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花园口悲歌
1938年,距离黄河上一次大泛滥已经过去了83年;这年6月的中原大地没有暴雨倾盆,亦无黄河水泛滥,似乎1938年将是黄河水文记录中一个平静而普通的一年。可惜一场人祸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中原大地的面貌,甚至影响到后来的中国历史。这场人祸,就是造成几十万群众死亡的、臭名昭著的花园口决堤事件。那么这场人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下文通过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一点收获。
花园口决堤的背景及建议的提出
时间来到1938年,古老的中国正在血雨腥风中与东方的侵略者决一死战。早在年初,由于山东战区韩复渠司令避战自保,拱手让出了包括济南、青岛在内的大半个山东;与此同时,在上海登陆的日军攻克南京后也渡江向北;两路日军对素有“四战之地”之称的重镇徐州发形成了夹击之势。虽然国军在3月的台儿庄之战中获得了惨烈的胜利,但是整个华东地区中国军队所面临的不利形势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扭转。4月13日,国民党重要人物陈果夫在致蒋介石的密函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入佳境。唯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时且怒敌以决堤制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反攻制敌。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低下,敌在下游南岸任何地点决堤,只须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黄水即可北趋潭卫,则我之大厄可解,而敌反居危地。敌人残酷不仁,似宜预防其出也。
侍从室认为这封信很重要,绘制了一份武陟、黄河、平汉铁路的位置草图,一并交由蒋介石审阅。蒋介石看完后也批示;“电程长官(程潜)核办”,并写了“随时可以决水反攻”的批示。
就在陈果夫提出可以“以水代兵”的设想不久,徐州会战就爆发了,到5月19日徐州城失守,日军开始沿陇海铁路西进,中原战场形式日益严峻,建议决黄河阻敌的声音愈发高涨。5月21日,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致电熊哲民(时任军令部次长、代第三战区参谋长)称:“黄河就险地方在考城以东者,如今河北省之刘庄、鲁省朱之口(今天均属山东菏泽),倘即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游多抛埋柳枝,则河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战局情势必将改观,而于我有利。是否可行,请转呈委座核夺”。在这封电报之后,何成璞也致电熊哲民,认为“黄河现届桃花汛,倘施工决口,则黄水即循故道直夺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归于泡影。幸及早图之”。几乎与何代电报同时,长江也给蒋介石发去代电:“徐州沦陷,豫东紧张,可否采用水攻战略,就兰、仪下游铜瓦厢之间,决黄河水由旧黄河故道顺流而东,直攻徐州,截断津浦铁、陇海,阻寇西进,我方亦可以从容布置,挽此颓势。愚庸冒昧,伏乞均裁。”
到1938年5月底,日军已经迫近开封城下,豫东、豫中危在旦夕。国民党军此时已经陷入一片混乱,争先恐后地向后撤退,许多消息无法顺畅传出,此时虽然黄河大堤已经在挖掘准备破堤决口,仍有许多不知情的人士上书致电提出决河御敌。6月3日,罗仁卿上书蒋介石提出了与前者类似的建议“若由河南铜瓦厢决黄河,使入咸丰五年以前故道(1855年),经徐州、淮阴城北入海,则敌南下之势头必为之一沮,敌人北上亦无多大意义”。同日,豫西军官区司令部刘仲元、谢承杰也致电蒋介石,提出:“徐州失陷,中州将不守。生等拟掘黄河之水,陆沉敌主力。”到6月7日,黄新吾再次上书蒋介石:
关于挖掘黄河堤以歼日寇一层,业于一日呈奉一函,不知均座有阅及否?兹因军事紧张,特为再陈之:查黑岗口地方,如尚为我方所掌握,即由该处掘堤,则溃决之水可冲之睢、杞、柘城、涡阳、蚌埠而入洪泽湖。是水经过之处,即敌人主力所在之地,其受创必无疑义……虽此种办法不免有若干县罹于水灾,然为整个国家着想,亦不能有所顾全。与其失陷后受敌宰割,不若用此非常手段而歼敌寇。”
到6月11日,陈诚将炮兵16团团长王若卿前一天写到建议也转交蒋介石,主要内容为:
(一)顷闻我军决兰封口,引黄河淹日寇,其计诚佳。但水经黄河故道,鲁西、苏北受害最烈,豫东仅占一部,于豫省关系较小。
(二)查黑岗口水位较开封高出三十丈,堤身两侧皆水,历来称为险工。如在该处决口,其大流直趋开封,经朱仙镇、尉县直贯汴周公路,横断淮、周、漯河公路,于军事价值关系最巨。且该口近处不能取土,清季堤崩常三年不治,其工程之难可以想见。
(三)开封为河南政治中心,首应破坏,免致资敌。
(四)豫省名人及河务人员财产多在开封,故讳言决黑岗口,请均座毅然决然主持开决黑岗口以利军事,国计为重,不敢不言。”
陈诚在转达时还附言;“所呈各节确有见地,可否施行,敬乞裁夺。”
以上建议目前保存在第二历史档案管,可能只是当年建议的一部分。不过从这些建议来看,当时“以水代兵”已成为许多军政人员的重要主张,这种思想与抗战早期“焦土抗战”“坚壁清野”论有重大关系。此外,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的晏勋甫后来回忆到:“在日军逐渐逼近开封、郑州时,他想起了在武汉行营时拟定的两个腹案:必要时,将郑州完全付之一炬,使敌人到郑后无可利用;挖掘黄河堤。这两个方案最后选择了掘堤方案是因为其有“两利”:可以将敌人隔绝在豫东;掘堤后,郑州可以保全。”他和副参谋长商量后向驻武汉的侍从室主任林蔚作了报告。一小时后,林蔚就回复说蒋介石已经同意了。接着,司令长官部又“以电报建议方式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回电批准了这个计划。
花园口掘堤
陈果夫最初的提议确实打动了蒋介石的心,使其产生了“随时可以决水反攻”的思想。不过蒋介石没有立马行动的原因可能是5月的战局不太明朗,加之决口后果太大,所以一时没有下定决心。等到月底国军彻底溃败之时,蒋介石才发现朱口、刘庄、铜瓦厢等原计划适合决口的地点已经落入敌手,决口的时机相继丢失。一直拖到开封、郑州危在旦夕时,6月1日国民政府决定完全放弃豫东地区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蒋介石最后拍板,仓促命令在开封-郑州之间决水阻敌西进,并要求第一战区长官部研究贯彻,由二十集团军商震所部执行。
程潜、晏勋甫接到命令后立即与当时还未撤往后方的陈儒珍、朱镛(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务处长)到郑州商讨有关事宜,“议定在中牟赵口决堤”。****上午6点,二十集团军所部53师一团前往赵口开始挖掘黄河大堤,上级要求其在当天午夜前完工放水。不过该部没有按时完成任务,5日12点商震接到了蒋介石的电话,要求“严厉督促施行”。商震就与参谋长一同前往赵口视察,还命令工兵营长蒋桂楷携带大量黄色炸药与地雷,准备破坏河堤。赶到赵口后,商震发现53师一团“昼夜未得休息,官兵极度疲劳,又加派三十九军一团协助之,并悬赏两千元,期于当夜完成。”当晚20点,他们使用黄色炸药炸开堤内斜面石基,开始放水,可是水才流了几米决口处两端就出现垮塌,反而又决口处堵住了,第一次决口以失败告终,蒋介石、商震了解情况后“均甚焦灼,仍令各部加紧工作”。
到6月6日,39军军长刘和鼎自知第一次决口已经失败,于是决定在第一次失败处向东30米重新“作第二次之决口”,53军一团仍然留守原决口处进行修理。傍晚时分,经过新八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商震接受了在新八师防区(中牟杨桥至郑州铁桥)另掘一口的建议。蒋在珍和参谋熊元煜研究后认为:
“以地形而论,马渡口、花园口两地均可。不过马渡口与赵口相距不远,敌易接近。为获时间之充裕,以花园口为宜。”于是“当即决定在花园口决堤”。
6月7日开始,赵口、花园口两地掘堤工作同时展开。不过赵口的第二次决堤工作在晚上19点完成后又出了问题,这次是因为黄河主河道北移,决口处反而出现新的沙洲而被堵塞,第二次决口再次失败。花园口方面新八师花了一个晚上确定决口位置,到黎明时分“选定于关帝庙西决堤”并且命令部队开始掘堤,蒋在珍和副市长朱振民在8日早餐后也前往现场监督施工。蒋介石与商震“闻赵口第第二道之决口与坑道作业均告失败,且开封已不守,敌军即将循平汉而西异常焦灼,日必四次询问决口情形。”由于赵口决堤失败,所以花园口成为了最后的选择。6月8日,新八师“第一团守花园口以东河防,并掩护决堤三两团,最高当局不时由武汉来电询问决堤进度”。当天11时许,魏汝霖代表商震慰问新八师官兵,当众宣布;“如于本夜十二时前放水,总司令奖法币两千元,如于明日午前六时放水,则奖一千元”。“根据赵口决口屡次塌陷之经验,遂将决口上口幅员加宽至三十米。如是则斜面徐缓,放水时不至颓塌阻塞,掘土时复作梯次之除土,同时可容纳多数人作工。”
在新八师第三团全体官兵、工兵连与数十民兵两昼夜的努力下,6月9日上午9点,花园口放水成功。商震以新八师“官兵劳苦功高,能于短期内完成任务,当奖国币两千元。”到6月10日,新八师仍然留下步兵一营继续扩大花园口决口宽度,确保黄河完全改道。
花园口决堤放水已经成功,然而一场天大的谎言却正在酝酿。已经转移至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在9日发给蒋介石一份电报:
顷据郑州商总部电话报称:黄河决口工作于齐(八日)夜在花园口以西施行,至今晨九时工竣,决口宽约四公尺,截止佳(九日)二十时,掘口处被水冲开已达四十尺,水深丈余,浪高三丈,京水镇一带已成泽国,预料明晨水势可达陇海线等语。此间已拟定宣传电文,大意为:敌占据开封后,继续西犯,连日在中牟附近血战。因我军誓死抵抗,且阵地坚固,敌终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将黄河南岸大堤决口,以图冲毁我阵地,淹死我大军。如泛滥确已成功,当即披露,并呈鉴核。”
6月11日,蒋介石复电程潜同意了9日的来电,批示:“须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从详察泛滥景况,依为第一线障碍,并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第一线各部须与民众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注入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当天中央社就发出专电:“敌军于九日猛攻中牟我军阵地时,因我左翼依据黄河坚决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垣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甚形严重。”第二天,也就是12日,中央社又发电称:“敌机三十余架,十二日晨飞南岸赵口一带大肆轰炸,共投弹数十枚,炸毁村庄数座,死伤难民无数,更在黄河决口处扩大轰炸,致水势猛涨,无法挽救。”至此,黄河决口事件传遍世界。
悲惨后续
花园口决堤后,没想到第二天正好赶上黄河水暴涨,不仅让花园口决口快速扩大,连之前两次决口失败的赵口决口处也被冲开(后来又堵住了)。赵口处奔腾而出的洪水与之前从花园口流出的洪水在中牟白沙一带汇合,然后又分为数股,分别沿贾鲁河、颖河和涡河南下涌入安徽,在皖北相继注入淮河,随即在皖北、苏北一带泛滥,此后长达9年的时间里造成了一个面积数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由于国民政府在决口前并没有及时通知周围群众,在决口处附近的中牟、扶沟等地洪水在半夜杀到,当地民众“觉黄河水有如从天而降”“甚至有全村随水漂流者”,比较幸运逃脱一劫的群众则四散而逃、颠沛流离。后来的描述如此写到:
泛区民众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一泻千里,席卷而下,人畜无由逃避,尽逐波臣,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凡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九死一生。艰辛备历,不为弱鬼,尽成流民……
非常遗憾,由于长时间战乱干扰,花园口溃口处直到1947年才最终被堵住。在长达九年的泛滥时间里,由于黄河含沙量大河水缓急没有规律可循,造成了黄泛区洪水“迁徙无定、东滚西移”的惨烈后果,洪水除少部分经由运河注入长江外,大多停滞在苏北湖区。据统计有四十四个县市惨遭溃水冲击,范围包括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据80年代统计,受灾人口约有五百万左右、直接被淹死及因灾饿死、病死、非正常死亡者约为40-50万人。
那么在付出了如此惨烈的代价后,国民政府阻敌的目的实现了吗?黄河决口确实打乱了日军希望进占郑州、西取洛阳、南下武汉的战略,让日军改为由长江两侧包抄武汉,拖延了武汉的失守时间,在军事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有人认为不决口就等于“中华民族灭亡”,这个观点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国民政府当时早就做好放弃郑州、洛阳的准备了,就算是黄河不决口也只是让这两座城市早几年失守,关中实力强大的胡宗南照样能过凭借函谷关、潼关天险拱卫西安,情势远没有到“亡国灭种”的地步。
用大片国土的浩劫、几十万人民的生命为代价,勉强拖延了日军的脚步,这笔买卖实在是得不偿失。从后来蒋介石对这个事件的反映来看,他也是很清楚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愧对中原百姓的,无怪乎蒋介石和继任者对此总是讳莫如深。整整10年后,1948年11月,在黄泛区爆发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获得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支持,国民党却在这里一败涂地,不知道该不该说“天道好轮回”呢?
参考资料
《黄河决口经过》
《揭开1938年黄河决口的内幕》
|黄河花园口悲歌
世界大战 中国近代史 商震 抗日战争 狮子 花园口决堤事件 蒋介石 黄河 黄河花园口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