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季孟之间的成语故事 关于季孟之间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微子篇》。
春秋时,鲁国的大贵族孟孙、叔初,季孙三家,为鲁国的三卿,权势。
春秋时,鲁国的大贵族孟孙、叔初,季孙三家,为鲁国的三卿,权势很大。从鲁文公以后,鲁宣公起,这三家的实力就几乎超过了国君。尤其是季孙氏,一连好几代,都操纵着鲁国的政权。
孔子三:卜五岁那年,鲁昭公被季孙为首的三家打得大败,逃往齐国。接着,鲁国就发生内乱,孔子也就到齐国去了。孔子在齐国.暂住在齐大夫高昭子(即髙张)家里,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同齐景公接近,并丘希望齐景公能聘用他。五年前,齐景公因打猎之便访问鲁国时,曾经同孔子见过面、谈过话,齐彔公当时对于孔子的言论似乎是相当赏识的。孔子这次来到齐国,同齐景公见面不止一次,也谈了话。齐景公每次见到孔子,总是向他请教关于政治上的一些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总是使齐景公感到兴趣。齐景公因此准备给孔子封官爵。齐大夫晏婴(即相国晏子)却不同意,他的政治思想同孔子是不一致的。他说,像孔子这一派儒家,根本不切实际,相信不得。从此,齐景公就再也不向孔子请教了。
不过,齐景公对孔子还是很客气,把他当作国宾招待。可是孔子在鲁国并无爵位,按哪一级的国宾招待呢?齐录公吩咐负责招待的人说:“如果把孔子比作季孙,似乎偏高了些,比作孟孙,又觉低了一些,还是以季、盂之间的待遇来招待吧!”因为那时季孙是上卿,所谓鲁国」卿的级别次序是季、孟、叔,“季、孟之间”,就是上流的中等,或上中之间的意思。
关于腹背受敌成语故事 关于腹背受敌成语故事是什么
典源出自《魏书.卷叁五.崔浩列传》。崔浩,字伯渊,北魏东武城人。他博览经史百家之书,足智多谋,军国大计皇帝皆会与之商讨而后行。
泰常元年(西元416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黄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请求借道,明元帝与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大臣们都认为:函谷关是天险,刘裕不可能破关西入,他声称要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难以预料。应该抢先发兵在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向西。明元帝打算采纳大家的意见。
崔浩却持不同的看法,他以为:「司马休之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已经很久了。现在趁着姚兴死了,儿子姚泓能力不行,兴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刘裕必定是想攻入关中。一般来说,猛烈躁进的人,不会考虑后患。现在如果阻断刘裕西去的道路,他必定上岸向北侵略,这样反而使姚泓平安无事,而我国却招来敌人。
如今我方兵马粮食都不足,不适合战争,因为一旦战争,北敌就会趁机进攻,赶去救援北方,则东州又会发生危险。倒不如将水道借给他,让他西进,然后出兵堵住他东师之路。这就是所谓『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如果刘裕得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胜,我们也不会失去救援邻邦的美名。
刘裕就算取得关中,远离本土,难於固守。刘裕不能固守,最终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所以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就能坐观成败,让两虎相斗而我们坐收长远之利,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大臣们还是认为:「刘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关,就会进退无路,腹背受敌,这应当不是他的目的;而且万一刘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马绝对不会出函谷关来援助我们,那时我们就糟了。
刘裕扬言西行,其实是想北进来偷袭我们。」最后明元帝还是采纳大家的意见,派兵阻拦刘裕,结果被打败,这时才悔恨没有用崔浩的策略。
关于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受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关于东晋时期的谢安的。这个成语原用来比喻辞官隐退后再度任职。而现在多用来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或者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的情况。
东山再起是一个褒义词,多用来形容好事情或者好人重新归来,下面这个成语故事就是讲的好人和好事。而如果形容坏人坏事的时候往往使用“卷土重来”,所以二者虽然是近义词但是褒贬有别。
|关于季孟之间的成语故事、关于季孟之间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关于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关于季孟之间的成语故事 关于季孟之间的成语故事 关于腹背受敌成语故事 关于腹背受敌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