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心理健康短句|

心理健康短句

想修剪自己来迎合每一个人的人将很快迷失自己。

心理健康短句|

快乐吸收好,心灵更美好!

一忍可以克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生命在于运动,心灵在于沟通。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把爱心当做启蒙的雨露,用真情唤起心灵的共鸣。

人类各有不同的命运,却没有一种命运超越了人类。

只要你有一颗平常心,就没有想不通的事。

滴水也能装满缸,慢火煮出好饴糖。

挂上你迷人的微笑,洗礼昨天的阴霾!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家长必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让儿童青少年有一个积极正面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我们该了解哪些基本的内容,来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呢?接下来看看小编给您准备的“心理教育”大礼包吧。

了解现状: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据一项调查统计,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20%,而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

由于我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高度重视。

知晓标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十条:

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

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常见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常见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四大类:厌学、网络成瘾、高考心理咨询和亲子关系。

家长教育锦囊

0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健康”的认识‍

早在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给全人类提出了一个“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

然而事实上如今的孩子是否都健康了呢?从各种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在不断增加,家长们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然而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仅是有一个健全的躯体,更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心理,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正确地评价‍

①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

过去,家长常常认为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他们常常支配孩子,指责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因此,许多父母对孩子实施了过度教育,结果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人格上的扭曲。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支配过多,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放弃通过失败来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强烈的压抑会使孩子产生人格上的扭曲。

如“天才儿童”窦蔻,7岁就能写出长篇小说,但他的性格已有点扭曲,对谁都严加防范,不信任。记者采访时提问他,他不正面回答,却总是反问记者。小小年纪,自视高人一筹,没法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过早出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很浮躁,会莫名其妙地傲视周围的一切,藐视、防范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最后可能变成“小时了了,大时平平”的悲剧人物。因此,家长对孩子应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②对孩子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既有令人兴奋的成功,也有使人困惑的失败。对于孩子的失败和过错,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冷静,只会骂骂咧咧,随便地将“蠢猪”“笨蛋”“没出息”之类的帽子强戴在孩子的头上。殊不知,这样做会极大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这些打骂声中,没有了爱迪生,没有了爱因斯坦,没有了威特……”

失败总有其原因,或是主观上的不努力,或是客观上存在问题,家长应帮助孩子细细分析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不失时机的教育引导。并且,在孩子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绩,及时地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与肯定。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尽快使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

02

创建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生活的基本固定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长应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不同,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协调是可以注意到的。

居室的布置最好能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基本的就是能够把居室打扫的干干净净,给人一种整洁、舒适的感觉。其次就是布置得体,比如墙壁上可以悬挂字画,或是名人的,或是朋友赠送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还可以挂地图、照片等。书架上放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当前的畅销书刊等。

只要有可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间光线充足、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学习室,至少也要在房间的一角给孩子摆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使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宁静、舒适、温暖,有文化气息的家庭中。

而现在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的布置,不讲究卫生,家中布置杂乱无章,污垢随处可见;还有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布置有条不紊,但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做,使孩子的行动受约束。这样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如今,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一般不是那么困难;可要创造出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了。

和睦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情况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而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赌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容易产生过分胆小、焦虑、冷漠、悲观、孤独、紧张等特征。

少年犯中有40%的孩子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可见,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创设温馨的、和睦的家庭心理氛围;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需要有更多的爱心、信心、耐心、恒心,使孩子能够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03

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卢梭也说: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培养有文化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

大量调查研究已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尊重孩子

许多家长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以为孩子“人微言轻”,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他们小不,懂什么感情。其实,孩子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有着很强的自尊心,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而在发现孩子有了缺点或错误时,父母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他们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使孩子失去自尊,从而产生反感情绪或叛逆心理。

并且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和平的交谈让孩子懂得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②平等对待孩子

有些家庭以家长为核心,认为家长就是权威,这类家庭笼罩着权利与强制,孩子都得听家长的,家庭情感处于霸道与无理之中。在这种缺少平等精神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养成怯懦、自私、自卑、任性等不健康心理。

调查情况也表明,一些容易冲动的孩子古怪多变的性情与父母经常发脾气有直接关系。所以当父母自己心情不佳时,应尽量克制不向子女发泄,对孩子做错事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③加强与孩子沟通

开放就是要坚持说心理话。家庭成员之间应用习惯的方式,平静地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上的开放有益于养成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许多人豁达大度、直言不讳、善解人意的性格与他们开放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父母有一天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啦?”的情况。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把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心理需要的教育。总之,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培养社会健康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专家答疑

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01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阶段。比如说孩子渴了、饿了就会苦恼,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及时给孩子提供,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那这个孩子就觉得这个家庭是安全可靠的,有一些想要的需求可以得到,就会让他们有一种很安全的感觉。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感官慢慢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买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形状各异的玩具、有声音的玩具,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

在幼儿期阶段,孩子会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比如3岁的孩子就很喜欢跟家长说“不”,这就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自主能力的体现,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简单思维的个体,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这个阶段他们还会有很多创造性,希望探究世界各种不同的东西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很多挫折,也会有很多挑战,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比如说会有悲伤、愤怒、内疚等情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父母需要能够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并且鼓励他们不断地接受这种挫折和挑战,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理解,我这样的探索是被认可的,我可以去接受这些挑战和挫折,爸爸妈妈也认可我这些负面的情绪。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健全的情绪发展过程。

学龄期的孩子有很多人际交往的需求和学业方面的挑战,这个时候也是勤奋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有时候孩子学习开始有一些挑战的时候,会有受挫感和挫败感,很多孩子慢慢会有一些厌学的现象,觉得为什么总是不能做会题目或者不会成功。这个时候需要家长给孩子很多支持,让孩子知道就算遇到这些挫折,爸爸妈妈也会给你很多支持和帮助,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对学习和这些困难慢慢失去兴趣,也不会完全不认真学习,进行逃避。

到了青少年时期,比如说高中期,甚至是大学期,在心理学上我们会说这是一个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主动探索自我,同时也会看待同伴的眼光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我们说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叛逆,一方面他们不太想听从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他们会觉得自己知道很多东西,自己也知道怎样的一条道路是适合他们的,他们也会很在意同伴们在做什么,他们也需要做一些什么。因此,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出现比如说和同伴一起看小说、玩游戏,他们会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融入这样的群体,保持和同伴很亲密的距离,因此,这些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在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孩子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有哪些比较常见和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呢?

02

童年时期,我们会有一些神经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

例如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自闭症,也叫做孤独症,这就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的一种表现。有自闭症倾向的儿童会在沟通和社交中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他们和同伴或者家人互动性情绪交流的会比较少。对他们来说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他们主动邀请同伴进行玩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他们还会有很多局限性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小朋友喜欢玩玩具汽车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有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会关注车子的车轮,非常局限的兴趣爱好等等。

童年期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动。有很多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动,注意力是不是有问题。一般来说,12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发生一些和同龄孩子相比更明显的注意力缺陷情况,比如说做事情非常粗心大意,非常不注意细节,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比如他读一本书,反反复复读一页,虽然读很多次都会忘记,这就是注意力非常短。比如他做事情有头没尾,开始做作业做了一半就跑出去做别的事情,或者丢三落四,或者不愿意做费脑力的事情,这时候孩子表现出有一些注意力的缺陷。

如果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比如说精力特别充沛,总是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控制不了自己的嘴或者手,总是动来动去影响他人,或者喜欢从教室这个地方冲到那个地方,比如家里和教室里的座位上总是乱七八糟,非常没有条理,这个时候可能会表现出有一些多动症状和行为。如果儿童有这个注意力和多动缺陷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最开始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控制的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怎么样认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并且有意识地调整。如果问题特别严重,因为这是一个神经发展的缺陷,可能会需要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和调整。

孩子上学以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多动症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在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会面对的一个比较隐性的问题--学习障碍。当孩子智力发展完全没问题,但是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总是不能有所起色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是否存在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表现在学习某一内容的内隐缺陷上,例如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可能容易搞混形近的字、在阅读的时候跳行漏行、难以理解某些概念。由于这种缺陷的存在,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造成对自己的自卑感、无能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注意力分散、不愿意和同伴交往、害怕来学校甚至厌学逃学等现象。如果孩子真的存在某些学习障碍,那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早的调整教学方式和干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学习障碍,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心。

青春期开始后,青少年会进入一段情绪的疾风骤雨期,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然而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和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跟上节奏,因此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会开始显现。例如青春期的孩子会比较在意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对于害怕自己的表现会受到负面评价的青少年来说就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具体的表现,例如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和同学一起聚会。青少年期还会因为学习生活环境和状态的改变出现一定的适应性问题,伴随着一些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例如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转变中,青少年会遇到和父母的矛盾、和室友的矛盾以及亲密关系上的矛盾等,青少年还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迷茫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会如何。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得到很多的社会和同伴支持,通过吸收不同的信息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

在不同阶段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中遇到人际矛盾,严重的曾经遭到过校园霸凌,导致了孩子的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家长、老师、社会该如何帮助孩子?

03

我们说到的这些是人际关系引起的。人际关系是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因为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会伴随我们人生。从小我们就要学会处理如何解决一些人际关系当中的矛盾和冲突,当孩子在学校里出现一些人际矛盾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其实可以通过矛盾把它当做一个契机,帮助孩子分析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应该如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矛盾发生的原因,并且帮他们用一个很积极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处理。

当然,有时候我们的人际间的矛盾会上升到比较严重的状态,比如说霸凌,其实现在校园霸凌慢慢增多,我们也看到很多新闻报道来说校园霸凌事件。什么叫校园霸凌呢?就是两方因为力量的不平等进行故意的身体上的攻击、言语的讽刺以及侮辱等,造成一些心理损伤,有的孩子遭到校园霸凌,开始出现害怕去学校,成绩下滑,比较容易出现一点小事就比较暴躁,并且会容易通过攻击行为处理和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

当孩子有这些行为表现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引起重视,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导致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因为有时候校园霸凌出现在比较隐秘的地方,不太容易被察觉到。如果发现这样一些信号首先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比较严重情形出现的时候,我们成人可以把霸凌者和被霸凌的一方找来好好谈一谈,心平气和了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去回顾这个事件,并且体察他们不同的情绪状态,比如说是生气的、是内疚的、是很无奈的、是很害怕恐惧的,要把这些情绪好好分析一下,并且让双方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剖析一下这件事情应该怎么更妥善的处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家长和老师也会有一些情绪的反映,成人也需要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给他们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帮助孩子来了解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

现在孩子学业压力比较大,有些出现考前焦虑和对自己的不自信,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帮助孩子?

04

有些时候有的孩子会因为学业压力感到不堪重负,觉得陷入了恶性循环,比如每天作业都做不完,第二天又要考试了,又很焦虑,没有办法很好地调整自己。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这种焦虑情绪呢?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原因组成。

一方面,有的孩子特别在意结果,非常看重考试也好,学习排名也好,这个结果对他的意义,他会觉得说,如果这次考试没有考到前三名就意味着我是一个失败者,觉得我一事无成,觉得一考定终生,会有这种结果导向的想法,不自觉地会给自己带来压力。有时候是家长和老师这种环境给他带来的压力,比如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家长会用指责、责骂的方式来给孩子反馈。孩子就会认识到我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会责怪我,就会认为我自己不能考差,所以社会压力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压力。

斯坦福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果性导向的、比较僵化的思维方式叫做“固着型思维”。有“固着型思维”的人非常看重结果;一旦遇到失败就容易内归因,觉得是自己的不优秀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而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的概念。这样的孩子如果考差了,会从过程中找漏洞,积极面对挫折,认为继续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他们重视努力的过程而不只局限于结果的成败。当然,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孩子天生就会有的,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一些引导。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注重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反馈,比如说可以反馈给孩子说,你每天晚上回来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在学习,并且每天都能用复习错题集的方法进行回顾,你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结果怎么样并不是最重要的,学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家长用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孩子更加灵活、更加积极的来面对这些压力。

有些孩子上网时间长、游戏成瘾、自控能力差、不愿意再和同龄人交往活动,家长、老师该怎么做?

05

上网已经成了常态,而这种常态也是一把双刃剑,给孩子的成长和家长、老师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合理上网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更广泛的信息收集渠道,另外一方可以培养孩子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孩子能培养自己在上网方面的时间管理能力,也能够通过玩一些益智网络游戏来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低龄化,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些孩子过度使用网络,花很多时间玩游戏,而这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

例如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较少在现实环境中得到周围人的关注,因此通过游戏去寻找有游戏玩伴支持的环境。对于这一类孩子来说,家长、老师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关注和更多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学会日常人际交往的方式。

还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在学习情境中受挫,因此通过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同时,游戏中的积分和升级能让孩子体会到胜利感、效能感因此更加喜欢玩游戏。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帮助孩子一起设定与学习能力匹配的目标,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反馈,帮助其在学业上慢慢获得成就感,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另外还有很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孩子们没有自我约束、给自己制定规则、界限这样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玩游戏就不能自拔,沉迷于此。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和孩子去讨论关于玩游戏的契约,既给孩子一定的游戏空间,又规定了孩子玩游戏的界限。

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家长、老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06

孩子在成长阶段大脑发育并不完善,因此对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是有成长空间的。研究显示,孩子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中,尤其是母亲有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就非常容易影响孩子,让孩子潜移默化的用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处理方式来面对事件。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起伏时,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稳定自己情绪的状态的前提下做一个有效的榜样,教会孩子如何调节当下激动的情绪。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孩子会和家长有很多冲突,孩子作业做不出,很沮丧,可能会想撕书撕本子,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情绪暴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会刺激这种矛盾,也会让孩子不知道怎么面对作业做不出的不爽情绪。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觉得我有情绪,让自己的声音变轻一点或者通过让自己深呼吸平缓情绪的方式,再和孩子沟通说,“你在这里遇到了什么问题,我看你现在情绪特别不好,你好像特别沮丧,觉得作业很难”,先去认可孩子的这种情绪,然后帮助孩子梳理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那是因为这道题目太难了做不出来,还是你忘记怎么做了,还是这道题表意不清或者你理解有困难,找到具体原因,再帮助孩子梳理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一方面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也示范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心理健康知识问与答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心理健康知识问与答

1.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3.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4.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 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心理健康短句

    

心理健康短句|
  •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
  •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 |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短句|
  •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
  •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 |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