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人文杂谭 七夕习俗 烧蛋|

人文杂谭 七夕习俗 烧蛋

抱着一点儿自私的心态笔者想谈一谈家乡这边七夕一只较为特别的习俗—烧蛋。顾名思义就是烧鸡蛋(应该没有烧鸭蛋或鹅蛋的),从笔者记事起外婆每年都会烧蛋在七夕这天,当然周围的人也是,但是外婆说烧蛋这风俗她年轻时在乡下没见到过,是后来住到县城里来然后才和身边的人学的,外婆总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有个什么有用的技能她总是想着学一学,大致在她看来这个风俗还是挺有意义的所以才会遵从的吧。

人文杂谭 七夕习俗 烧蛋|

在我家这边,大家烧蛋一般是在黄昏,鸡蛋是经过挑选的,一般是颜值较高的那几只,然后家里有几只人,就要挑出几只蛋来,每人对应一只蛋,鸡蛋在洗干净晾干后会写上对应人的名字,然后用纸包起来(我家一般是用报纸),而且纸一般是湿的,免得一烧就着。烧蛋时平时亲近的几家会在把蛋放在一起烧,一般是因为现在找柴草都不太容易了,几家人凑一凑还容易找齐需要的柴草,放在一起烧也显得亲昵。

洗好写上名字的鸡蛋

烧的过程其实不像听起来那样容易,火不是关键,因为一把火几分钟就烧完了,夏天本来就很容易着,干柴烈火的,但这时候鸡蛋还完全没有熟,这就是烧蛋的关键所在了,其实主要是靠柴草烧完之后留下的高温的草木灰将鸡蛋煨(我们方言里也是这样说的)熟,这其实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技术难题了。因为夏天一般常见的柴草烧完之后留下的草木灰都很少,有时候几家人在一起甚至都无法将鸡蛋全部掩埋,但是如果是那种烧完后留下很多草木灰的柴草,比如我家以前常用的锯末(木材加工时残留的木屑,七夕来临之际经常会和外婆一起去工地附近找一些),又特别不容易完全燃烧,往往是表面的一层烧完了里面的还无法接触到空气而燃烧,而鸡蛋是埋在里面的呀。所以,大家总是在担心烧不熟的问题,事实上几家人一起烧的话往往就会有一些倒霉蛋没有熟,这就会有些尴尬。但我家似乎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每一年外婆都会把鸡蛋烧很熟,往往打开报纸会发现鸡蛋都烧裂了,面目全非到名字也分不清,如果是几家一起烧的话,这种情况真就分不清了,当然没人会计较这些,就算是那些半生不熟的,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经历了这过程的人们也会开始新一轮的谈笑,当然也总会对比一下谁家的鸡蛋烧的更好。

烧好的鸡蛋

外婆每年烧蛋之前都说着,哎呀今年再也不和别人家一起烧了,几家人混在一起太麻烦了,而且她们的柴草总是没有外婆精心找了很久的柴草好,它就觉得很吃亏,当然烧不熟或者搞混了也是她担心的问题。实际情况是,每年一到七夕的下午,相好的奶奶们在楼下一喊,外婆还是一边嘴里嘟囔着一边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够用好几家的柴草和鸡蛋下楼了。七夕的下午和黄昏这样的情况很多,街道旁人少的场所,后边田野旁的小路边,随处可见一堆堆柴草和火苗,围着火堆的人们说笑着,时不时拿棍子翻一下柴火让其更充分地燃烧,也是试一试自家的蛋还在那儿不,这时候即使你啥都没准备只拿着鸡蛋出来也没问题,你大可以加入一堆看上去很热闹的人群里,或者在偏僻一点儿地方还总有守着一堆大火但因没有找到搭伙烧蛋的小伙伴而稍显落寞的人,没有人会拒绝你家的鸡蛋加入他们的火堆,对大家来说这反而是显得自己这堆火烧得好或者这群人显得有亲和力的证明,况且多个人谈笑不也更加热闹么。

当然按照笔者的套路动笔之前必然要考究一下,因为外婆说的她年轻时老家那边还没有那个习俗,我也以为这习俗延续时间不会特别长,结果查了一下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至少没有一个明确的证据来证明烧蛋这件事的起源,也就是说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却是一辈辈口口相传下来的,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年。汉中也不止我们一只县有七夕烧蛋的习俗,临近的城固也有,远处的略阳也有,甚至重庆部分地区也有,那么临近的四川和甘肃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习俗呢,查资料之后发现,四川确实有,甘肃不太确定。但是其余地方的习俗似乎与我们有所不同,他们叫做“烧桥蛋”,顾名思义是在桥附近烧,而且笔者有幸查到了烧蛋的内涵,意为招魂,所以才写上了人的名字。所以烧蛋其实是祈求平安之意,并不是笔者之前所认为的好吃或者好玩,但是边烧蛋边默念或者心想着魂归来兮,笔者还是有点儿接受不能的。

笔者离家求学已是数年,每年七夕时大都已经返校了,所以已经许久不曾亲历过和外婆一起烧蛋的场景,许久不曾吃到过外婆烧的蛋(外婆每年还是会给我烧一只),在学校七夕时总是会登高远望,听着电话里外婆的声音想着三千里之外的故乡是否已经是青烟袅袅……前年有幸过了漫长的暑假,但是烧蛋时外婆却恰好外出探亲了,但她走之前就早已安排好了柴草和鸡蛋,还是让我和相熟的奶奶们一起烧。奶奶们都说每年还是外婆备的柴草最合适最多,可惜外婆总是把蛋烧太过。那一晚最后我把鸡蛋烧得比记忆中任何一次外婆烧得都更完美,外婆说她在亲戚家里也烧蛋了,烧得也比以往好,人少就是方便,来年再也不和别人家一起烧了,我说好。

前年烧蛋时外婆准备的柴草

等到所有的火慢慢熄灭,残留的火星也逐渐沉寂一般都已经是夜幕降临许久了,大部分人会选择将烧好的蛋带回家慢慢吃,老人们还会惦念着给远方的子女儿孙们也烧上一只,虽然他们吃不上了但是也不能少了他们的。夜渐渐深了,回到家的年轻人们看到桌子上黑乎乎的鸡蛋,一边抱怨着怎么今年又把蛋烧成这样了一边还是颇为享受地吃起来,老人们会一边不好意思地说光顾说话来着给烧忘了一边赶忙去给倒水免得噎着。残留的一堆堆草木灰总是会成为清洁工的大难题,但是等到清洁工出动的时候,新的一天又已经开始了。在秦岭南麓这偏远的小县城里,虽然也已经满是钢筋水泥,但七夕黄昏时那一缕缕青烟飘起时,迸溅起的火花里都满是温情,也许看起来不够传统,但是在笔者眼里已经足够浪漫。

p.s.一开始只是大致在另一只文章里介绍一下笔者家乡的习俗,谁知写着就刹不住了,所以有了这样一篇乡土味略重的文章,希望诸位也能读得习惯吧。烧蛋的过程烟雾缭绕的,就不放图了。如果有人考虑到烧蛋污染环境的话,那笔者其实也无话可说。

七夕的习俗 关于七夕的习俗

吃七巧果。每到传统节日,都会有独特的美食参与,七夕节当然也不例外,七夕节的专属美食就是七巧果。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并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样。《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经有七巧果出售了。

祭拜织女。这个活动一般都是女性参加,几个人提前约好时间,大部分是在晚上举办。晚上在月光下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置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

穿针乞巧,这应该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朝。《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在七夕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走出家门,大家聚在一起,一边猜测牛郎织女的相会场景,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

晒书晒衣服。晒书晒衣服的习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记载了人们会在七夕节这一天晒书晒衣服,去去霉气。不过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豪门富士炫耀财富的场景了,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鄙视。

为牛贺生。七夕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对此不会很陌生,而作为其中的关键,老牛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据传说,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来,借着牛皮过天河见织女。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人们每逢七夕节就会给老牛贺生,表示对老牛的敬重。

种生求子。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习俗,在七夕节前几天,人们会在木板上铺上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入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成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叫“泡巧”。

拜魁星。不过这个节日和七夕节没有太大的关系。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要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为了能金榜题名,读书人会在这一天祭拜魁星。魁星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课,也叫魁首。古代士子考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里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


|人文杂谭、七夕习俗、烧蛋

      

人文杂谭 七夕习俗 烧蛋|
  • 七夕盛行于哪个朝代|
  • 七夕盛行于哪个朝代| | 七夕盛行于哪个朝代| ...

    人文杂谭 七夕习俗 烧蛋|
  • 七夕节送女朋友什么礼物|
  • 七夕节送女朋友什么礼物| | 七夕节送女朋友什么礼物| ...

    人文杂谭 七夕习俗 烧蛋|
  • 七夕贺词写给老公的|
  • 七夕贺词写给老公的| | 七夕贺词写给老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