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题名记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龙井题名记》是北宋文学家秦观所作的一篇游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原文内容: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全文翻译: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龙井题名记翻译
《龙井题名记》翻译大纲为秦观去会稽探望伯父,期间偶遇苏轼便一路同行,到吴兴分手。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的经历。本篇讲述了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
全文翻译: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其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
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至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游石笼记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游石笼记讲述了对游石笼的描述。文中一再描写石笼所在地,水清石洁,自然天成,又叹惜其埋没,显然是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与牢骚。这类游记在发掘和描状景物、寄情于物方面多有特色,而对知人论世来说,也不无帮助。
原文翻译: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五六丈宽,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人挖出来的石臼,有的像仰卧的石槽,有的像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地,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
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足足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熙宁九年,我在龙安时,与一些书生寻找泉流,从而找到了这个地方,于是高兴得忘了回去。
|龙井题名记文言文翻译
弥勒菩萨 普宁 游石笼记文言文翻译 秦观 龙井 龙井题名记 龙井题名记文言文翻译 龙井题名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