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鸭嘴龙科:格里芬龙
格里芬龙是一种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大型恐龙的一种,体长最多可达9米,和慈母龙有非常密切的情缘关系。格里芬龙属于植食性恐龙,最先发现于北美洲,最大的特点就是鼻部带有凸起。
格里芬龙和大部分鸭嘴龙类恐龙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带有非常明显的鼻部拱起,鼻拱能在眼睛的前方形成一个非常高的小山丘,几乎和背部的最高点相当。并且就在格里芬龙拱起的鼻子中心还带有硕大的鼻孔,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鹰钩鼻。格里芬龙的嘴巴前端呈现喙状,是没有牙齿的,但是深处则有非常整齐且密集的小牙,更便于啃咬和磨碎植物。
并且根据格里芬龙目前最完整的一批化石,能够看出它的皮肤化石上带有很明显的鳞片痕迹,每个部位不同鳞片种类也不同,比如脖子处的鳞片就是正多边形,而背部沿着身体中线的部分则带有大量的锥形鳞片或者正方形鳞片,而在身体两侧的部分则带有扇贝状的长达3.8厘米的鳞片,而且这批化石可以说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好的皮肤化石。
格里芬龙和大部分的鸭嘴龙科恐龙一样,都是彻头彻尾的素食主义者,看它们的牙齿和嘴部骨骼就能知道。据说它高高拱起的鼻骨很可能是用来进行斗争或争夺配偶权的武器,就像费尔干纳头龙厚实的头顶骨一样。格里芬龙主要是依靠粗壮的后肢进行行走,但是偶尔也会用到前肢,使用四足行走。
格里芬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13年于北美洲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发现的,当时正好位于雷德迪尔河附近,因此科学家认为格里芬龙也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河流边的。而第三批化石则是在美国的蒙大拿州发现的,年代比第一批更早,但是只有两个骨骼碎片。
白垩纪鸭嘴龙科
冠龙是一种鸭嘴龙科的植食性恐龙,诞生于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头顶处长有非常大且坚硬的头冠,就像是一个扇子长在头顶,而它的脑袋则是类似鸭子一样,因此它长有喙状的吻部,并且主要使用两足进行奔跑和行走。
冠龙又被称为鸡冠龙,这其实也是因为它的独特的外形而得名,它的头顶部长有一个类似鸡冠的头冠,头冠虽然外壳非常坚硬,但是大部分都是中空的,一般来说雄性冠龙的头冠更大一些,科学家认为可能主要是用来进行求偶的,就像是耀龙尾巴上的四根鲜艳的长羽毛一样。
冠龙的体型非常的庞大,不仅体长相当于现代的一辆公交车,差不多有10米左右,而且它的体重也可以达到5吨。冠龙的脑袋和鸭子非常相似,它的嘴巴是类似鸭子一样的喙状,前端是坚硬的薄片,没有牙齿,但是深处的牙龈却长有数百颗牙齿,因此非常适合啃食坚硬的植物。
冠龙和大部分鸭嘴龙科恐龙一样,都是前肢较短,而后肢较长且粗壮,平时行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使用后肢,而在进食的时候才会使用前肢扒住树干进行支撑。冠龙大多是使用前端的喙嘴将树叶扯断,之后再使用深处的牙齿进行打磨和咀嚼。据科学家对冠龙的皮肤化石研究发现,它的脸部带有皮囊,很可能会在危险时将皮囊鼓起发出类似青蛙的呱呱声,或者是在求偶的时候使用。
冠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12年发现的,于加拿大的红鹿河谷周围区域发掘出来,这次发掘出了非常完整的化石,并且除了骨骼之外,还有部分冠龙的皮肤化石,单单是头骨化石就有大约20多个,当然之后也继续在北美的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冠龙的其他化石。
|白垩纪鸭嘴龙科:格里芬龙
白垩纪鸭嘴龙科 白垩纪鸭嘴龙科:格里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