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 心在何处
大家可能都知道六祖慧能和神秀和尚的辩机。慧能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赢了一筹。但是神秀真的错了吗?不,也许慧能佛法高了神秀但是神秀的也不是错的。其实对于凡人来说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有路径可寻。慧能赢在了直指本心,但是神秀也给了一心求佛的人一条路途。
可能有人说你说这么多和阳明有什么关系,相传王阳明到江西一个庙子去,他看这个庙子非常好,但是有个房间锁着;他问和尚,你这个房间为什么锁?和尚说,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涅盘了,死在里头,吩咐锁着不准打开。王阳明一听,有问题啊!他是地方最高的首长,这个庙子有怪事,说不定里头是什么特务,或是和尚做什么坏事骗人。他说打开!我看看,那和尚说,绝不能打开,我们两三代的祖师都吩咐过,不能打开这间房。王阳明的个性,越听越奇怪, 非打开不可,马上给我打开!他那个威严一发,一下命令,和尚没有办法,打开了。打开一看,一个骷髅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有个条子,写着“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这个故事出处是闲谈传记。不是阳明本人亲写但是 ,阳明确实和佛道有渊源。
阳明本身的传奇故事有很多这里就不去讲了,主要讲他的一些关键的开悟的故事 ,阳明自己说过 ,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汝今所学,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鸮窃腐鼠耳。”可见阳明年轻时是学习过佛道的,而且他的佛道法门不低。说出过气集为精,擅用为神。这种明心见性的话。但是一次王阳明看见一个小和尚在哭,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想念妈妈。阳明才感觉佛道的解脱不是大众的解脱,人本就有亲疏,你有一口饭不能先给路人吃而饿坏了自己的母亲,有一件衣服不能给别人穿而冻到了自己的孩子。而如何叫这些私情不损失自己的理智,比如你不能因为爱父母就去伤害别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喜欢儿子就以权夺利,祸害别人的孩子。
之后的阳明经历了龙场的贬谪,其实这是他的一场考验。他开始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以心为国是自己错了吗?自己饱读诗书为什么斗不过小人?直道他遇到了那个年时说自己可以成圣的老道 ,后来又看见了路上因为罢免而气死的一对父子。他才似有所悟。到了龙场几经闭关他才悟出来知行合一。一个真正的圣人心
阳明说“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体现的就是这种一个把神秀,慧能,佛道儒家,融合的思想。
一顺势而为,二格物求知,三知行一体。这三者其实是一件事就是仁。好比仁是最大的果实,是超脱一切的东西,但如果不是依照形势来体现就会遭到别人的打击反而背离了仁,圣与贤之差在亲民。而圣人可以做到亲密是因为他不用天天端架子努力去磨炼自己的仁生怕哪里有错误,而是知道仁到底的体现在哪里 ,在事物中如何体现。好比一个地方就是不穿衣服,如果你来这里就是不脱那里会有好的下场,你应当先脱后穿才可以慢慢感化他们。格物呢就是把平时的事情当成打磨自己心的镜子,好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是它的终点确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而知行和一就是要把两者融合。达到浑然一体。学而可用。
当然我其实也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但是在这个国外思想满天飞的年代,我认为我们可以不把历史背的倒背如流,不把生僻字个个认全,不上来就吟唱诗词下去就笔墨丹青。但如果真的练我们自己都不重视中国自己的文化思想的传承,也认为那是无用的错误的,那中国人的名号,我觉得受之有愧了。很多人说儒家是糟粕,但要人人可以做到儒家的一点点世界都不会是这个样子。我求一下大家不要在捉着糟粕不放,为什么不看看精华。
有一句话是你看见什么就代表你是什么。也许我们应当反思一下文化到底要怎么传承。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阳明心学的精髓有哪些
主要核心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 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
|阳明心学、心在何处
儒家 国学 弥勒菩萨 心在何处 心学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神秀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精髓 阳明心学的精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