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八一厂改制丨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 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八一厂改制丨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 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近日,《解放军报》刊发消息,“八大电影制片厂”之一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进行全面改制。报道称,原八一电影制片厂“裁撤”后,将与原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总政军乐团合并,并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

八一厂改制丨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 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随着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全面改制,其人员也面临分流。除部领导、机关保留少量军人,其他全是军内文职人员(不享受军人待遇,不可以有偿服务出去拍片),此外中层七部一处全部撤销。至此,《芳华》片头出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历史绝唱。事实上,在内地电影市场化浪潮中,曾经引领时代潮流的国营电影制片厂,早已风雨飘摇。进入新世纪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然没有代表作问世,其机构改革与人员分流,只不过顺势而为。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在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从《大决战》到《血战湘江》,当年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

作为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52年就正式建厂,195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文化消费匮乏的年代,电影片头闪闪的红星,与露天电影、影剧院等独特时代的产物一起,沉淀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在军事历史题材上,八一电影制片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这座有着65年历史的老电影厂,共拍摄各类题材电影作品2400余部,有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等,战争题材影片《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等。除此之外,爱情片《柳堡的故事》、谍战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喜剧片《哥俩好》等作品,也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精品。

可以这么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对八一电影制片厂并不陌生。即便刚刚登上社会舞台的95后与00后,也多多少少接触过《指环王》系列等电影。而这些引进片,正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译制部门翻译。

然而,辉煌的历史早已远去,电影创作彻底与时代脱轨,才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要面对的冰冷现实。根据公开报道资料,近年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多与地方政府合作,拍摄主旋律影片,如与河北合作的《血战湘江》,与湖北合作的《忠诚与背叛》《八七会议》等,作品虽然延续了革命战争的题材优势,却早追不上时代审美的步伐,只能靠单位包场等方式,在小范围上映。

以创作规模来看,《血战湘江》们已经低落到尘埃。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法复制的巅峰”《大决战》,创作耗时三年、仅查阅三大战役相关资料便有六千多万字,拍摄时甚至动员了五个军区20多个军级单位和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而近年创作的《血战湘江》等影片,在制作层面走向了中小成本,早已无力支撑大制作。

国产主旋律题材影片,经过商业浪潮洗礼后,已全面向好莱坞水平看齐。如果说徐克《智取威虎山》在影片内容上,还是红色经典的时代新编,成功把江湖气息、武侠色彩与革命故事熔于一炉;那么2017年最大爆款《战狼2》、2018年春节档种子选手《红海行动》,已经把视角投向了中国军人的当代风采,其海外撤侨的故事背景、异国他乡扬我军威的精神感召,比革命战争年代的古典战役,更加吸引年轻观众。

仅仅从政宣角度看,好莱坞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超级英雄”式类型片包装、飞机军舰大炮等“海陆空”齐聚的重工业属性、涌动在故事中的澎湃民族情绪,更适合当下的主旋律影片,也更能培养爱国情操,而《战狼》等影片的成功,与八一电影制片厂无关。

垄断地位被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包销”彻底出局

独特年代的温暖记忆,也许注定无法重新上演;璀璨的光影之梦,也不能重新照进老电影人的心底。

与八一电影制片厂拥有同样光荣历史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其巅峰时期拥有7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长影甚至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彼时的长影等国营制片厂,正是靠计划经济体制来维系运转。

【锋芒智库】查阅资料发现,在国家全面控制电影生产的时代,电影本身是极受欢迎的大众娱乐消费品之一。在文化生活极端匮乏的特殊年代,集音画、文学、故事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备受群众喜欢,即便画质不高的电影,同样不愁销路。彼时的长影、上影、北影、八一厂等国营制片厂,只要完成指令性生产任务即可,“无需考虑市场与作品的关系”。

导演汪海洋在回忆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经历时,提到了“国有制片厂没有发行部门”的细节:“作品拍完就交到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至于什么时候放,放多少场不用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步过渡到按质论价。”

国产电影的低潮,与电视机的普及几乎同轨。1993年,中国电影迎来机制改革,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各电影制片厂需要自负盈亏——行业的低潮与市场竞争压力,让国有电影制片厂入不敷出。在上世纪90年代,电影制片厂发不出工资、卖掉厂房、接拍广告片频频登上报刊,人们似已司空见惯。

千疮百孔,是彼时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真实写照。因“统购包销”惯性,国有电影制片厂不懂发行;影剧院日渐无人问津,电影业走向全面低潮;电影制作人才纷纷出走、转行,缺乏新鲜血液补充……等到了21世纪初,曾一年能生产20多部的长影,竟然褪化到年产电影1部的水平。

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被打破后,国有电影制片厂的衰落,早在20年前就已注定。时至今日,曾留在一代人记忆中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们,已不复当年模样:

成立于1949年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99年成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组成部分。2009年新版《红楼梦》成为北影厂的“终结者”。

1946年就诞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成为了主打电影视听体验的旅游景点,长影“小白楼”只能存在于老艺术家的记忆中。

曾孕育了第五代导演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在2003年成为了“中国西部电影集团”,最近一次出现是《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加长纪念版的情怀消费。

上影厂则在2001年成为了上影集团的组成部分,制片机能同样几近丧失。曾经孕育了中国电影的上海,却无法重振昔日的荣光。

电影业的“国退民进”,民营资本入场 电影市场已经沧海桑田

市场化规则的建立与完善,是近30年来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国退民进”的格局清晰可见。

199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推出电影行业机制改革,此前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国产故事片的方式,改为制片厂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商谈,此举把各电影制片厂推向市场;

1994年,广电部出台了348号文件,确定中影公司每年引进“十部”大片的惯例,引发了“美国电影占领我们的市场,用中国票款养肥外国的片商”争议,但却开启了“票房分账”盈利模式,中国电影市场与国际商业模式接轨;

2001年,院线制改革政策出台,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延续至今,早先动辄1000个座位起步的影剧院遭到淘汰,现代化多厅影院全面开花;

2002年,张艺谋用一部《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的时代,结束了进口片横扫内地票房的局面;

2003年,民营资本开始进入电影制片领域,从此影视生产力量格局被彻底改写,那时的华谊兄弟一骑绝尘,在2009年就挂牌上市,成为民营影企的第一股……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电影市场的沧海桑田,却与国有电影制片厂并无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电影行业处于最低谷时,国有电影制片厂就已苟延残喘;进入新世纪后,经受市场浪潮洗礼的电影业一日千里,国有电影制片厂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终为时代所抛弃。

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国有电影力量,只剩中影与上影。两者都拥有盈利能力较强的院线资源,在市场终端拥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垄断地位依然是其最大的依仗——比如中影,进口电影的引进权,就足够它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看看因垄断地位丧失而彻底沉沦的国有电影制片厂,中影是否也该有危机意识了呢?


|八一厂改制丨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八一厂改制丨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 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 人鱼校花电影演员表曝光|
  • 人鱼校花电影演员表曝光| | 人鱼校花电影演员表曝光| ...

    八一厂改制丨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 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 尹正哪里人 不是广东人|
  • 尹正哪里人 不是广东人| | 尹正哪里人 不是广东人| ...

    八一厂改制丨属于国营制片厂的时代 二十年前就已落幕|
  • 生死停留 影评 浅谈|
  • 生死停留 影评 浅谈| | 生死停留 影评 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