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目标 纽约 二战意大利研制的超远程轰炸机|

目标 纽约 二战意大利研制的超远程轰炸机

就德国而言,开发一种能对美国本土发起攻击的超远程轰炸机的计划甚至在美国参战前很久便已悄悄展开。福克.乌尔夫公司和容克飞机公司早就受命在四发大型运输机 Fw 300 和 Ju 290 的基础上进行“美利坚轰炸机”的研制,而梅塞施密特公司也随后以自行出资的方式加入了这一计划,这便导致了 Me 264 的诞生。最初梅塞施密特公司共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不过最终完成的却只有第一种,其性能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珍珠港事件之后,德国空军对于研制六发超远程轰炸机的兴趣一下子变得急切起来,福克.乌尔夫公司和容克飞机公司分别向空军部交出了 Fw 300A(后来改称 Ta 400)和 Ju 390 的设计,而梅塞施密特则用六发的 Me 264B 取代了四发的 Me 264A。在这三个方案中,由于可以大量挪用 Ju 290 的零件,使得 Ju 390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完成,所以该计划引起了 RLM 的极大兴趣。到 1943 年便已经有两架原型机制造完成,而第三架原型机(真正的轰炸机原型)却一直没有完成。

目标 纽约  二战意大利研制的超远程轰炸机|

六发 Me 264B 超远程轰炸机的想象图

德国 Ta 400 轰炸机的模型

Ju 390 六发大型轰炸/运输机

在意大利于 1943 年 9 月 8 日宣布停战后,德国立刻接管了菲亚特,布雷达和比亚乔等飞机生产企业,并计划将其用于 Ju 390 相关零件的制造。同时,还希望借助意大利工程师的力量,帮助完成 Ta 400 的设计。具体方案是:菲亚特公司用 20,000 工时设计飞机的后机身以及机翼外段;布雷达公司用 30,000 工时设计机身中段;比亚乔公司则用 40,000 工时设计飞机的前段和相关设备的布置。与此同时,这三家公司还受命建造相关的实物模型,并按照同时生产五到六架飞机的规模准备生产夹具。1944 年 4 月 18 日,德国飞机设计师库尔特.旦克(Kurt Tank)在与意大利厂家的一次会议中提到希望在五个月内完成所有的工作。

四发的 Me 264A 型轰炸机

随着盟军在法国登陆及其对德战略轰炸的逐渐升级,德国空军重新检视了自己的军用机开发方针,这使得洲际轰炸机在德国空军眼中的地位一落千丈。1944 年 9 月 6 日,福克.乌尔夫公司通知布雷达公司立刻终止 Fw 300A/Ta 400 的研制工作。在布雷达公司的回函中提到从该年 5 月 29 日到 9 月 10 日这段时间内,该公司已经在该项目上投入了 19,271 个小时的人工,比亚乔公司则在 Fw 300A 的项目上花费了 8,345 个工时。

日本同样渴望能用超远程轰炸机从空中对美国本土发起进攻,因而在此类飞机的研制上一向不遗余力。早在二战之初,日本便成功地研制出了大航程的九六式和一式中型攻击机,而更加野心勃勃的计划,诸如“深山”“连山”等的开发计划也纷纷登场。1943 年 4 月,中岛公司开始在陆海军的共同支持下开始研制代号为 G10N1“富嶽”的终极战略轰炸机。不过,这时日本薄弱的工业基础已难以为继,直到其在 1945 年 8 月宣布无条件投降时,这一巨大的六发怪物仍然只能在图纸上耀武扬威。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在情况所迫下硬是独辟蹊径地想出了办法----投掷“气球炸弹”。做法非常简单,将炸弹吊挂在氢气球下面,通过特制的装置将其飞行高度控制在 33,000 英尺,让高空气流将其带往美国。气球的制作不需要任何技术,只需将三至四层纸用特制的黏着剂粘合后充入氢气即可,就算是没有任何生产经验的平民也可以很快掌握其生产要领。从 1944 年 11 月至 1945 年 4 月间,数千个这种“气球炸弹”飞向美国,至少有 250 个达到了北美大陆,不过只有一枚炸弹在俄勒冈州炸伤了几个平民,根本没有达到日本人期望的结果。

G10N1富嶽的设计草图

在意大利,轰炸美国的想法并不象其在德国和日本那么有市场,最起码缺乏同样的决心和严肃性。不过,虽然没有明确的战略需求迫使意大利将大量宝贵的资源用在这个不太实际的任务上,几个空军的高官仍旧对这件事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毕竟这次“特殊飞行”光是用于宣传就已经价值不菲,至少可以令民众认识到皇家空军依旧强大,有能力在战争中创造奇迹。在这之前,意大利空军已经完成了两次类似的“特殊飞行”,其中包括空袭埃塞阿比亚阿斯马拉(Asmara)(1942 年 5 月 9 日),以及从罗马至东京的往返飞行(1942 年 6 月 29 日到 7 月 3 日)。完成这两次远征的都是特制的 S.75RT 型三发飞机,很可能就是这些成功使得空军高层产生了更加大胆的构想,包括从空中打击美国的心脏地带。

轰炸纽约的想法最初由比亚乔公司的资深试飞员尼古劳.拉纳(Nicolò Lana)在 1942 年春天提出。在主持试飞了比亚乔公司新设计的 P.108 四发重型轰炸机后,拉纳对重轰炸机的威力有了更新的认识。虽然本身所负责的试飞工作极其重要,但拉纳却渴望对战争做出更直接的贡献。在比亚乔公司总设计师乔瓦尼·卡西拉吉(Giovanni Casiraghi)的帮助下,他终于向空军部上书要求使用专为破纪录飞行设计的 P.23R(MM.285)型远程飞机空袭纽约。

P.23R 是一种外形极其流线的大型三发飞机,动力为三台比亚乔 P.XI RC40 引擎。该机的两名驾驶员分别坐在两个独立的驾驶舱中,有效载荷达到 5,000 公斤。1938 年 12 月 30 日,P.23R 以 404 公里/小时的平均时速破了国际航联 1,000 公里和 2,000 公里航程的速度纪录,而后,该机便被存放在戈多尼亚(Guidonia)试飞中心等待下一次辉煌。遗憾的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创纪录飞行的光辉岁月一去不返,这架特殊用途的飞机便只好一直呆在机库内无所事事。然而,该机的航程同样不足以完成这样的跨大西洋行动。因此按照拉纳的设想,该机在完成任务后将在大西洋中部迫降,其乘员由接应的意大利潜艇救回。参与研讨的意大利海军对这个行动计划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导致后来空军试图轰炸美国的传闻到处飞,甚至一份美国报纸都听到了这个风声,在其 1940 年 10 月的报道中绘声绘色地写到“我国在巴林(Bahrein)群岛的炼油厂即将遭到在海上由潜艇加油的意大利远程轰炸机袭击,史上少有的大航程飞行使得战火蔓延到波斯湾……”。文章中还写道,意大利新型的潜艇可以携载 3,000 至 5,000 吨燃料,约在二十分钟内便可完成对降落在水面上的飞机加油云云。最后还在消息来源中表明该消息来源于意大利军方。

P.23R 型创纪录飞机

不过,对 P.23R 特有的大航程表现出兴趣的决非拉纳一人。空军部在 1942 年 3 月便要求(Max Peroli)上尉研究用 P.23R 或是 SIAI 开发的 SM75GA(意大利语“Grande Autonomia”的缩写,意为“远程”)型运输机完成由意大利-日本飞行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或交换某种急需的重要物资。拉纳对于这些事当然一无所知,他的计划仍旧着重于对美国的轰炸。根据他的构思,自己和老搭档马里奥(Mario)将驾驶满载燃料和一吨炸弹的 P.23R 在超重状态下起飞,随后便以三台发动机做巡航速度下的飞行。随着燃料的逐渐消耗,只需开动两台发动机就可维持一定的飞行高度,而最终飞机便可以用单发飞行。在轰炸了曼哈顿以后,将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在据美国海岸线约 200 公里的海面上迫降(楠塔基特岛 Nantucket 灯塔附近),由事先潜伏在那里的意大利潜艇接回。这一大胆的计划最终被空军驳回,理由是拉纳的平民身份不适于参加军方行动。拉纳本人对空军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空军的后备役人员完全是合格的人选,但却毫无结果。不过,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架注定无法成为英雄的 P.23R 在 1942 年 5 月 23 日降落於阿尔班加(Albenga)机场时在强劲侧风的影响下失去控制,严重损坏后被下令拆除。

SM.75 型运输机

几乎是和拉纳同时,包括工程师阿尔曼多·巴兰卡(Armando Palanca)和普布里奥·马吉尼上尉(Captain Publio Magini)(曾参与用 S.75RT 远航日本,负责路线的制定并亲自驾驶飞机)在内的另一组更专业的人员提出了第二个计划。而从 1942 年起便负责监督“艺术国度”计划(研制可对美国进行轰炸的洲际轰炸机)专用发动机研制和实验的巴兰卡中尉(Lt.Palanca)也在空军参谋总长里诺.科索.福吉埃将军(Gen.Rino Corso Fougier)的邀请下开始研究技术上的可行性。这个计划预计将使用四发的 CANT Z.511 型水上飞机或 SM.95 型陆上轰炸机,而这两者都源于 LATI 以前的洲际客机开发计划。Z.511 的优异性能在一系列的试飞中表露无疑,卡塞罗上校(Col.Casero)早就设想过用该机运送一队海军的特种部队对敌方的海岸城市进行奇袭;而为了宣传目的用该机直航阿根廷的计划也曾轰轰烈烈的讨论了一阵,不过这一计划由于缺少低油耗的阿尔法.罗密欧(Alfa Romeo)135 发动机(180 克/马力/小时)而作罢。1943 年 1 月 11 日,永远精力旺盛的巴兰卡,沃罗上尉(Captain Vuolo)(比亚乔公司发动机生产部门的主管)以及试飞员乌里维(Ulivi)赴蒙法尔戈内(Monfalcone)研究这巨型水上飞机的操作品质。随后 Z.511 又被运到维尼亚迪瓦莱(Vigna di valle)进行一系列的发动机油耗测试。在正式场合第一次提到用该机空袭纽约是在 2 月 7 日由埃拉尔多·伊拉里将军(Gen Eraldo Ilari)将军主持的一次会议中,计划由法国的波尔多(Bordeaux)出发,在大西洋中部由潜艇加油。不过在波涛汹涌的开阔水面上降落面临太多的未知因素,而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又让飞机很难找到和补给潜艇回合的确切地点。正因为这两个无法解决的困难,水上飞机方案最终被放弃。

Z.511 型四发大型水上飞机

当空军将注意力转移到接近完成的 SM.95(1943 年 5 月进行了首次试飞)上后,巴兰卡立刻访问了 SIAI 公司,按照任务的要求向厂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如重新设计飞机的某些系统,重新安排飞机的仪表和燃料箱等等,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该机的航程增加到 11~12,000 公里。而阿尔法.罗密欧亦奉命生产少量反向旋转的阿尔法 128 发动机,为即将超载起飞的飞机减少一些螺旋桨扭矩带来的功率损失。不过这个要求遭到了生产部门首脑的反对,因为原先空军对比亚乔 P.XI bis 发动机也曾提出过同样的要求,最后却由于巨大的技术困难而失败。这一问题直到福吉埃将军和巴兰卡,马吉尼和 SIAI 的米努蒂(Minuti)工程师等人直接过问此事才获得解决,,三架 SM.95 以及八台反向旋转的阿尔法 128 引擎的订货终于落实。1942 年 2 月 8 日,一个包括巴兰卡,卡瓦尔卡少校(Major Cavalca),马吉尼上尉(Captain Magini)和贝尔泰里上尉(Captain Bertelli)等人的委员会来到韦尔吉亚泰(Vergiate)和SIAI公司以及萨尔莫伊拉吉(Salmoiraghi)公司的技术人员商讨该机的仪表设备,包括自动驾驶仪的安装和设计规划等。根据巴兰卡的计算,该机在最佳条件下的航程可以达到 11,000 公里,为了装载燃料,载弹量不得不减少到两枚 250 公斤炸弹。空军部当然明白这样的武装只能给纽约造成微不足道的损失,不过给美国人以致盟军造成心理上的震撼才是这次行动的真正目的。

战后作为运输机使用的 SM.95

在计划阶段又对该计划做出了多处修改,包括用传单代替炸弹。在曼哈顿上空洒下宣扬轴心国正义性的传单正是完全出于政治性考虑的结果,而要求意裔美国人在整个美国引发骚乱反抗政府也是预期的目的之一。尽管这样的目的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不过也多少反映了那些极力鼓动这次远征的高官的心意。马吉尼上尉自己就认为用 Z.511 携带八条鱼雷在地中海地区对盟军船队来一次奇袭可能更有实效。

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以及墨索里尼政权在 1943 年 7 月 25 日垮台严重延迟了 SM.95(MM.40001)的组装工作。直到同年的 9 月 2 日该机才送到戈多尼亚开始测试,几天后意大利便宣布停战。

国内局势不稳迫使 Z.511 在 1943 年夏天再次成为考虑的对象,一次成功的远征比洋洋万言更容易鼓励已经对战争表示厌倦的平头百姓。

海军的特种部队---“圣诞”分队策划用著名的“人鱼雷”(SLC)对纽约和美国本土的其他港口,还有中非以及波斯湾地区进行一系列的突袭,而人员和装备的运输任务则计划由 Z.511 所担任。经过小小的改装,Z.511 可以运载两条 SLC 或一条 SLC 和一条 MTSM 以及七名潜水员。不过这一计划同样因为停战而告吹,那架 Z.511(MM.396)也在布拉恰诺湖(Lake Bracciano)的锚地被意大利人自己凿沉。

若干年后的一次面谈中,巴兰卡宣称当时跨大西洋飞行的人员名单都已经拟好,驾驶 SM.95 的飞行员是罗西中校(Lt.Col.Rossi)或德·佩特里斯上尉(Capt.De Petris),而 Z.511 的驾驶员人选择是乌里维上尉(Capt.Ulivi)。


|目标、纽约、、二战意大利研制的超远程轰炸机

      

目标 纽约  二战意大利研制的超远程轰炸机|
  • 呐呐呦 的故事日本战后第二代战车 式坦克小史|
  • 呐呐呦 的故事日本战后第二代战车 式坦克小史| | 呐呐呦 的故事日本战后第二代战车 式坦克小史| ...

    目标 纽约  二战意大利研制的超远程轰炸机|
  • 红警1的兵种|
  • 红警1的兵种| | 红警1的兵种| ...

    目标 纽约  二战意大利研制的超远程轰炸机|
  • c919已经生产多少架了?|
  • c919已经生产多少架了?| | c919已经生产多少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