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写于一九一八年冬
鲁迅孔乙己赏析:
赏析一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初中课文中的传统名篇,不论什么版本都必选,这篇小说历年来常读常新,经久不衰,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流毒甚深,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精巧含蓄的布局
(一)第一人称的叙述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二)精心选择的背景
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人物活动的中心,活动在这里的人除了孔乙己外,还我“我”、掌柜的、短衣帮和长衫客等人,他们围绕在孔乙己周围,肆意对孔乙己进行哂笑怒骂。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看小说的具体描写: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三)顺叙中的插叙
小说并不是平铺直叙,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波澜,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引人入胜。小说主要采用顺叙手法,截取两个主要的片断,构成小说的主干,但插叙的内容却不可少,是小说的枝叶。插叙的内容主要有:孔乙己的生活,抄书,偷书,被丁举人打,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却是构成小说必不可少的细节。
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可悲可怜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可悲,又让人可怜。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经济地位的低下,让他无法真正成为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那有形的“曲尺柜台”所筑起的无形高墙是孔乙己永远无法逾越的,但实现这种跨越又是他所梦绕魂牵的,他无法脱下的那又脏又破的长衫,实际就是他内心渴求的物化。精神追求的错位无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剧,他追求了他不该追求或者说他追求了他永远追求不到的东西。他身材高大,却四体不勤;他识文断字,却难以谋生;他从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还清;他不理会我冷漠的面孔,认真地教“我”识字;他真诚地与小孩们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射出孔乙己内心的纯真与良善。及至他最后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个现钱”,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然而,他却又以好吃懒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穷酸来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人格的分裂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正是孔乙己的这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
(二)冷漠无情的掌柜
小说中的掌柜不仅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也是作者要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对长衫客是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则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则是凶狠无情;而对孔乙己,则是讥笑嘲骂,不屑一顾,只有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这些都充分说明,掌柜是一个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的人,正是他这种人,成为加害孔乙己的一个元凶。
(三)善良的小伙计
小说中那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看似无关大局,却蕴意极丰。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风貌;通过“小伙计”的见闻,看到孔乙己的遭遇,来深刻揭批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戕害;他有同情心,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作者设计“小伙计”这一角色,来深刻拷问中国社会的未来,在小伙计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的显露:如果中国社会不产生剧烈的变革,国人的思想不产生深刻的荡涤,未来的中国人还将继续麻木,继续冷漠,继续沉重!
(四)可恶可恨的丁举人
小说中的丁举人并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来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具有深刻意义。孔乙己和丁举人,在没有中举之前,他们都是穷读书人,但一个中了举,一个终生不中,境遇便绝色不同,而且是中举的丁举人残酷打折不中的孔乙己。这样一个情节设计,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
当然,分析丁举人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先来看原文描写: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⑺,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个情节描写,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因此,丁举人在小说虽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人物,有了他,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了。
(五)麻木不仁的短衣帮
小说中的“短衣帮”是穷人,但不是作者可怜的对象,而是帮凶的角色,他们与掌柜、丁举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们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却浑然不觉,反而成了害人者,可见其麻木不仁,这是小说要揭露的另一个主题。只有一个孔乙己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万万的短衣帮的麻木。
小说写短衣帮的麻木,主要是通过写他们的笑声来反映的。《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就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传神的描写
小说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活现了孔乙己的形象,下面具体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其传神之处。
一是外貌描写。小说写孔乙己的外貌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他刚出场时的外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段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二次描写孔乙己的外貌,是在他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都揭示的十分深刻。
二是语言神态描写。主要有六句话值得细细品味,第一句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第二句是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第三句是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于。”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第四句是“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第五句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第六句是“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三是动作描写。主要有“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两句,前者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后者则说明他已经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二)细节的雕琢
小说有多个细节让人非常深刻,如对他的脸色的多次刻画,他的那件长衫,还欠十九个钱等。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对孔乙己脸色的刻画,看小说是如何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
小说中有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脸色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三)精准的词句
鲁迅先生的小说用词非常精准、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而且许多词语达到传神的地步。下面以“偷”“摸”“爬”“窃”四个动词的运用来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
孔乙己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那就是好喝懒做,他穷愁潦倒竟至于偶尔偷盗度日。文中对于孔乙己偷鸡摸狗品性的揭示累计达9次之多,其中根据叙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肆无忌惮地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穷极无聊的顾客把孔乙己的酸心隐痛当作酒后茶余的闲谈笑料,寥寥几语,活画出他们的粗俗放肆,寡廉鲜耻。他们直言不讳地戳穿孔乙己的伤疤,胆大妄为地指控孔乙己的偷盗被打,众目睽睽之下,竟没有一点怜悯顾虑,真是泼辣得令人发指。再看一店之主的掌柜,他同样是对孔乙己百般奚落,极尽挖苦讥讽之能事。“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掌柜接二连三,连珠炮似地责问孔乙己的“偷窃”一事,其冷酷狠毒、幸灾乐祸的内心世界宛然可见。总之,无论是掌柜,还是酒店顾客,他们对孔乙己的讥哄虽然或多或少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但是说话的口吻,粗俗的态度无疑又暴露了他们丧尽天良的麻木和冷酷。
二是孔乙己迂腐麻木,以“窃”蒙“偷”,讳莫如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酒店看客大言不惭地宣说孔乙己的“偷盗”丑闻,可是迫于生计而无可奈何的孔乙己却卖弄文字,故作深奥,企图以半懂不懂的文言词句“窃书”来搪塞、抵赖。因为在他看来,“窃”字生僻玄奥,非短衣邦之流所能理解,如此改头换面自然可以掩人耳目,聊以**。其实,这改“偷”换“窃”的表演正暴露了他迂腐清高、麻木不仁的悲剧性格。我们不能不震惊:封建文化对他扫摧残毒害简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
三是作者平静、冷峻的叙说孔乙己的“偷窃”品性,“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不直说其“偷”,出语委婉,暗含同情,表明孔乙己并非天性糟劣,实是被“逼上梁山”才偶尔做出这“偷盗”之事来的,即便是点出“偷窃”,也不象短衣帮、掌柜之流那般刻薄露骨。“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盗的事,”直话曲说,冷静客观,满蓄哀愤怜悯之情,实则体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上述分析表明,言为心声,“偷”字声声,情态种种,正是这些风情各异的“偷”字活画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尤值一提的是,正因为孔乙己卑劣人格的恶性发展,才导致了他后来命运的非人异化。终末的结局是:“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断了腿,蜕变成四足爬行的“动物”,照理说,四肢着地应是“爬”字,可是作者偏偏着一“走”字,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其间蕴蓄着作者多么深广的忧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孔乙己毕竟也是人啊,可现实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他确确实实沦为了四足爬行的“动物”,似“走”实“爬”,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流露出来。更为撼人心魄的是,孔乙己嗜酒成癖,至死不改,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仍要“摸”钱喝酒。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结果,更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之所在。可见,“摸”字力透纸背,写尽人生苦况。
由此可见,“偷”、“摸”、“爬”、“窃”四字既精当微妙地写出了人物特定条件下的神情心态,又浑然有机地勾连一体,巧妙地提示了孔乙己命运每况愈下直至悄然离去的因果关系。这篇小说遣词炼字的精湛艺术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孔乙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历数十年而不衰。其精巧的结构布局,丰富的人物形象,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在此文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赏析二
89年前鲁迅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至今读来仍然是那么震撼人的心灵。它再次入选初中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下面就是我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部分(1-3):环境描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他活动的舞台。作品就是通过这个环境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他的命运的。
第一段:描写酒店格局和顾客。
为什么要写酒店格局?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态人情。为“我”的最后职务作铺垫。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顾客?通过顾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顾客分两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两极——贫富差别。
这些描写与刻画孔乙己有什么关系?孔乙己也是酒店的老顾客。而他与以上顾客都不一样,是个很特殊的顾客,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段:写“我”的身份与职务的变化。由伺候短衣帮到专管温酒。与前面相照应。
为什么要写这些?这同样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往酒里羼水是酒店欺骗穷顾客的一种手段。
写这些与刻画孔乙己有何关系?作品是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刻画孔乙己的。正“我”的特殊性才可能对孔乙己了解得很清楚。如何他伺候穿长衫的就不可能了。孔乙己是穷人,所以与孔乙己打交道,才会注意到孔乙己。
第三段:写“我” 心理活动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孔乙己与其他顾客不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也是设置的一个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对孔乙己的描写。
第二部分(4-8):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出场,到酒店喝酒。
第四段:写孔乙己的外貌和酒客对他的取笑。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一个“笑”字。
外貌描写:穿著——特殊,身材——懒,脸色——穷、不健康、挨打,语言——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名字——没有人关心,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得意——引出顾客的议论和嘲笑。
顾客取笑:从说伤疤到议偷窃。一方面表现顾客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孔乙己的迂腐、可怜与可笑。
第五段:插叙——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根源——好喝懒做——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交代了孔乙己的过去。虽偷窃,但从不拖欠。为后面埋下伏笔。
第六段:继续写顾客对孔乙己的取笑——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的心理变化:“不屑置辩”——还有股傲气;“颓唐不安”,“脸色”“死灰”——沉重的精神打击。
第七段:写孔乙己关心“我”读书、写字。表现孔乙己爱读书的性格。
第八段:写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们吃。表现起善良的一面。
第三部分(9-11):写孔乙己第二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被打折了腿。
第九段:过渡段——表现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角色,可怜而可悲,没有人关心他。
第十段:写老板想起孔乙己,因为他欠账。与前面相照应。
第十一段:写孔乙己再次来喝酒。再次写他的外貌、衣著、脸色、语言、动作,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听到他的熟悉声音,却看不到他的身影;断了腿,用手走路;“摸出四文大钱——艰难。孔乙己已经凄惨到极点了,生命垂危了。可是,他迎来的仍然是酒客的嘲笑。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酷!
第四部分(113):结局。
第十二段:写孔乙己一年多没有露面了。
第十三段:写孔乙己之死。大约——估计,因为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关心;的确——肯定,因为他以前“从不拖欠”,而现在一年多没有来还账,也没有来喝酒,除了死亡,不可能有其他原因。
一个读书人,一个“苦人“,一个弱者,他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多么令人辛酸!又多么令人深思啊!鲁迅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批判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赏析三
1.语段阅读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分析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1)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显示了孔乙己的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神情。
2.品味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尴尬处境特点。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贫困潦倒、饱受欺凌、好逸恶劳的形象。
3.“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窃”和“偷”是同义词,意思相同,只不过前是文言,后是白话。孔乙己为了面子,维持读书人的“清高”而狡辨,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强词夺理。
4.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所谈内容只要符合文意并言这成理即可)。
1.词句赏析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提示:“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质。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提示:“捞”戏谑的口吻。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以及被人取笑时的尴尬心理。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这个偏句对上文作了小结,正句“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概括介绍了孔乙己不在场的时间里人们的生活情况,上下文得以过渡衔接。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而已,别人的生涯反正是无聊,孔乙己来了,把他取笑一阵,仿佛觉得快活,骨子里还是无聊,孔乙己不来,没有取笑的对象,也过是个无聊罢了。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尽而意无穷。
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语,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自私。答案可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由发挥。提示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上述赏析是中小学教师的口吻。
我最后加几句话:毕竟这个小说写得好,传神,对角色的描绘形象而深刻,这才是他发扬光大的原因。
孔乙己 原文与赏析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绉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要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帐;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 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析】 据孙伏园讲,鲁迅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是《孔乙己》①。
确实,《孔乙己》是一篇具有惊人概括力的小说。作者在不到3000字的短小的篇幅中,从容不迫地叙述了孔乙己凄凉的一生,并通过这一形象,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旧式读书人的悲剧性,创造出一个生动具体的艺术世界。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鲁迅先生曾经说明过作品“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②、后来鲁迅又进一步解释“主要用意,是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③这就启示我们,应该从“一般社会”、“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与“苦人”几个方面去探寻作品的主要内涵。
很明显,在鲁迅眼中,孔乙己是一个苦人。从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材料来体会,这个苦人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孔乙己生活的困窘,穷愁潦倒。作品写他虽是读书人,却只能站着喝酒,而且酒资也大抵是“偷来的”,作品具体地描写说:“听人家背地里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孔乙己就是一个从读书人沦入无可解脱和自拔的生存困境中,又不得不为了维持生存而去“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苦人。“苦人”的另一含义,恐怕还在于孔乙己精神上的一种“苦痛”。孔乙己固然属于沦落的中国旧式的读书人,固然他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实在是受封建教育影响太深的一种偏见,但他毕竟是属于知识者,除了生存的需要之外,还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但他的现实生存的困境却与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产生尖锐矛盾。他只能在“知乎者也”的幻想中去寻求精神的寄托,而现实生存的需求又迫使他不得不为果腹以苟延残喘去“做些偷窃的事情”。一旦遭到人们的嘲骂时,又不得不以“君子固穷”和“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来为自己辩解,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这种矛盾折射到他的精神世界里,不能不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因此,他的痛苦应该是双重的,这就是,生存的需求不能满足和精神追求不能实现。
既然孔乙己是这样的一个“苦人”,那么,任何人对孔乙己的嘲笑,都会加深和激化他的痛苦,都只能是在孔乙己流血的心上再洒上一把盐。更何况,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嘲笑孔乙己,并以孔乙己的痛苦作为自己生活的调味品,津津 有味地咀嚼和欣赏,甚至制造新的痛苦,以别人的苦难而自乐,并非仅仅只是一个或几个人。在咸亨酒店,无论是是站着喝酒的短衣帮,或是坐着喝酒的长衫客,还有掌柜、小伙计甚至那些尚不懂事的孩童,都有着惊人的一致。作品中曾多次写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也就从咸亨酒店这个社会的窗口里来展示“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自然,孔乙己的迂腐和他的行为,的确使人感到可笑,但问题在于造成孔乙己的现实处境和行为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他本人,而在于那种造成孔乙己性格的封建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正是这些东西,扭曲了孔乙己的灵魂,铸就了他的性格,使他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和谋生手段。咸亨酒店里的人们,谁也没有也不会去加以深究,因此也就没有人真正地去以同情的眼光看待孔乙己,他原不过是对社会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体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当然,要说咸亨酒店的酒客们是有意地折磨孔乙己,那也有失公道。但也正是这种把摧残“苦人”灵魂作为自娱手段而不自觉、甚至反视为正常的社会环境和风习,才是可怕的、可憎的。咸亨酒店的酒客们以看客的身份欣赏的是一个被社会扭曲和毁灭的原本善良的人物。鲁迅既写了这些看客们所构成的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也表现了他对无聊看客们的愤慨。在《我之节烈观》中,他写道:“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度并欣赏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孔乙己》对酒客们的描绘,就深寓了这一思想。
《孔乙己》在艺术上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首先是艺术角度的选择。作品选择回忆的方式,以站柜台温酒的小伙计的所见为视角,以酒店为范围,创造环境,刻划人物,显示人超人的艺术表现力。一般来说,一个狭小固定环境,对于描绘表现时代背景和刻划人物的行动、语言并塑造出成功的人物,有着很大限制。然而正是在这种限制中,鲁迅表现了他超卓的艺术天赋。狭小的酒店固然不利于表现时代的风云变幻,《孔乙己》也并不以创造这样的背景为目的,而作为三教九流的汇聚之所,用来展示一个“凉薄”的社会环境,却又自有其方便之处。从刻划人物来讲,小酒店固然未给人物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也未能给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作者却是把人物放在这个酒店所象征的“凉薄”社会中,通过这个环境显示人物的内心,展示其性格及变化。这种处理,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乙己是作品中刻划得最成功的人物,作为一个完整生动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的展示是非常充分的。但作者在他的身上,并未多用笔墨。他只是从小伙计的视野里摄出孔乙己几个生活的片断来加以描写,而每一个生活片断都能展示他的性格的某一侧面。如第一个片断写他到店的行为以及为窃书牵强的辨护,表现他自鸣清高而又沦落的性格及其环境;第二个片断写他与小伙计的攀谈,关于“茴”字几种写法的考证,则表现出他的性格本身的真诚善良和对于文化的诚敬的态度,这也是发自内心的。第三个片断是写在丁举人家偷窃挨打而得不到人们的同情,他自己也不再因此而涨红了脸,心中幻影的破灭。这三个片断相互联系,层层推进,由此而展示出孔乙己性格的发展变化。在作品中出现的孔乙己,已经是开始沦落的读书人,关于他过去的历史,作者采用“听人家背地里谈论”的方式,略略带过以作交待,而这一笔又不可或缺,因为正是这种交待,才使孔乙己生活的境遇和性格的发展成为了一个立体,有过去、有现在和结局,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在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划时,作品采用的是直接的外貌描绘和通过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式。从外貌描绘来说,几次的描绘均不相同,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而通过其语言行为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也是极尽妙处。当掌柜提到孔乙己“又偷了东西了”时,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孔乙己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里的语言和神情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乞怜,又对自身处境表示绝望和悲哀。这是对自己所迷恋的那种理想——“心造的幻影”破灭后的绝望和悲哀,这种绝望的而又乞怜的神情,使人难以忘怀,并引起人的深深的思索。
小说《孔乙己》的精炼、含蓄的特点也一向为人称道,在短短的不到3000字的篇幅中,作者塑造了孔乙己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寓寄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又写得紧针密线,十分从容,这与作品的精心的独特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作者是以回忆的方式开头的,“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里的交待非常重要,使读者可能会产生的疑虑为之一扫。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对小伙计经历的交待中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孔乙己,而后,则集中笔力去刻划这个使“我”至今记得的孔乙己的遭遇。由此刻划出他的鲜明的形象。在刻划他的形象时,又是把孔乙己放在所生活的那个特殊的环境中,由此也就展示出那个“凉薄”的社会状况。对孔乙己的刻划,用“听人家背地里谈论”的方式,去交待他的过去,而把笔力集中在表现他的现在及其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变化,抓住他的最具典型性的生活细节进行多方面的刻划,使之栩栩如生,具有立体感。
摘录自
孔乙己概括 孔乙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样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我早已注定的命运。
孔乙己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不制定科举制度,那么孔乙己就不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非常懒惰。
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原文
原文 原文与赏析 孔乙己 孔乙己概括 孔乙己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