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商品简要概念|

商品简要概念

什么是商品

商品简要概念|

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井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在原始社会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并不存在商品和商品交换。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由于出现了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在畜牧氏族和农业氏族之间,偶然地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这是商品和商品交换的萌芽。随着交换的出现,私有制产生了。因此商品交换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就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一部分小商品生产者变成了资本家,另一部分逐渐破产,变成了无产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最初便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商品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成了包罗万象的、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的形式了。在那里,一切都采取买卖的形式,商品和货币关系渗透到各个领域。 人的劳动力也变成商品,是这个社会的突出的特征。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末,它们互相交换的基础是什么呢?

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是在价值相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决定他们互相交换的这个相等的价值,不是生产者生产这个商品时的个别劳动耗费,而是生产同一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但是,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技术熟练程度是有差别的,在相同的时间里生产同一种产品,生产条件好的所生产的产品就会多些,每件商品上的劳动消耗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的情况则与此相反。可是,商品在市场上都按相同的价格出卖。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便有可能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小商品生产者便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甚至破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分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正如列宁所说的,“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例如:衣服、食品、拖拉机等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上的需要。

商品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还可以用来和别种商品相交换,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数量的关系和比例。如一百斤小麦可以换一只羊,这一只羊就是一百斤小麦的交换价值。在这里,一百斤小麦的交换价值是通过一只羊这个具体的使用价值来体现的,所以,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小麦和羊这两种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作为使用价值,小麦和羊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小麦和羊这两种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在它们的生产过程中,都花费了人类劳动。

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一百斤小麦和一只羊相交换,因为两者具有同等量的价值,即包含着等量的人类一般劳动。可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存在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比如,我们不能品尝小麦的味道,来判断它是农奴生产的,还是雇佣工人生产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除商品之外其它没有这种属性。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人们按照价值互相交换商品,实际上是互相交换各自的劳动。因此,马克思说过:商品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固有的矛盾。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出卖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对商品的购买者来说,才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资本家生产,也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与商品经济关系相适应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产生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简单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像拜神一样地去崇拜商品和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劳动产品一旦取得商品形式之后,它本身表现出来的三种形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幻觉:

第一,两种不同质的商品所以能够交换, 因为它们之间都内含着一种等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因此,交换时必须撇开生产商品的各种有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等同的抽象劳动的凝结(即价值)。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又必须通过同它相交换的商品这个具体物才能表现出来。这样,物的外壳掩盖了抽象劳动的等同性,表现为物与物的等同性,是商品自然属性的错觉。

第二,参加交换的商品。价值的大小,本应以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但交换时,却以价值量的形式来表现和计量。因为在商品生产者看来,物本身具有价值量,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产品能换进多少商品,他的商品是否能卖得出去。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被价值量掩盖着,产生了价值量支配着人的幻觉。

第三。 各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都是把商品直接当作他的私有产品来生产的,因而,他们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但实际上,他们的劳动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分类,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属性。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种社会属性,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商品交换才可以间接地表现出来。这样,本来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的社会联系,即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联系,却表现为交换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蒙蔽了社会真相,产生了错觉。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本质、商品的这种神秘性缺乏认识和不能理解,因而把商品的内在实质和外部现象颠倒了,产生一种错觉,遂将商品生产的劳动社会属性,看成是商品物体自身的物质属性;将商品交换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两种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从而对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它的价值究竟怎样测定,以及两种不同质的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等问题,都不能正确解答。

而从形式上看,人们又不能离开商品,商品越多,生活越富,商品越少,生活越差。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又是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物(商品)的命运密切联系着的。商品价格由于供求的影响不断变动。这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市场价格波动,使一些人发财、一些人破产。无形中,商品被看作是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更被当作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

于是,商品成为“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好像它是离开人而独立存在和自行运动的东西,具有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人们崇拜商品,崇拜货币,并把它偶像化,像古代民族对于各种自然现象神秘莫测当作神灵来膜拜一样,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流行于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社会中。

商品、货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随者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的消亡,商品、货币关系必然消亡,商品拜物教也必然走向消亡。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商品理论知识的概念

商品理论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定义: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来相互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

如何理解商品概念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在原始公有制条件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个人消费品,劳动产品无需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产品并不是商品。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尤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必要和可能,这时劳动产品才转化为商品。所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本质上体现的是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要把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来理解。价值的实体是人类劳动的凝结,虽然任何劳动产品都花费了人们一定量的劳动,但不能由此认为任何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只有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类劳动的凝结才具有价值形式。在私有制条件下,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了体现这种经济利益关系,他们不能彼此无偿地转让自己的产品,而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商品简要概念

       

商品简要概念|
  • 海通恒信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怎么样|
  • 海通恒信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怎么样| | 海通恒信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怎么样| ...

    商品简要概念|
  • 怎么解决员工拉帮结派问题|
  • 怎么解决员工拉帮结派问题| | 怎么解决员工拉帮结派问题| ...

    商品简要概念|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矛盾和冲突|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矛盾和冲突|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矛盾和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