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规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
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
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什么是幼儿常规
是指幼儿日常的行为常规。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包含:生活常规(小班)、活动常规(中班)、学习常规(大班)
建立良好常规的意义
(1)保障幼儿安全。
(2)建立良好的班级活动秩序。
(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
(4)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发展。
遵守个班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顺序的规定;
遵守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
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
常规是保证幼儿园一切活动顺利开展所必要的规定,良好的常规既要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不是让他们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规范性的要求也不是同一死板的指令。
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幼儿在安全有序、自然、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活动,使幼儿逐渐理解并愿意遵守集体的规则。幼儿园常规包括生活常规、游戏常规和学习常规。
教育活动中如何维持幼儿常规
用故事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我们便将需幼儿做好的部分编成一些小小的故事,比如针对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情况,我给幼儿讲了《小猪嘟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猪嘟嘟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告诉小朋友小猪是因为没有洗手而将手上的细菌吃到了肚子里,又将小猪嘟嘟饭前打上香皂洗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强化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大家也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设立“小组长”职务,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可以在班里设立“小组长”的职务,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也可以全班幼儿轮流担任,首先要分工明确,比如有的小组长负责来检查孩子们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有的小组长负责验收午休后孩子们叠被子的情况,这样的话就能调动起孩子们认真、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先做好,这样才能去检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记得班里每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吃饭时既快速又干净,饭后更是自觉的洗手、漱口,然后便自豪地站在门口,来检查其他的小朋友,闻闻小手香不香,看看漱口干净不干净,非常认真,孩子们也越来越自觉,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也一直保持的很好。
组织全班幼儿一起参与的“讨论会”。有时我会利用教育活动结束后的10来分钟组织一个小小的“讨论会”,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展开讨论,我印象很深刻地是一次安全教育,我们讨论的内容是《户外活动时应该怎样做?》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玩滑梯时应排队,不拥挤。”“不能从下往上爬滑梯。”“要在老师看得见的地方玩。”“不能倒着滑滑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的方面连我都没有想到,我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了肯定的总结,我发现从那以后,户外活动时都不用老师说,孩子们之间就会相互提醒“这样很危险,”“刚刚吃完饭不能乱跑”等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借鉴好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名教师的教育随笔,是与培养幼儿常规有关的:老师拿了两个洁白的瓷盘,一个盘子里盛上清水,另一个盘子是空的,饭后,老师请孩子们每人吐一口漱口水到空盘子里,孩子们觉得很新鲜,饭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吐了一口漱口水,等全班的孩子吃完饭,老师便请孩子们聚到一起,观察、比较两个盘中的水有什么不同,结果肯定是“一个盘子里的水很干净,另一个盘子里的水很脏,有很多白乎乎的东西,还有青菜等等”。这名教师很直观地让孩子们知道了饭后漱口和没有漱口之间的区别,我觉得不错,便也效仿了此法,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改掉了个别孩子饭后不爱漱口的习惯。
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及时表扬可以提高幼儿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比如我班的王业金小朋友在喝课间奶时总是磨磨蹭蹭,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喝水室出来,但是有一次,她是全班第一个喝完出来坐好的,于是我立刻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她,并奖励给她一个小五星,以此鼓励,之后她又有几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孩子们也以她为榜样,她没有让老师失望,不但自己改掉了磨蹭的习惯,还带动了其他几名幼儿改正了。
|幼儿常规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什么是幼儿常规 幼儿常规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教育活动中如何维持幼儿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