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了凡弘法学会编辑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太上老君说:‘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们自己所感召来的。’

【分析】太上,此指周朝圣人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太上是对至尊的称呼,这种以称赞上天来树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们,要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这是在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因,必得祸福的果,是取‘有感必应,随感随应’之意,来彰显天道善于回应的道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全篇的总纲领,是太上老君垂训的大要。讲到圣贤的存心,不是为了祈福避祸才断恶修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凡是积善必定福荫子孙,积恶必定祸延子孙,这本来就不会有所差错。自召就是自己招来,自作自受。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净的,如同虚空一般,哪有善恶之别!只因念头刚动,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坏事就是恶。最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日积月累,就有善人和恶人的区别。而招祸或得福都是取决于起心动念之时,所以太上一开始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动念时,要加紧提醒自己保持警觉,若有丝毫差错,果报就会天差地别。

【故事】宋朝的赵康靖,备置瓶子和豆粒两种东西,每当起了一个善念,就投一粒白豆入瓶内;若是起了一个恶念,就投一粒黑豆入瓶内。刚开始投入瓶内的黑豆非常多,后来渐渐减少,最后连善恶两种念头都没有了,瓶与豆也就弃而不用。这是因为心地已经清净而光洁明澈。

【嘉言】‘行善就像春天时田园里的草一样,虽然没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长,但它却每天增加;作恶有如磨刀用的石块,虽然不能明显发觉它在减损,但实际上每日都慢慢短少。’祸福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人们的心地。’佛经上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善与恶的报应,就像是影子紧跟著形体一样,永远都不会分离。

【分析】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报应是就天理而言。形体端正,影子就会端正;形体歪斜,影子也会歪斜,总是不会有丝毫的偏差。种善因得乐果、造恶因得苦果,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无奈愚痴的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恶。因为他看到现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运坎坷,而有些为恶的人却能享有高寿。看到现世所受的种种果报都不一样,于是就会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因果之理不足以采信’。要知道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结的案子;世上纯善或纯恶的人少,时而为善、时而为恶的最为普遍。念头会转变,报应也会随之斟酌。有的报在自己身上,有的报在子孙;有的报在现世,有的报在来世。报应的大小快慢,虽然经常会有变化迁移,但丝毫都不会产生错误。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不要只是谈论目前,应该观察究竟,善恶果报哪里不是如影随形呢?

【故事】清朝时崇明岛有一位黄永爵,曾有相士断定他一生无子,而且寿命只有六十岁。后来有一条南洋的船,在海上遇到风难正要翻覆时,黄永爵急忙拿出十两银子,买渔船前往搭救,总共救活十三条人命。后来他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惊讶地说:‘你现在满脸阴骘纹,一定是累积了很大的功德,不但会有儿子,而且儿子还会考上状元,你自己也能获享高寿。’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振凤,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状元;自己则活到九十几岁,得到了善终。天道之可靠就是如此,人们为何不肯去恶从善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解释】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间过恶的神明,依照人们所犯的轻重,来削减他们的寿命。

【分析】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诸司;地有五岳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爷、土地神;又有举意司,专门主管人们起心动念的善恶,这些都是司过之神。天心是仁慈博爱的,希望世人在独知之处能够生起行善去恶之念,因此才会有司过之神在暗中检察人们的过失,衡量轻重以作为减除寿命的依据。所以说:‘人间的私语,上天听起来像响雷;暗室中所做的亏心事,在神明眼中就像闪电一样明亮。’《诗经》提到:上帝一直都对著你,天天在鉴察著。有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诸神就在面前仔细倾听著。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在我们心中独知处,自然有鬼神监视,比公开宣布众多罪状时更严格,这就是须达到天人合一的道理。《华严经》说:人出生后就有两位天人跟随,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这两位天人经常见到人,人却看不到天人。这两位就是主管善恶的二部童子,人们每天廿四小时之中,凡是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们跟随在身边,不可以让恶念持续不断。若是偶然生起了恶念,也要立刻警觉,予以灭除。所以克己必须先从较难克制之处开始,一直穷究到念头的生灭处;如果能够这样子去用功,那么我们的业障瞬间就能清净湛然,如同虚空一般。能够这样,那么吉凶祸福、寿命长短的与夺之权,就可以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况是司过之神的夺算呢!

【故事】宋朝光孝安禅师,在禅定中看见两位僧人在谈话,起初有天神在旁护持,倾听很久以后就散去了;不久,竟有恶鬼唾骂他们,而且扫除他们的足迹。这是因为两位僧人最初是在谈论佛法,接著却谈论俗事,最后竟论起财利供养。谈论世间俗事,尚且被鬼神讨厌、责怪,更何况今人的身口意三业,有还不止如此的呢!他们受到鬼神的责备,又会是怎样呢?想起来真是令人畏惧!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释】寿算被减除之后,就会变得贫穷家破,经常遭遇忧愁灾难。

【分析】从此句到算尽则死,都是实际说明减除寿算之事。因为不善之人那种欺骗掩饰的行为被神明察见,以至于减除寿算,所以贫穷家破、忧愁灾难相继到来。福善祸淫是天地造化的定理,人们若想趋吉避凶,必定要改过迁善;其中最重要的,应当先调治本心,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可以让它放逸,堕入邪恶的业网。应当互相劝诫,心口相互诲勉。从一日一时到一刻一念,乃至一刹那,都要保持简默,自我克制心念、谨慎言语、调治身行。久久不令间断,自然不因外境而影响心境,心地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欲念,这样全体都是善的,怎会到减除寿算而贫困家破的地步呢?

【故事】奉符县令钱若愚,为人奸险固执,年轻时就补了官职,但所到任之处大都不能完成任期;晚年生活更为窘困,儿女相继死亡,衣食因而不继,于是向神明祈求。后来梦到神明告诉他说:‘你因为做了太多恶业,寿命已经被夺尽了,你还要以贫穷家破为苦,而来求我吗?’

人皆恶之。

【解释】人人都厌恶他。

【分析】道教《玉枢经》说:‘人若不修善业,上天必定斩他的神、摄他的魄,使他颠倒错乱,被人厌恶、嫌弃、迫害。’现在怨恨别人欺负我的人,哪知这是上天已经夺除他的审察能力,使他在世上处处都不如意。如今有幸明了事实,就应洗心革面,改恶向善。天心是仁慈宽厚的,不会诛灭已经悔过的人。从前的过失是可以弥补的,往后的善行是可以谋求的。不论是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只要能改过迁善,成功则是一样的,千万不可以自暴自弃。造作恶事的人为何会令大家讨厌呢?这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为人性本善,良知是人人本具的。盼望大家都能够推此一念,努力行善,就像是怕落于人后似的;见到不善,就像以手探入热汤一样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励,修到纯善无恶的境界。如果只是一味地讨厌别人的过恶,却不去除自己的过恶,这样怎能不遭受他人的厌恶呢?

【故事】宋朝的秦桧,平生欺君误国、残害忠良,百世以来,世人莫不厌恶他的奸诈;而岳飞则是精忠报国之人,后世无不景仰他的风范。杭州西湖边的岳王祠前,有铁铸的秦桧和其妻王氏的像,跪在桌前,旁边还挂著木制的手掌。远近前来参拜的人,都钦佩地跪拜岳王,却会拿起木掌批打秦桧夫妇的铁像。

刑祸随之。

【解释】刑罚和灾祸都随之而来。

【分析】《华严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处在五浊恶世之中,不肯修十善,专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不孝父母、不敬三宝,更是互相忿恨争斗、毁谤污辱、任情起见、非法谋求。由这些因缘感召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灾,受种种恶报。’从此来说,一切恶报都是自己所招,并非他人所作。如果有人实际修习诸善却得到了恶报,绝对没有这种道理。

【故事】汉朝的梁统,乞请朝廷加重刑罚,朝廷不允许。后来梦到神明对他说:‘虽然朝廷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阴府已经记录了你的罪过。你现在想以刑罚来残害世人,子孙怎能免除刑罚之灾呢?获罪于天,祈祷也是无济于事。’后来梁统的儿子都死于非命,到了梁冀,罪恶积得更深,因而导致灭族的惨境。

吉庆避之。

【解释】吉祥与喜庆都避开他。

【分析】天道是不会偏私的,惟有善良的人才会获得眷顾。人们若能去恶从善,恭慎自己、顺应天理,心地自然会与天道契合,行为和福报会遇。如果与此相反,在阳世一定难逃刑罚,在阴间则会招致鬼神伏诛。寿算减除后,吉庆必然远离,凶险则会到来,这是免除不了的。

【故事】从前有一位读书人王生,天性奸诈邪恶,所做之事都违背天理。当他参加秋试时,因文章非常好,房师想推荐他名列前茅。等到填榜时,试卷忽然不见,填榜完毕后,才从房师袖中掉出来。房师大悔,暗中和王生见面,答应以其他方法补偿。不久房师转调吏部,王生因捐纳财货而进入大学。到了再度赴考,房师正好在考选司任职,看到王生大为欢喜,就暗中交代挑选一个好缺,借著帝王为宣示恩德所颁布的条例来拣选他。但当选期到时,房师却因父丧而离职。过了三年,房师守孝完毕,再度被朝廷起用,仍在选司任职。王生也以资深学员身分应选。房师特别为他拣选一个官职,万金薪俸指日可待。经过没几天,王生却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房师很怜悯王生的命运坎坷,就推荐他到巡抚家当家教,三年可望领得千金。但还不到一个月,巡抚竟因旧案爆发而革职。王生一生屡有奇遇,却都成了画饼,内心愤愤不平而生病,躺在床上三年。有一天,他突然觉悟地说:‘这都是我积恶所造成的呀!’后来病情逐渐痊愈,因此终生行善。

恶星灾之。

【解释】恶煞凶星也会降灾给他。

【分析】恶星是掌管人间灾难的神。人生在世,每一天每一个节气,都归星光主管。造恶者心中常昏暗,身上黑气上冲,以恶招恶,所以恶煞凶星降临,自然招致灾祸。善人本性光明,恶气就会退散,恶煞凶星避之不及,怎会降祸于他?恶是人们所自造的,凶星才会降下灾祸。并非是凶星主动降灾,而是人们自己招灾;并不是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由此可知,人怎么可以不心存畏惧来修持、省察,以挽回天心呢?

【故事】山东莒城的马长史,仗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放纵横行,无恶不作。有一天,有一颗星掉落在他家,变成了一块石头。从此以后官司、牢狱、口舌是非、疾病等事不断发生。过了一年多,马长史就死了,家人也全都离散,马家的房子从此空荡荡的没人居住。而这颗大石头的周围数尺都呈现微微的紫色,而且还有像字一般的纹形,到今天还存在呢!

算尽则死。

【解释】寿算减完之后就会死去。

【分析】这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诫世人的话。众生的恶习难以拔除,常会做一些不善之事,茫茫的业识就像膏火相煎。自身的福报一天天地减除,最后被夺除寿算而亡。死后还有未完的业债,神识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苦无穷。人身容易失去,定业哪能逃掉!希望诸位贤哲志士,一定要深信不疑,趁著现在一息尚存,还可忏除弥天罪业;如仍因循度日,百年光阴瞬间过去,死期一到,身上的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时候,懊悔也无济于事。

【故事】《四十二章经》之中,佛陀问弟子说:‘人命是在多久之间呢?’有一位弟子回答说:‘在数日之间。’佛陀说:‘你并不知“道”!’佛陀再问另外一位弟子,弟子回答:‘在饭食之间。’佛陀说:‘你也不知“道”呀!’而后又再问一位弟子,弟子回答说:‘在呼吸之间。’佛说:‘很好!你知“道”了!’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解释】还有三台星、北斗星的神君,经常都会在人们的头上,记录人们所犯的罪恶,而依照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他的寿命。

【分析】人的寿命,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们的寿夭,北斗星君掌管人们的生死大事。又《业报因缘经》说:‘七星之气常聚结成一星在人头上,离头顶三寸。人若行善,头上现出光明;若为恶,光就暗淡。大善的人,光更明亮;大恶的人,光会消失。一般人看不到,而鬼神却看得到。’

【故事】唐朝的娄师德,在高宗时期功勋很大,极受宠信。有一天早上起床后,忽然看见星官对他说:‘你曾经误杀了两条人命,这个罪过会减寿十二年,你的星光就要消失了。’当天,娄师德随即神识昏沉,就告诉他人:‘我一生行事谨慎,只因误杀两条命,现在就得提早十二年死亡。’过了没多久,果然就去世了。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解释】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当到了庚申日,就会上升到天堂去,奏报人们的罪过。

【分析】人们的心念若稍微动了一下,就会有神明鉴察著。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头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花,头发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踬,住在人的胃肠,令人好食善忘,喜欢作恶。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令人好色喜杀,使肢体脏腑搅扰不安。三尸神希望人快点死亡,祂们才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所以在庚申日趁人们熟睡时,与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天庭,诉说人的罪过。人们身口意所发出的音声,在所有鬼神之中,三尸神听得最清楚。现在人不知检点身心,克制自己,清心寡欲,只想依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作为断绝三尸神上天庭告状的路,这只是自我欺骗而已。念头思虑若是端正,鬼神遇到自然退避,三尸神又有何惧?因此,宋朝程子的〈霄诗〉说:‘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释】到了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灶神也是一样的。

【分析】人们家中的动静居处,都有鬼神在鉴察著。灶神又叫做‘司命’,负责掌管一家人命运的好坏,对于人从早到晚所犯的罪恶,一点一滴都观察得很清楚;到了月底就奏报阴阳二景,记录在黑簿上。世间人做事情,只知道逞一时之快,哪里会顾及家里有无灶神在记录罪过。

【故事】淮郡有一个读书人,酒醉后调戏家中一个婢女;这一个婢女颇知羞耻,极力抗拒才得脱逃。当时正是阴历月底,读书人睡到四更,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说:‘刚才见到一位星神,身穿黑色官服,骑著马快速奔跑,随身带著记事簿,向我比划后就离去,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只觉得祂神威赫赫,我不知不觉就惊醒过来。’读书人听了,全身毛骨悚然,但也不敢明说,只是回答:‘这一定是灶神没有错。’后来就将婢女许配给他人,才向妻子说:‘你从前梦到灶神对你有所指示,是因为我曾经调戏这个婢女,她奋力抗拒才免于侮辱,没想到夜里就有这种警示。想来这件事虽未做成,心中已经有欺人之念,所以才被灶神记录下来。以前不敢说明,是怕你产生怀疑而为难婢女;如今明说,一来表彰这位婢女的节操,二来是发露我的过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解释】凡是人们犯了罪过,较大的就被夺除寿命十二年,较小的就被减去一百天。一纪是十二年,一算是一百天。

【分析】这一节是总结以上的文义,说明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处处都遍布著鬼神,所以大小过失都没有机会逃得了鉴察。因此夺纪或夺算,确实丝毫都不会有差错。凡是投胎受生,寿命的增减,天上都有记录。太上命令诸神考察善恶,三天一小报,十天一大奏,百日作一次结算。若是修善立功,便可延长寿命;万一造了罪业,立刻减少或夺除。’罪过有大有小,而夺纪夺算也会有所差别。太上不怕辛劳,苦口婆心地一再说明,意在阐明尚未见到或不显明的道理,无非教人在独处之时要谨慎而已。

【故事】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又喜欢布施,三十五岁那一年忽然病得很危急。他说曾经到阴间,遇到几位老友呼叫他说:‘恩公!你怎么会到这里来?’他们一起拜问一位冥吏。冥吏说:‘此人本来应该遭受饥寒,因为喜欢布施,所以能白手起家;而他的寿命本可活到五十九岁,但因平生不烧香,又晚睡晚起,现在福寿已经削尽。’这几个人说:‘这两件都是小过,怎么会受到这种严厉的处罚呢?’冥吏说:‘不烧香就没有敬重天地的心,晚睡晚起就有淫欲过多的现象,怎可说是小过!’大家惊吓得回头看著符仲信说:‘厚德像符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此事而削减寿命,人怎能放纵自己呢?’不久,符仲信就死了。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解释】这些过恶,大大小小有几百种,想求长生者必须先避免。

【分析】所谓的‘数百事’,就是从‘非义而动’到‘死亦及之’。前面说的夺寿,是在教人知道有所警戒;现在又说长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先须避者,并不是说其他人就可以不必回避,而是说想求长生的人,更应当谨慎戒除,虽然只是一点点世俗毛病,也是不可以犯。学道的人以积德为根本,在儒家要做到四端百行,佛家要做到六度万行,道家要做满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积善避恶的说法。然而,想要积善改过,须先体会至高的妙道;若想体会至高无上妙道,就要深明本心,因为心是道的本体,而道则是心的作用。人们若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然现前,无为之用自然成就,不须假藉任何功夫,就能够顿超彼岸。这些如果不是修到心镜朗然、神珠廓彻的功夫,怎能使诸想顿息、心源自在、决定无生呢?所以明心体道的修行人,不会让身体牵累本性,不会因外在境界而乱了自己的真心,能够在随机应物之中,体现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无上至真的妙道。但是,现在祈求长生的人,只是一味地恃著藏精伏气、炼药烧丹的方法,便说真仙可期,他们根本不知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行径。

【故事】有一位杨正见的女仙人,再不久就可登上仙籍。但上帝却责怪她年少时,当父母串钱要缴税时,她不应从中挑选二文圆好的钱私自藏匿,这就叫隐藏官物,所以贬其续留人间一年。紫虚元君与茅君同在清虚宫校勘天下真仙的得失,顿时剔除了四十七人。后来重新上榜的只有两人。这是因为他们还怀有淫欲之心,来修持上真的事,不能说没有过失。私藏钱的过失还算小,诸仙人所行的功过又可以相互抵销,尚被严厉谴责,何况是任意去做而不知避过呢?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须退避不为。

【分析】从这一节到‘当立三百善’,是实在地说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体力行,就可立刻得到福报。道就像是大路,顺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荡、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违人心,行于逆乱、艰险之途的,就是‘非道’。这两句,一个属于教人迁善,另一个属于教人改过,但两者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进‘是道’,最后统归到一个善字而已。这两个‘则’字要加紧著力,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即时决定;此处就要下定斩钉截铁的魄力,不能有丝毫的迟延、犹豫,如果在这转念之间,不小心就会堕入魔关。所以须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才能体悟其中的真义。

【故事】后汉的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掘到了金子,管宁看都不看一眼,而华歆却把它拿起来丢掉。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公孙度非常礼遇他,想要请他当官,但他并没有答应,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来追随。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他的田地,管宁就把牛牵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惭愧,并且向他致谢。后来他居住的地方逐渐有人聚居,而变得较为广阔,于是他就教他们读诗书,讲述祭拜的礼仪,使他们明礼节、知谦逊。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一律都不接见。后来风气遍及辽东,人们都受到了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是谈论道德的事,绝不涉及世事,公孙度很称赞他的贤德。他居住在辽东卅七年,后因朝廷召命而乘船过海返京,途中海风大作,波涛汹涌,船上的人都呼天忏罪。管宁说:‘我曾经有一天早上起床后没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过失一定是在这个地方。’同行的船只都沉没了,只有管宁所乘的船只安然渡过。归返京师之后,朝廷颁授给他大中大夫之职,但他并没有接受;华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让给他,他也恳辞。他去世时是八十四岁,生前所坐的木榻,与膝盖接触处都已磨穿,因为他五十年来未曾张开腿来坐。遇到亲戚或邻居穷困,家中的米不够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每遇人子,就和他们说孝道;遇到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们讲悌道;对于为人臣子的,则和他们谈论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语柔顺,能藉著事来劝导人,有惭愧心的人无不受其感化。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解释】不走邪恶之途,不在暗处欺人。

【分析】不履邪径,是从心源上打点得堂堂正正,虽然只是一丝毫的邪路,所关甚小,但到此处也会断然不走,那大处就可了解。不欺暗室,是从心源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在屋内最深暗、只有自己知道之处,其环节最隐密,这时也是断然不肯茍且,那么明显处就可推知。能够如此,然后积功累德,种种善事,就可以一以贯之。

【故事】何澄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一个姓孙的人病了很久一直都没有痊愈,延请何澄看诊了好几次。孙妻偷偷地对何澄说:‘我的丈夫已经病了很久,财物都典当完了,愿以身抵偿医药费。’何澄严正地说:‘孙夫人为何说这种话呢?请安心勿忧,我一定尽力医治。如果我趁此玷污了你,不但使我永远成为小人,夫人也会因此失去大节;纵然避得了旁人的责备,上天的谴责却是逃避不了。’何澄后来梦中到了一个官署,天神说:‘你行医有功,而且不趁艰难危急时淫乱人妻,上帝要赐你一个官职,和五万贯钱。’不久东宫太子生了病,到处寻求医生,找到了何澄;何澄仅仅开了一帖药,太子的病就好了。皇帝因此敕封他为官,并且赏银五万贯,完全都和梦中一样。

积德累功。

【解释】积聚德业,累进功绩。

【分析】德业不积就不会崇高,功绩不累就不会增大。如果能够忧虑得像农夫盼望岁收,急切得像商人努力经营,天天积德,日日累功,想要修成神仙,很快就可以达成。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条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就可以成功;修成地仙要行三百条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一年就可以成功!就怕不肯发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滞。所以发了善愿就要具有真信、勇猛、精进、坚永之心,不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能因为安于逸乐而不愿奋发,不应该被私欲牵绊而犹豫,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可因为善小而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不应该为了矜惜名节而不救。必须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间断、不鲁莽、不图报、不务名。凡是遇到任何善事,都要欢喜从事、委曲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故事】宋朝的镇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来从不间断。有人向他请教,葛繁说:‘我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而后指著座位间的踏板说:‘如果这个踏板放得不正,就会妨碍人,我就将它摆正;别人口渴,就请他喝水。这些都是利人之事,从卿相到乞丐都做得到,只有持之以恒地做,才会得到利益。’

慈心于物。

【解释】要将慈悲心扩及万物。

【分析】慈是万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两种意义:一是救济贫穷,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杀生,释放生灵。《大藏经》说:‘人若不杀生,爱护动物生命,放生施食,会得到长寿果报。’现在一般孩子玩耍嬉戏,凡是蝇蝶虫蚁鸟雀之类,都应该切实禁止,不要去伤害。这不止伤害到生灵,而且让孩子心中的杀机炽盛,长大后就不懂得仁恕之道。至于奴仆浇泼热水,以及烧柴、扫地时,水蛭蚂蚁之类经常被伤害到,也是应该戒除的。凡是见到一切众生投身死地时,例如飞蛾扑火、虫子堕网、鸟雀被伤、蝼蚁被践踏、鱼虾细鳞之类被网捉等,都应该方便救护,保全它们的性命,这些都是福大寿长的人所常做的善事。

【故事】明朝的沈万三,看见有人提著几百只青蛙准备宰杀,他就全部买下来放进池塘里。有一天他经过池塘旁边,看见一群青蛙围绕著一个瓦盆,沈万三就将它带回家当作盥洗用具。有一次偶然在洗手时,将一只戒指掉在里面,隔天早上发觉之后要去拿取,竟然发现满盆子都是戒指。沈万三非常惊异,就用金银来作试验,也现出了满盆的金银,才知道原来这是聚宝盆,从此以后富可敌国。

忠孝。

【解释】对君长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

【分析】臣尽忠、子尽孝,乃是天理的常规,人伦的根本。假使做臣属的人不忠,那么君长又怎能寄望于臣属呢?做子女的人不孝,那么父母又怎能期望于子女呢?这样连畜生都不如,怎么可以称之为人呢?虽然人类想要登入仙籍,必须经过多年努力,但是至忠至孝者,今日死亡,明日就可以往生天界。一般人只知道忠孝是臣子所应遵守的大节,哪知更是超升天界的根本呢?所谓忠,就是尽心不欺。凡是人伦所在,就像晚辈奉事长辈,平辈之间交朋友,处事接物,都应当遵循。而这是专属于做臣子或部属的,其原因是父母兄弟之间,都有亲情关系,人人都知道须加爱敬;而君臣间则是义理的结合,人们很容易随便。所以在此说到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会在天地之间消失的。

【故事一】唐朝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收复了东西两京,功劳超过其他将领。代宗时宦官专权,郭子仪被闲置很久,部属也都离散了。这时吐蕃突然入侵,京城震惊,皇上直奔陕州避难。大将李光弼等人都因嫉恨宦官专权,而拥兵不愿前往救驾。唯独郭子仪招募二十名骑兵立即前往,并纠合诸将,敲击战鼓,张扬旗帜,在多处点火,使吐蕃产生怀疑,害怕得全都逃跑。后来,又伙同回纥数十万军入侵,所有将领大多不能及时赶回,郭子仪单枪匹马前往说服回纥,大破吐蕃。郭子仪身为大将,拥有强大兵力,程元振、鱼朝恩等人百般进谗言毁谤,皇上以诏书征召他,他无不即刻上路,因此所有的馋言和毁谤都行不通。后来官位当到中书令,共有二十四次的考验,被封为汾阳王,下有八子七婿,都非常显赫贵盛,无人能比。

【故事二】太和人杨黼辞别了母亲,前往四川拜访无际大师。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问他要到哪里去,杨黼回答说:‘我要去拜访无际大师。’老僧说:‘你不如去见佛。’杨黼问:‘佛在哪里呢?’老僧说:‘你只要回家,看到倒穿木屐、披某色衣的人就是。’杨黼于是回了家,深夜敲门;母亲很高兴地披著衣服,倒穿木屐,出户开门,就像僧人所描述的模样。杨黼大惊,因而觉悟,从此竭力孝敬母亲,并亲自注解《孝经》数万字;每当砚台快干时,水忽然又盈满了,大家都说这是孝心所感。

【故事三】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医为母亲治疗眼疾;他奉事母亲三十年,非常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每当遇到佳节或良辰美景,他一定扶著老母亲赴宴,和大家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了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伤心到吐血,并且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敬爱哥哥、姐姐,就跟敬爱母亲一样;对待外甥、侄子,好过自己的孩子。他所得到的薪俸,都分给了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后来崔沔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为贤明的宰相。像崔沔这种人实在是真正的孝子,母亲在世时能尽力使其欢心,母亲过世后又能完成她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有钱有势者,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却和陌生的路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双亲、岳父母,就如同对待普通客人一般。这些人看到崔沔的孝心,能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四】罗巩在做太学生的时候,经常为了前程而向神明祈祷,希望自己的仕途顺利、前程似锦。有一天晚上梦到神对他说:‘你已经得罪了冥王,最好赶快回家,别再问前程了!’罗巩还是不明白意思,就再向神叩问:‘我不明白您为何要我赶紧回家,别再问前程了呢?’神回答说:‘你的父母过世了很久,你却延误至今而不埋葬,这是大不孝的行为,冥王已经录下你的罪过,马上就要惩罚你了。’罗巩说:‘我有哥哥啊!他应该负责埋葬父母,冥王为何只怪罪于我呢?’神说:‘你哥哥不过是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而你是个读书人,明白圣贤的道理,所以冥王要责罚你。’说也奇怪,罗巩这一年就死了!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 荣誉证书上人名一般用什么字体|
  • 荣誉证书上人名一般用什么字体| | 荣誉证书上人名一般用什么字体| ...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 管径多少会虹吸|
  • 管径多少会虹吸| | 管径多少会虹吸| ...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 梨皮朱泥的特点是什么|
  • 梨皮朱泥的特点是什么| | 梨皮朱泥的特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