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对比图告诉你古籍修复有多神奇
日前,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评选活动正式落下帷幕。此次竞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全国范围的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汇集了全国21个省43家单位推选的103册件参赛作品,其中,6家高校图书馆取得佳绩。我馆古籍保护中心完成修复的古籍——馆藏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刊《皇清经解续编》本《谷梁补注》获优秀奖。
△ 参赛作品(已修复与未修复的对比)
这册书的修复缘起要追溯到2014年。那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丁丽萍老师遇到了一函已板结成砖、霉变严重的古籍,若将其置于书柜中不管,恐污染其他古籍。为及时抢救古籍,也为提升古籍修复技艺、满足今后的古籍修复教学和展示需要,丁丽萍老师提出尝试修复一到两册。在此期间,袁静老师参与其中,制定修复档案、记录修复工作、编写修复日志、染配修复用纸等,完整地修复了其中一册,即为此次大赛的获奖作品。
修复前,这册书的情况有多糟糕呢?拿到手,已被岁月敲打得千疮百孔,因水浸而整册粘连、板结成块,书页上布满霉点和水渍。书叶因纸张粘连、霉变、絮化而缺失了部分内容。书脑有多处霉斑,变色发黄处已发生絮化、糟朽,部分字迹缺失。书根处原有字,已腐蚀殆尽、模糊不识。书口书名的部分因粘连而字迹重叠,难以辨识。种种迹象,都在向我们宣告,修复已是刻不容缓!根据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第4.3条“书页粘连面积达到40%以上,且粘连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于是将此书定为一级破损,需对整册古籍进行揭裱和修复。
△ 修复前
△ 修复前
据袁静介绍,她在修复过程中遇到了两大难题。
一是怎么揭?针对纸张无拉力、强度低、老化程度高这种破损类型的“书砖”,修复界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法。而此次修复的古籍纸张正是竹纸,纸张强度低且絮化严重,大部分纸张韧性已丧失殆尽,经过思考和尝试,她决定用蒸揭、干揭、湿揭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书叶进行全部分离。这个过程极考验人的手法熟练程度及心理平稳态度,揭力大,脆弱的纸张承受不起,太轻,丝毫不起作用,就是在这样的摸索过程中,把握最好的度,直至全部分离。
△ 修复中
二是怎么托?此书纸质严重絮化,导致修复上笔沾水则书叶抽搐卷缩,发生变形、游离;有些纸张更是遇水就化。此次修复采用与原书相近的浙江奉化竹纸来修复,原本打算先用竹纸补缺,再用薄皮纸托裱加固。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纸张展揭开后,纸张过于薄弱,有些部位经受不住二次遇水,因而决定直接用薄竹纸进行托裱,然后再补缺。
对纸张强度略高的书叶,可直接托裱。而对于纸张强度低的书叶,则需采用飞托法。先在补纸上用铅笔标上框栏等位置,然后将补纸打湿展平,刷上薄浆,待浆水五成干时,再把散落的书叶一一对号入座。
△ 修复后
△ 修复后
此次修复进程非常缓慢,修复难度极大,往往一天时间只能展揭、修复一叶,修复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及挑战,通过耐心细致的修复,让原本难以翻阅的古籍重现光彩。然而,古籍修复师袁静在谈到此次修复却仍有不足和遗憾。她说有些书叶在展揭中,用尽所有方法仍旧难以分开,她期待着日后有更理想的方法进行处理,原处补正。纸张强度有差、修复方法有别,她在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浆水比较偏薄,在修复完毕验收装订时,发现有部分书叶有脱离补纸的情况,这说明在浆水的使用上还欠把握,是今后修复技术需要提高的地方。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6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馆员和古籍修复师们,本着那份热爱和执着,早已在心里埋下“择一事,终一生”的理想信念。
|一组对比图告诉你古籍修复有多神奇
一组对比图告诉你古籍修复有多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