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沙俄重器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沙俄重器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在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之后,俄罗斯帝国于1898年把手伸向了窥视已久的辽东半岛。无能的清政府轻易被武力所吓倒,在一番威逼利诱之后,俄罗斯帝国终于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温水不冻港。清帝国等于在武力威逼之下被迫签署了租借旅顺、大连为期25年的不平等条约,俄国还得到了延伸中东铁路到旅顺的权利。

沙俄重器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

在得到中国的基地后,尼古拉二世于当年推出了大海军计划补充修订方案,计划对太平洋舰队进行大规模扩充。这一计划决定建造8艘最新型战舰用于太平洋舰队和黑海舰队。但是俄国当时国内仅5个能建造大型战列舰的船台,因为其自身的造船能力有限,只能同时建造5艘战列舰。为了能实现既定方针,俄国决定先向美国和法国订购两艘代表这两个国家最高造舰技术的新式战舰,然后参考其设计在本国同时开工5艘融合它们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新式战舰,最后再总结性的整合前述战舰的优点和教训建造一艘最强的超级战列舰。美国人四平八稳、全面均衡和走成熟技术的路子似乎不太对性急的俄国人的胃口,仿造特列维赞号设计的波将金级仅制造了一艘。倒是法国设计的号,尽管在建造初期就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依旧以其强大的火力和优异的防护性能而得到俄国人的垂青。俄国人决定在融合皇太子号之所长并修改其缺陷后,建造5艘新式战舰,即著名的博罗季诺级。当然,俄国人并不愚蠢,他们制定了统一的战舰标准。

皇太子号

这5艘新式战舰的设计显然要考虑到远东旅顺基地的实际条件。清帝国建立这个基地的时候,正值其大力兴办洋务运动发展海军的时期,当时在旅顺港建造的船坞,虽然大到足以让曾经巨大宏伟的定远级铁甲舰入坞维修,但在那个战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很快显得有些狭促和过时了。据信,当时其船坞只能容纳超度不超过118米、排水量不大于14000吨的船舶入坞维护,那么针对太平洋舰队所设计的主力战舰,也就必须得考虑这一糟糕的“实际情况”,甚至在设计上作出牺牲。

沙皇尼古拉二世

法国人在为俄罗斯海军开工建造了皇太子号战列舰之后,就针对其设计上的缺陷作了全面的改进,然后建造了更为强大的索芬号。而俄国人也根据建造皇太子号时签订的协议取得了索芬号的图纸以及大量技术资料,同时也依照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改进出了后来被命名为博罗季诺级的新式战列舰。可以说博罗季诺级是俄罗斯版本的索芬号,而其设计也传承自皇太子号战列舰。

其设计为长艏楼船型,尺寸为长114.6米、宽23.2米、吃水8米标准排水量为13500吨。20台燃煤锅炉发出的蒸汽驱动两台蒸汽机,主机的最大功率输出能达到16500马力,因此最高航速为18节。同时,由于设计能装载煤炭2000吨,因此以10节航速航行时航程远达8500海里。如此巨大的航程,在以往的俄国自建战舰中,是从未有过的。而且博罗季诺级是俄罗斯帝国海军中第一种设计时就安装有完整无线电系统的战舰,这也就很好的解决了舰队同指挥机构的联络问题,使得海军高层能在万里之外进行指挥和调遣。

博罗季诺级的主炮使用当时俄罗斯海军最强的舰炮,12英寸40倍径的Model 1895型。这种主炮最早被安装在战列舰“伟大的西索亚”号之上,威力比老式的12英寸30倍径Model 1877型大幅度提高。由于弹药通用化的问题,新老两种炮使用的都是331.7公斤重的炮弹,但是却因为炮膛增大身管的延长,以及配用新式发射药,在炮弹出膛速度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Model 1877发射的炮弹初速仅580米/秒,而Model 1895却能达到792米/秒!如此高的炮弹初速也使炮弹的射程大大增加,“博罗季诺”的主炮以15度的最大仰角发射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约14000米,而使用Model 1877的老式战舰,却还无法达到10000米。为了能加快供弹速度,炮塔内被安装了新式的电动扬弹机,因此射击速度比以往的战舰更为快速。

全部两个双联装炮塔,沿用自伟大的西索亚号开始的统一标准被安装在艏艉的中轴线上。副炮采用Model 1892型,炮塔化的设计使其射界比廓式安装的战舰更为优良。同时,电机驱动的副炮塔对于近距离高速目标的反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其副炮的主要作战对象并不是敌人的高速雷击舰。6个双联装副炮塔对称的被安装在左右两舷。博罗季诺为抵御敌人的高速鱼雷艇大量安装了口径为75毫米的速射炮。20门75毫米小口径速射炮以炮廓形式安装在左右两舷的水线处,这种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使其能更有效的对付来袭的敌舰,炮口不需下摇即可射击基本上属于同一水平面的敌舰船体。

就其装甲厚度而言,可以说是俄罗斯战舰中前所未有的——不是因为其如何的厚、而是因为按照传统的标准,它的装甲实在是薄的吓人!两个主炮塔之间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仅7.5英寸、艏艉装甲带为100毫米,全舰装甲最为坚固的主炮塔和指挥塔,也只有10英寸。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在他们自己建造的战舰上,采用镍化钢与维式热处理法这两种革新技术,因此,博罗季诺级所安装的装甲在屈服度上已经不输给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先进战舰。尽管在主装甲带厚度上,因为各种实际的客观原因而无法达到原先的设计要求。如果说博罗季诺级的侧装甲带厚度上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在水雷和鱼雷防护上,它是完全有资格宣称属于世界第一的。在博罗季诺的水线之下,覆盖有4英寸厚度的水下防护装甲层。不仅是有装甲保护,他们还学着法国人样子在战舰的两舷的水下,安装上了防护隔舱。这些在受到鱼雷或者水雷袭击时,能破裂进水以减低爆炸对于船体伤害的隔舱,使军舰在遭到水下破坏时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鹰号

在战争初期,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因为几次时运不济的交战,逐渐被日本联合舰队所压倒,并最后被围困在旅顺港内。陆地上战斗则同样对俄国人不利,俄国驻留在远东的部队不敌日军的节节进逼,逐渐撤退并最后退守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旅顺,同俄国的陆上联系被切断。远东俄军处于苦守待援的窘境。为了挽回俄罗斯帝国的尊严,尼古拉二世决定孤注一掷。他下令调集波罗地海的全部主力舰艇,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第二太平洋舰队。类似博罗季诺级这类新锐巨舰自然被寄予重望,并担负了构成舰队核心战斗力的重任。由于建造工期拖延的缘故,第二太平洋舰队组建的时候,博罗季诺级的五号舰光荣号尚未完工,而鹰号也是刚完成了大部分的舾装作业,尚未进行正式的海试。这次旅途很不顺利。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北海惹下著名的多格尔沙洲事件,将英国的渔船当作了日本的驱逐舰一通猛轰,甚至还将己方的巡洋舰误认为敌舰加以射击。但是真正开始暴露出舰艇设计上问题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变故使军舰的各种交织在一起的设计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在北非洲的丹吉尔,第二太平洋舰队于添加煤炭的时候遭遇到飓风。虽然舰队没有为此遭受损失,但是根据水兵们时候的描述,4艘博罗季诺级战舰的露天甲板都被海浪所覆盖,唯一没有被浪头淹没的只有艏楼部分的甲板。虽然当时的风速大约只有50节、浪高为9米,在风急浪高的大西洋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作为一种理论上能够适应远海作战的战列舰来说,这样的表现非常糟糕。皇太子号的干舷很高,但是适航性能却不好,就是甲板上浪严重。据说,个别时候舷侧遭遇到三角波拍打的情况下,海浪甚至能冲刷到上层建筑物顶部。 法国设计师在汲取了皇太子号的教训之后设计出了他们的索芬号,首先是要降低船体的重心,于是皇太子号的长艏楼船型得到改进,省去了半层甲板的重量,虽然干舷的损失对适航能力还是造成了影响,但是这比较起皇太子号上得不偿失的内倾斜侧舷设计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博罗季诺级在照搬了法国人牺牲干舷为代价的稳定重心设计后,在设计上还受到了旅顺港干船坞的尺寸和容量的干扰,结果,俄国人制.造的博罗季诺级虽然在艏楼部分同索芬号是一样的干舷高度,但是他的艏楼后甲板高度比之法国人的索芬还要低!也是因为受到船坞尺寸的限制,博罗季诺号无法造到像索芬那样的长度和宽度,而只能适度提高吃水来补足因为尺寸的缩小所造成的吨位损失。俄国人还不得不把舰船的重量降下来以适应旅顺船坞。进一步降低后甲板高度就是为了减重,俄国人不仅降低了后甲板的高度,他们也削减了主装甲带的厚度。7.5英寸的侧装甲带其实并不是出于俄国人本意,虽然由于新材质和技术的运用,装甲强度已经有了飞跃,但是尚未能够达到只要那么如此厚度就能确保无虞的地步。原本的设计,是给博罗季诺级安装上10英寸的舷侧装甲,但是这个期望还是因为吨位的原因而告吹。在削减了2.5英寸的主装甲带厚度并大大降低其覆盖面积之后,博罗季诺级的设计已经使它可以勉勉强强挤进旅顺那已经显得狭小的船坞了,这番修改为它的未来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对马海战中作为俄方旗舰的苏沃洛夫公爵号,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战术布置中确定的第一波攻击重点。14点07分,日舰队开始齐射。日舰准确的齐射发挥了巨大威力,仅15分钟就让苏沃洛夫公爵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日舰的一发12英寸炮弹洞穿了后部炮塔,将整个炮塔掀了开来,同时拥有重装甲的司令塔也遭到直接命中,俄国舰队的指挥系统瘫痪了。在随后的交战中,到处起火、动力丧失的该舰几乎被日本所忽略,所幸的是船体本身损伤并不严重,进水轻微。直到19时左右,在舰上官兵的奋力抢修下恢复了自航能力,但是却也再次引起了日本舰队的注意。于是东乡下令由雷击舰给这艘战舰以最后打击,于是日军的驱逐舰向这艘不幸的战舰扑去。这个时候正是布置在两舷的75毫米速射炮发挥作用的时刻,却怎想因为当时的海况不佳,浪头不断的打向战舰的侧舷,安装位置过低的75毫米炮廓,几乎就处在浪涌之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于是,日本驱逐舰在几乎毫无干扰的情况下,轻易地将鱼雷射向苏沃洛夫公爵号的两舷。而动力尚未完全恢复,舵效应又很糟糕的该舰自然无法回避,先后被5枚鱼雷命中。纵使有着一流的鱼雷防护措施也无力回天,19点20分沉没。全舰仅20人生还。就在旗舰沉没之前的几分钟,亚历山大三世号已经先一步翻覆在海浪之中。

日舰在重创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之后,将火力转移到了紧随其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和博罗季诺号之上,又尤以前者被命中的次数为最多。日舰对于俄舰水线处的准确射击,在“亚历山大三世“号的水线装甲上造成了许多的穿透。水线装甲带因为重量问题被迫由10寸削减为7.5英寸的危害,由此显现了出来。

东乡平八郎

大量的击穿造成了严重进水,而进水又造成了船体吃水的增加。很快,仅仅高出水线1.83米的侧装甲带因为船身的下沉转变成了水线下装甲。由于不断的进水,海水很快就淹没到75毫米速射炮炮廓,不密封的炮廓又更加剧了进水,装甲带上没有防护的船体又不断被日舰射来的炮弹轻易贯穿,造成更严重的水密性能的破坏。如此的恶性循环之下,战舰焉有不沉之理?比旗舰更悲惨的是,亚历山大三世号仅4人生还。

19时20分,也就是旗舰沉没的同时,日本舰队将炮火转向了博罗季诺号,这艘战列舰已经在先前的炮击中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是日军炮火的洗礼没有持续多久,集火射击后的第4分钟,日舰富士号射来的一枚12英寸炮弹命中了这艘战列舰的要害副炮弹药库。由于船艏方向第一对副炮塔被安装在艏楼之上,所以在设计时弹药库没有像其他的炮塔那样被布置在水线之下,于是日舰的一发12英寸炮弹洞穿7.5英寸的侧装甲之后、威力巨大的下濑炸药轻易就引爆了这个死穴。巨大的爆炸波及到其他的弹药库、彻底撕列了船体,这艘战列舰一瞬间就在剧烈爆炸的碎片里消失无踪。很不幸的是,全舰只有一名幸存者。

鹰号则比较幸运,虽在先前的战斗中被击伤,1/3的锅炉熄火主炮也完全失效之下却没有为日舰所重点关照,因为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只有4艘,无法将毁灭性的12英寸炮弹射向所有的俄国战舰。但是当熬过可怕的“鱼雷之夜“后,以旧式铁甲舰尼古拉一世号领军的俄罗斯第第三太平洋舰队残余,将伴随着朝阳一起再次面对与昨天一样可怕的火力轰击。自知抵抗下去有死无生的舰队代司令涅鲍佳托夫少将最终选择了投降。

对马之战拉下了帷幕,被俘虏后的鹰号则成为了日本海军的宝贵战利品,也成为日本海军检讨战列舰设计得失的宝贵样本。它后来被日本联合舰队命名为石见号编入现役,直到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的签定后,成为舰队炮击演习的标靶被轰沉。

战舰世界沙俄级战列舰博罗季诺

颜值完爆三笠啊!!!!!必买,就算是坑也要当信仰

她将成为本游戏的第二艘2级战列舰。 博罗季诺是沙皇俄国建造的博罗季诺级前无畏舰首舰。该舰装备有305毫米,152毫米和75毫米三种口径的舰炮,此外还有40毫米反鱼雷速射炮和4具水下鱼雷发射管。虽然她竣工较早,但她比二号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晚了几乎整整一年才服役。 在对马海战中,日军的富士号战舰击中了她右舷的152毫米炮弹药库并使其殉爆,舰上855名乘员仅一人幸存。

船体

主炮

副炮

转自海组:

沙俄重器 甘谷特级战列舰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海军面临着战列舰极度短缺的窘境。1906年,在设计和性能上有着革命性突破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问世,它让俄国舰队仅剩的几艘战列舰也迅速地过时。同时,“无畏”号的出现也标志着一轮新的海军军备竞赛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不甘人后的俄国海军打算为自己争取四艘无畏型战列舰,并全部配备在波罗的海,以便在可能爆发的战争中与德国人在波罗的海的力量抗衡。在俄国人的设想中,这些新型战列舰应该具备这样一些起码的要求,航速至少21节,装备12门12英寸主炮和至少16门4.7英寸炮廓炮。这也符合俄罗斯海军的传统,火力第速度第二。

十月革命号

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俄国国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海军的拙劣表现也让它成为各种势力抨击的最好目标。1905年革命后产生的新杜马坚持认为海军需要在行政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沙皇和海军高层则一口咬定没有任何改革的必要,于是杜马便否决了海军所有的造舰计划,新型战列舰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908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不顾杜马反对强行推进海军的重建。这种情况下,杜马被迫让步,和海军达成一定的妥协,惨淡经营四年之久的海军终于开始重建步伐。

相对于无畏舰这一全新概念,俄国船厂的设计和建造能力显得极为不足,因此,海军部向国内外各大造船厂发起招标,不久海军部就收到了国内外27家造船厂提交的51份设计方案,这些方案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甚至德国,但27家船厂中只有6家是俄国的。开始,海军部对意大利库尼贝蒂公司的方案很感兴趣,但当得知意大利人把120毫米副炮安装在炮塔中,并且坚持不对这一设计做出修改后,俄国人马上把这个方案抛在脑后。接下来进入俄国海军眼里的是德国布洛姆与福斯公司的方案,但俄国人又提出这些战列舰必须在俄国船厂建造,德国人当然不愿意接受,双方也不欢而散。俄国海军部决定利用买下的德国设计按照俄国标准重新修改德国公司的原始设计,波罗的海船厂接受了这个任务。在修改过程中,英国约翰·布朗船厂提供了很多帮助,英国人从那些被否决的方案中发掘出可取之处,其中就包括了库尼贝蒂公司方案的不少特点。

船坞中正在改装的十月革命号战列舰(舰舯)

船坞中正在改装的十月革命号战列舰(舰艏)

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让人感觉新型战列舰是介于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之间的一种军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波罗的海战列舰。这个设计方案突出了空前强大的火力:4座三联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舰体纵向中心线上。舰体前后各布置一座主炮塔,舯部布置两座炮塔,这与当时意大利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战列舰的布局相似。它的305毫米口径主炮舷侧齐射的火力超过同时期任何一艘英国或者德国战列舰。设计方案中的战列舰采用破冰船艏,以便冬季封冻时也能自如地在波罗的海活动。由于使用较轻的亚罗式锅炉代替此前常用的贝尔维尔式锅炉,该方案舰的速度同样突出,航速达到24节,比同时期大多数无畏舰的航速都要高2~3节。然而该方案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弱点:为了保证高航速牺牲了太多装甲防护,舷侧水线装甲厚度为229毫米,和同期世界主要战列舰相比,它大部分部位的装甲带都薄了1~3英寸。而从这点上看,它似乎是介于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中间舰型。为防止鱼雷或水雷给战舰造成重大损害,该舰采用双层舰体,并一直延伸到甲板。新型战列舰的建造于1909年开始,由于俄国造船厂本身效率低下,加上正在建造的又是一种全新的战舰,新型战列舰的建造困难丛生进度很慢,到1910年甚至陷于停顿,因为海军对于正在建造中的战列舰在舰体强度和建造工艺方面都不满意,认为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此后两年,新型战列舰的建造一直断断续续,而在此期间,杜马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收到了一定效果:造船厂的缺陷得到了改进,海军糟糕的行政管理体系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之后,新型战列舰得以继续建造,但正是在这两年中,世界各海军强国的无畏舰也在飞速发展,英国已经开始建造装备13.5英寸主炮的战列舰,从而使俄国无畏舰在开工时所期望的火力优势荡然无存。

甘古特级无畏舰的服役使波罗的海的实力对比产生极大的变化,战争开始时德意志帝国海军在波罗的海只有七艘旧巡洋舰和一些轻型舰只。但俄国人并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这固然首先与波罗的海海域狭窄、冬季封冻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对马海战的噩梦仍然萦绕在俄国海军高级军官的脑海中,担心会在战斗中再次损失好不容易才积累起来的实力。这种担心促使海军严格限制对新型战列舰的使用,甘古特级的使用被限定于掩护布雷、掩护陆军进攻的侧翼等辅助性的工作,战争初期沙皇甚至发布命令,禁止没有特别命令时使用任何新战列舰参加战斗。这就使得甘古特级在波罗的海的强大威力根本无从发挥。

巴黎公社号

在一年的战斗中,波罗的海舰队的驱逐舰、巡洋舰和老式战列舰与德国军舰进行了几次交战,双方基本势均力敌,俄国军舰在火力上的优势有时甚至还使得自己在战斗中略微占优。1915年8月,一支强大的德国分舰队加强到波罗的海,这支分舰队包括了数艘无畏舰和前无畏舰,面对德国海军的强大实力,俄国人在付出一些损失后明智地选择了躲避。

1915年9月,德国分舰队离开波罗的海,甘古特级战列舰也逐渐更加适于作战。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卡宁中将决定派一艘无畏舰出击波罗的海,但由于甘古特级水兵对极其恶劣的食物不满而哗变,这次出击被迫中止。直到11月哗变彻底平息后,波罗的海舰队才得以派出甘古特级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无畏舰进行一次巡航,这次出击远达果特兰岛,其目的在于掩护里加湾内的布雷行动,实力远远不如俄国人的德国分舰队根本没和这两艘无畏舰打照面,俄国海军在波罗的海最大胆的一次出击以空手而归告终。战争剩下的时间里,四艘强大的无畏舰无所事事地在港口和掩护布雷的航线上渡过了这些枯燥的日子。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控制了这四艘战列舰,并且在1918年1月29日复员了大部分水兵,4月份又把这些战列舰拖到喀琅施塔得基地闲置起来。但不久,国外势力支持的白卫军纷纷叛乱,同时,外国干涉军也开始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局势的变化让这些无畏舰开始积极准备战斗。红海军的新水兵开始进行训练并设法使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能够恢复到可以作战的状态,但积极的备战工作被英国人中断了,1919年8月18日,英国鱼雷艇CMB31号和CMB88号发射的鱼雷击中了这艘无畏舰,使它坐沉在喀琅施塔得港内的浅水中。它的姊妹舰波尔塔瓦号则更加不幸,1919年11月,本来准备保卫彼得格勒的它在涅瓦河上发生火灾,前锅炉舱的大火蔓延到全舰,让战列舰损毁严重,搁浅于涅瓦河。

波尔塔瓦号

沙皇时代的战列舰大都于1922年~1924年期间拆毁,只有这四艘甘古特级被保留下来,并重新命名,准备作为红海军重建的基础。其中在1919年火灾中损坏的波尔塔瓦号一度也被列入保留名单,但经过检查发现该舰损坏得实在太厉害,没有太大的修复价值,仅仅把它作为水上兵营使用。其他三舰则陆续开始了整修,马拉号在1922年、巴黎公社号在1923年、“十月革命”号在1925年分别重新回到舰队序列。

从1926年开始,经济逐步恢复的苏维埃国家终于能够逐步开始对海军的重建,甘古特级剩下的三艘得到了现代化改装的机会。这次改装主要是为战列舰换装了新的炮管和新的锅炉,让它们能够具备实战能力。为了加强黑海舰队,巴黎公社号调往最初用来为它命名的港口,1929年冬天从波罗的海出发后不久,北大西洋的风暴就迫使受损的红海军军舰在法国布列斯特港停泊修理。耽搁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得以继续它的航行,并于1930年抵达黑海,并成为红海军在黑海的核心。

到1930年代,海军技术的进步让红海军的三艘老战列舰显得更加落后于时代,为了保持战斗力,也为了积累维修经验和为建造苏联自己设计的战列舰做准备,苏联红海军再次对原甘古特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1931年,马拉号作为第一个开始改装的战列舰回到了建造它的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紧接着的是十月革命号。在三年的改装过程中,这两艘战舰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前甲板升高了三英尺,升高以后的舰首有一定的外飘,从而改善了航海性能;前烟囱上端向后弯曲,避免烟囱的排烟影响到舰桥上人员的工作;前桅从简单的单脚桅改为塔式桅,增强了桅杆的强度,也便于安装更多光学及电子设备;舰桥增大;加装了新的火控系统。除此之外,在起重机、水上飞机等细节上还做了不少其他的改动。现代化改装完毕后的两艘战列舰看起来在适航性、火控、指挥等方面性能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现代化改装后的马拉号

1936年,黑海舰队的巴黎公社号也开进船坞,开始与它的姊妹舰类似的现代化改装。由于海域情况不同,该舰的改装与波罗的海的战列舰也略有不同,例如在三号炮塔顶部安装了一部飞机弹射器。改装后的战列舰看起来与它的姊妹舰仍然极为相似。1930年代中期,苏联红海军的舰队规模与实力比1920年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937年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礼,苏联接受了英国的邀请,并派出“马拉”号战列舰作为代表前往。1940年,现代化改装后的十月革命号和马拉号参加了对芬兰的战争,但漫长的冬季、封冻的海面都阻止了苏联战列舰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苏联红海军仅仅炮击了几次芬兰的阵地、夺取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岛。

1930年代后期,战争的乌云开始在欧洲上空聚拢。此时的苏联仍在继续对它的舰队进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期望新战列舰能够取代年事已高的甘古特级,成为红海军的核心。但事情的发展打碎了苏维埃政权的期待。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了。波罗的海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开战时正锚泊于基地,“十月革命”号在喀琅施塔得,马拉号在列宁格勒。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两舰用重炮支援陆军的拼死抵抗,极尽所能在海岸线附近迟滞德国陆军的进展。德国空军调集大量俯冲轰炸机,试图击沉这两艘不断威胁海岸侧翼的苏联战舰。当战线推进到列宁格勒附近时,苏联战列舰的活动范围被迫缩小到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附近,这也为德国轰炸机的攻击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十月革命号舰艏

1941年9月23日,马拉号被德国轰炸机投下的800公斤重磅炸弹直接命中,年迈的战列舰遭到重创,坐沉于喀琅施塔得港内浅水处,它的舰桥、艏楼和1号烟囱基本上都被摧毁。由于列宁格勒局势危急,陆军急需支援火力,于是已经半毁的马拉号不久又被打捞起来,经过简单的修理,变成了马拉号浮动炮台,用它剩余的9门主炮支援陆军抵抗德军的进攻。1941年9月16日,十月革命号被派往执行对德国海岸阵地的袭击任务,袭击过程中挨了几颗德国的150毫米榴弹炮弹。但好运气并没有一直陪伴着它,1941年9月21日,德国空军JU87投下的炸弹近距离命中了十月革命号,加上连续被150毫米炮弹击中,连续受损的老战列舰不得不进列宁格勒的船厂维修。船坞里的十月革命号仍然不断遭到攻击,1942年4月又被4颗炸弹击中,连续的打击让这艘战列舰直到1944年才完全修好。

列宁格勒围城期间,修理中的十月革命号和改装成浮动炮台的马拉号一直发挥着305毫米重炮的威力,支援这座城市的守卫者,阻止了德军一次又一次夺取列宁格勒的努力。在此期间,两艘战列舰的武备进行了许多调整,为了应对德国空军不断的袭击,两舰加装了大量防空火力,其中十月革命号在战争后期的防空武器达到14门76毫米高炮,16门37毫米高炮,10挺12.7毫米和89挺7.62毫米机枪。守卫着黑海的巴黎公社号处境和波罗的海的情况类似,虽然红海军尽全力支援陆军,但地面交战的失利也迫使红海军舰只的作战区域节节后退。为了保卫克里米亚,以塞瓦斯托波尔为母港的巴黎公社号为陆军提供了最有力的火力支援。到1942年,随着塞瓦斯托波尔面临失守,丧失了基地和制空权的红海军不得不撤往新罗西斯克、波提等黑海东部港口,以脱离德国空军的攻击范围。为了避免黑海舰队这艘仅有的战列舰遭受损失,“巴黎公社”号很少参与黑海舰队的出击。德国人在陆地上的进展让新罗西斯克逐渐变得不安全,1943年,德国空军光顾了军港,几颗炸弹虽然没有给战列舰造成致命打击,但也吓了苏联人一大跳。于是大舰被再次转移到离德国人更远的波提,并进坞维修。

正在建造的甘古特号战列舰

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战列舰没有在海战中击沉过德国的任何军舰,305毫米主炮的炮弹绝大多数都落在德国陆军的头上,战舰在大多数时间则停留在港口里。这样的经历对战列舰而言实在不太值得夸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例如陆地作战的失利让红海军丧失了大部分基地和港口,德国空军的威胁等等,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斯大林与一战时期的俄国海军将领一样,担心这些大舰在战斗中遭到损失,认为苏联海军无法承受这样的风险,从而宁可让这些具备相当威力的武器在港口里虚度光阴。

战争结束后,三艘战列舰中只有两艘得以继续在作战舰队中服役,甘古特级在波罗的海,塞瓦斯托波尔号在黑海。在战争中坐沉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新浮上水面,但由于受损严重,该舰于1950年11月28日被划入了勤务舰队,成为无动力的火炮训练舰沃尔霍夫号,不久火炮训练任务被取消。1951年9月22日,沃尔霍夫号又被改成海军学校。1953年,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结束了自己的军舰生涯。另两艘老战列舰虽然仍在红海军服役,但由于太过老迈,加上长年的服役和损伤,使两舰无法承受一线的任务,大部分时间都在充当训练舰的角色。其间,甘古特级还安装了英国提供的雷达设备,并改装了从塔林号巡洋舰上拆下来的德制起重机。

塔林号巡洋舰

赫鲁晓夫上台面临恢复重建苏联经济的任务,为了减少军塔林号巡洋舰费开支,他调整了红海军的任务和使用方式。在他看来,世界已经进入火箭核时代,当导弹和核武器成为标准作战武器时,包括战列舰在内的大型军舰都已经过时无用。塞瓦斯托波尔号1957年,被拆毁于用来命名它的港口。甘古特号勉强拖延到1959年,也没能逃脱在喀琅施塔得被拆毁的命运。塞瓦斯托波尔号和甘古特级战列舰的拆毁标志着苏联红海军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沙俄重器、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沙俄重器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 博罗季诺战役 科普|
  • 博罗季诺战役 科普| | 博罗季诺战役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