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马哲笔记 认识论
笔记参考书目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马哲课程用书,具体版本貌似是15年后最近的那版。笔记标注序号的为主要知识点,序号后再序号则为知识点详解,大部分都不用过度记忆。另外强调一点,“和”在汉语环境下不单单表示并列关系,为了防止发生歧义,马哲当中一般不会调换前后的词。
本部分实际内容很少,但难度极大,稍微没理解到位就会错。前四小节为基本内容,后六小节则为补充部分。仅仅阅读熟记前四小节不够,需要后六小节做思维引导。其中最后一节不硬性要求理解。
目录
1.科学的实践观?
2.能动的反映论?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简单讲讲正确的真理观?
5.补充延伸:认识论的发展
6.补充延伸:实践概念拓展(实践五要素)
7.补充延伸:认识运动当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8.补充延伸:真理与谬误
9.补充延伸: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10.补充延伸:价值(选读)
认识论: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正确的真理观;
速记口诀:实践,认识,真理
1.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反映特性,即摹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人的认识不是镜子式的原物映视,而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们会运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而以概念、符号、公式、图形等形式再现客观对象,从而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更为重要。但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实践→认识→新的实践→新的认识→……)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到理性认识)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过程。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之中,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现这次飞跃所需要的条件:
1.与具体实践相结合;2.经过一定中介环节;3.要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手段,使用正确的方法。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实践需要)。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发展需要)。这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就还没有完成。
必须从实际触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群众掌握理论,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力量。
“第?次飞跃”: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
主观原因:(历史条件,实践条件,认识条件,主体方法)
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限制,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实现主观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客观原因:(事物发展;本质暴露缓慢)
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往往需要多次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还是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运动,都是向前推移发展的,因此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发展。
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具体的思想。
4.简单讲讲正确的真理观?
真理的定义: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性:客观性;具体性;过程性;全面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未讲部分见补充8)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问题上的唯物论的本质属性。
第一,尽管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因为主体认识的差别的变化而改变。
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①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第一,任何真理的内容都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从思维的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上说,人类认识就其本性而言,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拓展,因而是有限的。
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总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区别联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区别: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联系:1.二者相互包含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即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但不能相互转化。
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5.补充延伸:认识论的发展
唯物主义反映论基本观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认识如同照镜子,一次成型,一成不变。”
6.补充延伸:实践概念拓展(实践五要素)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现实的实践要素有五项: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中介、过程和结果。其中,前三者称为实践(可能的)基本要素。
①实践主体:指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③实践中介:指多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形式:A.主体客体化:将主观思想借实践转化为客体;B.客体主体化:客体在被实践改造过程中,接受了主观思想的特点。
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而价值关系则渗透包含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当中。(见补充10)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主体客体化);自觉(主观)能动性(客体主体化);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7.补充延伸:认识运动当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表面特征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三种形式深刻程度依次递进。
①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②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知觉。
③表象: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人脑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之形象的再现。
总的来说,感性认识仍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突出特点是直接性。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三种形式深刻程度依次递进。
①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这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②判断:对事物之间联系与判定的思维形式。
③推理: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理出未知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性,反映内容更为深刻。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包含,并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
如果割裂二者,片面强调一方,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理论。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
②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升华。
8.补充延伸: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主观与客观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一种认识不能在确定的条件下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但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因谬误而存在与发展,但也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同样,谬误也能转化为真理。
真理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这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全面性:
①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具有过程性。如果认识落后于或超越这个过程,真理就成了谬误。
③真理具有全面性。真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的各种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把真理的某一个部分孤零零地抽出来,切断其与其他部分的联系(断章取义),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所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尽力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谬误也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①恢复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②吸取经验教训,批判谬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加以改正,是获得真理,避免谬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9.补充延伸: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定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二者联系的桥梁——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定。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确定性(绝对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确定的。实践最终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②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是有条件的,有局限的;实践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着的。
10.补充延伸:价值(选读)
哲学上的“价值”是广义的价值,是指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和客体满足主体的效应关系。
价值的特性:
①客观性: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而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②主体性: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③社会历史性: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除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④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满足人们客观需要,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发展。
真理与价值地辩证统一(在实践中):
1.成功的实践必须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认识活动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引导。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错误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个人马哲笔记、认识论
个人马哲笔记 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