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苏联波罗的海舰队 警戒号 事件
警戒号突然离岸——第二艘阿芙乐尔号
1975年11月8日晚,停泊在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里加的苏联波罗的海舰队“警戒号”大型驱逐舰,未经允许启锚,离开驻泊地,向伊尔别海峡方向驶去。指挥者是副舰长萨布林,他计划将军舰开往列宁格勒。
波罗的海沿岸地图
军官弗尔索夫从舰上逃离,他游回里加海军基地汇报情况,根据他的说法:“警戒号”大型驱逐舰上发生了暴乱,副舰长萨布林海军少校,指挥一伙同谋,逮捕了舰长,制服了军官,武装夺取战舰,准备叛逃至瑞典。
随后,波罗的海舰队紧急出动了护卫舰、导弹舰、海军航空兵,部署在波罗的海地区的空军前线轰炸航空兵也起飞追击逃舰……
警戒号被劫持——“重振列宁主义的正义原则”
1975年11月6日,还有一天就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58周年纪念日,按照节日传统, 海军会在驻地举行节日庆祝活动 。于是,“警戒号”大型驱逐舰随着波罗的海舰队,到达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里加,在位于市中心的达乌加维河湾处停泊。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年并入苏联)
11月8日晚,“警戒号”静静停泊在里加基地。此时,副舰长萨布林向舰长波图利内海军中校汇报工作,他称舰上发生了紧急事故,于是舰长随他一起来到军舰下层的一个隔舱中。然后,在水兵沙因的帮助下,波图利内被萨布林制服,锁在隔舱中,并交待沙因严密看守。
随后,萨布林召集全体军官和准尉开会,实际上165名官兵中有150人到会。萨布林宣称舰长身体不适,军舰由他指挥,并前往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
当时的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腐败丛生、贿赂公开之事数不胜数,但是这些情况被苏联强大的国力暂时的掩盖了下去。萨布林深知苏联如果持续这种情况,一定会走向灭亡。他计划在列宁格勒通过广播讲话,痛斥苏联的这些弊端,进而号召全国罢工活动,直至勃列日涅夫当局取消严厉的言论管制措施。
根据水兵沙因的回忆,在萨布林向官兵们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在场的官兵都陷入了热烈的气氛中,大家纷纷讨论着萨布林的计划。这是因为这些官兵们对萨布林的观点感同身受,而苏联没有一个官僚能像他一样站出来指责此时苏联的问题。
但是,军官弗尔索夫假装同意萨布林的计划,在避免遭到关押后,他偷偷跳入海中,在刺骨的海水中游上了岸,返回波罗的海舰队里加海军基地司令部汇报情况,声称军舰上可能发生了起义事件。
可是,弗尔索夫的话没什么人相信,在苏联国力空前强大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舰队各级司令部根本不相信苏联的军舰上会发生起义。司令部还怀疑这名军官是否喝醉了酒,还决定强制他去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此时萨布林发现了弗尔索夫的逃跑,于是他决定立即将警戒号开向公海。正在基地军官们准备送弗尔索夫检查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警戒”号大型驱逐舰已经启锚出海了。
此时,官员们才意识到这个军官的话是真的。里加基地迅速向莫斯科汇报了这一紧急情况,勃列日涅夫在睡梦中被叫醒,他愤怒地说道:阻止他们,或者,击沉他们。
勃列日涅夫(1975年11月7日,红场)
于是里加基地得到了这样的回复:就近调动军舰和战机,进行拦截,阻止“警戒号”继续行动。但是,由于先前里加海军基地官员的犹豫,他们丧失了最佳的拦截时机,军舰已经驶入里加湾。如果基地官员没有犹豫,也许可以制止萨布林的行动,封锁港湾,使军舰无法驶离里加湾。
在接到紧急任务后,苏联波罗的海舰队、海军航空兵、空军前线航空兵立即展开立体拦截行动。
海空拦截警戒号——“阻止或击沉”
1975年11月9日凌晨,波罗的海舰队的半数水面舰船大举出动追击“警戒号”。
警戒号
凌晨3点,在尤尔马拉附近的图库姆斯机场,第668轰炸航空兵团接到战斗警报,第15空军集团司令部称:外舰入侵苏联领海,要求摧毁这艘“敌舰”。虽然第668团准备就绪,但是当时的执勤机上没有能够炸毁这种坚固军舰的航空炸弹,所以第668团暂缓了出动。
凌晨6点,空军集团司令部通报了战舰通过伊尔别海峡时的位置,约一个小时后,战舰驶出了海峡,方向是瑞典哥得兰岛。此时,团长下达了炸毁命令,但空军司令部表示,局势尚不明确,要求先进行警告性轰炸。
然而,在确认目标的侦察机飞抵已知的大致位置时,却没有发现目标。原来,秋晨的波罗的海正泛起浓雾,天空也阴沉沉的,侦察机连地平线都看不见,很难精确寻找到目标的军舰。因此,几分钟后赶到的第一批两架雅克-28轰炸机也无法进行任务。
于是,轰炸机决定使用雷达轰炸瞄准仪寻找目标。第一架轰炸机从军舰大致位置向瑞典方向的海面寻找,第二架飞往瑞典哥得兰岛附近海域,逆向寻找。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逆向寻找的轰炸机发现了“警戒号”,轰炸机两次攻击后,“警戒号”的后甲板被飞机投下的一枚炸弹击中,船舵被卡死,只能无力地兜着圈子,但是仍然向着瑞典方向驶去。此时,第668团的20多架战机已经抵达追击现场,海面上也有数艘军舰围堵。
此时,反对行动的水兵,和看守舰长的水兵展开枪战,随后解救了舰长波图利内和其他被关押军官。舰长波图利内冲到驾驶室,开枪打伤萨布林的腿部,夺回军舰的控制权。
我试图从萨布林关我的隔舱中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铁器,砸坏了舱门插锁,来到了另外一个隔舱,(没想到也是锁着的。当我把这个隔舱的锁也砸坏时,水兵沙因(萨布林吩咐看管舰长的)用可伸缩事故挡板挡住了舱门。完了,我一个人未能脱身。但是,此时,水兵们开始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海军中士科佩洛夫和几个水兵(斯坦克维丘斯、雷科夫、鲍里索夫、纳比耶夫等人,我故意不提他们的全名:国际惯例)推开了沙因,砸烂了挡板,使我获得了自由。我拿起一把手枪,其余的人端着冲锋枪,兵分两路,一路从前甲板方向开始行动,我则经过内部过道,来到驾驶台。一见到萨布林,第一冲动就是当场击毙他,但随即想到:他还应当受到法律审判!我朝他腿上开了一枪。他摔倒在地。我们上了驾驶台,我立即通过广播宣布,舰上秩序已经恢复。
——事后波图利内的回忆
波图利内通过广播宣布恢复了“警戒号”秩序后,全副武装的水兵从前来追击的军舰登上了“警戒号”。驾驶台里,舰长波图利内迎接了他们,角落里躺着已经打上绷带的萨布林。
“警戒号”事件大致过程
一场“革命”告一段落,唯一的流血者是萨布林。
调查警戒号——逃往西方的疯子
“警戒号”押回港后,立即展开了对萨布林的调查。克格勃审讯员杜博罗斯基上尉在审讯萨布林后,上报给上级的结论是:“萨布林完全不知道怎么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他的打算非常天真,孩子气十足。”这一结论算是客观,因为即便“警戒号”到达列宁格勒,萨布林成功通过向全国发表演讲,也很难发生他设想的全国革命。主要是因为1970年代苏联当局的社会控制力,已经远超1917年的沙皇政府或临时政府,所以萨布林从1917年十月革命的过程所得出的行动计划难以实施。而且他想让苏联勃列日涅夫当局给他发表揭发苏联弊病的权利,是不可能的。
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领导的调查委员会,在写给苏联国防部的报告中,要求修正后的调查结果才能公开,具体措施是:先缩小参与兵变的人员数量,宣称只有两名军官投向萨布林一边,同时把萨布林所说的苏联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描述成“一些众所周知的社会弊病,不足为怪”。
戈尔什科夫元帅(1910—1988)
于是,国防部下达整改措施:制定措施改善军人的政教工作,研究修改军官培训大纲……全篇充斥着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必不可少的是,加上一句“采取杜绝走漏消息的措施”。而可以明确的是,调查委员会并未发现这次事件存在叛乱的组织,也“并未发现认为萨布林想把军舰开往瑞典的论点的根据”。
随后进行的审判和对外报道和内部的调查结果非常不同,苏联当局的宣传部门先否认发生兵变,还把一艘靶舰拖到事发地,表现出事件只是一场打靶演习。为了掩饰的更真实,苏联官员们又私下放风称萨布林是要驾舰叛逃瑞典,还称他有精神分裂症。
萨布林案受重视的程度超过了一般的叛国案,因此案件进展不断向苏共中央汇报。时任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在写给苏共中央的报告中,称萨布林和沙因承认自己涉嫌叛国罪。其实,萨布林与沙因都拒绝承认自己叛国和违反了军人誓言,但他们都遭到了严刑逼供。萨布林的妻子去探监时,惊恐地发现丈夫的部分牙齿被打掉了。
安德罗波夫(1914—1984)
在查清叛乱的真实原因是为了向民众发表不利于勃列日涅夫当局统治的演讲时,克里姆林宫直接下达了对萨布林的判决指示。对于背叛祖国罪,量刑一般是15年,但克宫的指令是:死刑,立即枪决。
1976年7月,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审判中,法官与宣传部门统一口径,给萨布林扣上了“背叛祖国分子”、“擅自驾驶大型反潜舰离开里加港开往瑞典方向”等罪名。
1976年7月13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他死刑。
萨布林临刑前写给家人的信中,他手绘了两幅图画。在第一幅画上,堂·吉诃德正挺枪向风车刺去,下一张图则是这位英勇的“骑士”折枪坠马。
要相信历史会诚实地评判事件,你永远不会为你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绝不要成为那种只会批评而不行动的人。这些人都是伪君子——软弱无用的人,他们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行动。亲爱的,我希望你有勇气。要坚定生活是美好的信念。要乐观,要相信革命永远会胜利。
——萨布林给儿子的最后一封家书
萨布林的助手沙因,被判处了8年有期徒刑,2年监狱,6年劳改。不过,苏联政府还是将沙因在监狱中关押了5年半,直至认为他的“危险性”不至于传染其他囚犯,才将他送到西伯利亚的劳改营服完剩余刑期。
此外,积极参加行动的数十名军官和水兵,或被开除、或遭降职,有些人回乡后一直遭到克格勃监视。对于其余人员,官方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全部调离本舰。为消除影响,“警戒号”被调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太平洋舰队。
判决之后——叛逃者?列宁主义者!
对于苏联高层来说,尽管出现叛逃事件并不光彩,但如果外界知道了事情的真实原因,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苏联对外坚称萨布林在叛逃,欧美各大媒体此后即按叛逃事件报道。
由于里加湾北面有岛屿阻隔,所以,从里加开往列宁格勒的出港船只,都必须先向西面的瑞典方向航行一段,再转向东北方行驶,最后再向东前往列宁格勒。“警戒号”尚未完成第—段航程就被制止了。因此,西方在冷战结束前—直相信萨布林想叛逃瑞典。
里加——列宁格勒航线(共三段)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警戒号”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西方流行起来:美国作家汤姆·克兰西因看到西方关于“警戒号”“叛逃”的报道而触发了灵感,随即在1984年写下了小说《猎杀红色十月》,描述了苏联海军的一艘军舰叛逃美国,并在北大西洋上与围堵的苏军周旋的故事。小说中的军舰型号被换成了“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冷战背景下,这本书一经出版就风靡美国,里根总统还称赞这是个“无法放下的完美故事”。1990年又经好莱坞改编搬上了银幕。
《猎杀红色十月》电影宣传画(左下为美国作家汤姆·克兰西,本电影原著作者)
萨布林开往列宁格勒打响革命第二炮的驱逐舰,最终以投奔美国的形象存留于人们的谈资之中……
苏联解体后,俄联邦政府重新审查了苏联时期的政治案件。1998年,俄联邦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举行审判,认定萨布林和沙因的行为不构成叛国,其罪名应为“滥用职权”即扣押本舰舰长,因此撤销原判决,改判萨布林10年有期徒刑……
推崇列宁主义的萨布林不惜奉献生命,互联网兴起后,网络左派们赞誉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列宁主义者”。
至于“警戒号”,该舰于2002年从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退役,和其它老旧军舰一样,被出售后拆成了废铁。
最后配上几张1975年11月7日(“警戒号”事件前一天)的苏联红场阅兵照片(B站有完整版视频):
红旗簇拥下的革命导师像
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接受苏联儿童的献花
“我们将以新的成绩迎接苏共二十五大!”——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注:苏共二十五大在1976年2月24日到3月5日召开)
红场上的群众演出
群众游行队伍穿越红场
正对列宁墓的巨大列宁像
|年、苏联波罗的海舰队、警戒号、事件
事件 苏联波罗的海舰队 警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