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少林内功心法|

少林内功心法

少林内功心法简介如下:

少林内功心法|少林内功心法全称为少林易筋经内功心法,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

“内功心法”为何物? 内功心法

内功心法 “内功心法”为何物?

某少年之时,心有壮志,总觉得我泱泱大国,有很多奇人异士,在各处隐居。大家淡泊名利,虽然功夫厉害,但没兴趣参加比赛。因此各种现代擂台我们都见不到这些高手的身影。觉得非常可惜,有那么高的本领,竟然不为国争光。于是便从我做起,立志苦练,将来报效祖国。在各种世界擂台上,扬我中华神功之威。什么职业拳击,职业泰拳,在我神功大成之日都要统统被辗轧脚下。于是比同学早起,比同学晚睡,每天刻苦练功,只待功成笑傲武林了。

但是,后来发现,每天只是练些招式,练来练去都没啥效果,总感觉没用。肯定缺些东西,那缺什么呢,想来想去,招式没有威力,没有杀伤力,练之后跟练之前一模一样,丝毫不觉得力量增加,因此觉得一定是缺内功,内功就是心法。外面是招式,里面是心法。这内外相结合,才能成就神功。而心法是什么呢?如果说内功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想当然的想法,认为气是一种能量,那心法就是获得这种能量的方法,所谓的功力就是指能量的大小。这个观点,是我初中时刚接触武术就悟到的。当时这么一想,顿觉非常完美,就差得到一本秘籍,学学心法怎么练了。于是从仅有的杂志渠道获得了不少信息,买了不少心法秘籍,一直辛苦训练,什么意念自己身体无限扩大,伸到宇宙当中,宇宙精华之气吸纳到自己丹田;什么意念菩萨持玉净瓶给自己灌顶;什么丹田结气团,从而打通周天,则全身抗打,金刚不坏。如今想来,不禁哑然失笑!其实,同样的想法和心思,估计在如今喜爱武术的少年中也有很多。对内功心法情有独钟,但却从此被误导歧途,踏上错误的方向,越努力,越不幸。

当初看到这些标出来的词句,欣喜若狂,速度快,功力猛,只需一个暑假就可以练到“运气护体,全身抗打,腹部可以反弹对手”,多牛!如今看来,这些词像一把把利刃,扎心了,老铁!一些不知科学为何物的“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一本正经地忽悠科学少年,关键是当年竟然相信了!原来让人智商掉线的不光是热恋,还有痴迷武术啊!

心法溯源江月何年初照人

心法,这个困扰我们认知的术语,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需要我们从源头开始,徐徐地展开论述。如此才能真正的拨开云雾,还原国术本来。

翻开所有的古传拳谱,都找不到“心法”这个概念。因此这个术语是我们当代人创造出来的。可能生活中的事情太多,我们忽视的也很多。自己都不清楚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心法”这个词,不清楚什么时候第一次得知武术有心法这个说法的。仔细想想,心法一词,其实来源于武侠类小说和影视。古代我们信息渠道比较少,除了传说,就没别的了。一百多年前,我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开始多了,除了传说又有了报纸,为了报纸销量,武侠小说开始盛行。后来逐渐发展。从报纸,到书籍,再到影视,最后到现在的自媒体,等等。不可否认,我们对武术的喜爱,或多或少都有受武侠小说和影视的影响。不认可的话请看下图,一个只在学校成长的喜欢读武侠小说且痴迷武术的单纯少年,看到下面这些武侠小说中出现的神功绝学,会不会怦然心动呢?我猜是会的,至少当年的我是心动了。

本图选自十几年前武术杂志,图上广告早已无效!

倘若当年零用钱够的话,我都想每样来一册了。可惜当年父母反对练武术,不予支持,悄悄地省了一个月早点钱,也只能够一本《九阴真经》的费用。当时把这个广告做成剪报,就想着再过些年自己挣钱了,都买回来,至少九阳神功得买吧,九阴九阳都在身上,那绝对天下无敌。下面展示下当年收藏的《九阴真经》的续篇原貌。其实在我出版的两本书《传统武术答疑解惑录》和《武学内劲入门实操指导》里都有提过这个片段,这是儿时追寻武术的一种经历,每每提起,总是会心一笑,还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周星驰电影《功夫》里,《如雷神掌》的桥段。

金庸武侠里面,有很多设定,比如《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就是心法。觉远当年学了九阳神功,但不会招式,所以不会应用,限制了功夫水平。古龙在《武林外史》里将沈天君的绝招“天绝三式”分为了心法和剑招。喜爱武术的人应该都看过《太极张三丰》这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觉远说的经典台词“这本气功心法不是什么武林绝学,不过在你心情烦乱的时候,可以带给你清静。”类似这样设定的作品很多很多,我们对武术的理解,就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影响了,在还没有接触到真正武术的时候,已经有了对武术的第一认知。如果在这个前提下接触到的是顺着大家第一认知描画的“营销武术”,这个认知所产生的认同感会瞬间放大无数倍,直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武侠小说和影视的影响范围,比我们这些武术人的影响要广得多。当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可“内功心法”这个术语的时候,一些武术人想要推广武术,宣传武术,就必须“蹭”武侠小说和影视的热点。顺势就宣传宣传大家都认可的“秘不外传的内功心法”。这是一个经济学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当市场上所有的人都被这种神秘氛围的,“劣质”的东西“圈粉”的时候,拥有真正好品质的商品,就会逐渐地被迫退出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呐!再加上一些无良人士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迎合市场,推波助澜,那假的就成了真的,而真的就被排斥,越来越不被认可。以至于后来,一说到心法,就必须是意念,用自己的精神意识,引导宇宙能量到自己丹田。来看看当年的《九阴真经》是怎么说的。

可能我们现在还有一部人会认为意念是产生能量的方法,能量大小就是内劲 内力、内功深浅的区别。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意念是人脑的一个功能,可以调动身体内气血运行,但绝不能脱离人体而存在,更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内劲。意念对于力量的影响,必须依附筋骨来实现,所以功力强弱的根本区别说到底是在于骨密度的高低,和筋 韧带的强弱。与意念无关,与意念内容更是无关。当然客观来说,辩证看待,意念可以调动气血,气血可以强壮筋骨,从这个角度讲意念可以曲线影响功力,但绝不会像我们原来被小说和影视影响过认知一样,认为换个更厉害的意念内容就可以让你功力深厚,天下无敌。如今很多人将别人的架子学过来,换个意念内容,把意念内容当做核心的关键的功法来普及的,都是片面的,跑偏了的功夫。

心法“马甲”乱花渐欲迷人眼

本来嘛,一说心法,字面上让人想到的就是心理活动,认为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能量,功力的大小就决定于这些意念活动上。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很多“神奇”的功法,拥有霸气的名字。意念可以调动气血,这样的导引让人产生“热、涨、麻、凉”等感觉,这其实是非常普通非常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别有用心的人嘴里,这些就是气,就是能量的反应。大部分学员不懂,盲从,以讹传讹,认为这是修行成果的标志,于是继续深信不疑,因为这些宣传,这些思想,非常符合正常人的普通认知。想要讲明白武术是什么很不容易,然而想骗人,那就容易得多。投其所好就行了,你喜欢什么,人家就说什么;你信什么,人家就宣扬什么。实际上不是被人骗了,而是被自己骗了。如果一位真正的武术人告诉你你被骗了,真正的武术不是这样的,估计得挨怼。作为真正的武术人,我常跟学生们讲,这种心境跟耶稣被定在十字架时看着自己的子民要钉死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他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这是一种怜悯,一种慈悲,也是一种想救而救不得的无奈。佛家说,佛门广大,难渡无缘,也是慈悲,也是怜悯,也是相同的想救而救不得的无奈。真正的武术是知行合一的学问,是体悟心悟合一之道,是可以跟古人“对话”的。

我们耳濡目染获取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了自己的思维,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误区和惯性。佛家说的“我执”,就是这个。佛家修行,要明心见性,堪破我执。破除执念,才能生出智慧,参悟本来。如此才能证菩提,见如来。所以说佛即心,心即佛。武术的训练,可以变化气质,让人脱胎换骨。就是因为想要从武术中获得力量,就必须要改变自己思维上和身体上的各种旧习惯,堪破思想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我执”,才能获得更客观更理智的思维,和新的更强大的力量。因为理智,所以能做到佛家的“放下”,能做到道家的“清净”,才能不被万事万物表象所干扰,不被感性认知所迷惑,才能跳出“圈子”外,拥有更大的格局和胸怀。古代的武者,大侠,受人尊重,除了他们拥有常人没有的力量之外,还因为他们拥有常人没有的理智和格局。

“心法”真意不畏浮云遮望眼

有良知的武术人,虽然迎合市场,用“心法”的外衣,然而教的却是真正的东西。那在真正的武术体系里,哪些东西被归到“心法”里了呢?

传统武术完整的训练体系里,表面上看有无数种功法,但归纳到本质上,其实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所有的功法都是为这几个阶段性的目标服务的。这些东西说起来要很多笔墨,我在《武学内劲入门实操指导》这本书里写的非常清楚,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武术的本质,是力量和技巧。二者缺一不可。想要获得新的力量,就要改变自己身体的重力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重心,利用重心。利用好重心,便可以使自己的力量最大化,最起码这是力量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改变结构,就需要对自己的身体习惯进行微调整,这些微调整,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法要领。想要做到这些微调整,让自己的身体破除身体上的“我执”,就需要从思想上入手。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说,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我们想改变身体结构,是一种实体 物质行为,那就要遵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用白话说,就是要用思想和精神,意识范畴的东西控制身体慢慢改变,而这些方法是外面看不出来的。传统武术训练体系里的这部分方法,跟我们常人认知的“心法”最为接近,是以尽管一些有良知的武术人被迫接受“心法”的概念,但也会把真正的训练体系内的这些东西教给学生,就为了能跟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接的上,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来不是空话。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导学生,用心良苦。良师可遇不可求,遇到了是福报。关于这些“心法”的真正练法,万变不离其宗,入门级的方法我也写到《武学内劲入门实操指导》里了,这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教材,不空谈,不自夸,入门程序和方法以及原理都写的非常清楚,就为了现在很多跟我当年一样痴迷武术的爱好者不再误入歧途,竹篮打水。 编者按:作者刘永文老师的诚意跃然纸上,下面附上请购链接,觉得是广告,买了一本书会受骗上当吃大亏的,可以忽略或者绕道哈!但如果其中有一句两句有用,就超过30块钱了,价值如何判断,大家自己琢磨一下。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太极气功心法

太极气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视为是习练内家拳功法的无上秘诀。对修炼内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终步入内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人化的功夫,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内功心法虽有奥秘,但并不神秘,要练好内家拳功法,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头上去寻找,从易、道、佛、儒、医、武的哲学理论中去落实,去探究,才能明白内家拳内功心法的真正内蕴所在。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 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以心传心”,从而达到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儒家文化讲正心诚意,《尚书》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守中抱一,就是儒家练心的真谛,也同是太极拳家应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术,门派众多,风格不同,架势各异,但究其理法内涵实则是共行不悖的。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问题,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悟性的问题。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照样会步入误区。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只讲松柔,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自己觉得松开了,实则是懈了,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

要知道,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

太极拳讲松柔,主要是讲全身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等方面,是需要大而化之,神而明之的。这些练习太极拳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和体会,都须明师口传身授,用文字是难以表述明白的。

总而言之,练太极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功夫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这样我们不断提高对练太极拳层次的认知、掌握和体悟,就会对功夫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松沉,一般是指让内劲沉下去后再起来,但是根据情况,在发击对方时也可以连沉都不用,直接将劲提到上面,外形完全不变,内劲的方向却变了。

松静,练太极拳“静”字是关键,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 “静”在另章阐述,有静才有反向的动,因此叫复命归根,练太极拳只有体悟到静,才能做到空,进而达到化的阶段。

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对松、柔不同层次的体悟。掌握了正确的练功方向和具体的练功方法,再去认真细琢体悟松柔。要达到“大而化之”的境界,就必须在练太极拳时将气势逐渐放大,气势大了,内劲才能随着意念之所至发到外面去。在气势十足时,甚至可以用气圈打人。讲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种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要随着练拳的深入,逐渐加深对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研究,才能逐步体验到功夫上身。

节节松开和对拉拔长是练太极拳的关键

练太极拳从站无极桩、太极桩开始。从头顶到脚下,从两肩到两胯,“松四大块”直至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松不开,就谈不上节节贯穿。因为节节贯穿,就是要使内劲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都能畅通无阻,从而做到节节贯通。节节松开,主要是上面虚领顶劲,下面尾闾下垂,放松从头到脚直达涌泉。拳论中也提到“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一般练太极拳到了中层功夫的阶段,就能体悟到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闾垂直线的练法。

在练习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一个是过于注意上面提顶,竖项,头部就僵硬了;另一个就是放松下面,注意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各关节挤压成一堆,放松不了,学者需要克服。

练太极拳松开以后,基本要求前面都讲过了,就是从站无极桩起式开始,就强调:两脚并拢,脚跟相贴,足尖微开,双膝微屈,稍微内合似爬树,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松肩沉肘,手臂松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这里讲的各项要求都是意识上的问题,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出现肌肉上的僵硬。

太极拳讲全身放松,又要松而不懈,拥劲不能丢,关键是“凡此皆是意”,要求以神气为统帅。任何外形的姿态都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

松开,就是说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是指整体放松。头顶、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个关节都要松透,恢复其自然状态。太极拳讲究的松开,是指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悬顶时要头容正直,体会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不要丢掉自然下沉状态,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的小韧带都要松开,如此提顶才不会僵滞。

松肩时要放松肩井穴,松到肘部时要松曲池穴,松到手部时要放松劳宫穴。肩关节松不开,其它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肘关节的放松,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肘不离肋”的意思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这里“肘不贴肋”的意思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活,两腋下如各含夹一个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这样就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劲。

松腕时要直腕、手掌放平伸直即可,同时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关节灵活。那么手指关节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呢?主要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了,另一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已故太极名家郝少如先师对指腕松开的体会,曾有“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及“手要空”的提法,这就是说手含心空,劳宫穴有含球的感觉,这些体悟和方法是修炼内家拳功法中级阶七层功法的练法。

含胸拔背的放松,可以分开来说:

含胸,是指胸部要有向内虚含之意,放松自然,这样就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之弊,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初级阶段无须求太多,关键要有一个“意”字,绝不仅仅是只肌肉的动作。其实,做到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闾中正之意,再配合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也就产生了。

拔背,能含胸自然就能够拔背,所谓拔背,就是上拔之意,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产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这样就会自然做到节节松开、沉落,拳势有气魄。拳论中有“牵动往来贴背”、“气敛人背”的内劲奥妙。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基地,内劲如流水一样在背部往来,意念一动,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那时就会体悟到“力由背发”的感觉。

腰胯的放松,是要立腰松胯,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也即是腰部的对拉拔长之意。腰胯在练太极拳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太极拳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体悟,功夫一层层增进。到中、高级阶段的重点体悟是“中空之势”,那就需要“三分练拳七分研”方能体悟。

脚下松,主要是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即“脚心吻地”自然放松,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浑身有膨胀之感。全身各关节的松开,不等于是节节贯穿。节节贯穿的功夫已达到内劲练习阶段,到那个时候要能够一气贯通。节节松开只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有许多教太极拳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他自己做不出来,如何能够教人呢?松开,再往深层次讲,则又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求静是练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拳论指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阴阳尽在其中矣。武禹襄在古典拳论中也提出练太极拳要“神舒体静,刻刻在心”、“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静中触动动犹静,以静制动”。这些经典拳论都指出了动静在内家拳中的重要性。

太极拳练到真正的静,就能体会到“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道自来”、“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这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练太极拳要求一层功夫一层体会。动静即是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必须追其究竟,如何达到动静的最高境界?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层次和体会?的确,要做到人静并不容易,静有很多阶段,每阶段又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为了使练太极拳者尽快掌握入静的方法,能使练拳者练到了哪个阶段和层次,就有哪个阶段和层次的参考,现将求静总结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八个层次。

第一个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安静、平静、宁静。练太极拳讲求静,“以静制动”,主要是克制自己的心动,要收心猿,拴意马,摒除头脑中的一切杂念。心要安静下来,就是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所谓“收心离境”。因为初学练太极拳时,我们有一颗常人之心,虽然练拳盘架,但是杂念未除,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在脑海里翻腾,所以要首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慢慢地我们的心也静下来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开始平静,内气逐渐和畅平顺,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全身也开始放松了,感觉舒服,什么也就不去想了。再深入一点就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心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排除了,这时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应就灵敏了,可以体会到“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第二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虚静、定静、真静。在虚静这个阶段你好像感觉不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开始恍惚的状态,念头一转这种现象就不见了,就像愣神似的,好像站在那地方发呆似的,这就是虚静的状态。定静是脑子里产生很多图像,实际是一种错觉,比如出现一个图像,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会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意念不转移,也不消失,这就是定静的状态。实际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真静是体内气血流动,产生内劲运行,会出现很多现象,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大动。这个静还没有“致虚极 ”,这时候你松的条件越好,你的感觉也越舒服,身体也越来越柔软,这样才能体会到你自己是不动的。

内动产生了,感觉身体里面有东西动,而外面没有东西动,身体里的动就会越来越明显。在这个阶段按层次上说内气还不够畅通,血脉还没有全部打通,会出现局部疼痛,有一种火烧伤痛之感,身上会痛,背上胳膊疼痛,里面有一种细小的东西会疼。实际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不会持续很久,当血脉畅通了就会好的。这时内劲开始换动,因静而得以和顺,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慢慢起了作用。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三个阶段是灵静、清静两个层次的体会,是达到练功者最高的境界了。道的无极化场作用于复杂的人体,从而感应出了生命形式的极化场效应,人即道,道即人,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这种状态被修炼者称之为“练虚合道的层次”,“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人道身归之”。后天认知开发得越充分,背离先天本能就越远,如果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感觉到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要归根,归根就是反,求灵静,达到清静正是为此而设。清静道体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性是动的,这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而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所谓归根。

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真正到了灵静阶段时,“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充盈圆融,让你心气合一,湛然寂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就此产生,就会体悟到。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太极拳求静的最高阶段是清静,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是要达到动静二相皆不着,混混沌沌,连静的意识也完全不去求了,就是真见到“自性”了,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少林内功心法

           

少林内功心法|
  • 北派武术有哪些|
  • 北派武术有哪些| | 北派武术有哪些| ...

    少林内功心法|
  • 什么是放松运动|
  • 什么是放松运动| | 什么是放松运动| ...

    少林内功心法|
  • 特别容易紧张怎么办|
  • 特别容易紧张怎么办| | 特别容易紧张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