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影评 我不想以客观的角度来评价
《八佰》是我从去年到现在最期待的国产电影,加之姜武担任主演,我对它的期望值甚至超过了《流浪地球》,所以肯定无法做到以很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也不想以客观的角度写完这两千多字,因为我真的太喜欢了。影片的几处缺憾不能说不明显,但并不妨碍我吹爆《八佰》。
我之前说《1917》最大的亮点在于摄影,《八佰》亦如此。曹郁之于《八佰》就如同罗杰·迪金斯之于《1917》,把影片提升到更高一级的艺术层次。航拍镜头交代整体环境,用于对比苏州河两岸仿佛天堂和地狱的残酷差别(颇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有助观众迅速明确战局,很快投入到剧情之中。战斗过程中,管虎导演没有扩大战场的范围,而是把我们在航拍中看到的大格局缩小并保持在四行仓库。狭小的室内被同时塞入了数十名演员,伴随着不断有人中枪倒地和爆炸扬起的沙石尘土,激战场面的复杂难以言喻。这时演员调度就至关重要了,甚至容不得一点走位的失误,按部就班的表演,却是为营造战场的混乱。所有的精益求精,都是为了给摄影机发挥的余地,完成一连串流畅的手持跟拍长镜头,振动和摇摆之中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战况之惨烈。在租界那端,望远镜视角下来回晃动的画面、老式摄像机效果的黑白画面,都不时地与前后镜头互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八佰》的摄影风格,我想应该是“参与感”,高难度跟拍也好、大量第一人称视角也好,都能强烈地感知到镜头的存在,更好地让观众与影片融为一体,带着恐惧和敬畏之心,切实体验战争的血腥、残酷、沦丧人性。
战争片最致命的就是场面不够真实,正面人物过度的光环导致失真,甚至沦为儿戏和娱乐至死的产物。而对于《八佰》,你所有的担忧都会消散,因为真实性是它另一大看点(非历史层面)。
先来说说角色设定。为国奉献的战士是令人敬仰的英雄,但抽丝剥茧到最底层,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人性,就会惧怕,会犹豫,会退缩,也会在受到鼓舞和刺激后变勇敢、变坚定、变无畏。我最爱《八佰》的一点就在于此:并非所有战士一上来就抱着必死的决心保卫上海,而是各有所图,各有私欲。英勇善战的朱胜忠,先怂后勇的端午和老铁,畏畏缩缩的老算盘,是军队中的典型人物代表。战争期间的不同经历造成他们的不同选择,有人一心为国,舍生取义,有人想着自保,逃之夭夭,底层逻辑就是人性存在差异,如果能讲透彻,便是一部逻辑通顺的电影,它是不可能不真实的。战争的主角永远是人,如果连人都没摸透,只是创造了一个个千篇一律、丧失个性的傀儡,电影怎么可能真实,怎么能够震撼心灵?
有了真实的人物设定已是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自然就交给了表演。先说我的观点:几位主演没有一人拖了后腿。姜武、张译、王千源三位老戏骨坚实地扛起了演技的大旗,一如既往的稳定;欧豪和魏晨在多部作品的磨练之后,也已经成长为可以担起主角重任的优秀演员,在《我和我的祖国》里被管虎导演二次启用就是有利的证明;李晨、杜淳、郑凯再次验证自己只要脱离烂剧本,依然是可以发光发热的好演员。
——以下是粉丝滤镜时刻——
姜武饰演的老铁是我认为很有魅力的一个角色,他的魅力不仅源自于自我觉醒和前后反差,也因为电影里没有提到的他的背景故事。老铁原是东北军一炮兵,后被收编于驻守在四行仓库的第八十八师,照理说应该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可是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时却不敢迎战,只躲在沙袋和断壁残垣之后等待攻势的平息。我想,只有在战场上历经了太多的惨痛,目睹过太多的牺牲,才会让一名士兵如此厌战和胆怯吧。就像角色海报上说的那样,他用狂妄掩饰自己的怯懦。他强硬地回击朱胜忠,不服从命令,只是一种虚张声势。最终,战友们的视死如归、舍命护旗让他的内心不再挣扎,完成了从贪生怕死到大义凛然的蜕变。当他走上楼顶,挥刀高歌《定军山》,坐上机枪瞄向敌人,场面悲壮,可歌可泣。
从瓜怂到英雄,姜武把老铁的转变诠释得特别好,尤其是前半段一直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非常自然。我之前一直在说,姜武最适合的角色就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八佰》中的人物塑造完全够资格超越《暴裂无声》的昌万年,成为近几年武叔的最佳表演。武叔说话的特点就是声音大些、音调高些就容易破音,这样的特质通常自带一定的喜剧效果,例如《功夫熊猫3》中叔儿给天煞的配音。但在唱《定军山》时,这个特点反而大大强化了悲壮的氛围——一位无所畏惧的壮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带着对侵略者的切齿愤恨,用尽全力唱出“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的唱词,不优美,但充沛的情感直击人心。
——滤镜关闭——
枪枪见血、血光四溅在《八佰》里属常规操作,断头、断肢、自爆这样更触目惊心的场面也多次出现于片中,可以说是尺度相当夸张的大陆电影了。极度惨烈且真实的战争场面甚至抢了摄影的风头,让人心痛得一度忽视了摄影原来是这样优秀。当观众为身绑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流泪、为被机枪射穿还顽强护旗的同胞疼痛、为明知必死无疑也甘愿断后的士兵肃然起敬时,他们便会发现自己早已深深沉浸于影片之中难以自拔。本片的“参与感”不仅仅靠优异的摄影完成,也依赖于表演、角色和战斗场面的真实性。
片中那一匹白色的骏马是非常浅显易懂的隐喻,它是希望的寄托,精神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强健不息的象征,它的巧妙之处在于人人都看得懂。没错,就是巧在浅显。一部为引发情感共鸣的电影,不应该存在需要查找繁复的背景资料才能解读出内涵的深奥隐喻,因为太刻意的设计,会在观众的猜疑、不解、分神之中大大削弱影片代入感,扰动观众的感情,打断观众的思路。层次很深的暗示,我会认为是一个有趣或者有内涵的设定,但放在本片之中,绝不是一个成功的安排。试问,有什么隐喻,能比在战火中飞驰的白马更能调动观众积极性、更能引发共鸣呢?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删减痕迹比较明显,比如断后的烈士们缺失的结局(这也直接导致老铁这个角色空有自我觉醒与蜕变而缺乏实际作用),比如戛然而止的仓促收尾,但我不认为这会导致影片质的变化。删减固然遗憾,对故事完整性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可最终呈现给我们的版本,我相信已经是尽可能把损失将至最低的版本了,而且欣慰的是,成片质量依然很高,不负我一年半的期望。
|八佰、影评、我不想以客观的角度来评价
八佰 姜武 影视 影评 我不想以客观的角度来评价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