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二战美军和德军伤亡比|

二战美军和德军伤亡比

先看德国的伤亡统计:

二战美军和德军伤亡比|

德军数据比较混乱,因为德军来源很复杂,大体包括七部份。1936年前德国疆域内的德国人。希特勒祖国奥地利人。东欧德意志人(主要来自捷克斯洛克、波兰,少部份来自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法国境内的阿尔萨斯人。苏联、波兰等国战俘(1943年后约有70-80万战俘释放后被纳入德国国防军正规编制,但这些人绝大部份投降或者是开溜了,阵亡很少)新大陆的德裔(大部份来自美国)北欧志愿兵(瑞典、丹麦、挪威等国,也有少数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前四部份是德军的主要兵源,德裔与北欧志愿兵人数很少,死亡总数不过3万多人。德军的死亡统计中不包括苏联、波兰等国战俘。

德国陆、海、空及武装党卫军(不含45年后被大批拉上战场的人民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武装**等炮灰)死亡450余万(阵亡约320万),其中死于苏德战场的约380万。其它战场中,死于意大利约15万(对美军、英军、自由法军、1943年后的意军),非洲约1.5万(对英军、美军),波兰(1939)约1.2万,巴尔干约10.5万(对南斯拉夫与希腊的正规军及游击队、英军)。西欧战场约50万,但是德军的对手情况很复杂,国籍太多,主要是美军、英军、1940前的法军,还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丹麦等国军队,在英国组建的以波兰人为主的各国流亡军,以巴西为首的其它同盟国军队,此外德军的对手还包括1944年后被迫倒戈的罗马尼亚、保家利亚、芬兰等国军队。

综上所述,德军死于其它战场的约77万,除了巴尔干的10万德军大部是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消灭的之外,其余德军多是被美军与英军消灭。但是英军与美军的战绩很难区分,因为他们经常同步一致行动。在1943年前,是英军独自与德军对抗,打的大多是败战,如北欧战役、西欧战役、希腊之役,43年前的北非之役、意大利战场,也是英军为主,美军只是在44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的西线战场上参战人数才与英军大致相等。但先后参加欧战的400万美军是从1400万美军抽调出来的精锐部队,作战能力与战场表现强于英军,而且打得大多是顺风顺水的胜战,所以美军消灭的德军应与英军大致相等。估算一下,被美英消灭的德军约50万,其中25万归功于英军,另25万归功于美军。剩余德军是被其它各国军及非正规武装所消灭。

(离开意识形态,这真的是一只伟大的军队,它占领了比拿破仑还要广阔的疆域,把整个世界闹得天翻地覆,先进的战术理念和严谨的日耳曼民族作风,都为这支军队刻下了胜利的基因。可惜它掌握在野心家手中,野心家的野心超过了帝国的所能透支的全部能量,这只伟大的军队也就慢慢走向衰亡,让人扼腕不已!)

再看美国的伤亡统计:

因为平民伤亡极少,美国的数据是最清晰的,几乎所有版本都将美军死亡人数锁定在38-41万之间,其中阵亡29万。我们取其中间数40万,其中约27万死于西欧北非战场,绝大部份死于德军之手(计26万),死于意军和维希法军之手仅几千人。死于太平洋战场的12万多,对日作战。

(强大的工业实力,良好的装备后勤,远离国土的战争硝烟,二战美军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胜利果实,相比去苏联的惨烈牺牲和英国的灯枯油尽,美国无疑是大赢家~)

二战时德国和美国的对比:

第一:综合国力.当时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实力差不多.但不难看出德国的核心竞争力比美国强.德国在20世纪初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大家都知道吧.也就是说德国的科技实力绝对比美国强.就是说德国发展潜力比美国大.说起原子弹就有得说了.有人说原子弹是美国人先发明的.爱因斯坦是德国人吧.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在柏林被攻克前的四个月.德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四次从小到大的核试验.在记载中.在核实验地区附近的一些居民和战俘营里的人都形容过了."当时突然天空全部变白.接着升起一片蘑菇云".希特勒在后期为了拉拢罗马尼亚时说过."我用两个皮球一样大的炸弹就能打退盟军和苏军"其实战前有史料记载过.德国计划1943初就能真正使用原子弹.可由于希特勒歧视和虐待犹太人科学家.导致了很多科学家都自愿地被美国间谍"救"走.包括战后美国研究出的第一个洲际弹道导弹都是战后被美国俘虏去的科学家做的.还有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阿波罗登月"吧.那也是二战后被美国俘虏去的德国人"冯.布劳恩"策划的.这个在很多官方公开言论都有记载的.正因美国和苏联战后瓜分了德国的科技人员和成果.所以出现了20世纪中期美苏的科技竞赛/.很多评论家都说.德国战败后.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创造了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很多德国历史学家都说.如果39年希特勒不发动波兰战争的话.那他肯定是俾斯麦以后德国最杰出的统治者...

第二:工业制造能力.豪无疑问.远离战火的美国本土工业制造能力和军事后勤保障能力在二战争时期是最强大的.德国是个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好多战争资源基本上都是靠进口.然而德国却拥有当时领先世界的科技实力和创造力.如果能够按照德军战略构想.不遭遇那场提前到来的寒冬天.能顺利拿下莫斯科接着打下高加索石油基地.控制了欧洲本土的资源.那德国的生产能力才会真正的体现出来.这样的话美国也不敢插手欧洲战场了.很可能会和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

第三.国民素质.德国19世纪中期就强制性地普及了全民义务教育.建立了科研和教育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培养了27位诺贝尔奖得主.主导了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德国就创造了二百多项发明.德意志民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国民素质空前提高.

第四.军事实力.33年希特勒上台时.德国的军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甚至连维护国家安定都不够.可到39年.德国人就基本完成了战备.当时就是不受重视的海军也在大西洋把英美海军弄得焦头烂额.陆军和空军更是横扫欧洲.首创了闪电战.空降兵和海军潜艇的狼群战术..作战思想和军队的整体素质执行能力更是高出美国一大截.在官方的资料里也有显示.你去看在后期美军登陆欧洲后和德军的战例里.那次不是象苏联一样用极高的代价换来胜利.武器上更是没法比.美国也就是海军因为拥有航母所以比德国强.空军方面.德国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到后来的喷气式飞机.性能等方面都绝对先进美国.陆军更不用说了.虎式.豹式.虎王坦克.军事将领就不用说了.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邓尼兹等你们谁不是至今都闻名世界的.美国呢?除了一个"活稀泥"的高手艾森豪威尔.也就巴顿算得上.都说苏联能打.你们知道吗?苏联在二战中死的人有2700万.在战后.苏联都好久不敢真正公开国家实际人口..虽然是在后期反攻的时候.苏联都是用极大的代价换来胜利的.西线的盟军也差不多.只是盟军打得比较狡猾罢了.对德军只是围而不打.起牵制作用.典型的保存实力打法.要不那里来的阿登反击.后来的全面被动大多是因为战争资源跟不上.制空权被盟军掌握.军工设施和交通枢纽天天遭受轰炸.控制的战争资源很难应付几条线作战.如果德国后期不致力发展海军. 那美国的海军能打败德国海军.因为航母是潜艇的克星.陆军却绝对不是德国的对手.如果德国能得到足够的战争资源.那....

综上所述.我得出的结论是.二战中美国和德国是不可能出现象苏德那样的大规模决战!!!.除非是德国先去侵犯美国.应该不难看出.如果德国没遇到那提前到来的寒冬.顺利打下莫斯科.截断苏联的交通运输网.正侧两面威胁高加索地区.正面直指乌拉尔工业区.那欧洲就完了.要是战局这样的话你看美国还敢不敢支援欧洲.敢不敢惹德国..要知道.那时的美国对欧洲战场还是保持观望态度呢.一战时美国就是这副嘴脸:出售武器.见风使舵.时机成熟时就插上一脚.轻轻松松当战胜国.一战后一下成为了暴发户.要说三个欧洲大陆的普法战争让美国赢得了发展空间.那一战就让美国赢得了钱财.二战让美国赢得了"科学技术"这个20.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当然,.美国人也挺厉害的.每次都能紧紧地抓住发展机遇.所以战后在社会两大阵营对抗中苏联输给了美国.看看现在的德国也知道.遭受毁灭性破坏后.虽然没有日本那样有美国的强力支持.现在的日本就象美国的干儿子一样.美国可以随便在日本驻军.没办法啊.美国必须要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来牵制红色的中国.同时也可以建立了一个自己在亚洲的军事基地.而德国靠的是自己高度发达的国民素质培养体系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重新回到了世界的前列.现在的德国在贸易上还超过了美国..呵呵.不说了.累了.有说得不妥的欢迎大家反驳!!!

二战各国军事实力排行榜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二战主要国家实力对比:

战争打的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的国力。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总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61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的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的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

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

主要说这六国。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的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的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的最想做到的!无疑,二战美国做的最好,因为它是最大的赢家!

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1940年时美国的GDP即达到2000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的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的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的工业体系),1940年美国钢产量达到2800万吨,居当时的世界之首。到1945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8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说)、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63艘、潜艇126艘。

美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的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的飞机就超过了13000架、汽车超过40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的根本保证。在轴心国的高级军事将领中,除啦山本五十六外,德国的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的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的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1943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的前途暗淡起来了。《隆美尔战时文件》对于北非战争这样的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盟军的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的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的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的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的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的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已经败定了。

在隆美尔看来,只要美国的强大工业力量能够在某个战场上发生作用,则对轴心国而言,这个战场便再也不会有最后胜利的机会了。战争的实际进程印证了隆美尔的看法。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对轴心国确立了真正不可动摇的压倒性的物质优势,这在消耗巨大、突出规模效应的二战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国的最高决策层里,并没有多少人具有隆美尔那样的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人看重过美国的军事工业实力。所以希特勒对于美国人登陆北非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担心,殊不知,随着美英肃清北非,轴心国阵营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第二是德国,苏粉们??????????????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有一组数据:1932-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增至2320万吨。1933-1936年,德国新建300多家兵工厂,包括55家飞机厂、40家汽车和坦克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1940年8月2日,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到1941年2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生产增加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德国及其占领区的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家工厂为德国生产军火。

但隐藏在辉煌数字背后的却是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首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的原料。德国拥有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生产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生产的喷气式飞机的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胶(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的情况。

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油等燃料来让它的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的组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的产量上,前纳粹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战》一书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纳粹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的话:

如果用数字来说,[德国的]军工生产是很可观的。就拿1944年来说,我可以装备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就是说,可以使200万人得到新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飞机轰炸,产量还可以提高30%。整个战争中,我们弹药生产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飞机产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潜艇的生产是在1944年12月。

1944年7月德国武器生产量比1939年扩大5.3倍,飞机厂从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飞机产量39870架,其中战斗机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产量增长33.9%,达到2.7万辆,火炮增加50.3%,达到8.7万门。

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坦克、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的环境中进行。自从1944年5月以后,德国的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90%的燃料,这才是真正的大灾难。

敌人飞机的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坦克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的。------施佩尔

比较一下轴心国和同盟国军工生产的总体环境,就会看出一个巨大的差别,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目标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处于同盟国战略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经常要遭受持续不断地轰炸,这对军工生产和运输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破坏;相反,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美国本土依仗两个大洋的阻隔远离轴心国武装力量的打击范围,其工业设施和生产活动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可以长期处于满负荷的安全运转状态。同样,苏联广袤的纵深地区(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也不在纳粹德军的打击半径之内,英国内地(西北部)的工业生产由于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小而有幸免遭德国轰炸机轰炸,而且德国轰炸机本身的载弹量普遍不足,难以对英国的工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或实质性的破坏,英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在战时基本上可以保证不遭到实质性的削弱,甚至还能够明显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国占据着空中优势,所以,同盟国的军工生产的主要部分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安全环境的差异势必直接影响军工生产的效率和成本,而这点对于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来说极为关键。

到了战争的末期,尤其是进入1945年之后,德国军工生产体系在同盟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和陆军的不断推进之中终于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撑德军的作战。而同时期的同盟国军工生产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和总的战争形势一样,德国的军工生产是一个逐渐被削弱直到最终垮台的过程,同盟国则是越打越强。

第三,苏联;苏联的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把一战时虚弱的俄罗斯改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万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不过很多人以为二战中苏联的工业都集中于西部地区,并且在1941年德军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占领和摧毁。实际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了国家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他早已经意识到在自己国土的东部纵深建立强大工业区的深远意义,当希特勒上台后,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这种工业重心调整的必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苏联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之和的两倍)时,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业东迁的工作。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1942年夏,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苏联飞机年产量达到40300架,坦克28983辆,火炮122500门。

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德军击毁)、82.5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时补充了这些损失。飞机生产方面的数字我们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已介绍过,数字超过13万架之多。平均计算,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平均每年要生产出2.7辆坦克、近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250架飞机,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军用车辆、轻装备、弹药等必要的军需物资,毫无疑问,这个数据反映出了苏联非常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1944年苏德双方在陆军主战装备方面的产量,两国的差距并不很明显,苏联方面的数量优势微弱,尤其是在坦克和飞机的数字上更是接近。这一现象表明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能力绝不在苏联之下,何况苏联取得的生产成绩还是建立在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和安全环境的基础上。德国生产出的装备由于燃料的匮乏和陷于瘫痪的交通无法大量运往战场发挥战斗力,而苏联则可以不受制约、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的装备进行作战,这也是为什么在苏德战争的中后期,苏军投入到战场上的装备数量总要远远超过德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英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业列强,拥有较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是在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主要战场局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它只需确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对优势,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业生产的重心自然倾向于海空装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1943年7月登陆意大利以前),英国对德作战的陆上战场仅限于北非,而北非对德国来讲只是个很次要的战区,德国投入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里只有4个不整齐的师),所以英军的陆上压力较小,陆军装备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其生产在三军装备生产计划中并不占有优先的位置。总的来讲,英国具有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严重依赖于海外资源的大量输入,在这方面,来自美国的援助和英帝国众多海外殖民地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第四,日本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须用比较的方式才能直观地体会到。譬如日本的飞机生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略强。数据显示:日本的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1941-1945年,日本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只生产了1065辆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战中日本装备的主战坦克普遍轻薄,日本自己称为中型坦克的坦克实际上只相当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轻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战争期间生产装备并投入实战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过15吨重,而同期德美苏英等国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过30吨,而像德国装备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经超过40吨)和1024辆轻型坦克,而美国却生产了24997辆中型坦克和4052辆轻型坦克。海军装备的生产量对比前面已经介绍过。总体来看,日本的国防工业生产重心侧重于海军,其空军和陆军的装备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国还缺乏资源,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均要依靠进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权,其海外原料的输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到了战争的后期,原料的输入几乎完全断绝),这将直接影响到军工生产能否维持下去。日本的整体国防工业基础与美、英、德、苏相比本来就存在着差距,自然资源状况也不及上述四国,因此战时的日本虽全力生产,也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当美国人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绝对制海权和制空权后,日本的工业体系便在严酷的封锁和令人窒息的战略轰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至于中国?至今在铁血网上还有争论哪!谁是抗战主力?国军或是共军?总体来说,比起上述几个现代国家,我们当时只能算是近现代国家!

中国战前人口约4.5亿人,超过日本6倍多。但当时铁的年生产量不足10万吨、钢的年生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径迫击炮、小型艇船等较小型武器装备,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型武器装备如飞机、火炮、坦克、机动车辆、舰艇等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国购买。

七七事变爆发时,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力量计有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国民党政府的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矛盾很多。政府军每师编制1万余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火炮46门。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的主要弹药装备的最高年产量为:步枪139200支,机枪20400挺,82迫击炮2520门,79步枪子弹252000000发,山野炮弹780000发,82迫击炮弹2140000发,手榴弹5100000枚,60炮可月产350门,60炮弹月产10万发,就说到这吧!我要睡觉啦!明天还得上班!欢迎各位进来拍砖头!


|二战美军和德军伤亡比

                                                                            

二战美军和德军伤亡比|
  • 中国部队中一个师多少人|
  • 中国部队中一个师多少人| | 中国部队中一个师多少人| ...

    二战美军和德军伤亡比|
  • 塞尔达前期怎么刷武器|
  • 塞尔达前期怎么刷武器| | 塞尔达前期怎么刷武器| ...

    二战美军和德军伤亡比|
  • 传统战争的作战样式有哪些|
  • 传统战争的作战样式有哪些| | 传统战争的作战样式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