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北大历史考研经验|

北大历史考研经验

上文为本文的新修版(由于B站文章修改次数有限所以另开了新文章)

北大历史考研经验|

2020.5.28 北大官宣了,成功帮助四位同学上岸(效果也挺令我吃惊……),当然也有考其他学校的同学上岸(见本文末尾)

目前已经成功邀请到北大中国史初试第一名的Q同学来为本答案写中国史复习经验,于是现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经验贴都齐了~

答主是北京大学世界史硕士(已转博),2017年跨专业考研,一战上岸,复习时长9个月,长期更新中

本文于8.13重新修订如下:

第一部分 更新日志

第二部分 世界史备考经验+教材、专著与教辅评价

第三部分 中国史备考经验(此部分由北大中国史同学完成)

第四部分 统考复习建议(此部分由我和Q同学完成)

第五部分 以往的个人辅导成果与常见误区提示

第一部分 更新日志:

8.13 全面更新+重新排版

7.26 更新了日本史专著的评价

7.12 更新了考试价值更高的美国史专著

1.3 增加了Q同学的复习经验

12.22 更新今年北大考题

12.12 根据近年的经验重新全面修订了该答案

11.6 更新参考资料使用心得

2019.8.1 经北大中国史W同学授权更新北大中国史复习经验

2019.7.17 经北大中国史L同学授权更新中国史参考书目

2019.7.9 更新世界史参考书及其评价

2019.4.17 经北大中国史X同学授权更新北大中国史的复习经验。

2019.1.26更新答疑内容和著作篇

下图为笔者的录取通知书

第二部分 世界史备考经验+教材、专著与教辅评价

注意:以下内容不仅适用于北大,其他学校乃至中国史领域一样适用,因为整个历史学界的方法和思维模式都是共通的。

专业课:先说择校。其实对于我这种三跨考生来说(算上理跨文应该是四跨),同时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压力其实是比较大的,所以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开考的学习比较适合我。我当时通过调查了解到北大、人大(现已变为统考)、南大、川大等学校是分开考的,所以出于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心态决定考北大。因此虽然竞争激烈,但考名校也不是各方面都难,从复习量来说反倒简单一些。中国史世界史分开考的学校更适合跨考生,这一点列位看官要注意,权衡一下难度。

复习方法篇

要简化记忆

笔者一向是很反对背题背答案的,因为这是一种填鸭式教育,不具备泛用性,效率太低。人类历史无穷无尽,命题者想刁难你有的是办法。以北大为例,和魂洋才(忘了哪年了)、苏格兰启蒙运动(2015)、拉美发展主义(2016)、美国工业主义(2017)、斯瓦西里文化(2018)、哥德斯堡纲领(2019),年年简答题防不胜防……而且通过背题背下来的知识点难以变通,常常换个问法就又不会了。我继续举例:克吕尼运动、教皇改革运动和叙任权之争都是10-12世纪天主教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答题时要答的内容基本一致,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如果你不了解整段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背题的话,你需要背三遍,事倍功半。再换个问法,比如评价格里高利七世或卡诺莎事件,还是能考倒你。

所以还是要回归教材,按照作者的思路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或者说记忆宫殿,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法律等诸多前因后果囊括进去,考试的时候直接从记忆宫殿中检索提取(当然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做到)。这就需要反复的读书,理解作者的历史观,按照他的逻辑思考问题。这种方法比背题更加省时间省精力,但是确实需要多动脑子,尤其是记笔记方面。此外,为了节约精力,在看不同的教材时,感觉前书讲过的内容可以快点看乃至跳过,19世纪国际共运那种不再重要的内容同理。

记笔记方法:记笔记最忌讳直接抄书。你要明白记笔记是为了应试,为了方便你更好地记忆,因此必须要简略,重新抄一遍除了感动自己毫无意义,只写要点即可,足够让你回忆起整个知识点就行(当然一开始确实还是挺厚的……)。慢慢将他们整理到你的知识框架中,争取将笔记越记越薄。到考前我的笔记只剩下正反面的一张16开纸。靠它回忆起所有知识点。理想的知识框架就是一本书的各级标题(至少要有三级),记笔记时从下至上一步步简化,答题时从上至下一步步细化

当然,百密难免一疏。如果考试时真的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用到一个小技巧,我将它称之为“修昔底德式方法”。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引用了大量演说词,但他不可能亲耳听过所有演说词,因此他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尽量保持接近实际上所讲的话的大意,同时使演说者说出我认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来。”举个例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我们不熟悉,但是我们知道她是启蒙时代的俄罗斯君主,了解彼得大帝改革和启蒙思想,那么我们就可以答彼得改革的内容,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去想:一个受到启蒙主义影响的专制君主会做些什么?所以,开明专制≈启蒙主义+绝对君主制。只要掌握了等式右边的知识点,就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去“帮”叶卡捷琳娜二世去改革,一篇像样的答案就完成了。其实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一个西方的专制主义国家发展到了启蒙时代,它的发展趋势是可以根据之前的社会状况和当前流行的思潮推测出来的。大家看到这也能发现,仅仅背书背答案的人是不可能掌握修昔底德式方法的。

越接近当今,历史发展的共性与逻辑越明显(当然这涉及到一个全球史的问题,属于辅导课内容)。例如,欧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比如进步主义运动、罗斯福新政、伟大社会),以及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凯末尔、明治维新、东亚模式),都高度的同质化,仔细归纳总结的话可以省掉不少精力。把各个区域各个时期的专有名词记住,然后透过名词掌握高度同质化的本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修昔底德式方法”不等于历史发明家,后者是会犯明显的史实硬伤的,比如黑人民权运动是在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所以答进步主义运动和罗斯福新政时不要重点谈论种族问题,否则就是历史发明家了。修昔底德式方法应该用在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却又较难详细考证的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到考研性质的特殊性和老师的阅卷习惯了,考研不同于写论文,在谈及史实内容的时候,你是没有论证义务的,不可能答个史实内容还要把出处列出来,所以是由老师自己来判断的。而老师判那么多卷子又不可能挨个核实每个人答案中的史实,所以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的。这就留下了可乘之机,例如林登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包括几百条社会改革法案,他们怎么可能做到每个都能记住,所以,这里只要答得符合历史逻辑,并且不出现明显硬伤,就完全OK。(又是一个明显功利主义化的思路)

补充一个答疑时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问知识点太多背不下来怎么办。这里举一个例子:

简述大流士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 背景:

1) BC517夺取印度、远征斯基泰、征服色雷斯

2) 波斯帝国成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二) 内容:巩固波斯帝国、加强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神化君权、建立王室经济、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派遣总督负责行政税收。建立新都波斯波利斯,密探制,利用官僚制衡贵族

2) 军事上:设置五大军区、军事长官总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设立近卫军“长生军”

3) 经济上:规定各省贡赋制度、制定全国统一币制(源自于吕底亚,分为国家金币、行省银币、自治市铜币)、全国建立驿道,开通红海—尼罗河运河

4) 宗教上: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不排斥干涉各地原有宗教,向被征服民族一定程度上开放政权

(三) 历史意义

1) 两个未能消除:未能消除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未能消除被征服地区反抗

2)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依据、巩固帝国统治

3) 客观上促进帝国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落后地区发展

以上是我笔记里的一道典型的论述题,关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答案乍一看可能很多,并不容易背。但是其实没必要全篇背诵的,在记答案的时候要着重注意大流士改革涉及到了哪些领域:中央/地方政治、经济政策、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习俗、军事、社会等级、法律等等。先把这些大的领域记下来,具体内容先放一边。等你看书看多了就会发现,一些传统的东方专制君主,如苏莱曼一世、阿克巴、阿育王等人,其统治内容和大流士是大同小异的,很多施政措施是可以通用的(对外政策除外),你所需要记忆的只是他们的统治涉及到了哪些领域而已,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背诵量。

在复习时间和答题时间都很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尽可能简化记忆。这样就能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掌握尽可能多的史实知识点。当然,一定记住,简化记忆并不意味着知识点的缺漏!考试时把史实知识点答得全面是基本要求。任何高阶操作缺乏史实支撑的话无异于无根之萍。

体现史学素养

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基本分了。但是讲真,这肯定不足以使我在考研中考取第一名。把史实基础打好仅仅是一个方面,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你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目标院校的老师们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要带着这个问题去看书。我当时的思路是,老师们喜欢的学生首先对基本史实的了解要扎实,更重要的是,史学素养要好,即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拥有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动态要了解,对他们的学术观点要足够熟悉,这样省去了他们重新培养你的时间和精力,你也可以更快的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毕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搞研究的学生,绝非一个只会背书的考试机器。而且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在答题时会有奇效。所以,在看书的时候绝对不能只读教材和辅导书,那样考上的可能性基本为零(除非你真的变成了人体Google)。一定要去读该院校老师们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可以不用读太多,一人一本足矣,但是每位未退休老师的著作都要读。

避免平庸化:注意,以上优化效率省出来的学习时间用来刷参考书或刷题库就大错特错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假如你和你的竞争对手们都非常勤奋,都很能背参考书和题库,那么最终考试时,如果你们所用的参考书没有什么区别(比如都用六卷本和长孙博),那你们的答案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性呢?阅卷老师凭什么让你脱颖而出?要知道考研是选拔性考试,不像四六级那样过了就行,如果你不能明显甩开其他顶尖的竞争对手那就是极其危险的。这种“平庸化”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很显然,历史考研的阅卷老师(无论是不是统考)都是大学的学者,其主业是搞科研,其次是教学,最次才是招生考试。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所以历史考研和高考文综阅卷的严格按点给分完全不一样。答主转博之前曾经担任过北大历史系本科生课的助教,期末考试的判卷工作是由助教来完成的。卷子上有大量的简答和论述题,但老师给我的参考答案非常简短,并且告诉我,“除了参考答案的内容,其他方面重点关注学生的史学素养”。因此最后分高的没有一个是死背书的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掌握史实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认真努力的学生不会有太大差别,决定你是否能够大幅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不在这里。

你没有必要非得在【极其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把知识点向老师解释得非常详细,老师比你了解的详细多了,ta更想知道的是你的学术素养!在卷子中体现出来!

要体现学术素养势必要额外的看很多专著,所以记忆量会很大,因此要在尽可能简化的基础上,对各【类】考题进行功利性的整理与研究应对策略,做到不同类的考题都有固定的策略来应对,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不需要随机应变了(随机应变非常不靠谱,相信我,真到考试的时候你会由于紧张和时间紧迫而很难想出非常精妙的答案),但要注意这不是直接背题库!考试范围那么广,要读的书那么多,你背不过来的,要先简化一遍才可以。

读到这里就能发现,考研思维和一般读书、做学术研究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目的性极强,带有明显的马基雅维利式功利色彩。“我在考研期间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通过迎合目标学校学术风格而实现提高分数”,虽然我也不太喜欢这种过于功利的思维,但是没办法,在目前的应试模式下它就是最有效的!这一点是我们一切历史考研复习的出发点,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时刻牢记,一旦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就想想这句话。

总之,你和出题老师唯一的交流机会就是这张卷子,千万不要答出“平庸化”的答案,风险太大了,一定要在试卷中鲜明的展示出鹤立鸡群之处。于是我就研发出了以上两种方法来提分,上述是原理的大概介绍,两种方法的详细操作内容和其他应试思路/小技巧同为私下指导内容,如果同学希望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私信我。

教材篇

为了知识的广度,教材和辅导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世界史的考生,笔者推荐以下几本书:

《世界史》六卷本,吴于廑、齐世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该书虽然是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是最经典的教材,在所有的通史教材中是知识点覆盖最全面的,而且知识框架完整(大佬就是大佬啊……)。考生可直接按照书中的专题整理笔记,我个人的笔记也是以这套教材为基础的。缺点在于出版时代过于久远,其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史观和关注点已经明显跟不上学术界的动向,比如花了大量篇幅叙述十月革命前的国际共运,但是各个高校近年来已经很少考这方面的内容了,所以读书时需要根据学术动态做一些取舍。我对该书的评价是:必看,至少三遍。

参考资料使用心得:

《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解析》。基本上是六卷本的浓缩版,增加了少量新知识点。书中内容能够覆盖考试中的重点论述题,无法覆盖名词解释的知识点和某些自主命题高校的简答(对,说的就是把名解当简答考的P大……)。该书作用:了解论述题重点用,绝对不能代替六卷本,否则坑死你。

长孙博名词解释、论述题、历年真题,范无聊论述题。编者收录了一些高校的真题,包括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但是严重不全)。这几本书的用法和大纲解析一样,用于考生备考时了解重点知识点,并且了解命题者如何针对知识点出题。尤其是后者,因为命题者永远会用冷门知识点挖新坑,考生是防不胜防的(对,说的还是每年固定一道简答恶心死人的北大……)。但是你可以从真题中了解简答和论述题的命题切入点和问法,这个是不会变的。注意:简答和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自主命题的高校!书中所有的答案都是编者自己整理的,不具备任何权威性,直接背书中的参考答案没有用。我建议还是回到通史中自己找答案,没找全的史实内容可以看下辅导书补充。但是背景意义评价等内容最好还是自己整理答题套路比较好。

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还不错,可以用,复习初始阶段用长孙博名词解释和历年真题寻找可能会命题的知识点,然后记笔记,等到熟练以后就可以自己额外总结了(因为长孙博的总结也不全,所以不能一直依赖那个)。但他的论述题就非常明显体现出“平庸化”的问题了。要学术综述没综述,要学术理论没理论,只有随处可见的基本史实,-0、完全拉不开和竞争对手的差距,论述题这本书在备考985以上的学校(包括统考,因为统考的逻辑也没变)时基本没什么重要帮助。

比如下题,长孙博基本摘抄了六卷本的内容,对国内外关于进步主义内容的研究完全没有提到。自由主义的新内涵呢?现代福利国家的起源呢?什么都不提的话能和其他对手拉开决定性差距吗?

市面上一些学长学姐的笔记我备考时也购买过,客观来说,是有一定用处的,和长孙博的资料效果比较类似。但绝对不要买那种教材缩编风格的(例如绝大多数内容都来自六卷本或北师大版教材),我们必须自己要有整理笔记的能力,拘泥于别人的笔记肯定会漏掉知识点。所以评价一份笔记的优劣其实是其中通史及学术专著内容的多少。

《外国史学史》,王晴佳、李隆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忽略史学史内容是跨考生最容易犯的致命错误之一。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是历史系老师格外看重的能力,只会背史实的学生,与百度何异?若能在试卷中反映出你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你就明显比其他考生技高一筹了。而且很多高校都是保留一道简答或论述用于考史学史。作为一个世界史学生,若是连兰克、年鉴学派都不了解的话,是严重不合格的。因此这本书是必读教材,考生应当从中了解史学思想和史学流派的演变,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并熟知各个流派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在试卷中体现这一点】。

著作篇

之前提到的几本书只是基本教材,是必看的,但用来应对考试仍然远远不够。针对报考学校的老师,对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动态要了解,对他们的学术观点要足够熟悉。所以还需要读专著,接下来我就考北大世界史而言列一个书单(其实还是以国别史为主,没有特别专题化),当然对其他学校也有参考价值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高毅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马老是中国中世纪史研究的开山祖师,桃李遍天下,国内多位中世纪史的老师都出自他的门下,由他领衔编写的《世界文明史》是北大历史系世界通史的推荐教材之一,其内容的丰富程度略逊于六卷本世界史,但涵盖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史学界的最新学术成果,去掉了六卷本中明显落后于史学主流发展趋势的部分,对于报考自主命题学校的考生来说不可不看。

《希腊史研究入门》,黄洋、晏绍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马史研究入门》,刘津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两本书是国内古典学顶尖学者专门为历史系学生编写的入门教材(注意,不适合历史爱好者)。其主要内容包括:希腊/罗马历史概述、史料概述、研究史概述、重点学术问题和学术资源。是梳理世界古代史学术史的优秀书籍。就考研而言,关于希腊罗马的考试范围不太可能超出这两本书的范畴。另外,其他的《xx史研究入门》系列书籍我也看了,感觉对考试帮助不大,我认为没有看的必要。

《西欧中世纪史》,蒂尔尼、佩因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该书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西方中世纪史经典教材之一,后被引进中国,彭小瑜教授作序。《西欧中世纪史》总体上按照西方学界的经典模式进行叙事,与沿袭苏联史学的六卷本有明显区别,且细化了内容以及新增教会史和思想史等内容,虽然内容稍稍落后于学术前沿,但胜过六卷本太多,应对考研足矣。

《美国历史十五讲》(目前已可以被代替),何顺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史入门读物,按时间顺序分专题对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介绍,内容相较六卷本细化不少,但仍不够全面。我对此书其实不甚满意,但六卷本关于美国史的内容少得和没讲一样所以就衬托出这书还行……

《给我自由》(目前已可以被代替)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商务印书馆。坎里克·方纳是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专家,北大的王希教授是其学生。学生翻译老师的作品当然非常用心了……所以翻译质量没得说。此书比上本书好很多,其内容紧跟学术前沿,而且非常全面,全面到太厚了,1400多页……如果能啃下来这本书的话基本不用担心美国史方面的任何考题(前提是读书不能囫囵吞枣)

《美国史》布林克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它之所以能替代前两本书不仅在于它的内容齐全,它更有价值的地方是在每章结尾有简单的学术动态,并且每隔两三章就有“历史学家的分歧”环节,里面梳理了某个重点学术问题的学术史,对于备考极有帮助

《拉丁美洲的殖民化与全球化》,董经胜、高岱著,江西人民出版社。董经胜是拉美史专家,高岱是英国史和殖民主义史专家。该书分专题介绍了一些关于拉美的相当新颖的学术问题和观点,平时阅读通史时极其容易忽略掉(而且北大居然还真考了!),因此推荐。其实要论全面性的话应该看林被甸、董经胜的《拉丁美洲史》,但是我看了之后感觉拉美史就是内战独裁政变无限循环,重复性太高了,所以看这书就够了。

《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大佬的书,没什么可说的。我看的是一卷本,感觉如果【看得细致】的话其实没有看新版的必要。

《日本简史》,王新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各种意义上的标准教科书,简直专门为考试而生,完全能当日本史工具书使用。和《给我自由》一样,本书之外的内容没什么可考的(而且后者阅读量小多了)

注:最近发现第三版开始有了学术理论和观点(比我当年看的版本有改进),因此不仅可以当成工具书,也可作专著看。

《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钱乘旦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本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现代化理论!在答近现代史的题目时至关重要!

《外国史读本》,彭小瑜、高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大佬们教你如何写论文系列。同时有些文章可以用来玩套路。

《法国通史》,吕一民著;《德国通史》,丁建弘著。优先级非常靠后的通史,没有什么特色,只是内容比较详尽,适合看完六卷本后担心知识点不够全面时,用于查漏补缺。

下面的书目不用全看,看重点内容就行

《教会法研究》,彭小瑜著,了解中世纪基督教会的组织架构、法律、政教关系必备书目,而且非常权威。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斯金纳著,上卷文艺复兴,下卷宗教改革。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了解启蒙运动必备(启蒙运动远比六卷本上讲的复杂),以及还有一些新教的思想。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用于了解福利主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近代思想。

《经济思想史》,斯坦利·布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顾名思义,用于了解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

东欧、印度和伊斯兰文明方面我没有找到太合适的著作,可以用《世界现代化历程·xx卷》来代替,欢迎补充~

可以看得出来,上述作品大多是北大老师们自己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普通教材中没有的和老师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和理论,对复习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一定要读至少一遍。

另外教一个快速读书方法,适用于时间不够时尽快掌握书中核心思想(我导师教我的),看序言、目录和书评。屡试不爽

第三部分 中国史备考经验(此部分由北大中国史同学完成)

首先是X同学:

北大没有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但是北大几乎所有历史学基础课程的课程大纲、课件、课后阅读书目都在其历史系网站上有,北大的古代史也有超星的公开课,但这里还是有一个先后顺序和安排,笔者就在此简要的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

陈寅恪先生想必对历史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此处就不赘述了(如果到决定考研时都不知道陈寅恪先生,那就或许可以考虑换学校了,因为如下所述,陈先生对于北大考研相当重要。)因为民国时陈先生常年在北大任教,并且北大现在最引以为傲的中古史也是由陈先生的学生周一良、王永兴先生开创,算是有学统传承,再加上陈先生在学术界本身的重要地位,北大就对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著作特别重视。

北大的公开课和课件

北大前几年将他本科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录下来发到了超星学术视频上,很容易找到。因为北大的出题非常具有指向性,所以了解他们的课程就十分必要。比如15年曾经考过一道题,比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和“王与马共天下”的异同并指出原因,而这道题在视频课中邓小南先生就有提到过,而且相对课件来说,老师的讲解更加具有问题意识和指向性,这就非常适合去进行复习和把握。

但是因为北大的公开课只录了古代史,而且还只有隋唐到明清段,对于没有视频课的部分只能退而求其次看课件了。目前来说北大有相当多的课程的课件在他们的历史系网站是有的,基础课程如通史类是全部都有,笔者的建议是先把课件看完,把他们老师教学中的基本脉络厘清。因为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教材,对于北大的教学来说都是辅助性的,只有先了解了他们教学的基本脉络,才算是抓住了主线,才算了解了北大学生的受训练情况。而且在课件中,都会有一些考试中会碰到的比较偏门的知识,比如16年的名词解释参军戏和岐山周公庙,前者属于艺术史范畴,后者更是关注度不是很高的考古遗址,在教材和大部分的学术专著甚至课程参考书中都不会有。但是这些在阎步克老师的古代史课件和他的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课件中都有,而且他们也成为了考题。所以,上述这些是第二优先级。

北大老师的学术专著、论文以及编的读本、丛书。

如上所言,北大的研究生考试倾向性十分明显,即偏向于考他们自己老师的东西。所以北大相关老师的学术专著、课程参考书等等同样也是需要阅读的。但是因为这个量十分的大,势必很难在一年时间内读完,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读北大老师编的一些读本。北大那边老师之前给本科生编了一套读本从古代史到近代史到史学史,几乎所有的都有,名称也就是最朴素的《古代史读本》、《近代史读本》。而且这套读本有导读和扩展阅读篇目,非常适合入门者阅读。其次,北大那边曾出过一套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虽然是普及读本,但是学术性也非常强,尤其是其中主要的政治文明卷,都写的非常好,尤其是秦汉卷《波峰与波谷》更是卖断了货(好像今年北大出版社会重版)。而且因为是普及读本,都写的比较简要,同时,学者的一些观点也十分突出,非常适合备考记忆。

L同学提供的中国史书单(以每个朝代/时代看两本为最基本的要求):

通史:张帆《中国古代史》(重点!)、钱穆《国史大纲》、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林甘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先秦: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葛兆光《宅兹中国》

秦汉: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重点!)、陈苏镇《春秋与汉道》(重点!)、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魏晋南北朝: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重点!)、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重点!)、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重点!)、阎步克《波峰与波谷》(重点!)、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隋唐: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稿》、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重点!)

宋辽金元:邓广铭《宋史十讲》、邓广铭《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小南《祖宗之法》

明清:孟森《明清史讲义》、商鸿逵《明清史论著合集》

近现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必看!)、郭庭以《近代中国史纲》(推荐,很厚,但比教材好)、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必看!)、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W同学的复习经验:

首先是教材和参考书部分,主要有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北大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李侃、李时岳的《中国近代史》,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何晋老师的《新编中国历史文选》,长孙博的《名词解释》。看书的方法是,对照北大历史系官网上的PPT(B站上有阎步克、邓小南、叶炜、张帆老师的公开课视频,华文慕课上也有叶炜老师的《中国古代史》公开课),把通史部分疏通几遍,了解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应的历史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框架。比如,两汉的重点有哪些呢?我认为有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开边兴利政策及其晚年轮台罪己诏之后政治方针的转向、霍光执政时期的盐铁会议、王莽改革、东汉政权的性质、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政、桓帝灵帝时期两次党锢、封建大田庄经济的发展、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文法吏和儒生的合流等等。这些需要大家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就不一一列举了。同时,因为专业课的考题里有100分分值的古文翻译,所以我推荐了何晋老师的这本书。另外没事的时候,我还喜欢朗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绿皮繁体竖排版本的《古文观止》,每次读个30min,有助于提高语感,对句读比较有帮助。

其次是真题的问题。众所周知,北大专业课的题目考察面广,题目也比较灵活,完全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各种平台售卖的真题就不要买了,没用。自己要学会搜集信息,不要做伸手党。搜集真题,分析真题,揣摩老师喜欢出的点,这个过程是贯穿备考始终的,带着问题去学习通史,才能有的放矢,不会在考场上乱了阵脚。至于说如何把握老师的方向,就要看北大历史系官网的PPT和北大老师的专著、论文,像是老师们十分推崇的陈寅恪、王国维、罗振玉、章太炎等大家的著作也要看一些。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来,适当拓展,不求多,但求精,不能走马观花。读的过程中要写读书笔记,关上书要说的出主体内容,不然就是白看。

再来就是时间安排的问题。暑假之前,只用过通史的内容,在你还没打好基础的时候,专著的阅读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暑假期间,可以开始专著和论文的阅读,再次结合PPT,梳理通史内容,整理知识框架。九月份开学,只用对着框架进行知识点的回忆,这时候可以适当做做论述题,总结一套你自己的答题方式,不一定要分条分点,但一定是要有逻辑层次的,不能东答一点,西说一点。同时,由于长孙博的名词解释实在是不够全面,所以不能完全依靠它,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积累再补充大量可能会出的题,像是岐山周公庙、参军戏、日书都曾出现在老师们的PPT当中,需要引起重视。

教材外的书单(补充版)

专门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重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重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先秦:何晋《秦称“虎狼”考》、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式》(重要)

秦汉: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重要)

魏晋: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李凭《北魏平城时代》、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祝总斌《材不材斋史学丛稿》、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谷川道雄主编《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基本问题》、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隋唐: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重要)、叶炜《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荣新江《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宋辽金元: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刘子健《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中国转向内在》

明清:关文发 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赵世瑜《吏与中国社会》、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赵翼《廿二史札记》

近代: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欧阳哲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我们那届初试第一名Q同学的复习经验

历史学考研本质上是两种矛盾的冲突:1.海量复习内容与有限复习时间的矛盾;2.对目标院校、竞争对手的茫然无知或略有所知与对自身劣势有所知晓的矛盾。

因此,许多同学在查阅攻略、囤积书单之后,心理依旧没底,甚至更加焦虑:1.推荐书目我能看完吗?能记住吗?能转化成分数吗?2.自己的努力是否充分啊?这些书单会不会不够啊?竞争对手是否更强啊?

要解决这两组矛盾,让心理有底,一方面需要系统复习,另一方面需要在掌握充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对手、适度取巧。

系统复习法: 1.纵横南北

2.借力打力 a(他山之石:剑桥、哈佛、讲谈社、ppt、慕课、元老布鲁图)

b(将士用命:伴读法、读书会法、 太傅法)

取巧方式: 1.“知子莫若父” 老师信息 老师的老师

2.“队长别开枪” 套磁之术

3.“我思故我在” 适当“放飞自我”

系统复习篇

一 纵横南北

所谓“纵横南北”,其实就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知识要建起框架,纵向可以按朝代顺序从古说到今,横向可以将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林说的样样俱到。要做到这点,总归需要一套教材,一方面避免遗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心里踏实。比如我个人平时反感教科书,但复习的时候就“真香”了,特希望有本好教材用来梳理框架、线条,因此买了三版教材比较研究(含二手货),个人最喜欢北师版(近代史那册除外),观点较新,详略得当,翦伯赞那版相当精要,作为教科书还是不错的,但是,页数太少,分量太轻,拈在手上心理发虚,所以我没那它当主力。朱绍侯那本我也买过,质量相对一般,观点相对陈旧,文字相对繁芜。但繁芜也有繁芜的好处,比如参军戏之类不大能推陈出新的较生僻词条,介绍可能还稍微详细一些。

借力打力 之 他山之石

将纵横南北(建立知识框架)作为目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如何实现这一老生常谈的目标,如何辅助记忆,却可以常谈常新。

1.趣味通史

对于历史学考研而言,主流记忆方法是让大家简化知识、提纲掣领,这些方法十分精妙。但要想记得多、记得牢,除了“做减法”,其实还可以“做加法”:买一套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的通史,通读几遍。此举:1.可以纾解复习疲劳2.便于记忆通史与教材都有的主干知识,听“不同的人讲同一个故事”,比听“同一个人讲同一个故事数遍”记忆效果要好3.通史中比较偏的知识、比较符合编者趣味的冷知识,虽然名词解释之类题目不容易碰到,但是,这类知识往往记忆效率奇高,在回答论述题时如果干货有限,亦可以用来“凑数”打“擦边球”,偶尔甚至可以成为点睛之笔。人的智力水平有赖于大脑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知识的记忆和夯实、亦依赖于各种知识间的联系贯通,因此,记忆既需要减法,又需要加法。至于通史选哪些呢?剑桥中国史、讲谈社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应该都不错,剑桥史较厚较旧且未出全,个人看过,觉得不适合作为辅助记忆工具。讲谈社中国史个人比较喜欢,内容十分有趣,而且,这本书是某师大出版社出的,错别字很多,一边看一边挑错,记忆效率翻倍。

注:如果说看教材或专业通史梳理硬知识相当于学英语时记忆核心词汇,那么趣味通史相当于泛听,泛听的效果绝对没有记忆核心词汇或者精听好,但是,精听训练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泛听则可利用垃圾时间。我的经验是,垃圾时间与其逼自己“啃硬骨头”精读硬核书籍(硬核书籍泛读也是享受,精读则否)或者追剧放松,还不如“捡软柿子”看趣味通史。当然,如果你专注力、耐力极佳,完全可以只看硬核书籍或记忆核心知识,或者你完全对历史不感兴趣,就为了拿一个学位,看趣味历史都感觉头疼,那追追剧也挺好。总之,专业课学习效率=书籍硬核程度×学习愉悦度

2.慕课

除此之外,一些慕课也可以起到这一功效,比如当年我吃饭时看于胖的《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以此加深对社会史的了解。社科院监制的纪录片《中国通史》也还可以,虽然对于“厉始革典”这些东西的解读比较传统,但已经是饭点提高专业课学习效率的最优选项了。

3.ppt

4.专业书籍

这部分内容我反而不想多说,原因有三:1.各种书单网上特多,既有名校推荐的、也有名师推荐的、还有学长学姐推荐的,元老布鲁图这个回答下推荐的书目就相当靠谱。2.从应试角度,每个人需要阅读的专业书目真的不一样,推荐硬核书籍容易,推荐适合某一个的硬核书籍很难。这就像英语听力中的精听,考试种类不同,备考重点也不一样。对于某一具体方向复试有用的书,对于初试可能用处不大。3.但是,确有一些硬核书籍对于各种初试都极为有用,但这方面内容我不想过多透露,怕遭雷劈。试想,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简拔英雋,搜集信息、制定策略是豪杰必备素养。如果将一些神书推广,相当于考试中对于搜集概况信息、广泛阅读的考察比重下降了,“死记硬背”的权重增加了。因此,教材、常见读物可以推荐,反正总会有许多人看。但既有学术价值又适合应试的书单,我不会广而告之,也不建议别人散布。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取巧的小窍门,说出去不会遭雷劈。大家寻思下,什么叫“适合初试的硬核书”啊,就是既有深度广度,可以让自己出彩,但读起来极其精要、篇幅并不浩瀚,最好文笔还不错,利于记忆。这种书怎么找啊?一个是读书前就先翻看目录、章节,并尝试归纳概括,看看记忆效率怎么样。第二个是倒溯法,这招有点邪乎,如果没点心理分析的天赋用不了,那就是跟一个你熟悉的师兄师姐好好聊一聊,ta答题的时候,脑子中的史实史料,究竟来自哪本书。Ta回答的书籍,既可能是因为看过许多遍,熟能生巧,还有可能是,那本书真的好,方便复习、方便记忆。。。

借力打力之将士用命

要提高学习效率,一个思路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对合适的工具, “他山之石”部分攻略便是基于此目的,但是,通过合作,实现学习效率的斯密型增长、甚至指数型增长,亦是有效选择。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将士用命部分。

1. 伴读法,找个伴,一起学,互相复述,许多人喜欢找研友,如果真找下了,可别广顾着打卡督促,互相复述利人利己。

2. 读书会法,这个方法更有趣,比较适合本科学校较好的同学,那就是将你想要阅读的书籍借阅给别人,然后让ta说出心得和知识重点,如果他说出了自己没有的心得,自己不就赚了吗?如果心得重点一致,英雄所见略同,自个心理踏实,加深记忆,避免遗忘。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对方没get到重点,你反而“教育”了朋友一番。比如我曾经请一朋友读我还没看过的名著,他哒哒哒讲一通之后我觉得他讲的不好,视野有所局限。Why?我虽然没看过这本书,但我看过作者老师和学生的书啊,作者承上启下,朋友却没看过作者学生的书,没有接到“下”,自然视野局限。。。这也是我为啥不推荐专业书籍的愿意,有些书虽然意义重大,但多少有点宝刀老矣,你远远的膜拜挺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嘛,但是,用它打仗不合适。。。

3. 太傅法,找个比你段位高的带你,让ta传授你知识、方法、心态,相当于把散落天际的营养元素浓缩成维生素片喂给你。我承认,这个基本等于说废话,但为了形式严谨,我还是将其列上。

取巧篇

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也可以轻微取巧。重要的话说三遍:踏实学习的基础上!踏实学习的基础上!踏实学习的基础上!

前面在学习知识时,其实已经取巧了,这里所言的取巧,侧重应试,但二者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取巧方法我分为三个:知子莫若父、队长别开枪、我思故我在。 这些方法同样不能说太多,以免遭雷劈。

知子莫若父 意思是要了解目标院校老师的学术轨迹和爱好,毕竟他们出题,这样才好重点复习应对,但哪些老师更值得关注呢?这个不同院校可能有所不同,我也不想多说。但我想多说一句,除了老师,有时候老师的老师也值得关注。

队长别开枪 简而言之,装自己人,答题时采取本校学生风格可能有用,怎么做到这点呢?既可以亲自去听课,但足不出户也可以。全看巧思。

我思故我在 我喜欢揶揄调侃、也喜欢周诰殷盘,当时答题的时候,我想反正豁出去了,就写的比较随性,见过我笔迹的人都知道我字迹潦草,但我的笔试成绩却不低,可见答题的时候,如果目标院校较好,适当随性可能不会有大碍。但也别太随性,尤其是面试,容易翻车。

应元老布鲁图之邀,讲了这么多心得体会,但最大的体会其实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自个心态建设一定要做好,尽量少生气、少焦虑。攻略、书单虽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8.13Q同学的更新

最近常有同学问我复习到什么样才算好,这个问题嘛,,,讲真,,,挺难回答的。我的观点是,假设一共十道题,如果能有五道得到基础分、四道得到拔高分、另有一道略丢基础分(毕竟百密也有一疏嘛),那么就可以通过大多数学校的初试。

可见考研还是基础为王。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点,主要是担心不少同学,尤其是基础相对薄弱的跨考同学,被各种或长或短的书单吓到,陷入焦虑自乱阵脚。另外也一些“研精坟籍”,对某些领域相当熟悉,却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丢掉基础分,饮恨初试。

但是,夯实基础、梳理框架也不是那么容易。举个例子,一提到广州十三行,我就会联想到大司农、少府,知道我为何如此联想,才算是基础比较扎实。我之所以如此联想,是因为粤海关监督多由内务府官员充任,税银亦有相当比例流入皇帝内帑,遂由此想到西汉大司农所入归于国家,少府所入归于天家。当然了,就算不知道这些也没关系,只要对汉代九卿职能较为熟悉,别人一提点,这个知识点就能瞬间记住。因此,让大家夯实基础,内在的包含了速刷些框架性的通史著作。通史著作有助于提供些不同视角,加深对不同知识点间联系的理解。

至于如何得拔高分,以及拔高到什么程度堪称足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的体现出“人类悲欢各不相同”。首先,利用白寿彝等通史作为工具书,对具体名词解释加以补充当然可以,此举足以应对大多数高校考研了。但如果想要考顶尖高校,那拔高程度自然是上不封顶了。比如答题时候可以借鉴大牛,如果考俺答封贡,可以将巴斯德的观点加以发挥,或者分析北虏问题与南倭问题的内在联系。

亦可以提出自己看法,甚至攻击题目。假如问我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一般答法要么说成功、要么说失败、要么说有成有败,而我会直接指出该题目暗指商鞅变法特出,但我觉得商鞅变法无非承李悝余续,平庸的“魏国化”而已,而”魏国化”在战国时代颇为流行,因此商鞅变法无所谓成败,秦政兴衰的内在原因不在变法,而在其本身的文化传承。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我可能会引用《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以及李崖遗址所反映秦先世葬俗(当然论证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只是顺手举个例子,这不是严密论证)。因此,如果对某些领域的史料比较熟悉且长于逻辑,不膜大佬也可以拿高分。在这里顺嘴提一句,本质上历史研究是“笨学问”(这句话可不是我原创啊),非常讲究论从史出,忌讳个人发挥过多。但是,考研应试,在答题时候是可以有所巧思、“故做危言”的,毕竟对这个学科来说,理想状态是聪明人来做“笨学问”。

当然了,玩“坚白同异、白马非马”游戏有危险,绝大多数同志还是好好记教材、看专著吧。我尤其推荐看教材和基础通史,不是因为我喜欢看教材(我当时虽然买过三个版本教材,但主要是用来帮助记忆最核心的知识点,避免遗漏“边角料”的,看的时间不是很多),而是因为专著阅读耗时颇多,不同学校侧重也有所不同,每个人知识结构也不一样,该读什么得自己琢磨,当然了,如果有朋友带,一起阅读可能会事半功倍。至于一些名词解释书,目录当然可以用,但如果报考学校难度较大,内容还是谨慎参考。

因此,大家尽量保证核心知识点的记忆,如果十道题,争取最多丢半道题的基础分。对于得拔高分也别心慌,每道题都得不太可能,能有一半题目有所拔高就足够通过大多数学校初试了。

第四部分:统考复习建议(务必看完前两部分再看此节)

前几日人大初试变统考着实吓坏了不少考生,不断有人向我求教如何应对统考。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马太效应”和“木桶效应”的问题。

马太效应者,强者愈强、强者恒强。木桶效应者,一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定律作用到历史考研中,体现在广泛阅读史料、专著以求对某些领域“深耕细耘”,有深刻见地,对考试帮助较大。原理嘛很简单,自主命题考试范围相对较小,出题方向有倾向性,且许多情况下“所考即所爱”。复习重点与考试重点重合度较高,对考试重点可以花更多时间深究。换言之,面对自主命题考试,你的各种知识积累,功不唐捐的概率较大。

但参加历史学统考我(即Q同学)可不敢这么复习。参加统考也要补弱。鉴于本国人天然对本国史熟悉,考中国史同学恶补世界史的需求,应远大于世界史同学恶补中国史的需求。如果补弱不当,考世界史同学可能无法取得中国史部分拔高分,但考中国史同学可能丢掉统世界史部分的基础分。因此,应对统考,中国史同学首先一定要扫除知识盲区,尤其是世界上古史、亚非拉历史等大多数人不感兴趣的部分务必攻克。如果对某些部分内容实在不感兴趣,可以请对这些历史较为熟悉的同学帮忙讲解,先树立知识体系。

当然,对拔高分的要求也不能降低,搭好知识框架,熟悉好教材,然后再拔高。真正搭“好”知识框架也需要花点时间,比如一提到十三行,我会想到大司农、少府以及国人暴动,知道我为何做此联想,才算是框架较好。对于深度拔高,比如从清初贸易体系联想到康熙萧条、“朝贡—互市”之辨等等,如果想要答出高分,避免“平庸化”,确保对于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应对统考和应对自主命题原理上是一样的,二者本质上都是“博——专”之辨,或者说“基础——拔高”之辨,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反“平庸化”的思路并没有变化。

未来会继续更新想到的内容,欢迎评论区提问感兴趣的问题,也欢迎找我或者回答中出现的北大中国史同学私信求助(建议直接私信)

第五部分 以往的个人辅导成果与常见误区提示

5.28 北大官宣了,晒成果!

首先是北大世界史总共录取5位中的4位(这个成果也有点超出我预期)

人大1位

东北师大1位

吉大1位

由于私信询问的人太多了,这里统一解释一下,我会提供如下帮助:分专题讲解历史知识点、复习重点提示、补充教材外知识点、个人答题套路和知识框架+自用笔记、答疑和习题练习(即课上模拟答题,积累经验)。当然补充内容以个人整理的北大老师的著作为主。上述内容不限于北大,其他学校也适用。

形式比较类似北大历史学系的读书课形式,我会指定阅读资料,除了一般性讲授之外,还会要求考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解答,然后我会指出存在哪些缺陷并讲解该问题的学术动态,并且给出优化答案的意见,以迎合目标学校的学术风格。在最后几次还会进行习题练习,专门介绍各种类型各种领域的题应该如何分析、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迎合历史学界的学术风格。总的来说以功利性的提高分数为主,毕竟应试才是第一要务嘛(注意:没有押题,因为那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泄题透题更是严重违纪行为)此外,和指导南开那位同学一样,纯粹进行真题和模拟习题指导也可以。

另外,我只是一个比较擅长应试且有兴趣做做课外兼职的学生,请考研机构不要来骚扰,你们廉价剥削学生讲师有多狠我是了解的,收学生500/h给讲师开120/h,76%的差价比房产中介还过分,听说下半年的精英课程改成收学生600/h给讲师开150/h了,资本家的慷慨太令人感动了,国际友好手势. jpg

最后提示一下,有个坑我见很多人踩过:一些人是自己复习的,一直感觉很好,等到11月左右,面临考试,开始做题时突然慌了,不会答,然后找我求助,我让他们三小时模拟考试一次,给我看答案,我一看,这都什么玩意儿……你们这几个月都干了些啥……然后表示只能尽人事而知天命了。可见,如果方法一开始就错了,再努力也没用,而且比较讽刺的是,人在与外界环境缺乏交流的情况下,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时,是会有一个积极的暗示的,所以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方法有问题,直到快考试面临应试压力时问题一并爆发。所以这里有一个忠告:历史备考不应该闭门造车,要时刻保持与历史学专业人士的密切交流,否则悔之不及。

未完待续,欢迎催更~

盛世清北 北大中文系考研经验笔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课历年考试难度大,考的深,考的活,即使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掌握程度与考生高校要求不可同日而语。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怎么考高分是在报考北京大学考生面前的拦路虎。因此,考生要了解和掌握北京大学考试风格,考试题型,考试重点,难点,突破跨越顶尖名校的障碍。而盛世清北为了帮助同学们特整理相关清华中文系考研经验笔记,与大家分享。

【招生目录】

文艺学

方向:01. 文艺学02. 中国文论03. 文艺美学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22 文艺学 ④ 817 中外文学基础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方向:01. 理论语言学02. 对外汉语教学 03. 语音学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1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④ 897 语言学基础

汉语言文字学

方向:01. 现代汉语02. 汉语方言03. 汉语史04. 中文信息处理05. 对外汉语教学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29 汉语言文字学 ④ 897 语言学基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方向:01. 古典文献学理论02. 古文字学03. 传世典籍整理与研究04. 海外汉籍与汉学05. 明清文学与文献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50 中国古典文献学 ④ 870 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

方向:01. 先秦两汉文学02. 魏晋隋唐文学 03. 宋元文学04. 明清近代文学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23 中国古代文学 ④ 817 中外文学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方向:01. 现代文学02. 当代文学03. 新闻与媒体研究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14 中国现当代文学 ④ 817 中外文学基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方向:01.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2. 国外中国学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24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④ 869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基础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民 间文学)

方向:01. 中国民间文学

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或 253 法语 或 254 德语 ③ 636 中国民间文学 ④ 817 中外文学基础

【分数线】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项目名称)

总分

政治

外语

业务课 1

业务课 2

05

中文系

350

55

55

90

90

【参考书】

61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包括《辅导及习题集》)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徐通锵《语言论》《历史语言学》

郭锡良《古代汉语》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

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614 中国现当代文学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622文艺学

《中国建筑史》第4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编,建工版;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清华、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合编,建工版;

623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第三版均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9 汉语言文字学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636 中国民间文学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语文出版社

《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本)》|游汝杰 、上海教育出版社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上海书店

《文学概论(第三版)》|蔡仪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4)》|游国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上、下)》|C|中文系文学理论教研 、北京大学出版社

650 中国古典文献学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北京燕山出版社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817 中外文学基础

C2中国文学史(四册) 袁行霈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C3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华书局

C4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华书局

C5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C6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

C7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 谢冕、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C8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精选 谢冕、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C9台湾文学史 刘登翰 海峡文艺出版社

C10元代戏曲史稿 天津古籍出版社

C11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 人民文学出版社

C12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 上海书店

C13文学原理 董学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869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基础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安徽教育出版社

870 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

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897 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试大纲】

北大中文系没有官方公布的考试大纲,可参考盛世清北考研复习规划指导。

【历年真题】

61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名词解释20分

1语境2隐喻3语法化4混合语

根据语法属性划分词类15分

松鼠老鼠大象花猫花卉花草开车花钱汽车打车老张驾驶驾车

“上”的语法性质,以及是否有歧义15分

我今天差点儿没上上上上海的的火车

出租汽车和汽车出租歧义分析15分

话题以及篇章连贯的手段15分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15分

给出语料,说明是否能根据这些语料说汉语和印欧语有亲缘关系20分

y音位在有些地方,也写作u,是否与u音位归为同一个音位,说说他们的分布环境15分

一个印欧语的语料,运用语素分析20分

(1)说说包含词类

(2)列出词类下的语素

(3)你在划分词类是遇到什么问题,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614 中国现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6个)

文明戏、美文、黑幕小说、左脸、七月派、小诗

论述题(五选四,最后一道题必选)

1.有学者认为胡适的白话诗开启了“噪音的诗学”,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2.试论述周作人的散文理论贡献。

3.试论1935年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得失。

4.从记忆书写的角度比较《朝花夕拾》和《呼兰河传》。

5.张爱玲说:“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具体作品,谈一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

622文艺学

文艺学与文艺美学共答题:

1.列举10部中外文艺著作并阐述50

文艺方向:

2.论述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30

3.论述俄国形式主义具体理论家及其理论的影响30

4.以具体情况论述文学与道德的关系40

中国文学批评有两段材料,具体忘了,本人考的是文艺学方向。

中外文学基础:

1.名词解释:

审美意境、共工与颛顼之战、新感觉派、《尤利西斯》、盛唐气象、艺术韵味、孟姜女传说。还有一个实在想不起来了,一个5分

2.沈从文小说艺术成就15

3.北宋及以前文以载道的发展和内涵15

4.伊利亚特中英雄特点15

5.文学中美丑关系15

6.以具体两个作家论述先锋小说特点25

7.杜少卿与贾宝玉形象之异同比较25

2018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考研真题

文艺学 文艺美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共答题

列出古今中外10部著名文艺理论著作并作出阐述

文艺美学方向

审美经验与审美体验的联系

文艺本体论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结合西方生态美学思想谈谈发现东方美学的意义

623 中国古代文学

1.名词解释

七体李益“点石成金”说 清之拟晋唐小说

2.举汉代以下两三位作者,论述屈原的影响(包括汉代?没说清,看5题)

3.红楼梦中林黛玉说的如何学诗的一段话(原文欢迎补充)

(1)陶、应、谢、阮、庾、鲍的全名,朝代、艺术特色或影响

(2)王摩诘、老杜、李青莲的全名和所属时期,学这三人的五律、七律、七绝是出于什么考虑

4.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推崇马致远为“宜列群英之上”。结合作品分享

5.宋之前(不包括宋代)的小说对宋之后(包括宋)的影响

62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名词解释(40)

Allegory

硬译

神圣人

Ferdinand de Saussure

The sublime

《姜斋诗话》

杂耍蒙太奇

Cultural studies

节日与文学的关系

评论下面这段话

我们最好是把一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分开来看,我们不必像对侍他的作品那样认真地对待他本人。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他的作品的先决条件、母腹、土壤,有时只是作品赖以生长的粪肥。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要想欣赏艺术作品,就必须忘却艺术家其人。深究一部作品的来历是生理学家和精神解剖学家的事,和美学意义上的人,和艺术家毫无关系,而且永无关系!

――尼采《道德的谱系》

《人间词话》中讲人生三境界,运用中西方文论阐释(50)

629 汉语言文字学

给下面一段《说文》段注加上标点。(15分)

居蹲也足部曰蹲居也二字为转注今足部改为踞又妄添踞篆訓雲蹲也總由不究許書條理罔知古形古義耳立部竣下亦曰居也亦同義而譌爲偓竣也蓋俗本之紛亂如此說文有凥有居凥處也從尸得几而止凡今人居處字古衹作凥處居蹲也凡今人蹲踞自古衹作居廣雅釋詁二凥也一條釋詁三踞也一條畫然分別曹憲曰按說文今居字乃箕居字近之矣但古人有坐有跪有蹲有箕居跪與坐皆膝著于席而跪聳其體坐下有月隼詩所謂啓處四牡傳曰啓跪也處居也四牡不遑啓處采薇出車作不遑啓居居皆當作凥許凥下云處也正本毛傳引申之爲凡凥處字也若蹲則足底著地而下其月隼聳其膝曰蹲其字亦作竣原壤夷俟謂蹲踞而待不出迎也若箕居則月隼著席而伸其腳於前是曰箕踞趙佗箕踞見陸賈聞賈言乃蹷然起坐是也箕踞爲大不敬三代所無居篆正爲蹲也今字用蹲居字爲凥處字而凥字廢矣又別制踞字爲蹲居字而居之本義廢矣从尸古聲各本作古者居从古乖於全書之例淺人因下云俗居從足而竄改譌謬耳今正九魚切五部

(《說文解字注·八篇上》)

標點下面一段古文,並將其翻譯爲標準的現代漢語。(20分)

景公射鳥野人駭之公怒令吏誅之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聞賞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兩者先王之禁也以飛鳥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無仁義之心是以從欲而輕誅夫鳥獸因人之所養也野人駭之不亦宜乎公曰善自今以後弛鳥獸之禁無以苛民也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晏子爲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闚其夫爲相禦擁大蓋策駟門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令子長八尺乃爲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爲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恠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爲大夫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寫出下列字的上古音韻部。(10分)

者兩國兆建德來勢鹽正

舉例說明先秦時代的漢語和現代漢語在語法方面的主要差別。(15分)

按時代的先後寫出你所知道的商(盤庚遷殷以後)和西周兩代的王名。(15分)

636 中国民间文学

术语解释

寻根文学

江格尔

A.T.分类法

弹歌

包袱儿

民谣

纳斯尔丁

扣子

嘎达梅林

论述

试论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民俗描写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历史地位如何?

例说民间笑话的分类。

民间文学描写研究及其理论基础概述

简评评书的结构手段 ?

650 中国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40分)

1.牌记

2.声训

3.刘歆

4.古籍的重叠构成

5.《五经大全》

6.铁琴铜剑楼

7.《崇文总目》

8.《孔子家语》

写出下列典籍的编著者及时代(10分)

1.《春秋集传纂例》

2.《子略》

3.《郑堂读书记》

4.《礼记集解》

5.《金石萃编》

6.《少室山房笔丛》

7.《白虎通义》 8.《书集传》

9.《国故论衡》 10.《易纂言》

简述孔壁古文经的发现及其对汉代经学发展的影响。(20分)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所指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什么?简述朱熹是如何通过对《礼记·大学》的文献改造和阐释以发挥其义理之说。(20分)

请结合具体文献,谈谈《四库全书》本的文献价值和缺陷。(20分)

标点下面第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40分)

1.两段中的加点文字用括号标出了四处异文,请作出分析判断。

2.第二段中,校勘者运用了哪几种校勘方法?请结合校勘记内容对其校勘方法和依据加以解释。

(第一段):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箋云憂以生疾恐將危身欲忘之○焉於虔反諼本又作萱況爰反說文作藼云令人忘憂也或作蘐背音佩沈又如字令力呈反忘亡向反又如字願言思伯使我心痗痗病也○痗音每又音悔【疏】焉得至心痗○毛以為君子既過時不反己思之至甚既生首疾恐以危身故言我憂如此何處得一忘憂之草我樹之於北堂之上冀觀之以忘憂伯也既久而不来每有所言思此伯也使我心

病○鄭以願為念為異○傳諼草至北堂○正義曰諼訓為忘非草名故傳本其意焉得諼草謂欲得令人善忘憂之草不謂諼為草名故釋訓云諼忘也孫氏引詩云焉得諼草是諼草非草名也背者嚮北之義故知在北婦人欲樹草於堂上冀數見之明非遠地也婦人所常處者堂也故知北堂士昏禮云婦洗在北堂有司徹云致爵于主婦主婦北堂注皆云北堂房半以北為北堂堂者房室所居之地總謂之堂房半以北為北堂房半(一本作北)以南為南堂也昏禮注云洗南北直室東西(一本作隅)東西直房戶與隅間謂在房室之內也此欲樹草盖在房室之北堂者總名房外內背(一本作皆)名為堂也

(第二段):

阮刻本校勘記:諼草令人忘憂小字本相臺本同案此當作諼草令人善忘故箋云憂以生疾恐將危身欲忘之傳不言憂箋以憂申之也若傳已云憂則生疾危身人所共曉向煩更箋乎釋文云令人力呈反善忘亡向反又如字爾雅釋文引詩云焉得萲草毛傳云萲草令人善忘是釋文本小(文选楼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作不)誤也正義說傳云諼訓為忘非草名故傳本其意言焉得諼草謂欲得令人善忘憂之草此正義本忘上有善字之證其仍云忘憂者以鄭說為毛說凡正義以為毛鄭不異者其自為文每如此非傳有憂字也正義本當亦不誤釋文諼下說文作藼云令人忘憂也皆所以著其異耳不知者反據之并取正義自為文者以改此傳失之甚矣各本皆誤當正之考文古本作善忘憂采釋文正義仍誤存憂字

(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毛诗正义·伯兮》)

817 中外文学基础

以下为北京大学中外文学基础考研历年真题回顾:

名词解释

元嘉体

西昆体

卢梭

《歌谣》周刊

新写实小说

礼拜六派

《美狄亚》

《故事形态学》

简答

审美体验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上的特殊功用

《儒林外史》对《水浒传》的继承发展

曹禺戏剧创作及艺术特征

论述

如何看待“《诗经》最大之艺术,就在于没有艺术”

试评论汪曾祺的小说写作

2018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外文学基础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每个5分)

审美意境

共工与颛顼之战

《尤利西斯》

新感觉派

艺术韵味

7突然记不起来了

孟姜女哭长城

简答题(每个15分)

论述沈从文湘西文学的艺术特色

论述北宋前(含北宋)“文以载道”说的内涵及演变

《伊利亚特》中的英雄形象

文学中“美”与“丑”的关系

论述题(每个25)

举出两位作家,谈谈先锋文学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和《红楼梦》中贾宝玉人物对比分析

869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基础

名词解释

韩柳古文运动

旧喜剧

文学研究会

“同路人”文学

说出下列作品题名的含义(40)

《平山冷燕》

《巨人传》

《死魂灵》

《第二十二条军规》

《竹取物语》

《二马》

《A Room of Ones Own》

(英语)

给下列一段文字标注标点符号并写出简体

(繁体)

陈亢问于伯鱼伯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评论下面一首诗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By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 our powers: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This Sea that bares her bosom to the moon;

The winds that will be howling at all hours,

And are up-gathered now like sleeping flowers;

For this, for everything, we are out of tune;

It moves us not. -- Great God! Id rather be

A Pagan suckled in a creed outworn;

So might I, standing on this pleasant lea,

Have glimpses that would make me less forlorn;

Have sight of Proteus rising from the sea;

Or hear old Triton blow his wreathèd horn.

文学和文化的“变异”,“变异体”,…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40)

870 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

名词解释

六书

八卦

比兴

宗法

五等爵

究天人之际

玄学

律宗

朱熹

八股文

论述

评述戴震一句话的学术内涵和历史意义。

举例经学、史学对古籍整理的作用。

古文翻译

《庄子·马蹄》标点翻译

对《礼记·冠义》一段的理解。

897 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理论

名词(5*2)

音位 声调

简答(8*2)

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法范畴

举例说明语言接触的类型

论述(12*2)

语言的社会性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现汉

标音标

拼音方案声母的排列规则

造词法(蚁族,晒客,独董,背包客...)

举例说明表性状的词释义的方式

根据语法功能给动词形容词下定义,判断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发憷,动心,帮助...)

分析语义的差异和原因 (打扫卫生打扫垃圾,养病养身体,救火救人)

汉史

名词(3*4)

美恶不嫌其辞 说文小徐音 六国文字 互文现义

十简答(8*3)

汉字的性质

zh ch sh r的来源

与和的来源(记得不太准确)

十翻译

田赞谏荆王

备考经验

北大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是众多学子的考研目标。但是由于北大的竞争度及考研难度,也使众多学习不敢贸然报考,毕竟需要有考上的勇气和决心。对于双非学校的学子考取北大,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案例确实时有发生,总有那些一些人不甘于现状,抱着别人没有的勇气以及决心,成功的逆袭北大。

那么双非考生究竟如何才能逆袭北大呢?随盛世清北一起来了解吧。

考研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通过考研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每年逆袭的学长学姐很多,即便是普通学校,也请不要气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逆袭成功的大有人在,或许你就是那其中的一个呢。那么为了梦想,我们究竟该如何准备呢?盛世清北总结如下:

第一,择校择专业

俗话说选择决定命运,择校择专业是决定考研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既然我们已经把北大作为我们的目标,那么我们就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合适的专业,如果在选择存在什么疑虑,可以询问北大考研补习班老师,作为参考意见。

第二,初试准备

首先,查找考研资料,例如参考书、真题、考试大纲、考研笔记、考研资料等,可以从网络上进行搜集,如果搜集困难,可以寻求盛世清北北大考研补习班的帮助。

其次,做好复习规划

盛世清北建议考生在备考之前,做好复习规划,大的全年的计划,半年的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及周计划,只有明确的计划,才能掌握自己复习方向,计划也可根据实际调整,但是尽量是更好的调整,切勿怠慢。

最后,复习准备

英语方面,题型完型,四篇阅读,翻译,新题型,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3小时。复习方法:每天都要背诵单词,一直背到考试,尤其是整理真题里不熟悉的单词,盛世清北建议做一篇阅读理解,就整理不会的单词,很有效果。然后可以背诵一些大作文和小作文,最好背到滚瓜烂熟,最后重点就是阅读理解了,真题至少做两三遍,阅读和作文做好了,英语一定不会低。其他的比如翻译,新题型,完型,做做真题就差不多,不用专项训练。关于英语,推荐看恋恋有词,语法,黄皮书等,有条件的可以看看北大考研补习班英语课。

数学方面,数学可以说是部分同学考研中的拉分科目,所以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同学一定要多下点功夫,学好数学主要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基础不是很重要,但基础确实能反应出你的学习方法正不正确。要学会钻研题,不要一不会就去问别人,不会的题看答案看懂了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揣摩答案的思路,想想为什么自己没有做出来,哪是突破口,为什么答案这么做,做到看一道题会一类题,不要眼高手低,多动手写,考研数学计算量很大,很多同学三个小时也做不完,这说明平时并没有好好的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

政治方面,题型单选,多选,五道大题,三个小时,大部分人都跟的肖秀荣,还有做1000题的选择题,背风中劲草,大题背肖4。时间上的分配,9月到10月,一天一两个小时就行,到了11月,开始背诵政治,时间上要有所增加,把重心放在多选上,这是拉分项,考试的时候,大题字要写的漂亮。总得来说,政治是门性价比很高的学科,投入不多的时间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

专业课方面,大部分人都是9月份开始复习的,但是盛世清北建议基础不是很好的早点进入复习。专业课自己看书就可以,看书刷课后题,然后做往年真题,再看书做课后题,最后自己整理重点,后两个月背诵,反复背。适当的关注热点问题。当然,这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能并不难,对于专业课不太好的同学,建议跟着盛世清北北大考研补习班,进行三轮三阶复习,效果更佳。

第四,坚定的信念,必胜的决心

决心报考清华北大的学员,无不是本科阶段的佼佼者,或是志存高远的有志青年。这也意味着你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极其激烈的竞争。在这里,考验的不是谁强,而是谁更强。因此,必须抱定排除万难的志向,下定一战而胜的决心。盛世清北在学员入学之初,第一件要学员做到的事情,就是坚定决心。只有怀着必胜之心,才有可能最终成功。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伦理学原理考研参考书真题经验 盛世清北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安排在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北大662伦理学原理考试时间为2020年12月26日上午8:30-11:30

适用院系专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010105伦理学

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662伦理学原理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信伦理学》王海明 华商务印书馆

《底线伦理》 辽宁出版社 何怀宏

《新编伦理学教程》 北大出版社 魏英敏

《中国哲学大辞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方克立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岱年

《西方哲学简史》 北大出版社 找敦华

盛世清北建议: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B: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关键点、核心部分记到笔记上,关上书本,要做到仅看笔记就能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下来,最后能够通过对笔记的记忆就能够再现书本。

重难点知识梳理

北京大学662伦理学原理2019年暂未提供考试大纲,但盛世清北的课程中总结了复习的大体方向,考试重难点知识梳理内容如下:

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

1、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道德现象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的发展,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3、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第三章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

1、道德的结构模式指道德作为在普遍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遵循某种关系并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

2、道德是人把握现实世界的特殊方式,它的总体社会功能即反映功能和调节功能。

3、道德运行机制指道德作为系统基于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同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状况。

第四章 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

中国传统伦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重人伦关系和人的价值,以民为本。

重视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

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操。

第五章 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的核心议题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

集体利益是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由全体劳动人民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诸方面利益的总和。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集体利益具有至上性。

自我牺牲体现了道德的必然性和道德崇高性。

第六章道德规范

理解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黑格尔“真实的良心”。

第七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道德要求的层次性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结构:

公共生活领域的一般道德规范。

家庭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的特殊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

第八章职业道德

1、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新特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具有人民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树立新的劳动态度。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独立的规范体系。

第九章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

1、恋爱道德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家庭的道德建设。

第十章人生观和人生价值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第十一章 道德选择

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第十二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1、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是个体道德的两个基本方面。

2、道德行为和一般行为的区别。

3、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考研真题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严格管理院校自主命题专业考试科目相关资料、限制专业课辅导的规定,很多学校从那时起不再公布和出售真题,并不再提供专业课参考书目。因此,今两年对于资料搜集的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真题的搜集,制作专业课资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盛世清北专业课研究中心已经请专业课老师尽力搜集资料,但是对于真题的搜集还是有可能出现不全的情况,本着保证真题准确性、宁缺毋滥的原则,盛世清北只采纳经专业课老师认定,可信的真题呈现给同学。

在复习过程中,盛世清北借助真题把握考试趋势及高频考点,深入透析考试重难点。配合真题精讲,熟练运用书本内的概念、原理、公式等,达到强化复习的效果。

以下为北京大学662伦理学原理考研历年真题回顾:

北京大学2002年伦理学真题回顾

名词解释

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

《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西哲

名词解释

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 柏拉图的回忆说 3 洛克的白板说 4 奥古斯汀的神正论

论述题

1 比较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2 柏拉图的四线段比喻与他的理念论的关系

复习全年规划

盛世清北建议全年规划时间安排如下:

(1)零基础复习阶段(2月-4月上旬)

复习关键:细致、全面、整理框架,不要求记忆,重在理解,阅读3遍以上。

(2)基础复习阶段(4月中旬-8月底)

复习关键:明确出题特点。重点知识点逐个记忆,不留死角,注意循环记忆,叠加强化记忆效果。

(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

复习关键:建立对参考书宏观整体概念、框架意识、驾驭能力。总结专题串起参考书。

(4)冲刺阶段(12月-次年1月)

复习关键:模拟考试,在卷面、答题思路、答题时间控制上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全面提升

考研经验

由于目前考研竞争激烈,而公共课的成绩差距不易拉开、专业课的成绩则可能差距较大,因此公共课过关后专业成绩的高低就成为影响录取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从录取的实践来看,是否跨专业并不对专业课成绩的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许多状元都是跨专业报考者,所以专业课是可以通过比较得法的复习取得较高成绩的。

专业课程五花八门,每个人的专业基础又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规范的复习方式。不过在考察专业试卷的基础上还是可以提出几个注意点。

绝大多数专业试卷都由两大部分构成:“死”的和“活”的。前者主要以名词解释、概念辨析、填空、简答等形式考一些专业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值不超过50%,难度通常不超过本科课程考试的水平,对绝大多数考生并不构成威胁,一般都能获得基本分数。后者则要难一些,往往以材料、论述等形式考查专业综合素质,题目通常跨章节,并且常与现实生活或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有关。比如说要求对某个重大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或者要求对当前法学界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分数也就是在这部分拉开了档次。

平心而论,多数专业试卷其实不难。不过,准备起来却很头疼,一是复习内容太多,而且重点不清;二是对“活”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主要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及时配备所考科目的最新专业书籍和过去几年专业试题。下一步工作就是详细整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然后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通常反复出现的考点和尚未出现的考点成为今后命题对象的概率很大,因为前者可能是专业“兴奋点”,后者则填补空白。

尽量确认考试出题范围。上面通过研究分析历年考题摸规律的方法很不精确,而且一旦命题教师更换,可能吃大亏。广泛地咨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了解最新情况。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听出命题教师,然后争取旁听其授课。

落实问题的答案。专业考题一般都不附标准答案,全靠自己琢磨可能会有偏颇。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老师;退而求其次可以去请教已经通过考试且成绩较高的研究生,并且应该多请教几个,争取全面一些。

专题整理。专题整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付试卷中比较棘手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有可能请教学长或导师,力求答案尽量完整、标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温习一下,看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答题思路。

对出题老师保持关注。能够得到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好,不行的话也要打听到该师的主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专业论著(如博士论文等),仔细研读,争取把握其研究“兴奋点”,也就往往摸到了考查的重点。如果不幸确实不知道谁出题,那就只好将几个重要的专业老师都列入关注范围。

最后盛世清北老师提醒大家,上面这些建议虽然很重要,但前提是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专业内容,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北大历史考研经验

  

北大历史考研经验|
  • 盛世清北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保研推免条件政策审查流程及保研攻略|
  • 盛世清北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保研推免条件政策审查流程及保研攻略| | 盛世清北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保研推免条件政策审查流程及保研攻略| ...

    北大历史考研经验|
  • 盛世清北 北大中文系考研经验笔记|
  • 盛世清北 北大中文系考研经验笔记| | 盛世清北 北大中文系考研经验笔记| ...

    北大历史考研经验|
  • 盛世清北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保研 推荐免试 成功经验分享|
  • 盛世清北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保研 推荐免试 成功经验分享| | 盛世清北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保研 推荐免试 成功经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