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不见泰山是什么意思
不见泰山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穷,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了。他信以为真,整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终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准备捕捉知了呢!他连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辨认不出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地试。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他马上带着这片树叶,当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不见泰山是一个汉字词语,上一句“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鸡鹜争食释义出处 鸡鹜争食释义出处是什么
鸡鹜争食,意思是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出自战国·楚·屈原《卜居》。
鸡鹜争食,汉语成语,拼音是jī wù zhēng shí。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兴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用法: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处事。
不胫而走成语故事出处 不胫而走成语故事出处是什么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
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人耿直、孤傲,一向为孙策嫉恨。孔融时时为他担心,生怕他被孙策杀掉。一天,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劝曹操招纳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写道:“如果要光复汉室,就先得着实求贤;而要得到贤人,就要尊重贤人。”他打了个比方道:“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就会跑来。”,“不胫而走”一成语便出于此。原喻贤才投奔慕贤者。后用于比喻事情还没推行就传开了。亦作“无胫而行”、“无足而走”、“无胫而走”。
|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不见泰山是什么意思
不胫而走成语故事出处 不胫而走成语故事出处 不见泰山意思 不见泰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鸡鹜争食释义出处 鸡鹜争食释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