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实验是什么
灯火试验就是人在进入前先点一支蜡烛放进去,看蜡烛是否熄灭或者火焰明显减小,判断人进入是否安全。一些长期没有人进入并且通风不好的地方可能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人贸然进入会缺氧,甚至造成死亡。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嗅(嗅不出味道)而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沸点为-78.5℃,熔点为-56.6℃,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灯火阑珊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灯火稀疏、零落之处,现多用来指冷清凄冷之处。灯火阑珊处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辛弃疾名句“灯火阑珊处”指什么 灯火阑珊处是什么意思
《中国诗词大会》自2017年火爆后,大叫好者有之,认为是在一众娱乐至死的节目终于见到了一股清流,伴随而来的,当然还有质疑声,比如节目太浅,难度与精彩不如《中华好诗词》,结果后者现在节目都停了,前者却火力不减。还有人觉得,只是背背诗词,谈不上诗词大会。等等,各种声音。
但其实仔细看,《中国诗词大会》于细节处,很有一些干货。有一些我们乍一看好象明白的,一但让你去答,很可能就错了,或者不知所措,突然发现原本简单的诗词变陌生了。原来你不是那么熟。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有一期考了辛弃疾的《青玉案》,《青玉案》谁不知道,有什么可考的?偏偏人家就还考了,难倒了百人团不少人。问题也很简单,但你觉得你就一定会吗?
题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灯火阑珊”,指的是什么地方?
A.灯火明亮的地方
B.灯火昏暗的地方
C.没有灯火的地方
就这三个选项,考的是对诗词中“阑珊”一词的理解,而且主要是辨明一下这个词的光色明暗是哪一种。我估计很多人读过很多遍这一句,毕竟有王国维先生的“三个境界”说作了大力宣传,可谓人人尽知,但人家台上陡然一问,是不是就把你问住了?你可能恍然一醒,哎,好像以前还没有注意过这方面。有类似感觉的人,应该是有不少的。
回过头来,ABC你会如何选择?如果你本身对“阑珊”这个词比较了解,直接勾选答案就是。如果你在其他诗词作品看到过这个词,对作品的内容也有了解,要猜到这个词的意思,找到正解答案,也不难。
如果这两样都没有,也不必绝望,你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结合上下文推断。做语文阅读理解,不经常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辛弃疾全词。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通读一遍,对词章结构有所了解的人,其实是不难理解辛弃疾行文思路的。整首词,就是对比来写。一直到最后三句之前,词人一直在写元宵的繁华。烟花、车马、箫笛、舞狮,来来往往、有说有笑、盛妆出行的少男少女们,或者少妇少夫们,多么欢腾的元宵盛夜。
如果说沿着这个思路还写下去,就没什么意思了,因为前面说这么多,就是为了铺垫内心的孤独,世俗繁华于我如浮动。所以最后三句必须转折,词旨才能进一层,为此,词人用了一个“却”字提醒。你就应该知道,下面的描写跟前面不同了。前面的火树银花一直在强调元宵之夜如白日,所以,答案不是出来了吗?
就是B。只有B正好形成明暗上的对比,突出个人与世俗的不同志趣。其实熟悉辛词的人,也应该知道,此公惯常在词尾陡转,此篇是,《破阵子/赋壮词》也是。又诗词里常说春意阑珊,却有不少人将这题答错。
|灯火实验是什么
法海寺 灯火实验 灯火阑珊处意思 辛弃疾 辛弃疾名句灯火阑珊处”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