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关于镜泊湖的文章|

关于镜泊湖的文章

镜泊湖它位于牡丹江市东南部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那里景色秀丽,是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关于镜泊湖的文章|

湖水碧波荡漾,碧水滔滔。忽然吹来一阵轻风使人心情豁然开朗,瞬间晴空万里。山连绵起伏,苍翠挺拔,使人不得不去攀爬它,这样人们才不会兴致而来失望而归。

镜泊湖最为著名的要数“吊水楼瀑布”了,它水流大,瀑布长,让人们看了惊叹不已。吊水楼瀑布位于湖的北端,距“镜泊山庄”仅三公里。人们穿过一片阔叶林,呼啸奔腾的“吊水楼瀑布”便映入眼帘。湖水在“床面”翻滚,然后呼啸而下,一泻千里让人们拍岸叫绝,看过它的人一定会终身难忘。

镜泊湖还有“瀑布跳水第一人”的奇人。他纵身一跃从上百米的吊水楼瀑布上一跳,身轻如燕,观看的人们都为他惊叹,不只是为他的精彩表现,还有就是他的那份“勇气”令人为他骄傲,人们把他叫做“瀑布跳水第一人”。

关于父亲的文章 文章父母

文章父母 关于父亲的文章

我的父亲1921年12月23 日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兄弟姐妹5人,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父亲排行最小。虽从未读过书,一字不识,但父亲从小就很能干、懂事,16岁就当起大家庭的家,为侄女、侄儿们读书、成才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赢得了尊重与爱戴。

父亲突发脑梗阻,经医治无效,于2006年7 月 5 日13 时 08 分与世长辞,享年85周岁。闻此噩耗,我连夜匆匆赶回老家奔丧。本想为父亲开个追悼会,以示对一生辛劳的父亲的思念。可众亲友说:“父亲生前不是干部,平民百姓去世后是不开追悼会的。”我哑然无语,怀着十二分悲痛的心情送别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乐观、豁达。虽操劳一生,历经坎坷,但并未被生活重担压倒,尽管生活维艰,从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同命运抗争,和母亲携手一同度过了生活的一道道难关。

父母亲先后养育了我们6个儿女。从我记事起,父亲到南京打过工;到食堂做过炊事员;拉板车当过搬运工;做过小商小贩小生意,供我们生存、上学。有一件事虽时隔五十年了,但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有一天凌晨,父亲到离家三十多里的小集镇——三河去贩枣子,由于下大雨,家里屋面到处漏雨,家中地上到处是水,我和母亲俩人在家,手忙脚乱地在地上挖了好几个小坑积水,再用勺子把水舀到桶里拎到门外倒掉。下午1点多,饿着肚子、疲惫不堪的父亲冒着大雨,挑着100多斤枣子回到家中,由于房子低矮,加上下大雨,屋里光线太暗,父亲进屋后一只脚踏进水坑里,担子压在肩上,闪折了腰。看着父亲那一脸痛苦的表情,我和母亲连忙把父亲搀扶到床上躺下。可第二天清早,为了怕淋了雨的枣子时间长了会烂掉,父亲咬着牙,忍着痛,挑着三十斤枣子走街串巷去了 一担枣子要几天才能卖完。在那生活极为艰苦的年代,在那无数个食不裹腹的日子里,父亲凭着对我们无私的爱,以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挺着生活的重压,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硬是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艰难地把我们拉扯长大、培养成人。

面对吃尽千辛万苦,本该安享晚年的父亲不幸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我们悲痛万分,我们欲哭无泪。

父亲本可和儿孙们朝夕相处,共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可由于母亲和长兄前几年不幸离世,使父亲变得孤单。而我在上海安家,三弟是大学教授,在广州工作、安家,我们常年很少回家,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思念。每当接到子女们的电话,总听见他乐呵呵的声音:“我很好,你们放心”。生怕在外的子女们为他担心,但我们怎能不知思子心切的老父亲,内心深处是多么盼望子女们能经常回家看看,而我们又总是以工作忙、路途远为借口。可他从没有流露出一丝的埋怨,总是以那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父爱给予理解和宽容。

父亲身体一直很硬朗,只是眼睛患白内障,曾经治疗过但效果不是太好。由于父亲不愿给子女们添麻烦,坚持一个人生活。好在老家的姐姐、姐夫们都很孝敬,经常去嘘寒问暖,三弟每月寄几百元生活费,众乡邻都羡慕不已,夸他福气好。2005年10月1日放长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当看到双眼近乎失明的老父亲,每次摸索着生煤球炉烧水做饭 因父亲年纪大,眼睛不好,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同意他用液化气的情景,目睹父亲晚年的孤独、寂寞,我心如刀绞,难受极了。便立即打电话和三弟商量,决定由离最近的三姐和三姐夫来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父亲起初不同意,说他们很忙,不愿连累他们,在我和三弟的一再劝说下,为了满足儿女们的一份孝心,终于答应了。本想老父亲可以安度晚年,多享几年福,谁知突然间就离开了我们。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坦诚相见,真诚待人,不求索取,不求回报。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做子女的将永远铭记在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带着对子孙们的不舍,成仙驾鹤而去,留给子孙们的是日夜的思念!

关于诚信的文章 诚信文章

诚信文章 关于诚信的文章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何将诚与信联系在一起?“诚信”一词最早何时出现?

在古代汉语中,诚与信二者互训,也就是说二者可以互相解释、意义相通。诚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信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信,诚也。”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也将“诚信”二字连用,表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

实际上,诚和信的语义侧重有所不同。诚侧重内心层面,指内心情感的真实无伪、自然流露。《荀子》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更重要的了。

信则侧重于人际交往层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论语为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义,不知他该如何立足处世。诚于中,信于外,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

最早将诚与信二者连起来使用的,是春秋时期法家的管仲,《管子枢言》中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仲突出了诚信的重要性,明确将其看作是天下伦理秩序的基础。

儒家更是十分重视诚信的作用。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指出诚信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是国与国之间交往所应遵守的道义标准,更是人们交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做到“言而有信”。

孟子在孔子诚信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朋友有信”与“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父子有亲”相结合,统称为五伦。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将其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诚信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素养和行为操守。

北宋大儒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处事,始终秉持诚信之道,这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宋人邵博所作《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司马光五六岁时,想吃青核桃却不会剥,司马光的姐姐想帮他把皮剥掉,却也没能成功,就先离开了。此时恰巧路过一位婢女,她用热水将核桃烫了一下,轻轻一剥皮就下来了。

姐姐回来,问是谁剥掉了核桃皮,司马光回答说:“是我自己剥掉的”。此言刚好被司马光父亲听到,他立即严厉训斥道:“小孩子怎能说谎骗人呢?”

此事让司马光刻骨铭心,“爱子,教之以义方”,司马光终生践行诚信二字,正是因为小时候父亲便将诚信的种子深埋在他心中。

众多家族的家规家训中,“诚信”都是一则重要内容。西晋羊祜《诫子书》中说:“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旨在说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重要性。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自幼在《程氏家训》的教育下成长,家训中有“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的教诲,意在说明诚信是君子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清代廉吏汪辉祖在《双节堂庸训》中说:“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旨在告诫后世子孙,人生在世,一事失信,事事受疑,必须以诚信为先。

诚信,既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一份契约,更是自己与良心的一个约定。

从长远计,人人都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让诚信真正成为一种思想自觉、一种行为习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关于镜泊湖的文章

    

关于镜泊湖的文章|
  • 读文章|
  • 读文章| | 读文章| ...

    关于镜泊湖的文章|
  • 古代关于交友的文章|
  • 古代关于交友的文章| | 古代关于交友的文章| ...

    关于镜泊湖的文章|
  • 关于荀子的文章|
  • 关于荀子的文章| | 关于荀子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