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制作不易,如果您觉得不错,请您点个赞和关注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up主在此谢谢各位读者老爷了。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正文

纳尔逊级战列舰没有采用英国旧式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新的平甲板船型,并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舰船的装甲防护水平。纳尔逊级战列舰安装3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和12门6英寸副炮,装备两台总功率45000马力的蒸汽轮机,但因舰体过重而航速只有23节,水面机动性较差。

纳尔逊级战列舰于1922年开始建造,该级舰同时建造两艘,为纳尔逊号(Nelson)和罗德尼号(Rodney),两艘战列舰均在1927年完工交付服役。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期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

纳尔逊号战列舰三视线图

1921年11月,海军裁军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定英美日意法海军主力战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条约规定各国在10年内不得新造主力战舰。但是在讨论应该废弃那些军舰的问题上,日本代表横插一杠,借口日本小学生为装有410毫米主炮的“陆奥”号战列舰的建造捐款,一旦废弃无法向国民交代为由,拒绝废弃“陆奥”号战列舰。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条约型战列舰主炮最大口径增加到16英寸,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而美国则完成未完工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的两艘(共建造四艘,“马里兰”号BB-46,已经在裁军会议前完成,“华盛顿”号BB-47则根据海军条约在下水后作为靶舰击沉),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一级安装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建造的第一级条约型战列舰纳尔逊级诞生了。

研制历程

1922年11月28日,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分别在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船厂和伯肯黑德的开末尔·莱尔德船厂开工,两舰分别于1925年9月3日和1925年11月7日下水,并分别以18~19世纪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1758-1805)和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1719-1792)命名。1927年9月10日,“纳尔逊”号完工,同年11月10日,“罗德尼”号完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造舰思想的改变,这两艘战列舰展现了与以往战列舰不同的风貌。新舰总设计师仍然是丁尼森·戴恩科特爵士,他在1904年还设计过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在HMS第一海务大臣戴维·贝蒂的影响下新舰设计图最终在1922年9月11日完成,代号O3b。

纳尔逊号战列舰

这型新式战舰需要在严格限制中的35000吨标排和16寸主炮之间进行权衡,15英寸主炮的最直接降重方案因为火力不足而早早被抛弃;为采用原用于重量巨大的16英寸主炮该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堪称激进的特殊手段,包括采用倾斜、但减小了厚度的主装甲、大量采用含锰的轻型装甲、主炮以金字塔型全前置以减小主装长度、连甲板木材也由传统的柚木改为较轻的花旗松;甚至连舰上实木家具也都换成三合板降重。同时因经济问题,该舰采用了部分海军上将(胡德)级4号舰“安森”、“豪”的预备材料 。

罗德尼号战列舰

列装入役

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于1927年完工服役,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界人士称为“big seven”。

纳尔逊级在服役后经过了数次规模不大的改装,主要是增强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航速的限制难以与新式军舰协同行动,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

1943年9月29日在纳尔逊号上意大利的代表签署了投降的协定。

1944年纳尔逊号、罗德尼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1945年纳尔逊号开赴印度洋参加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纳尔逊号见证了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投降行动。

舰型结构

罗德尼号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

纳尔逊号战列舰/HMS Nelson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後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舰船后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有所降低。其舰桥设计与过去战舰低矮狭小的舰桥不同,为远距离炮战观测的需要,设计成将观测设施与舰桥融合的塔状舰桥。

纳尔逊号三联装巨型主炮

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并首次应用炮塔化的高平两用副炮。由于主炮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使用“高初速轻型弹”的主炮以及三联装主炮塔的性能并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当有限,火炮身管寿命、射击精度还不如原来的15英寸口径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装甲防护

纳尔逊级战列舰在防护设计方面充分吸取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在日德兰海战中,双方战列舰的最有效交战距离大大超过战前预计的7000-10000米,而达到了15000~17000米,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纳尔逊级战列舰

在这个距离上,火炮的弹道变得弯曲,炮弹击中目标时一的俯角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平防护变得和垂直防护一样重要。在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海军着手给现有以及在建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重要部位增加了一层甲板装甲以提高这些部位的水平防护,但是这种权宜之计对防护的提高毕竟有限。而纳尔逊级则是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其甲板装甲最厚达160毫米,而在此之前的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水平甲板的防护都不超过100毫米。这个提高可以说意义重大,二战中纳尔逊级最可能遭遇的对手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380毫米主炮只有在35000米距离上(此时俯角达40度)才能保证将其击穿,这样就意味着在一般交战距离(25000米以内,超过这个距离测距,射击精度都难以保证,射弹散布也过大),纳尔逊级的水平防护有相当可靠的保障。

纳尔逊级战列舰开炮

同样,纳尔逊级重要部位的主装甲带也有所加强,舰艏附近主炮弹药库部位的装甲带厚近360毫米,而舰娓机舱和副炮弹药库主装甲带厚度也有330毫米,横向防护舱壁厚305-203毫米(舰舷),254-102毫米(舰艉)。而炮座和炮塔也是重点防护炮座装甲最厚处达380毫米(一说387毫米),最薄的部分也有305毫米,而炮塔正面装甲厚406毫米(一说413毫米),侧面280到238毫米后部也达225毫米,顶部则有178毫米,可以说防护相当充分。司令塔的装甲厚度稍薄一些,但两侧也达到356毫米,正面则有305毫米,后部则达到254毫米;但是副炮防护相对薄弱,炮塔装甲厚度不超过40毫米。

武器系统

纳尔逊级主炮安装了新研制的Mk.I型406毫米45倍径舰炮,采用三联装炮塔,这也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采用三联装炮塔,同时也是英国最后一种采用钢筋缠绕法加固身管的火炮。这种火炮和炮塔最初是为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和购的,在G3计划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取消时,这些炮塔的定单已经下达到厂家,为了避免浪费资源,于是英国海军重新修订了对这些炮塔的要求,稍稍缩小了炮塔的尺寸和重量,使之能够安装在新建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上。纳尔逊级的6座双联装152毫米M.kXXH副炮,最初也是为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的。Mk.xXH的转速和射速很快就不能适应对3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型飞机作战的需要了,由于不能连续射击导致防空作战的实际效率大大下降。

纳尔逊号战列舰三联装主炮

该级舰还装有6座单管Mk.VIH型120毫米高平两用炮,分别安装在舰桥、烟囱两侧和舰艉,这些火炮仰角达90度,采用整装弹药,射速达每分钟8到12发,这6门大口径高炮实际上是纳尔逊级中远程防空火力的中坚,另外舰上还装有8门单管40毫米M.kVlll型乒乓炮,作为防空机关炮,用于中近程防空。另外,水线下还安装了两具620毫米鱼雷发射管。

动力系统

纳尔逊级战列舰,牺牲了动力和机动性。舰上共安装8台带蒸汽过热器的海军部型3鼓水管燃油锅炉,单位压力260磅/平方英吋;装两台布朗·寇蒂斯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总功率45000轴马力。推进方式也被改为双轴双桨推进,设计最高航速为23节。

纳尔逊号战列舰

舰电系统

1939年到1944年间,纳尔逊级的电子设备也进行了多次改造。

纳尔逊级战列舰主炮齐射的场面

纳尔逊级战列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均在本土舰队服役,尽管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是这个时候的纳尔逊级已经显得过时了,尤其是航速过低——甚至比更为老久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还要慢——的问题一直困绕着这两艘战列舰,这使得它们难以与快速的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协同行动,同时,火炮精度太差,威力不足的问题又制约着它们参与舰队决战的能力,但是,缺乏可用战列舰的英国人显然不会把这样两艘舰龄并不算长的战列舰闲置。而这两艘战列舰在护航和对岸轰击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9年11月4日,“纳尔逊”号在入港时被德国潜艇U-31布设的一枚磁性水雷炸伤,73人负伤,舰底右舷多处破损,扬弹机也被震坏。在港内进行了临时抢修后,“纳尔逊”号勉强蹒跚航行到朴茨茅斯接受入坞检修和改造。

罗德尼号周身涂着适用于北大西洋的蓝绿迷彩

1941年3月,“纳尔逊”号与参与了支援登陆突袭挪威纳尔维克附近德军设施的行动,并取得成功。同年,“纳尔逊”号被调往地中海,支援和掩护运补马耳他的护航队。

1941年8月参加“坚实”护航战役,担任远距离支援;9月,又参加了“长矛”护航战役,9月27日在行动中被意大利鱼雷机击伤。在进行维修后,第二年(1942年)8月,又作为内维尔中将的旗舰参加了“台柱”护航战役;同年11月,参加了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行动。

1943年7月,“纳尔逊”号参加了在西西里登陆的行动,担任火力支援,8月,炮击意大利西南部的卡拉布里亚,9月,参加掩护在意大利南部萨勒诺的登陆行动,1943年9月29日,代表盟军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代表意大利的巴多格里奥元帅在“纳尔逊”号上签署了意大利投降的协定。

演习中从纳尔逊号上看到的罗德尼号

1944年,“纳尔逊”号又参加了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战——这次登陆共动用了6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和104艘驱逐舰、177艘扫雷艇,以及4000多艘登陆舰艇,1000多艘近海运输船,224艘商船和大量的小型运输船。

在欧洲战局已定的情况下,“纳尔逊”号被调往印度洋参加对日作战,但是1945年的印度洋海区已经没有多少仗可打了,1945年8月到9月,“纳尔逊”号参加了在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受降行动。

“罗德尼”号则比它的姊妹舰更为有名,1940年它与“纳尔逊”号一起参加了挪威战役和围捕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的行动,1940年4月在挪威卑尔根附近被德国轰炸机炸伤。在“纳尔逊”号前往地中海转战时,“罗德尼”号仍然留在大西洋作战,

1941年5月27日,“罗德尼”号在托维海军上将指挥下参加

罗德尼号战列舰

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战斗中,“罗德尼”号对“俾斯麦”号发射了380多发16英寸炮弹,而同行的“英王乔治五世”号发射了360多发14英寸炮弹,命中数量达百发。由于最后离“俾斯麦”号的距离太近,导致“罗德尼”号的炮弹只能扫平上层建筑,无法有效打击核心舱。此时“俾斯麦”号已经被变成浮在海面上的棺材。正是由于“罗德尼”号的攻击,导致“俾斯麦”号在最后一战中失去了还击能力,主炮炮塔被击毁,甚至一发炮弹导致其两个炮塔失去作战能力,为皇家海军击沉“俾斯麦”号做出巨大贡献。

击沉“俾斯麦”号不久,“罗德尼”号也前往地中海,同“纳尔逊”号一起担任前往马耳他的护航队的护航任务,参加了“长矛”、“台柱”两次大规模护航作战。1942年底到1944年中,又与“纳尔逊”号一起参加了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炮击卡拉布里亚,支援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以及诺曼底登陆。

纳尔逊级战列舰

1945年战争结束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出现役,“罗德尼”号在1945年转入预备役,1946年除籍,1948年2月被出售解体。“纳尔逊”号则在1946年被改为训练舰,但是仅仅一年以后,它也被除籍,在“罗德尼”号被出售一年后,它也被当作废铁出售了。

纳尔逊级战列舰一反过去英国战列舰不太重视防护性能的弱点,第一次将舰船防护放在了设计要求的首位,甚至为了防护(火力已经由条约限定)不惜极大地牺牲航速。但是过犹不及、这一设计事后证明并不算成功,23节的航速尽管在当时现役战列舰中尚说过得去,但是考虑到根据条约,10年间没有一艘战列舰开建的情况,纳尔逊级的机动性可以说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到了二战期间,纳尔逊级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其火炮性能不尽人意,这两艘舰龄不过12年的战列舰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作为比较新的现代化的条约型战列舰,只能与那些老无畏舰参加一些护航和对岸轰击的作战行动,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纳尔逊级毕竟是条约型战列舰的开山之作,也是现代化战列舰的先驱,代表了战列舰新时代的开始,尽管性能不佳,但是纳尔逊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它在世界战列舰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容低估的 。

战列舰全史 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英文:South Carolina Class Battleship)是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是美军第四艘以南卡罗来纳州为名的军舰,亦是美国首批设计的无畏舰

1904年美国海军曾要求美国国会拨款建造“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1905年国会终于批准建造预算。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率先采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的第一型无畏舰。虽然因预算被搁置而开工较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晚,但实际上是最早采用此概念设计的战列舰之一。

南卡罗来那级四座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纵向中轴线布置,在舰体前后呈背负式各布置两座,这样的布局8门炮同时舷侧齐射,或4门炮向前后方向射击,能够发挥舷侧齐射火力,保证主炮向前后方向拥有良好的射界。其笼式主桅是当时美国战列舰的典型特征。由于限制排水量、锅炉舱空间以及采用旧式往复式蒸汽机等原因,航速较低

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同级两艘:南卡罗来纳号(South Carolina,BB-26)、密歇根号(Michigan BB-27)

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按条约规定退役解体。首舰南卡罗来纳号1906年12月18日开工,1908年7月25日下水,1910年3月服役,1921年退役,1924年解体。二号舰密歇根号1910年服役,1922年退役,1924年解体。

英国海军的战列舰 复仇级战列舰 复仇号

“复仇”号停泊在海面上,舰桥后面的烟囱中升起袅袅黑烟

“复仇”号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位于巴罗的造船厂建造,该舰是“复仇”级的首舰。“复仇”号于1913年12月22日动工,1915年5月29日下水,1916年2月1日完工,造价240万英镑,舷号“06”。

“复仇”号这个舰名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复仇”级诞生之前先后有7艘战舰使用过这个名字:第一艘使用“复仇”号这个名字的战舰是1577年建造的46门炮风帆战舰,该舰由造船大师马修·贝克(Matthew Baker)设计;第二艘“复仇”号是58门炮风帆战舰,该舰于1654年在莱姆豪斯建造;第三艘“复仇”号是70门炮风帆战舰,该舰建造于1673年;第四艘“复仇”号同样是一艘70门炮风帆战舰,其于1699年在德特福德建造;第五艘“复仇”号是一艘74门炮风帆战舰,该舰于1805年建造,后来与“胜利”号一起参加了特拉法尔加海战;第六艘“复仇”号是一艘91门炮风帆战舰,其建造于1859年;第七艘“复仇”号属于“君权”级战列舰,其于1891年2月12日动工,1894年3月服役(详见《英国战列舰全史1860-1906》)。最后一艘使用“复仇”号这个名字的皇家海军舰艇是“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Resolution class submarine)的“复仇”号,该艇于1969年12月4日服役,1992年5月退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复仇”号,其舰体上涂着条带迷彩

1916年3月,完成海试的“复仇”号加入了皇家海军大舰队的第1战列舰分舰队,其首任舰长是基德尔(E. B. Kiddle)。1916年5月31日,“复仇”号跟随大舰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其属于第1战列舰分舰队下的第6战列舰中队,该中队还有“马尔博罗”号、“赫刺克勒斯”号及“阿金库尔”号。第6战列舰中队位于大舰队战列的第六列,其航速保持在20节。

1916年5月31日下午18时22分,“复仇”号发现了不远处的德国轻巡洋舰“威斯巴登”号,这艘倒霉的战舰在之前已经被英国战列巡洋舰“无敌”号打残。与其他战舰一起,“复仇”号向“威斯巴登”号射击并在之后向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德国舰队开火。18时39分,由于缺乏目标,“复仇”号停止射击。

18时57分,在“复仇”号前面航行的“马尔博罗”号突然被一枚鱼雷击中,这枚鱼雷很可能是由“威斯巴登”号发射的。19时03分,“复仇”号开始用舰上的152毫米副炮向仍然具有战斗力的“威斯巴登”号射击。19时11分,“复仇”号发现了德国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号,其在10000米的距离上开火。“复仇”号的第一轮齐射偏离目标730米,第二轮齐射对目标造成了跨射,之后其又进行了14轮齐射。在19时19分“德弗林格尔”号消失在烟雾中之前,共被“复仇”号发射的5枚炮弹命中。

“德弗林格尔”号上被“复仇”号穿甲弹打出的大洞

19时15分,“复仇”号发射的一枚381毫米炮弹击中了“德弗林格尔”号的主炮塔,炮弹从顶部穿透了装甲在炮塔内部爆炸,剧烈的爆炸杀死了炮塔内75人中的74人;19时16分,另一枚381毫米炮弹击穿了“德弗林格尔”号后面的主炮塔,爆炸杀死了炮塔内75人中的69人。爆炸产生的浓烟进入机舱,在此工作的船员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之后的3枚炮弹都命中了“德弗林格尔”号的右舷并在舰体上留下了大洞。

就在“复仇”号全力向目标开火时,德国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发射的一枚炮弹击中了“复仇”号指挥塔后面的通风管,爆炸产生的碎片击中了指挥塔并造成了一定的损伤。19时25分,“复仇”号开始用舰上的152毫米副炮向德国第6和第9雷击大队的驱逐舰射击。19时43分,紧急转向的“复仇”号躲开了两枚鱼雷,不过躲避鱼雷的机动使得英国舰队拉开了与德国公海舰队的距离。当夜幕降临时,英国舰队对撤退的德国舰队进行追击,在航行中,“复仇”号用舰上的76毫米炮向远处空中的德国L11号飞艇进行射击。

1916年6月1日凌晨1时56分,作为第1战列舰分舰队旗舰的“马尔博罗”号由于之前被鱼雷击中导致航速下降,最终无法跟上大舰队。坐镇“马尔博罗”号的第1战列舰分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塞西尔·伯尼(Cecil Burney)于是登上了“复仇”号继续指挥作战,之后英国舰队就停止了追击。在海战中,“复仇”号一共发射了102枚381毫米炮弹(全部都是穿甲弹)和87枚152毫米炮弹,此外还发射了一枚533毫米鱼雷。

日德兰海战之后,“复仇”号继续在大舰队中执行演习和巡逻等任务。1916年11月,“复仇”号成为大舰队的副司令——海军上将查尔斯·爱德华·马登(Charles Edward Madden)的旗舰。1917年10月至1918年2月,“复仇”号接受了改造,其在舰体两侧安装了防鱼雷突出部。由于防鱼雷突出部的增加,“复仇”号的宽度增加到30.9米,吃水达到9.7米,排水量由原来的32460吨上升至32980吨。之后其与其他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受了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

停泊在海面上的“复仇”号,从外观上看舰体非常整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皇室成员参观了皇家海军战舰,包括英王乔治五世、玛丽王后及他们的儿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英王一家先后登上了“狮”号(HMS Lion)战列巡洋舰、“复仇”号战列舰和美国海军的“纽约”号(USS New York)战列舰,并在“复仇”号上一起喝了下午茶。

1918年,“复仇”号在“B”和“X”炮塔上安装了9.1米测距仪,同时炮塔上安装了飞行跑道以起飞战斗侦察机,其中“X”炮塔上的跑道在1928年被拆除,“B”炮塔上的跑道在1933年被拆除。

“复仇”号的个角度视图,从主炮塔上的简易飞行炮弹上看战舰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状态

1919年6月21日,为了防止协约国夺取停泊在斯卡帕湾中的德国战舰,德国海军中将路德维克·冯·罗伊特(Ludwig von Reuter)发出了“彩虹”暗语,德国海军官兵凿沉了74艘战舰,这就是著名的“彩虹行动”。事件发生后,罗伊特被带到“复仇”号上,英国海军将领悉尼·罗伯特·弗里曼特尔(Sydney Robert Fremantle)指责罗伊特的行为有辱海军的荣誉,而罗伊特回答:“我相信,任何英国皇家海军的军官在我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做的。”最终,罗伊特没有因为他的决定受到指控和惩罚。

1920年1月,第1战列舰分舰队归入地中海舰队,这个地区对于英国来说非常重要。属于第1战列舰分舰队的“复仇”号先是支援了希腊军队对土耳其革命的干预,之后又进入黑海直接干涉了俄国内战。7月,结束了地中海行动的“复仇”号进入大西洋舰队服役。

1922年9月27日,由于第二次希土战争失败,希腊政局动荡,国王康斯坦丁一世(King Constantine I)被迫退位,地中海东部的局势也变得紧张起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复仇”号与姐妹舰“决心”号、“皇家橡树”号、“拉米伊”号回到地中海,其中“复仇”号停泊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以威慑整个达达尼尔海峡。随着局势的平息,“复仇”号于次年返回大西洋舰队。

1928年1月,“复仇”号进入德文波特港接受现代化改造,包括:主桅杆旁的76毫米火炮被102毫米火炮取代;甲板上的2门152毫米火炮被拆除;安装了Mk I型高角控制系统(High-Angle Control System,简称HACS)。结束改造后的“复仇”号于1929年3月进入地中海舰队服役。1931年5月,“复仇”号又接受了进一步的改造,包括安装了新的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拆除了后面的鱼雷发射管等。1935年7月16日,“复仇”号加入了由160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参加了在斯皮特黑德举行的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的庆典活动。之后,“复仇”号一直停泊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二次意埃战争给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1933年9月4日,“复仇”号上的海军陆战队官兵正列队接受康诺特公爵的检阅

1936年,“复仇”号又接受了一些改造,拆除了剩下的鱼雷发射管和鱼雷控制测距设备,它在一年后加入了本土舰队的第2战列舰分舰队。1939年初,“复仇”号甲板上的单管102毫米防空炮被双联装的102毫米MarkⅩⅥ火炮替代,战舰的火控系统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复仇”号在之后又增加了更多的八联装40毫米“砰砰”炮,在其指挥塔上还安装了2座四联装的12.7毫米重机枪。

1939年8月9日,英王乔治六世参加了皇家海军海上阅兵,视察了“复仇”号。尽管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复仇”号已经显得缓慢而过时,但是它仍在皇家海军中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复仇”号进入海峡舰队服役,其基地位于波特兰,主要任务是护送前往法国参战的英国远征军。10月1日,“复仇”号接到命令前往南大西洋参加护航,因为德国袖珍战列舰“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SMS Admiral Graf Spee)严重威胁了大西洋上的航运安全。不过在10月5日,“复仇”号临时前往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它将参加北大西洋上的护航作战。前往加拿大的“复仇”号还执行着一项秘密任务,其运载着法国采购局价值200万英镑的148箱金条,这些金条将被运往纽约用于支付从美国购买武器的款项。与“复仇”号同行的还有姐妹舰“决心”号,为了保险起见,金条被平均分配到两艘战列舰上。10月7日,两艘战列舰离开波特兰港,它们于9天后顺利抵达哈利法克斯。在执行了几次护航任务之后,“复仇”号再次担任黄金运输船,这次的黄金价值达到了1000万英镑。

1940年2月7日,执行护航任务的“复仇”号与一艘小型邮轮相撞。尽管受损,但是“复仇”号还是于2月18日抵达哈利法克斯并在那里接受了维修。5月12日,“复仇”号在哈利法克斯附近撞沉了“伊普尔”号(HMCS Ypres)拖网渔船,不过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在战争初期,“复仇”号一直在北大西洋上为商船队护航而没有参加战斗,因此其他战舰的官兵给它起了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外号叫“被遗弃的战舰”(Abandon Ship)。

停泊在码头旁的“复仇”号,其“A”炮塔指向了右舷

1940年5月30日,由于法国战役中盟军的节节败退,德国击败法国占领欧洲大陆已成定局,而英国也有被占领的危险。为了不使英国的财富落入德国人手中,英国开始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财富转移行动——“鱼行动”(Operation Fish)。英国计划将所有的黄金运往加拿大,那里远离欧洲。“复仇”号和其他4艘战舰先后在苏格兰的克莱德河装上了价值170亿英镑的黄金(相当于今天的2862亿美元),而“复仇”号第一次运载了价值4000万英镑的黄金,其经过横跨大西洋的危险航行后安全抵达哈利法克斯。

1940年7月3日,参与“鱼行动”的“复仇”号抵达普利茅斯港,其接到命令夺取停泊在港内的法国战列舰“巴黎”号(Paris)和大型潜艇“苏尔古夫”号(Surcouf),因为这两艘法国舰艇接到命令返回已经投降德国的维希法国,而它们很可能被德国人缴获并加入德国海军与英国作战。“复仇”号派出舰上的海军陆战队官兵在夜间乘坐小艇偷偷地靠近法国战舰。当英军官兵登上法国战舰时遭遇了抵抗,一等兵艾伯特·韦伯(Albert Webb)被一名法国军官用手枪打死,这名法国军官随后被击毙。最终两艘法国战舰被俘,双方有多人在冲突中死伤。结束夺船任务的“复仇”号在第二天继续执行“鱼行动”,其运送了价值4700万英镑的“货物”,8月11日又运送了价值1450万英镑的“货物”。

1940年9月15日,结束了财富运载任务的“复仇”号返回普利茅斯,在这里它准备迎接德军可能进行的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如果入侵开始,“复仇”号将听从西部指挥部的指挥,成为英国在英吉利海峡中唯一一艘战列舰。

由于准备工作迟迟无法完成,德军入侵英国的行动不断向后推迟。就在此时,英国注意到德军在法国的瑟堡港集中了大量的运输船和驳船,于是制定了炮击瑟堡港的“中间行动”(Operation Medium)。在这次行动中,“复仇”号与6艘驱逐舰和一些摩托炮艇组成核心打击力量,3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则负责消除德国海军的干扰。因为炮击定在夜间,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将派出飞机不间断投掷照明弹。1940年10月11日凌晨,“中间行动”开始,在短短18分钟的炮击中,“复仇”号向瑟堡港发射了120枚381毫米高爆弹,负责护航的驱逐舰发射了801枚120毫米炮弹。尽管德军的重型海岸炮进行了还击,但是却没有命中目标。炮击结束后,因为担心德国空军的追击,“复仇”号在返航时达到了21.5节的高速,这比设计航速还要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一架飞机上拍摄的正在海面上航行的“复仇”号

1940年11月13日,结束了本土服役的“复仇”号恢复了其在北大西洋上的护航任务。1941年8月,英国和美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会谈中指出4艘“复仇”级战列舰应该部署到新加坡以预防日本可能发动的进攻。英国首相丘吉尔反对这一计划,他称“复仇”级是“棺材船”(coffin ships),因为这些战舰的舰龄太高。作为替代,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和战列巡洋舰“却敌”号(HMS Repulse)组成的Z舰队前往亚洲,结果这2艘战舰在12月10日被日本海军的轰炸机击沉。为了弥补英国皇家海军在东南亚的损失,“复仇”号和“君权”号被派往印度洋执行护航任务,它们主要往返于南非和肯尼亚之间,后来则前往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在这一年,“复仇”号安装了279型早期预警雷达,其“B”、“X”炮塔顶部安装了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原有的12.7毫米机枪被10门20毫米的厄立孔高射炮取代。

1943年2月,“复仇”号与友舰参与了“手册行动”(Operation Pamphlet),该行动是将在非洲作战的澳大利亚第9师运回澳大利亚以参加太平洋战争。9月,“复仇”号返回英国本土,鉴于其状态较差最终转入储备。丘吉尔在看到“复仇”号退役后指出即便是老战舰也应该物尽其用,于是在他的要求下,“复仇”号被重新部署到地中海的马耳他岛。

1944年5月,“复仇”号上状态较好的381毫米主炮被全部拆除用作战列舰“厌战”号和“拉米伊”号的备用火炮,这些火炮将在诺曼底以及后来的战役中发挥作用。失去主炮的“复仇”号变成了司炉训练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正在被拆除的“复仇”号,其高大的前主桅被拉倒

1948年3月8日,“复仇”号出现在处理名单上,其在四个月后被卖给英国钢铁公司。9月5日,“复仇”号被拖往因弗基辛拆解。尽管“复仇”号最终被拆毁,但是这艘战舰上的零件还在发挥余热,其炮塔中的传动齿轮后来用在了50年代中期在柴郡焦德雷班克建造的直径达到76米的大型天文望远镜上。

——摘编自《英国战列舰全史》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 美国纽约级战列舰|
  • 美国纽约级战列舰| | 美国纽约级战列舰| ...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
  • 法兰西海上力量 孤拔级战列舰|
  • 法兰西海上力量 孤拔级战列舰| | 法兰西海上力量 孤拔级战列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