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坦克
一号坦克是德国于1930年代初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缩写为“PzKpfw I”,其官方军械署赋予的编号为“第101号特殊用途车辆”(SdKfz 101)。一号坦克自1932年开始设计,并于1934年开始生产,其原先仅是作为德军建构新一代的装甲战斗与技术战术时所使用的训练用车辆,但后来将其投入了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波兰、法国、苏联、北非以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使用。一号坦克于西班牙累积了战斗使用经验,而且还帮助德军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击败了波兰与法国。1941年后,一号坦克的底盘被用于建造更新型的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歼击车,通过升级改装来延长其服役寿命。在西班牙军队中服役一号坦克一直到了1954年。
德国坦克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进行了初期的技术发展,但是因为一战的失败而失去了继续发展坦克的资格。但德国人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坦克研制的限制,秘密恢复了坦克研发工作,利用假坦克来演练坦克的各种运用战术。在1920年—1926年期间,冯·西克特将军强调成立快速突击部队以便实现机械化战争思想。 而1922年德军的古德里安上校开始以汽车兵为对象,研究摩托化部队战略、战术,逐步形成了发展德国装甲兵的战术思想。同时运用坦克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提高部队行进速度,最终发展为闪电战理论。
1933年,德国军械署要求亨舍尔、曼、莱茵麦塔、克虏伯、戴姆勒-奔驰五家公司分别制造三辆样车,官方设计书所列出的名称为“Kleintraktor”(轻型拖拉机),以掩盖本次研制的真正目标。其中克虏伯公司秘密制造了一辆只有6吨重的LK A1 样车,它可称得上是一号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车体上每侧有4个平衡悬挂式大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诱导轮后置,炮塔上装有2挺机枪。
克努伯样车
随后LK A1发展成为LK B1样车,也称为LaS-Krupp(克虏伯农业拖拉机),诱导轮后置而且接地,托带轮增至3个,单人炮塔上装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机枪。采用克虏伯生产的风冷式柴油机。LK B1 实际上就是一号A型坦克的原型车。
同时以“指挥车”的名义制造了一辆LK B2 样车,它的车体较长每侧装有5个负重轮,但诱导轮是前置式。这个设计最初没有被采用,后来在生产一号B型坦克时部分参考了LK B2 的构造。
克虏伯还以“运兵车”的名义制造了LK B3 样车,基本上是没有炮塔LK B1 底盘。它同样只是一种参考结构而已。
A型(Panzerkampfwagen Ausf A)
德国军械署接受了LK B1样车并给予Sd.Kfz. 101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一号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中的后3个装在平衡架上而第1负重轮为独立悬挂,而车体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车体中轴线靠右。全车只有2名成员:驾驶员兼机电员、车长兼机枪手。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产了818辆一号A型坦克。
演戏中的Panzerkampfwagen Ausf A
第一辆量产的A型坦克于1934年9月装备部队,至1935年7月装备数量已经达到了475辆。最初,这些坦克被用于组成规模较小的装甲教导部队,以培训坦克手熟悉机械化的战争方式。战争爆发后,A型参加了波兰、法国战役。自1940年末至1941年,A型开始逐步从一线部队撤装,他们最后的战斗完成在1941年的芬兰和北非。
B型(Panzerkampfwagen Ausf B)
由于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迈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军团。
波兰战役期间的Panzerkampfwagen Ausf B
C型(Panzerkampfwagen Ausf C)
作为装甲部队问路石的一号坦克A、B型在参加过波兰战役后就已过时,它被改造成各种变型车。未经改造的车辆在1943年完全退出现役成为训练车。
但德国军械署仍希望对一号坦克进行全面强化而使其成为全新的侦察坦克。基于这一宗旨,1939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开发出重8吨的VK601样车,它最后定型为一号C型坦克。
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
[维修工:......]
并使用现代化的扭杆式悬挂。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EW141机关炮一门和MG34机枪1挺,EW 141并没有使用20mm弹药也没有使用13mm弹药,而是采用了来自Pzb38/39反坦克步枪上的7.92×94 mm弹药(看起来和二号坦克布局相似所以用大部分人误解EW141为20mm)EW 141的开火模式为半自动,虽然有人称它为机枪,但是它无法进行全自动模式的射击。所以射速约100发每分钟左右。穿深:500m距离大约可以打穿24~25mm厚的均质钢装甲,30度夹角。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其中2辆在1943年被送往苏联配属于第一装甲师,其余38辆被送往西线,盟军1944年在诺曼底登陆后全部损失。
试验期间的Panzerkampfwagen Ausf C
VK1801D型
德国军械署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越野性能,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号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础上开发出VK1801样车,它也称为一号D型,由于拥有重装甲而达到20吨的重量。
新鲜出炉的VK1801
F型(Panzerkampfwagen Ausf F)
VK1801的量产型称为一号F型,它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虽然只有2挺机枪,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厚达80毫米,当时盟国方面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产出30辆F型,其中八部于1943年夏天被送往库尔斯克投入实战。苏联对一号F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后苏联轻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开始向重装甲化发展,并以大战后期的“T-80突破坦克”达到极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保存了一辆完整的一号F型,但战时当地德军编制里并没有它的记录。
中华民国曾在1936年派遣军事代表团访问德国,订购了16辆一号坦克,并纳入国军第一装甲兵团第三连,时任团长杜聿明少将。曾参加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保卫战中,一号坦克无论是在火炮、吨位上都无法与日军的89乙中型坦克对抗。加上日军反坦克炮的打击,部分被日军俘获,部分渡轮沉没等原因损失殆尽。根据李宗仁的回忆录,一名疑似是南京的一号坦克的驾驶员牺牲于昆仑关战场,而他的英勇行为也成为一个谜。
坦克解析 酋长坦克
酋长坦克
950年代初期,英国陆军便打算发展新一代的主力战车来取代百夫长,研发工作由先前设计百夫长战车的礼兰汽车公司负责。1956年,礼兰开始制造三辆酋长坦克沿用部分百夫长的底盘组件,但是换装新设计的无炮盾炮塔。FV-4202的驾驶席位于车头正中央,驾驶座采用半躺卧设计以降低车体高度,这种特征便延续到酋长以及挑战者主力战车。1957至1962年,英国军用车辆和工程研发中心继续推出了7辆FV-4201原型车,在测试中发现引擎、变速箱与承载系统存在若干问题,排除之后于1963年正式开始量产,并命名为酋长
FV. 4202技术特点
能装载更多的燃料,特别改进了防地雷性能、加装了减振器、采用自动变速箱公司的TN12型自动传动装置。酋长MK15型坦克,装维克斯仪器公司的L20瞄准镜,它与费朗蒂公司的520激光测距仪合为一体
酋长坦克车体用铸钢件和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前部,战斗舱在中部,动力舱在后部。驾驶员有一后倾的驾驶椅和先升起再向右转动开启的单扇舱盖,舱盖后有1个36号MK1广角潜望镜,在夜间使用时可换成红外潜望镜或皮尔金顿公司的巴杰尔被动式夜间潜望镜。 炮塔用铸钢件和轧制钢板焊接制成,内有3名乘员,装填手在左边,车长和炮长在右边。车长有1个能手动旋转360度的指挥塔,塔上有1个向后打开的单扇舱盖,装填手有1个前后对开的双扇舱盖和1个可以旋转的折叠式30号MK1潜望镜。 炮塔左边装有1个红外/白光探照灯,由马可尼指挥与控制系统公司设计,红外光照射距离为1000米,白光照射距离为1500米。但后来英国装备的酋长坦克已取消了这种探照灯而改装巴尔和斯特劳德公司的热像观察与射击瞄准镜
防护系统
酋长式的炮塔正面有大角度的倾斜造型,避弹能力颇佳,此外整体车高也比较低矮,生存性优于美制M-60。此外,车体两侧装有侧裙以保护悬吊系统,降低成形装药弹头的破坏。酋长式拥有极佳的核生化防护能力,不仅配备核生化防护系统(安装在炮塔后方)
生化防护系统
来过滤空气,此外空调、饮水粮食的储备也能使乘员在密闭的车内持续作战7天之久;此外,车内装有五具灭火抑爆系统
酋长编制四名乘员,包括车长、驾驶、炮手与装填手,其中车长与炮塔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则位于炮塔左侧。
酋长坦克在英军中少有实战机会,倒是它的主要装备国伊朗使用这种坦克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两伊战争中,伊朗酋长式坦克是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外界普遍认为是它的性能强于伊拉克的T-62坦克,也强于伊朗人的美制M60或M48坦克。在伊拉克装甲部队占有数量优势的情况下,正是依靠酋长坦克和人力优势才使伊朗得以在战场上维持均势
武器
120mm与105mm对比
主要武器:酋长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L11A5式120mm线膛坦克炮,这也是英国主战坦克的特色(其它国家通常都采用法国地面武器系统公司或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滑膛炮)该型炮采用垂直滑动炮闩,炮管上装有抽气装置和热护套, 炮口上装有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火炮借助炮耳轴弹性地装在炮塔耳轴孔内,这种安装方式可减少由于射击撞击而使坦克损坏的可能性。该炮射击时后坐力达到686.7kN,射速较高,第一分钟可发射8-10发弹,以后射速为6发/min
L15A4式曳光脱壳穿甲弹
L31式碎甲弹
L23A1式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主要弹药:为减轻装填手劳动强度,酋长L11A5线膛炮采用了分装式炮弹和可燃药筒。弹丸储存在驾驶员旁边、火炮下面和炮塔内,装药储存在炮塔座圈以下的密闭弹药箱内。L11A5式线膛炮可以发射英国皇家兵工厂制造的各种120mm线膛坦克炮弹,如L15A4式曳光脱壳穿甲弹、L20A1式曳光脱壳教练弹、L31式碎甲弹、L32A5式碎甲/教练弹、L34式白磷发烟弹和L23A1式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后者初速为大于1500m/s,直射距离约1700m
动力
预量产型酋长配备一具礼兰L60 12缸柴油机,最大功率仅585匹马力,要支撑酋长式55ton重的车体实在太过勉强,机动力低得不象话;而正式量产的酋长式则配备L60柴油机的改良型,从马力650匹的L60 Mk-5A到750匹马力的L60 Mk-8A,才使酋长式具备象样的机动能力。酋长式采用TN-12行星齿轮变速箱, 整合有一具梅理特威尔逊差速转向机和电动液压换文件系统,有五个前进档与一个后退档。悬吊方面,酋长式沿用与百夫长类似的台车式悬吊系统,车体两侧各有三组台车,每组台车的主体为一个悬吊支架,支架两端各装一个承载轮,因此每根支架承担的重量分散于两个承载轮;而支架上则设有平衡肘、螺旋弹簧、连动曲柄、液压减震器;此外,车体两侧各有三个顶支轮。此种悬吊系统的优点是将重量分散在多组台车上,可减低车辆的接地压力,十分适合越野运动;但台车式悬吊系统并不适合高速行驶,因为如果车速过快,同一组台车上的两承载轮或是不同台车之间很容易产生负重不均而导致损坏。
从百夫长到酋长以及日后的挑战者,英国战车一向都只有六对承载轮,接地压力势必比重量较轻且承载轮多一对的M-豹二高,对越野机动较为不利。酋长式使用单鞘式履带,履带上可加装橡胶块以减轻对一般路面的破坏。除了防护能力为当时全球之最外,酋长式的火力也冠于全球所有战车
酋长式配备一门当时西方口径最大的L-11A5120mm55倍径旋膛炮,是西方最早的120mm战车炮(当时西方的主流是105mm),炮管长度十分惊人。虽然苏联在此时期推出配备125mm主炮的T-64与T-72主力战车,口径为全球之冠,但由于俄制炮弹气动力构型较差,射程与穿甲能力反而不如L-11的炮弹,所以L-11的确是当时全球威力最强的战车炮
发动机该坦克装有里兰德公司的L60型2冲程直列6缸对置活塞水冷多种燃料发动机。酋长MK1的发动机,功率仅为430kW(585马力),MK2的发动机功率为480kW(650马力),都比当初要求的551kW(750马力)低。随着L60发动机的不断改进,酋长MK5的发动机功率提高到529kW(720马力),这种坦克从1979年起在英国驻联邦德国部队中服役
服役事件
总兵力超过3万人,拥有350辆酋长式主战坦克。进攻开始时非常顺利,受到奇袭的伊拉克军队土崩瓦解,但到1月7日夜间,抵抗逐渐加强了,伊拉克装甲部队在后方完成集结,准备对伊朗军队发动反击。1月10日,双方的装甲突击集群在苏桑吉尔德南面的沼泽地带爆发了激烈的遭遇战,这是400辆T-62坦克和350辆酋长式坦克的生死对决,伊拉克方面还有大量空军参加战斗。T-62坦克在当时已不是什么秘密武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T-62就参加过战斗,暴露出射击速度慢、火炮俯角小、火控系统简陋等问题
炮塔内部
。
T-62的2A20式115毫米滑膛炮配有双向稳定器,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炮弹初速1000米/秒,破甲厚度400毫米。T-62的炮长望远式瞄准镜的最大瞄准距离为4800米(18号榴弹),此外还有一个红外潜望瞄准镜,但是伊拉克的装甲兵根本不习惯使用这些本已极为简陋的火控系统,他们在射击时通常采用目视直瞄方法,因此命中率很低。战斗伊始,酋长式依靠1500米远距离上首发命中率的优势,一辆接一辆地把T-62打成冒烟的废铁。但酋长式也有缺点,它55吨的战斗全重在雨季土质松软的地区机动困难,而44吨的T-62则灵活得多。在近距离的战斗中,T-62也惩罚了对手,它的115毫米滑膛炮也摧毁了不少酋长式坦克。伊拉克的米24武装直升机加入战斗后,伊朗人的优势消失殆尽,他们的美制AH-1武装直升机由于缺乏零件动弹不得,结果是酋长式坦克对苏桑吉尔德的突击最终被伊拉克军队挫败。但不管怎么说,在漫长的两伊战争中,酋长式坦克始终是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候赛因决心从苏联引进装备125毫米滑膛炮的T-72M坦克的根本原因之一。
伊朗与科威特的酋长式有参与实战的纪录,而且对手恰巧都是伊拉克,不过成绩并不算理想。伊朗的酋长式在1980年代爆发的两伊战争初期构成伊朗装甲部队的主力(不过此时已经得不到英国的零件支持),其火力、防护力都压倒伊拉克的俄制T-62战车,但由于两伊边境的交战区域遍布泥沼,而车体沉重、机动性较差的酋长式便经常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而重量较轻且发动机功率(马力)与重量之比较高的T-62就比较不受泥沼之苦,虽然其115mm火炮相较于酋长式存在着射程与威力的劣势,但只要他们在进入射程前没被酋长式摧毁,接下来反而比行动不便的酋长式更为吃香
结果伊朗的酋长式战车损失惨重,其装甲部队到了1986年几乎处于瘫痪与全灭的状态。伊拉克陆军在两伊战争期间总共俘虏了200至300辆伊朗的酋长式,除了自用之外,后来将其中90辆转交给约旦陆军。而科威特的酋长式则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时面临实战考验,但由于数量、战技、作战准备与战斗意志完全不敌伊拉克,整个科威特三军被彻底击垮,这些酋长式战车不是逃到邻国、在战场上被毁,就是成了伊军的战利品
总体
在1990年仍有752辆酋长系列在服役,总数超过挑战者-1的一倍半;不过进入1990年代后,酋长就陆续被新一代的挑战者-2取代了酋长式的后继者-挑战者式战车虽然使用新设计的车体、炮塔与动力系统,但是仍然继承了百夫长、酋长以来英国战车的特质,也就是重视火力、防护力而牺牲机动力;甚至可以这么说,挑战者-1式只不过是酋长式的过渡改良型。不过对英国而言,可悲的是挑战者式在国际市场上几乎完全不受青睐,销售成绩远远不及其前辈酋长式,大概因为1980年代能有效兼顾火力、机动力与防护力的德国豹二与美国M-1等新锐战车登场,使得英国以牺牲机动力换取防护力、火力的观点顿时失色吧
坦克世界重型坦克概述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谋攻篇》
重型坦克可以分为三类:
防守型重坦,利用血量和装甲阻止敌人进攻。
突击型重坦,利用相对优秀的机动突破敌方防线。
输出型重坦,利用优秀的火控最大化输出。
防守型重坦
E100
代表车辆:E100 7201 60TP 鼠式 五式重战 705A
适合玩家:有耐心 稳扎稳打
优点:装甲 血量 主炮口径
缺点:机动 地图适应能力(开阔地图)
主要任务:守住防线和对方HT对射,可以适当的打HE来消耗敌方血量。
注意事项:我方人数较少时不要主动进攻。判断敌方TD位置,不能盲目进攻。当我方人数数量有优势时可以进攻消灭敌方重坦。消灭敌方重坦后不要继续推进,留下防守或者防御基地或者支援其他位置。
突击型重坦
277工程
代表车辆:277工程 IS-7 WZ111-5A
适合玩家: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优点:机动
缺点:装甲 血量 地图适应能力(城镇地图)
主要任务:根据队伍情况和队伍车辆配置灵活选择。当我方缺少防守型重坦时,可以配合我方TD防守。地图有可以突破的路线时可以配合我方中坦突破对方防线,再根据情况防守基地或者继续突进。
注意事项: 突击时,因为隐蔽问题会被敌方提前发现,不能首当其冲。必要时帮助中坦抗伤害打破僵局。
输出型重坦
T110E5
代表车辆:T110E5 超级征服者
适合玩家:有一定技术基础
优点:每分钟伤害 地图适应能力 火控 精度
缺点:主炮口径 机动
主要任务:利用优点寻找适合的位置最大化输出。比如韦斯特菲尔德可以卖头。普罗霍洛夫卡可以在中间打山上。
注意事项:近距离时弱点比较好打,尽量拉开距离,保持精度优势
配件
输单机必带
防守型重坦可以选择,减少HE伤害
增加血量和悬挂血量更难被打断履带
突击型可以选择,可以更早的发现敌人
更快的速度
突击型和输出型都可以选择,大部分时间是移动开火
技能
不解释
精度
精度
推荐
根据车辆选择
防止被一直断带
全面提升
|一号坦克
一号坦克 坦克世界重型坦克概述 坦克解析 酋长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