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国民党军的部署。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指导。

建立在对敌我战略态势的科学分析和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粟裕对渡江作战已有了必胜信念。粟裕从三次渡江的实践中体会到,长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防线。这一次是粟裕第四次率军渡江作战,他已有成竹在胸,并且进行了长达十个多月的准备。

渡江战役的简介是什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49年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村成立。

1949年3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又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导性文件,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对渡江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介绍

圆明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圆明园是康熙赐予四皇子胤禛的园林,之后不断修整扩大,留存了150多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圆明园遭到烧杀抢掠等破坏,最后葬于大火中,成为废墟。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集各种工艺于一身,是文化的象征,也是难得的瑰宝,闻名遐迩,有着“万园之园”的美誉。

圆明园的灾难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遭遇的缩影,虽然后来同治帝准备重新修复,但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即使现在修复也无法达到当时的水平。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
  •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 |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 ...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 故宫的历史背景简写|
  • 故宫的历史背景简写| | 故宫的历史背景简写| ...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