反对”,他那个时候要有科学的思维,上帝就必须被赶走。正因为如此,自然神论在那个时候就获得流行的前提。他们需要自然神论,时代也需要自然神论。至于后来怎么发展的,这就为下一节课的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打下了基础。他甚至就不把理性推导出来的事物称为上帝了。直接叫他为自然。既然上帝走了,那我(斯宾诺莎的口吻)干脆把整个自然当作上帝,所以泛神论就出现了。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唯物主义,因为你自然都出来了,那自然还是不是上帝?这真的是唯物主义吗?你可以想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有些人说他是唯物主义者。但他会不会其实是一个泛神论者呢?泛神论就是说整个自然就是神,这个神是我们所有人都融为一体的时候,神就会降临。我们就变成上帝了。这就是泛神论的主要观点。
对于自然神论者来说,上帝编了我们这些程序,他设定好这个世界的规则(比如说物理规则)以后,他就走了。如此的自然神论就解决了那个时候的一些科学家的困惑,神为什么并没有显示神启给我们?没有神启的前提下,我们的世界又如此的按照某种规则存在了。自然神论完美地解决了这两个在当时人们心中的疑惑。他们认为原来的那些关于上帝的怀疑与迷信是对上帝的不尊重,为什么?因为上帝编的程序一定是极其精妙的,否则的话上帝就不能称作完美。它一定是完全考虑到所有的的情况,它是一种完美的世界。如果说我们要去信仰上帝,我们还要通过上帝的代理人才能信仰,比如上帝通过教皇来给我们人类启示,那么,这种上帝通过教皇来传达给人启示是非常幼稚的。因为上帝它非常完美,它编好了这个程序以后,他一定是完全考虑到人世间所有情况。而且这个程序是所有人共有的,并不需要通过一个代理人来传达。所以他们认为无论是天主教,还是古代的那些宗教都是一种误导。是对上帝的这种完美性以及理性的一种质疑,所以泛神论或者自然神论者反而同样显示出对于上帝极高的虔诚信仰。这种自然神论在当时启蒙理性的宣传中,也就孕育了那个年代的诸多思想家。由此,他们也在科学上也就解放了人们思想。当人开始认为认识自然或者科学就是认识上帝的时候,人们就毫无顾忌地开始研究科技了。把人类信仰的心结解开了。科技就获得了巨大发展了。
所以我们再回顾一下洛克,就说它的概念特别乱,我自己讲的时候发现洛克特别不好讲,而笛卡尔是最好讲的。洛克的理解,有很深刻的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化特征。然后霍布斯也还好讲,因为霍布斯是个机械唯物主义者,逻辑论证自然十分“合理”。因为他们都是讲究推理,逻辑论证讲得非常严厉,你也感觉到了他的逻辑推理非常严厉。然后洛克有点乱,就是说它简单观念,它一下子又跑到这边来,一下又作用这个,一下作用那个,其实它都有作用。正是因为在简单观念问题上,沟通了内部与外部世界,成了一个隐藏的悖论点。因为这种两重性,所以在这一点上,逻辑很难疏通。然后他非要用搞一个复杂观念下来,其实复杂观念他们还分三种组合形式,这些我没有讲。
观念与观念之间还有各种关系,比如有同合异等等。其实我刚刚是通过例子已经讲给你们了,就是两个观念是不是相同。刚刚那个鸡的概念和鸟类的概念就表达了这种同与异。然后还有一种共存与必然性,观念之间是不是共存的?是不是有某种必然性的?还有实在性的问题,他们是不是都有实在性?其实我通过认知模型的例子讲给你们了。说到黑白,这个东西到底是黑还是白,我们通过这两种关系、两种观念去对比,区分出关系的同异性,洛克的同异性,就是在表达一种差异,而这个绵延的差异并没有被他微分出来,而只是做了一个“打包”工作。他们是不是共存的?他们是不是实在的?通过这种关系去讲的。所以这节非常乱,你可能需要经常去梳理一下,而且我自己也要梳理。所以我现在就在梳理。我讲的时候也翻了好几次书,后面的时候翻了好几次书,这些我要承认。可能我现在的理解只能到这里了。
关于我对我自己视频的一种看法,其实我对这个视频比较矛盾。我是想让人来知道,但又不想太多人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矛盾?因为我想的是那种对哲学真正有兴趣,热爱学习的人知道,但是我又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因为你们也知道网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不想不热爱学习的人知道,又想那种很爱学习,处于人生中很迷茫状态的人知道我的视频。其他的没什么,就是这个事情,感谢一下大家。也希望你们支持我,给我信心就行了。如果没有信心了,我就很难做下去了,真的。好,这一部分就这样。下一部分是洛克的政治哲学思想,我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录,因为洛克可能要讲很久。
|洛克无意识的、结构、主义
主义 洛克无意识的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