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 如何在家做好音乐启蒙|

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 如何在家做好音乐启蒙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 如何在家做好音乐启蒙|

关于俩娃的音乐启蒙,我思考了很久,我知道,也有无数和我一样想很多,甚至是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的妈妈们。这几年来,我也和N多音乐专业人士聊过,启蒙的目的是什么?要用什么乐器?我能陪伴多久坚持多久?对于孩子来说真正又能获得什么?

而实际上,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

从上古时期,古人们就有在用音乐传递感情;至周朝和春秋,有礼乐有诗经;秦朝就有了专门管理音乐的部门,汉朝成立乐府,训练乐工,定制乐谱,采集民间歌谣……所以音乐于人类,是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或缺的需求。无论是用乐器,或是聆听,哪怕只是哼个小曲,打个节拍,这些都是在用音乐获取愉悦感的方式。

敦煌莫高窟112窟的壁画《伎乐图》

所以,这篇文章,我想好好和大家聊聊怎么做音乐启蒙,尤其是音乐启蒙和乐器启蒙有什么不同,有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有音乐有很强的敏感度,得好好的学习一门乐器,不浪费才能;有的觉得孩子一直五音不全,对于音乐实在是没什么天赋,练了也白练。

其实,无论是否有天赋,音乐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音乐启蒙也完全不等于器乐启蒙。敏感度高的孩子,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和鼓励,后期没有坚持学习,这点天赋最终可能也会被磨灭;而那些家长们认为的“不敏感,无天赋”,实际在经过轻松愉快的生活引导,和坚持不懈的练习好,一样会有卓越的成绩。

当然,虽然我想的挺透彻,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所以这篇我邀请了Lemon妈妈来写。

Lemon妈妈是我们公号的老读者,也是我的通识系列课中【英语家庭启蒙】的课群妈妈,她从六岁开始学琴,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现在是北京某重点大学艺术学院古筝演奏专业的老师。下一篇,Lemon妈妈也会给我们分享,到底应该如何做好具体的乐器启蒙。

文:Lemon妈妈,编辑:张薇薇

无法忘记六岁时第一次坐上琴凳的那一刻。那时的我和妈妈都以为我们从此沐浴着神圣之光走进音乐的殿堂。而后就是一次次练习,一次次演出,付出无数时间精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掌声和成就感。

而在近三十年的专业器乐演奏学习后,尤其是在有了自己孩子后,我笃定的知道,她不能走跟我一样的路。尽管我希望她也能跟我一样感受音乐的美好与美妙。但是回望来路,我知道从苦练乐器开始的音乐学习,并不是启蒙的最佳方式。幼儿教育现在开始的越来越早,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众多教育内容中,音乐渐渐走进了“刚需”的范畴。有多少家长认为“音乐启蒙=器乐启蒙”呢?可能比我想象的要更多吧。

年龄和理解力

我并不建议孩子太早就去学习某种乐器。

首先,孩子的手指和肌肉发育暂时没有达到相应要求,这个时候一味要求孩子去学习,并有所期待和要求,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其次,在课程里,无论老师对幼儿器乐教育经验深浅,都会在教授的时候提出各种要求及方法。

这就对孩子的理解能力有要求,简单来说,老师做出的指示,给的建议和方法,孩子得听得懂,理解的了。如果只能大概模仿动作而达不到手指或感受层面的理解力,那么课堂技法吸收其实也会非常有限。

再次,在课后的日常练习中,还会因为练习方法,环境甚至是父母二次要求等方面对技巧实现出现偏差。

接着,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孩子要及时对老师进行反馈,如果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还不到相应阶段,这个环节基本总是由父母代劳,那么很可能孩子本人并没有理解,在对应的知识吸收上也会有问题,从而导致练习有问题而无法达标。

用大白话说就是:孩子起码能听得明白,表达的清楚了再学也不迟。

而相比之下,音乐启蒙对年龄和理解力的要求,几乎没有。

音乐的前期,就是多听多感受,是输入,和乐器启蒙不同,在技法上要求非常非常的少。换句话说,音乐启蒙的最早阶段就是让孩子多听,家长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创造听觉环境。

比如从小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自己的哭声已经成为了音乐启蒙的开始。

当我的宝宝第一次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每个孩子哭声的音色是完全不同的。我家小姑娘哭起来是比较柔和的,线形的。有一次医生来带她去洗澡,我在婴儿洗澡间外等着,听见里面有个铿锵有力的男娃在哭,是那种非常有力,仿佛要冲上云霄的哭声。

我发现这两种婴儿的音色碰撞在一起真的是太有意思了。那时候我知道,孩子的音乐启蒙已经开始了。

所以,我很注意让她听不同的音色:鸟儿的声音,有很优美的,也有很呱噪的。有成点状的声音,也有很动听线形的声音;爸爸洗奶瓶的声音;太太慢慢的说话的声音;风吹着树叶的声音……

由此可见,在我们还不知情的情况下,音乐启蒙已经在悄悄的发生了,这个和年龄,和理解力,都没有关系。对于声音的判断,对于音乐的渴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需求。

时间安排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乐器,是需要每天都练习的,正所谓三天不练手生。所以,在器乐启蒙上,时间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是说是启蒙是否能顺利进行的最重要保证。

每天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器乐练习。比如每天的晚饭后50-60分钟。切不可如果今天作业不太多就早一点练,如果今天晚上太累就不练了。器乐的练习一旦开始,作息就要像每日的刷牙洗脸吃饭一样,刷牙不能因为早上没空就不刷了,吃饭也不能等到饿的受不了再去吃。

每天固定时间的练琴,可以让手指和身体在同一时间段,同一条件下进行训练,并让孩子形成惯性,到了这个时间,就去做该做的事。长此以往,器乐练习就不会再那么痛苦的难以维持,而是变成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到时间了就去做。

另外时长上,小童建议时间在30分钟左右,逐步增加。切忌不要用练习了几遍这样的方式作为标准。如果每天固定弹几遍就结束,那么孩子为了追求遍数就会加快演奏,很多错误不会再有时间去改正,导致日复一日巩固错误,甚至发生新的错误也不自知,等到上课时老师再次改正,长此以往孩子和家长都逐渐会失去信心,最后可能就放弃了器乐学习。

而音乐启蒙的时间,遍布全天。

比如晚上爸爸的呼噜声其实也是带着节奏感的。如果孩子醒了,可能也会听到这样的一种节奏律动,孩子无法屏蔽掉。还有小婴儿在妈妈怀里时候,听到的妈妈的心跳,那也是一种非常稳定而温柔的律动,这样的节奏会让孩子充满着安全感,甚至在妈妈怀里睡着可能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的音乐节奏启蒙。

如果孩子遇到了一个愤怒的人,他们可以从他们说话的节奏中就听出那种冲动和愤怒,这也是一种音乐的启蒙;如果遇到一个温顺的小猫咪,孩子也是会有节奏感的慢慢的抚摸,这不正是他们自己在践行着对自己的音乐启蒙么?

在小童们玩玩具的时候,背景音响中总是放着古典音乐,这对于孩子的听觉音准更是再好不过的音乐启蒙了。这样的启蒙可以在家里的任何地方,或者在爸爸妈妈的车里。

所以,音乐启蒙是无处不在的,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去听,去发现差别,去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

启蒙内容不同

器乐启蒙每日练习的内容是老师在课程中,根据孩子演奏技巧能力而安排的。

由此可推算出每日孩子完成的时长和量及最终达到的效果。而不是摆好表和乐谱之后,开始看着时针滴滴答答的走,终于走到爸爸妈妈老师说好的那个时间,赶紧如释重负的离开这个乐器去玩别的了,这样的练习,因为没有每个部分的练习目标而往往变成了数量或时间的积累,那么也会出现之前我说过的问题,那就是重复错误。

重复错误和四个字在器乐学习中是非常可怕的,甚至比放弃不学还可怕。因为错误技能一旦产生惯性,那么需要付出两倍三倍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去把它改正过来。所以当你从专业音乐学院琴房的走廊里走过,你会发现基本听不到太多乐曲快速的练习,每个琴房的琴声都是慢,稳而扎实的。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让“正确”产生惯性,这才是演奏练习的核心!

大多数失败的器乐练习,都是因为心不在焉的练习错误,由此发生付出许多时间,但是收获的都是错误的情况。因此而打击了信心,产生了“我不是学音乐的料”,“我没有天赋”等等的情绪,从而放弃了。

而因为音乐启蒙是从很小就开始无意识进行了,所以可以说启蒙内容辐射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生活里包罗万象,但也离不开音乐中的那几个元素:音色、旋律、节奏。

音色:不同的音色就是不同的声响。碗和杯碟轻轻碰撞的声音;炒菜的声音;扫地的声音;小伙伴说话的声音;开门的声音;马路上汽车的声音……生活中的音色实在是太丰富了,只要你是个有心的家长,你一定能比我发现的更多。

节奏: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生活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用反复,对应等形式吧各种变化因素加以阻止,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来自百度百科)

简单说来,就是生活中那些规律的,有律动的声响。比如扫地的声音;走路的声音;呼吸的声音;心跳的声音……这些都是一些有规律的律动。这样的稳定节奏,都是孩子初期认知节奏感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跟着儿歌翩翩起舞,可能最早就是一两个动作的简单重复,但都是节奏律动的体现。这样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的,当你想开始的时候,一场音乐启蒙就开始了。

这是我们全家带着娃一起在玩乐感小游戏,这些小游戏在生活里很容易就可以玩起来。

(欢迎关注公号文章观看我们在家玩乐感小游戏的视频~)

学习乐器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事,生活作息也会因此改变,此外,技巧技能上又要不断学习,而这不仅是学习一个乐器的演奏技能,老师还会帮助孩子在之前音乐启蒙阶段没有关注的内容集中进行梳理和补充。

器乐启蒙的前期,家长们很容易有急于求成的心态,觉得要能演奏出旋律,才是音乐学习的初见成果,往往在这样的驱使下,家长又会在陪练及陪学过程中加入很多个人的指导建议。

如此三重重压:老师,乐器演奏,家长,孩子一定是会感受到压力的。

当然,五六岁的孩子还不懂的如何有效的反抗,他们能做的就是:记不住,学不会,听不懂。那试尽了诸多方法的家长也会很快败下阵来。由此“我的孩子不是学音乐的料”,“我们家没有学音乐的这个基因”种种观点就应运而生了。可是家长简单的说说放弃了,可能就算了。但是在孩子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在大学带过一段时间的音乐社团,20岁左右的大学生每每提起小时候没坚持完学习某样乐器的时候,总是带着做错事的神态或者感觉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样子,这是让我最痛心的。

音乐不应该是美好的么?

不会演奏乐器的人不应该享受音乐么?

没完成最高基本的演奏,哪怕为了攀登音乐的高峰而付出的努力那不值得人赞许和自己骄傲吗?

怎么长大后都统统变成了伤疤与痛,或者付之一笑解千愁了呢?

无论是音乐启蒙还是器乐启蒙,只要在最合适的时间里发生,都是美好的事情。我始终坚信音乐能够被我们汲取成为力量,使我们振奋,是我们平缓心情,是我们拥有同理心。

尽管大家不可避免的会把学会某一项乐器,和升学或者是未来某种技能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帮助孩子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才是启蒙的初衷。

就像我此时此刻听的这首久石让的《summer》,它永远能让我一瞬间感受到夏天的美好,生活也是这样的。

先妈有话说

Lemon妈妈从三大块很清晰的告诉了大家,不要误以为把学习某一项乐器,当成是音乐启蒙,实际上真正学习乐器并不需要太早,而让孩子从生活中感知音乐的点滴,是我们普通家庭很容易上手。

如果孩子未来想系统学习某一项乐器的时候,这些乐感,会大大的帮助到他们的进一步提升。总结来说,我们在家里可以帮助孩子做的:

引导孩子去聆听生活里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辨别声音的种类,感受高低,快慢,清脆,低沉等不同的感觉;

可以和孩子聊聊,听到某种声音或者某类型音乐后的感觉,对于孩子特别喜欢的儿歌乐曲等,可以一起吟唱,甚至夸张的表演出来;

经常和孩子一起打节拍,听不同的音乐或者各种儿歌,顺口溜,押韵的内容,都可以配合节拍,不用要求孩子一定要在鼓点上,大人示范正确的即可,孩子会喜欢这种有节奏感的方式,并且开始自己的尝试;

可以给孩子听一些节奏旋律经典的古典音乐,尤其是在适当的环境之下,比如适合夜晚睡前安静的乐曲,适合户外的轻松愉悦的乐曲等,如果孩子表现出了明显兴趣,也可以问问他们的感觉和想法;

玩一些音乐小游戏,比如听一首乐曲,一起编出一个和节奏符合的小故事或者描述一个场景;也可以参考Lemon家的互动方式;如果家里有琴,也可以演奏出不同轻重缓急,让孩子体会音乐表述的情节。

还有很多小方法,也欢迎有经验的妈妈们在留言里各抒己见。要知道,乐感提升对于未来的器乐学习,有着莫大的好处。而提升乐感的方式,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无论是任何方式的音乐启蒙和学习,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在成年后,享受音乐带来的力量,为自己的生活提升幸福感。


|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如何在家做好音乐启蒙

    

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 如何在家做好音乐启蒙|
  • 飞儿乐队为什么散了(图片)飞儿乐队现状|
  • 飞儿乐队为什么散了(图片)飞儿乐队现状| | 飞儿乐队为什么散了(图片)飞儿乐队现状| ...

    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 如何在家做好音乐启蒙|
  •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什么级别|
  •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什么级别| |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什么级别| ...

    音乐启蒙不等于乐器启蒙 如何在家做好音乐启蒙|
  • 抖音小店手机上可以上产品吗|
  • 抖音小店手机上可以上产品吗| | 抖音小店手机上可以上产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