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高考满分作文的评法|

高考满分作文的评法

是好文章吗

高考满分作文的评法|

被评卷组推荐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真是有点难读。

说来惭愧,第一句话,我就没看懂,去查了“嚆矢”是什么意思,原来是“开端”。

为了能看懂文章,参与讨论,后来我还分别去查了“振翮”(he,二声,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薄脊”(没有查到)“孜孜矻矻”(ku,一声,勤勉不懈的样子)“祓”(fu,二声,扫除)“洵”(xun,二声,实在)“婞直”(xing,四声,倔强,自以为是)。

这就像中学时候做文言文试题,一般要经历的3个步骤——先挨个查清字义,再去理解句意和文意,答题。

这也是这篇满分作文的魅力所在,能够在答题的同时,还给别人出一套题。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做完阅读理解,我看懂了这位同学想表达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它的立意大概是:

我们渴望自由,爱智慧,希望追求精神满足,实现自我期许,虽然它可能与家庭给我们的期待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之间存在错位,但不必为此决然地否定历史、叛逆地对抗社会。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仅要靠单打独斗,还要在社会中去历练和成长。在实践中打磨和检验自己,在仰望天空的同时,能够脚踏实地,这便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对这篇读者普遍觉得艰涩的文章,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建新给了它很高的评价,认为“文字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

当然,许多人不认可,对它的表达做了批评,也有哲学专业的内行,否认陈建新所说的文章的“学术化”一一指出了该同学引用海德格尔、尼采、卡尔维诺、麦金泰尔、维特根斯坦的错误。

云中上师的微博

这里先不就哲学论证的部分进行讨论,对于被引用的以上几位在人类思想史中举足轻重的先哲,我实在不敢贸然评判。

不过我注意到另一个现象。

认为看不懂此文的人是大多数的,有意思的是,同样是看不懂,一些人因此而批评它,一些人据此来维护它,并对批评这篇文章的人进行批评,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就说不好,未免太自大”。

这么看,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文章是否难懂,而在于它是好文章吗?或者换句话说,一篇好文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一篇文章好不好懂,与它是不是一篇好文章,当然是两个问题。

海德格尔是公认的晦涩难懂,看《平安经》不需要理解力,如果以是否看得懂来评判,标准将彻底主观化,任何做出评价的人都失去了说服对方的依据。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我们不说文章是用来叫人看懂的,只说文章是用来表意的,这大概是没错的。既然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说是很好地完成了表意这个任务的。与此相关的大体有三个方面:文章想表达的意思,它所使用的词句的意思,以及读者所能理解的意思。

在读者和作者处于同一对话平台的基础上,前两者一致,文字表达内嵌于文意,写作就是准确的,能够自然顺畅地使读者理解。一些人对哲学有误解,认为它就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恰恰相反,哲学所致力的,反而是尽可能简明准确地说理。

而如果实际表达和写作意图不一致,文字脱离文意,使得写作不准确,当然就算不得是合格的文章。

在被推荐的这篇满分作文里,信手拈来的海德格尔和卡尔维诺,“祓魅”和“达达主义”,蛮学术化的表达,看起来的确比被用滥了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不知高到哪里,不过这也是个危险的陷阱。

学术概念,在原使用者各自的知识系统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还没有能力全部掌握的情况下,于一篇八百字的文章中将先哲们拉来,密集地服务于本篇作文的“”立意,避免不了要发生原意的裁剪和扭曲。

所以当它被推荐,引来一片批评,在所难免。

要支持这篇作文的最好方式,不是为文章所体现的博学叫好,也不是批评批评者看不懂文章,还是要具体论证文中的海德格尔、尼采、维特根斯坦、麦金泰尔是如何引用得恰如其分,如何合适地服务于对文章主题的论证,不过这一点,似乎还没有人很好地做到。

除了哲学的部分,整篇文章的表达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如那句“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你以为自己看懂了,又好像没有看懂,什么是“浪潮之巅”,什么是“沉锚”,它们组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再仔细琢磨一下,厉害的地方在哪里?

是那种模糊之中的玄妙感。

这种气质,像不像我们中学时代故作深沉的样子?

年轻人的病

虽然不知其人,不过我还挺理解这位考生。他确实是读过许多书的,知识水平超出同龄人,对语言表达有追求,并且正在努力进阶的过程中。

上中学时,我作为一个表达非常质朴,作文特别痛苦的学生,一直很羡慕那些那些能把文章写得很漂亮的同学,“辞藻华丽”完全是个褒义词,能达到这一点,只会叫人啧啧称道。

“哇,这个词用得真华丽”,“还能这样组织句子”,那种似懂非懂,不明觉厉的感觉,很吸引孩子,因为孩子的心态是如此:很希望成熟,并且自以为成熟。

为了达致那种写作效果,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啃字典,用一个本子,把字典里没见过的生僻字都抄下来,以此积攒了一些别人很少用的词语,当写作文时,就展示出来,好比跳街舞Battle(比赛)时,能使出一些别人没有的招。

那时候写作文,秋天不叫“秋天”,叫“旻天”,从古至今写成“自古洎今”,文绉绉的,感觉自己挺了不起。

写中学作文还讲究引用,不能太大路货,不能让屈原没完没了地跳江,也不好让司马迁一遍一遍地受刑,也总不能让苏武老在那儿放羊。引海德格尔和卡尔维诺没能力,庄子和孔子总是可以的,维特根斯坦和麦金泰尔没听过,狄更斯和莎士比亚也不逊吧。套路是大家的,内容是自己的。

知性活动是美妙的精神享受,读书时代,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到慢慢接触到人类智慧成就,这个过程如发现新大陆般充满惊奇,对于一个爱求知的人,一定会被先哲们极富启发性的概念吸引,会叹服于这些人类所使用的字词、组织的句段的精准,也会敬佩他们所达致的境界。

年轻人是这样,生命经验不够,对表达的控制力不足,但有求知欲,爱起范儿,喜欢将话说成大人模样,所以才会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才会有看起来有点“中二”的这篇满分作文。

这是一个人自然的生命成长阶段的一部分,就像一个社会年轻而狂热的社会,在中国社会开放伊始的八十年代,大学校园里谁不夹一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谁又不拿一本萨特,海德格尔全国能懂的人寥寥无几,但他的书动辄印数数十万。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

一个人在既追求这种“不明觉厉”的审美取向,又没有足够生命经验支撑的表达能力,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的年轻时候,很容易被这种文风支配。你当年在QQ空间写下的文字,现在是不是也不敢看了?

所以,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写出这种文章,是可理解的。

值得商榷的是,成年人对这种审美和表达的赞赏。

高分作文的评法

这篇引来一片质疑的作文或许算不得是一篇表意清楚的好文章,却是一篇成功的应试佳作。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正呼应了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美好的理解与社会的预期之间,是存在落差或错位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以下几点,是我的思考和推测:

这篇文章引用大量生僻素材,不像是临场写就,很可能在试前做好了准备。

以这种方式准备作文,是一种事先揣摩和选择好的应试策略。

很幸运的,这种策略摸准了高考作文评卷中的审美取向和评分标准。

它的获得满分、被推荐、作示范,将继续鼓励学生以生僻用词、大量引用的方式写作。

中学写作的引用的素材和写作套路将向哲学领域倾斜。

许多评论在讨论这次作文争议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文章应该平实质朴、明白晓畅,用简单准确的语言表达,不应以故意制造障碍为趣味,文章是用来与人交流的,不是炫技的的工具。

这些循循善诱说的不错,但只对了一半。

对于中学考生的作文方式,不论今天的舆论场批评得多么热烈,都不如一个分数、一篇范文带来的指导效应强。

它的满分已经说明了问题,考试作文不是用来交流的,而是用来拿高分的,它的写目的也不是与人对话,而是为了吸引评卷老师的注意,要想在万千密密麻麻的试卷中被发现,在几分钟的时间内获取高分,只要做到一点就够了:哇,不明觉厉!

作者 | 王小五

编辑 | 何子维

排版 | 何妙蛙

推荐: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到底值不值满分

这篇文章真要认真读,也不难读懂。文章没太多实质性内涵,车轱辘话来回说,不过是用晦涩的概念讲了一些人人都懂的问题。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对于传统,我们要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

我们逐段解释一下这文章说了什么吧:

原文第一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期望,人们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却不想过早选择,我想先学习“树上的男爵”的生活方式,坚守某种原则。

原文第二段: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性给予了人们批判传统的工具,人们因此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这使得现代社会难以建立共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

原文第三段: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说人话的翻译:人无法脱离于社会而存在。但我们却把社会和家庭看做是与我无关的客体,把“社会”和“家庭”把握成浅薄的符号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原文第四段: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的「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在实践中塑造了「自我」,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中,被定义了「自我」。假如我们不断批判传统家庭和社会观念,又没有足够好的参照物来定义自我,那么,在不断为自己「赋魅」的过程中,我们未尝不是丢失了自我。

原文第五段: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说人话的翻译: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定义一个人有些狭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批判它的狭隘,而不是对此完全否定。

原文第六段: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说人话的翻译: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

原文第七段: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拆解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文笔好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是「准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你的文字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想法。你的文字能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别人看懂了你想说的。这是最初级的准确性。

别人感受到了你想传递的情绪、体验。这是更高级的准确性。

这篇作文毫无准确性。

评阅老师说这篇作文「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还不算错。

说学生「阅读面广」,我也同意。

但「毫无多余的废话」,就完全不是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全是废话」。

它既没有充分地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让文字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晦涩的概念、看起来丰富的论据,只能掩饰思想的贫瘠。

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哲学家,用了这么多厚重的概念,表达的却是一些特别浅显的内容。

这些名词、这些概念、这些观点是在数十数百次论战或文章著作中被确立起来的,学者们塑造专有名词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而不是让表达变得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其实能够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厉害。我不认为这位学生是浅薄的,但他在文字表达上,确实是走了歪路。让这位学生走歪路的,恰恰是高考作文的规则~

比如第一段中,你需要先了解「树上的男爵」这本书,你才能理解作者想说的是「我不想过早的选择,我想先确立自己的原则」。作者在这里其实人为抬高了理解门槛,他筛选掉了大部分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

这样人为抬高门槛的案例在这篇作文里还有很多,意味着高考阅卷组赞同这种人为「抬高理解门槛」的玩法。这其实非一朝一夕之功,十几年前从高考作文鼓励用典,鼓励生僻用典开始,就注定了今日越来越难理解的满分作文。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高考阅卷组把这种丧失准确性和清晰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这篇作文再次强化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高考作文要的高分,只能这样写,之后所有的考生都会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这对能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现代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好好说话的文字工作者。把文字搞得复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唐宋为什么有古文运动?因为骈文把文字变成了一种高门槛的游戏。民国为什么有白话文运动?因为文言文门槛过高,无法负担起传播信息的需求。

诚然,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高考作文可谓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不是带着枷锁装疯卖傻啊……

底下有留言的朋友认为,这篇文章为了增加文学性,才引用了这么多的名人名言和概念,自然会导致削落准确概念的表述而使得语意模糊化。

我认为不是的。增加文学性色彩并不等同于增加阅读难度。文学理论中有两个词汇,一个叫做「陌生化」,一个叫做「含混」。「陌生化」本质上是通过把熟悉的事物/思想变得陌生,从而让读者在这种陌生的视角中找到美感。这种文学修辞方法没有丧失语言的准确性,也没有增加阅读的难度。而「含混」则是通过降低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使文本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而增加文字的美感。

「含混」和「陌生化」都会提高文字的美感,但不会提高文字的阅读难度。

但这篇文章相反,不仅没有美感,还增加了阅读难度。

为了证明这篇文章既可以保留相同的思想表达,也可以兼具文学性,我改写了这篇作文的前两段,放在评论区里。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是否能够在保证文学性的前提下,充分表达思想。我觉得是可以的。是作者用生僻词和厚重的概念把这么简单的思想变得复杂了。

脱离高考的层面另外说一句,哲学从来不是靠堆砌术语和人为提高阅读门槛来实现的。看看北大张世英教授的《新哲学讲演录》,看看邓晓芒对康德哲学的解析和讲解,看看金观涛著的《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中国思想史十讲》。这些做哲学研究,做思想研究的学者,哪个不是试图把真正难懂的东西变得异常好读?

再跳回高考层面。

同样是带着枷锁跳舞,201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车辆与时代变迁」。下面这篇《车的诗学》,也在炫耀,也在八股文,但就没有这篇《生活在树上》这么强烈的油腻感,甚至看完有一种强烈被洗脑的感觉。多看几遍,甚至会击节赞叹。

比如开头第一段,作者把车和诗学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凸显出了巨大的矛盾,也呈现了文字的张力。

后面几段,先讲古代中车是「抽象性的力量」,转换到了现代中车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工业化的象征」,这与诗学相对立。

这个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时间转换、空间转换、从整体到局部的论述手法,显得车无所不在,但又在诗学中缺席。作者点出了车中的缺席,读者惊醒。惊醒后,读者回想车的存在,沿着刚刚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时间到空间,从局部到整体,读着从多个角度增加了对车的认知,车的诗意在多个角度的认知中显露出来,也按扣了高考题中「时代的变迁」。

而且这篇《车的诗学》不是套路文(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车的意象在这篇文章中无法替换,一旦替换成其他的意象,整篇文章也就崩塌了。

明明也是炫耀,明明也是应试作文,却让人读着惊叹。这才是难以模仿的文字功底。一个年长10岁的文字工作者,恐怕都难以模仿出这样的文字。

而《生活在树上》,模仿起来并不难。因为它的思想性不难;它的文笔,更不难

以上皆转至知乎用户“陈柏龄”

酒 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酒】

液体之火

让你若梦若醒

飘飘欲仙

让天地倒转

让时间旋转

把人类历史

浇灌的跌宕起伏

将琴棋书画

熏染的色彩斑斓

醉了刘伶

狂了的诗仙

图自网络

张扬了曹孟德

书写了鸿门宴

湿了清明杏花雨

瘦了了海棠李易安

景阳岗上

助武松三拳毙虎

浔阳江头

纵宋江题诗造反

图自网络

你啊你

成全了多少英雄豪杰

放到了多少村夫莽汉

歌舞与你相佐

美色与你为伴

催诗情万丈

壮文人斗胆

有人借你发疯

有你借你夺权

有时你只是一个道具

烘托一下谈判桌上的气氛

有时你更像一

种暗器

把贪杯的对手麻翻

你呀你

即入朱门豪宅

又进村舍陋院

既流溢皇室的金樽

又盛满农家的粗碗

愁也有你

喜也有你

他乡遇故知

金榜提名时

迁徙流放的囚犯

落魄的文人骚客

得志的朝廷大员

都是你的知己

你的伙伴

甚至

即将上路的死囚

都要你为之饯别

图自网络

因为你

耽误了多少大事

因为你

弄出了多少冤案

因为你

鲜活了多少逸事趣闻

因为你

催生了多少佳作名篇

更因为你

早就了多少人的肝癌

而魂归天堂

真的是

成也有你

败也有你

生也有你

死也有你

你这浇愁愁更愁的琼浆啊

穷也有你

富也有你

千家万户还都离不开你

图自网络


|高考满分作文的评法

   

高考满分作文的评法|
  •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到底值不值满分|
  •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到底值不值满分| |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到底值不值满分| ...

    高考满分作文的评法|
  • 令阅卷人 眼前一亮 的好标题高考满分作文标题例 别再错过了|
  • 令阅卷人 眼前一亮 的好标题高考满分作文标题例 别再错过了| | 令阅卷人 眼前一亮 的好标题高考满分作文标题例 别再错过了| ...

    高考满分作文的评法|
  •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文章与人品|
  •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文章与人品| |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文章与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