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的由来
早在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英国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但当时城乡普遍使用的那种黄土小道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有一位叫马长丹的英格兰设计师,设计了一种便于排水的碎石路,这种路的路面是用碎石挤压而成,地质坚硬平坦,且中间高两边低,适应机动车辆行驶,因此,这种路在当时很快得到普及。马长丹死后,人们一是为了称呼方便,二是为了纪念他,便在路的前边加上了他的姓。到了19世纪初,这种铺路方法传到我国后,其称呼演变成“马路”,一直流传下来。
马路为什么叫马路,马路的来历
按字典的解释,马路是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整的道路。当然,并非所有的路都叫马路。有大街必然有小巷,而马路只是比较宽大的通路的一个俗称。
马路,古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
这点其实没有任何人反对,《左传·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是马路一词的最早记录。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到了西周时期,人们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畛,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秦朝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幅宽为50步,约合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并要用铁锤把路面夯实;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除路中央三丈为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旁道;每隔10里建一亭,作为区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邮传交接处。这些驰道,通俗的说就是马路了。
|马路的由来
马路为什么叫马路 马路的来历 马路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