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汤面历史起源是什么
相传,清乾隆年间,一位御膳厨师因触犯了御膳房的条规,被逐出宫廷,流落到东台,以挑馄饨担子营生。
当时馄饨为肉馅,他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生意清淡,不由想起御厨面点。便萌生了试做鱼汤面的念头,几经试验,虽然做的鱼汤面如牛奶,但总有腥味,且浓度不够。后根据乡民建议:“用姜葱并重去腥,猪油炸鱼起稠,再放些虾籽,既保下汤的特色,又别具鲜味。”按此法试做,果然见效。于是开设店铺,打出“东台鱼汤面”的招牌,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威士忌酒历史起源是什么
截至2014年,威士忌酒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是能确定的是,威士忌酒在苏格兰地区的生产已经超过500年的历史,因此一般也就视苏格兰地区是所有威士忌的发源地。
根据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cotch Whisky Association)的说法,苏格兰威士忌是从一种名为“Uisge Beatha”(意为“生命之水”)的饮料发展而来的。
苏格兰的威士忌在15世纪时,更多的是作为驱寒的药水。
公元11世纪的时候,爱尔兰的修道士到达了苏格兰传达福音,由此带来了苏格兰威士忌的蒸馏技术。
1780年,合法的蒸馏厂仅有8间,而那些大大小小的非法蒸馏厂则达到了400多间。他们只能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来生产威士忌,苏格兰威士忌的名声也日趋“败坏”。
1823年,英国国会通过颁布《消费法》(Excise Act)为合法蒸馏厂营造比较宽松的税收环境,同时又大力“围剿”非法蒸馏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苏格兰威士忌产业的发展。
1831年,苏格兰引进的塔式蒸馏锅(column still),这种蒸馏锅可以进行连续蒸馏,极大地提高了蒸馏效率,从而降低了威士忌的价格,使威士忌更加平民化。
皮影戏历史起源是什么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鱼汤面历史起源是什么
威士忌酒历史起源 皮影戏历史起源 鱼汤面历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