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倚天屠龙记的续集传说吗
年少的梦,往往都无疾而终。
“要救六大派,来大都找我吧。”
当年,你记着赵敏的话茬,巴巴盼着好戏连播。没想到,渣男张无忌不认路,让她一等就是27年。
2019年底,冷饭王阿晶终于想起了填坑。
于是,《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这部你念念不忘的港片,突然有了续命的官宣。传说中的《阴阳圣火令》,看来就要成为真事儿。
上世纪的烂尾楼,如今重新开工,有人兴奋期待,有人担心扑街,只有我暗自嘀咕:
“卧槽?我记得这部看过了啊。”
我一直在怀疑,1999年的地球保卫战之后,有人带着时空裂缝的记忆,逃回了二十一世纪。
其中一大证据就是,如同外星人存在的秘密被泄露,《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1993)的内幕消息不胫而走,以至于它拍没拍过续集,都成了众说纷纭的都市传说。
第一群人,可以叫做“考据挖坟党”。
有人声称看过盗版碟,信誓旦旦地贴上旧图,封面上“魔教教主2“字样清晰可见。
有人以小虎队干脆面为坐标,将时间定位到1998年,声称当时看过一部倚天屠龙记电影。
根据推算排除法,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片,便是93年《魔教教主》的续集。
据我查证,小虎队该系列卡片发行于2001年,追的热点是吴启华版港剧《倚天屠龙记》
当然,他们最有力的物证,还是90年代老杂志中的蛛丝马迹。
“这也是她和李连杰继《倚天屠龙记》第3集后的再次合作”,白字黑字意外成了历史遗迹。
原来,电影《倚天屠龙记》是个三部曲,《魔教教主》只是第一集,这系列应该还有两集留存于世。
内地作者“董亚军”就算没看过原片,至少也听过这方面的消息。
按照这种说法,《倚天屠龙记》基本是个套拍系列,拍好的素材足够剪两集甚至三集,只不过院线只上映过一集。
甭管续集叫《魔教圣火令》,还是《阴阳圣火令》,反正它曾经发行过碟片。
于是,当互联网逐渐发达完善,为了获得绝世典藏版的资源,坚信续集存在的人,不惜在贴吧重金求片,补偿失而复得的童年遗憾。
第二群人,不妨叫“现场目击者”。
有人说他在苏州电视台上看过续集。
这个地市级的电视台,据说不小心打开过封印,不仅放过传说中的“圣火令”,还是原汁原味的粤语版,更夸张地还是 “天天放“。
当然,对于更多的目击者而言,CCTV6才是他们通向霍格沃兹学院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同一频道,不同时间,只要你是热爱电影的有缘人,就能进入普通麻瓜看不见的世界。
有趣的是,与霍格沃兹的招生频率相比,魔法TV央视六明显要勤快地多。
2016年,某个无人的夜晚,有个影迷少年邂逅了今生唯一的《倚天屠龙记》。无论圣火令大战还是高塔救六大派,许多情节他都记忆犹新。
2019年的证言
2015年,有人在问答平台泄露了天机,具体细节不肯说,单单剧透了私奔的结局。
2015年的证言
他的证词,在2013年的帖子中得到验证。
曾经的央视六,似乎办过一次大型“扩招”,很多考生都记得私奔的结局。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说看过那真的是胡编乱造,但是真心有太多人说看过了,而且说的播出时间都一样。”
怀着对集体无意识的笃信,“现场目击者”陷入了对续集的迷思,一心想要拼凑起记忆的碎片。
2013年的证言
消失的续集到底去哪儿了?难道CCTV6是那扇神秘之门的指定守护者?
早在2011年,就有豆瓣网友在PPS网络电视中重温旧梦时,惊觉现实世界已被悄然修改。
也许由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那部不定时闪现的电影,才会在市面上再也找不到踪影。
2011年的证言
第三群人,叫做“口述历史信徒”。
他们虽然不是幸运的天选之人,没能看过续集正片。不过,通过亲朋好友的安利,他们还是对这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一个秘密完成了世代传承,时隔多年之后,孩子依旧无法释怀。
认识一个强人,听过一部神片,未能上映的遗憾,当年是小众自嗨的逼格保证,现在是知乎故事会的素材来源。
考据挖坟、亲眼见证、哪怕只是听了他人的口述,总有人在多年苦寻无果后,仍然相信《魔教教主》续集的存在。
在我看来,他们中的小部分可能是1999年地球保卫战的幸存者,将平行宇宙的故事带回今天;大多数更可能只是记忆错乱,不幸中了曼德拉效应的蛊。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死于2013年,有群人却坚信他早在80年代就死在监狱中。这种集体记错事儿的现象,被人命名为“曼德拉效应”。
续集党,就像相信曼德拉早就死去的人,将历史记忆与真实史实相混淆了。
毕竟,《倚天屠龙记》的影视剧太多,更别提还有其他的武侠,看杂了的他们形成了心理暗示,不自觉修正了自己的记忆。
各版本的“张无忌”
《魔教教主》的传奇,不仅是它有群看过不存在续集的观众,更在于即使相信它没有续集的人,关于本片也有不同说法。
有人认为虽然没有续集,但是王晶已经拍过了一些素材,全藏在了某些版本的结尾中。
他们之所以这么想,有可能受到前几年流传的“删减片段”影响。
片段中,小昭在纸片上写满张无忌的名字,两人在漫天飞纸中卿卿我我,看着的确像是渣男张无忌没去大都的原因。
但是,理清时间线之后,我发现这些暧昧都发生在“大都之约”之前,并不是第一集电影的结尾,不可能提供续集的线索。
从韩版蓝光到央视片源,综合各地的影片版本,即使在网友剪辑的最全版本105分钟中,我也没能发现更多的新内容。
赵敏说完台词之后,只有张无忌的懵逼脸,没有更多的“下集预告”。
至于,“王晶被打不敢再拍”的传言,更是没法证实的八卦。
一边是幕后老板向华胜(向华强弟弟)与红颜知己张敏,一边“痴心情长剑”王晶与女神邱淑贞。
两位大佬为女主角争风吃醋确有可能,毕竟,张敏前几年传复出时,王晶还阴阳怪气了一番。
但是,吃醋吃到连生意都不做了,想想还是不靠谱。
“复出也不需要太兴奋,她这个年纪,要好好考虑做什么角色。”
当年到底为啥没续集,现在的主流解释是票房血亏。
1993年,本片的香港票房中仅排在29名,只有不到1200万票房的它,连三级片《蜜桃成熟时》都没比过,去东南亚市场也没能止血。
1993年香港电影票房榜
究其原因,一是当时的大环境。
九十年代初,徐克的新式武侠大受欢迎,各公司跟风拍片,观众看到审美疲劳。
1993年,李连杰就推出了两部方世玉,再加上《黄飞鸿3:狮王争霸》,票房前十占了三部。
不过,就算他红成这样,也带不动王晶群星闪耀的大作,可见当时同题材滥拍有多严重。
第二大原因,还得是电影本身的邪典风格。
要知道,即使在今天,金庸影视的核心还是匡扶正义,更何况是武侠盛行的90年代初,“黄飞鸿”式的大侠就是主流价值观代言人。
然而,一贯爱搞颠覆的王晶,开创了金庸魔改的先河。本该满满正能量的戏,加上了三观不正的恶趣味,原著党不买账,普通观众也接受不了。
先说男主角,李连杰版张无忌,金庸宇宙中最黑化的版本。
小时爸妈被逼死,成年被同门欺负,以往逆来顺受的张公子,在这部片中复仇意志异常坚定,与其说是明教的救世主,更像是忍辱负重的心机婊。
碰上仇人灭绝师太,拳脚间都是愤怒,完全不顾大局的他,只为自己而活。
入主明教之后,一眼看穿朱元璋的野心,他的驭人之术也颇有城府。
再说女主角们,虽然她们都是令人怀念的绝色,但都不是好惹的主儿。
“越漂亮的女人就越会骗人”,老妈殷素素的临终教诲,揭开了倒霉渣男张无忌的被骗之路。
邱淑贞的小昭,看着是娇俏可爱的天真girl,其实比谁都精。
站在幕后指挥张无忌,她才是明教的实际控制人,嘴上说崇拜公子神武,也许,只觉得他是最贴心的工具人。
黎姿的周芷若,毒辣狠毒,将绿茶婊人设诠释到家。
虽然有经典的摘面纱时刻,但万般温柔都是表象,耍起贱来的她,才是最恐怖的蛇蝎。
只为了一时的好玩,她捉弄清纯少男张无忌,那抹瘆人的微笑,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噩梦。
张敏的赵敏,用英气回眸惊艳了时光,成了港圈女神的招牌动作。
可惜,即便装得如此潇洒,她也依然是朝廷的鹰犬。
身上携着权力气焰的她,时刻准备将正义的铁拳,砸向不听话的武林人士。一个小小的张无忌,不过是她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刺头儿。
《魔教教主》最具挑衅意味的点,还是王晶对江湖的解构。它就像金庸小说的同人作品,人还是那些人,辛辣刻薄却更甚一筹。
五大名门正派中,人人做着武林盟主的美梦,几乎都成了虚伪的小丑。
灭绝师太,手握倚天剑还不够,依旧惦记着屠龙刀,正邪之别只是她杀戮的幌子,号令天下的权力才是她真正的渴求。
少林空闻,忠厚长者的外表下,有颗六根不净的心,被殷素素设计成了武林公敌。他就像是那种最爱主持公道的人,冠冕堂皇的话比谁都能说,多吃多占的事儿没他不敢做。
只需要一套袈裟,他就有了正义之名,挟着众人之威开始伤天害理。
华山二老,极尽猥琐之能势,红十字制服穿在身,却没半点人性光辉。
一见漂亮姑娘就想趁人之危,嘶吼着“强奸她”的他们,释放出了野兽的灵魂。
《魔教教主》从来不是个正邪分明的世界,正派大侠也在这里献出原形。
武当掌门张三丰,留着白胡子的胖子,你以为他是德高望重的宗师,其实他是黄段子协会的会长。
即使活到了100岁,他也没养成仙风道骨,动不动就气血上涌。
爱打架就算了吧,堂堂大师出手还不用盖世神功,反倒和小女生似的,最爱使大耳刮子。
当年,手握一手好牌的王晶,打出了与众不同的套路,票房不济却留名影史。
如今,原班人马回归无望,望着网大质感的海报,忽然出现在了王晶的微博上,你不知道该兴奋还是沮丧。
这种感觉,就像一封没有回复的情书,多年后突然收到了对方的答案。
看还是不看呢?
你还记得曾经风靡一时的中长尾市场吗
消亡中的中长尾市场?
2017年夏至,游戏陀螺曾报道过BT服(变态服)的盛况,更将BT服形容为“游戏圈的唯品会”。
当时数十位圈内人士在那篇文章下方留言,争论诸如谁是BT游戏渠道的老大,某款游戏的月流水到底有没有过五百万,新产品首日新增数据之类的问题……大家都赶着“露脸”,好不热闹。
一位BT手游从业者的留言游戏陀螺至今记忆犹新:行业空间足够大,大家抱团共谋发展。
如今整整三年过去了,互联网忠实地留下了这一切,那个仲夏夜的狂欢依然有迹可循,但有些公司,有些平台已经彻底消失了。随着手游黄金时代逝去,以BT服为代表的的长尾市场江河日下,逐渐被潮水冲进手游市场的角落,以至于你很难再听到这个市场的半点儿声音。
比起“潮水”,更多的人称这股时代的力量为“后浪”。在这个S级、A级大作横行,日益强调精品化、手游3A化的存量时代,主流渠道正将长尾市场从最后一个角落里“扫出”,几乎没有商量余地,而且趋势看上去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近日,在中长尾市场从业多年的A向游戏陀螺感慨,这两年来,身边已经有不少做长尾市场的发行团队纷纷倒闭、转行。但即使如此,长尾市场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这是一片早已红得发紫的红海。”
“前行路上的大山”
曾几何时,手游长尾市场因较低的发行及资金门槛广受中小游戏厂商青睐。但也正因如此,长尾市场的竞争态势在较短时间内臻至白热化。据A透露,即便是在长尾市场被日渐边缘化的今天,每天上线的新品仍旧高达40多款,“甚至比主流渠道更疯狂”。
如此情形下,仍坚持做长尾市场的游戏团队若想突围而出,资金、产品、关系,成了三个必要条件。
A告诉游戏陀螺,目前头部的长尾产品,月流水仍然能达到千万的量级,但几乎清一色是大厂旗下的IP产品,因为正作的玩家意犹未尽,所以它们对用户有足够的产品吸引力;而小团队的产品能达到百万流水的已算是优质产品,更多的流水不超过50万元。
这也衍生出了一套快速回流的中长尾玩法:小团队通过快速迭代产品开发,在短时间内洗用户,收割流量。尤其是BT服产品,玩家追求的是爽快感,单个用户可能只会充值几百元,而游戏厂商可以凭借这种“薄利多销”的低ARPU值模式盈利。
然而,BT产品的问题在于,其生命周期都不会太长。就A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一款普通的BT服产品,一般在运营两三个月后就会关服,这将导致渠道对该厂商不信任,久而久之,渠道将会抛弃该厂商。因此,找产品是悬在做长尾市场团队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市场存量产品有限,定制产品不易,寻找大厂合作发行优质产品成了所有长尾市场团队为数不多的目标之一。
但与大厂合作的资金成本并不低。A告诉游戏陀螺,大厂旗下的优质IP有时候也不多,因为优质IP产品都是先行上线原生平台,只有在产品进入末期,买量买不动的时候,才会考虑登陆长尾市场。但即使如此,拿到一款优质的IP产品,仍然需要超过百万的保证金。
更让长尾市场团队捉襟见肘的是,这百万保证金还只是入局成本,产品上线之后,还要经历广告投放的考验。
A说,其实长尾市场没有其他获客渠道,买量便是唯一的用户获取来源,而一款优质的长尾产品,首发当天能导入一万左右的用户量(普通产品多数只有5000左右)——但这批用户远远不够维持一款产品的生命力,持续买量基本是运转产品的必备法门。
但残酷的是,高昂的买量成本此时又成了资金本不宽裕的长尾团队面前的另一座山。尤其是三国、传奇、仙侠等品类,单个用户成本普遍高达一两百元,而长尾产品获取用户的渠道相对单一,基本绕不开头条、广点通等投放渠道,靠长期买量保持产品生命周期并不现实。
即便投入大额资金,但对于发行团队而言,长尾产品的回报率又相对较低。A告诉游戏陀螺,在长尾市场发行一款产品,首先要跟渠道签署237分的分成协议(渠道占大头),其次还要与研发团队55分成。如此一来,发行这边仅剩10-15%左右的利润,获利空间十分有限。
成本不低,利润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投资自然也进不来。A看得很清楚:现在的长尾在手游整个大盘中真的是一个小市场,外界也顶多持观望态度,不会轻易入场。
“沙漠中的绿洲”
行走在沙漠里,口渴的旅人总要试着寻找水源——公会便是荒漠上的绿洲之一,也在这个渐渐式微的市场中过得相对滋润。
A给游戏陀螺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名推广员的KPI是一天导7个真实用户(达到一定等级的合格用户),一个月算下来就是将近200个用户,这批用户若按买量计算的话,单个用户的买量成本按50块来算,那么200个用户就是1万块钱——这比一名推广员一个月几千的工资要高出不少。
而公会的价值还在于其用户的精准性。推广员自己导入的用户一般会进行长期维系,或是团队带玩,使用户价值更加长尾、稳定;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信息是通过公司员工直接从用户手中收集到的,所以用户资料也是最完善的,公司甚至可以进一步评估出玩家的付费能力。
因此总体而言,公会的性价比相较买量更高,而成本却更低。但公会同样存在不小弊端,A指出,CP或发行固然可以通过将产品交给公会代跑减少风险,可也相应地有两道枷锁。
用户量级是公会模式的第一道枷锁——即便拥有1000名推广,一天导上万的新增用户对大厂来说也是不够的,何况庞大的推广团队还意味着高昂的管理成本;而买量团队或许只要几十人,有一定的资金支撑,就可以做到实时监测买量数据,及时反馈。
公会模式本身是第二道枷锁——实际上公会的盈利方式十分粗暴,短线打法为主的公会时常将用户拉新玩成“左手倒右手”的生意,他们将市场上不同产品的用户洗来洗去,最终很可能会导致大家的产品周期缩短。
与此同时,如何靠不多的水源活下去是长尾市场的另一大命题。
A曾就长尾渠道上的用户做过简单分析:这个群体的年龄普遍在27岁以上,是一群拥有一定游戏阅历,游戏经验相对丰富的玩家,他们的游戏诉求也有别于青少年群体。“一般来说年轻一些的玩家更偏重画质或是有趣的玩法,但长尾渠道上的80后、90后玩家不同,他们也许不那么热衷于追求产品有多么新颖,只要游戏的玩法、节奏能接受,他们就愿意玩下去。”
通过观察平台用户画像,长尾渠道的CP和发行也逐渐摸清了玩家喜好:平台上的用户更愿意尝试SLG、放置挂机等对时间要求不高的品类,而仙侠等对时间有一定硬性要求的产品接受度则差上不少。A坦言,他们过去发行的仙侠类产品一般很难跑出来,因此现在基本以SLG为主要发行策略。
长期研究长尾渠道和平台属性还让A率领的这支团队产品思路愈发清晰。目前,他们的定位是不做产品量级,不执着于堆数量,而是使用更为聚焦的打法。
在A看来,庞大的产品矩阵中,单款游戏的流水可能可以做上去,但实际利润或许只有一点,而且团队会非常疲惫。“像工厂一样流水线式地上产品既分散了团队精力,还容易导致每款产品的流水都做不高。”基于此,他们现在更愿意调好产品,做好口碑,凭借活动和精细化运营做大一款产品的收入。
这种策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小厂和新团队可以避开大厂及老公司锋芒,避免与其拼产品数量;另一方面,长尾渠道的用户量毕竟不多,如果产品上线过于频繁,反而容易被平台下架,“因为平台会认为你这么做损害了用户的权益。”
总之,策略也好,打法也罢,A这支团队这么做的初衷只有一个——在这片干涸的沙漠里活下去。
“未来方向的抉择”
A跟游戏陀螺分享了团队的现状,他们旗下仅10款产品在运营,其中仅3款流水破百万,在经过层层分成后,其团队的月盈利其实大概就20万左右——“勉强挣扎在温饱线”,A自嘲。
而你要知道,像A这样的团队,在国内市场比比皆是。但就是这么一点微薄利润,也不会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好转。
于内,长尾市场承载了国内游戏产品最后一点变现的压力,即使这个市场的蛋糕并不大,争夺它的人也不见减少,人人都要争这点剩余价值,年年都有新晋团队入局,在这个年复一年被挤压的市场中“拼刺刀”。
于外,前段时间,苹果宣称自6月30日起,对iOS渠道内无版号产品进行大量清洗,这无疑让长尾市场生存空间变为更为狭窄。除此之外,近年来,渠道长尾的流量量级也在缩水,过去专注这个赛道的团队如今已不得不收拾行李,重新上路。
长尾市场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有些人可能会很怀念它。但无论你是否沉浸在它的旧日繁荣中无法自拔,你都应该认识到,一个产品更优质,规则更严格,格局更明朗的时代来了,上至头部厂商,下到长尾市场,没有人可以在这个潮流中置身事外。
进化或出局,你必选其一。
|你还记得倚天屠龙记的续集传说吗
你还记得倚天屠龙记的续集传说吗 倚天屠龙记 王晶 长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