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阴阳 关系略谈|

阴阳 关系略谈

原创:耿创新

阴阳 关系略谈|

今天谈一点对“阴阳”的认识,算是近期学习《内经》的一点体会。

首先声明,“阴阳”是很不好谈的。因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就是“阴阳”。以“阴阳”的思想为源头,发展成了博大精深,富丽堂皇的华夏文明。以现阶段我的学识和修养,想把华夏文明的源头在一篇文章内谈清楚,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本人仅就自己所学,略谈“阴阳”,尤其是“阴阳”之间的关系。(有关“阴阳”的概念,另立专题论述。)

图表 1图片源于网络

接下来,本人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

第一,“阴阳”的思想是中华所有文化的源头

我们本土文化的代表,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群经之首”《易经》,就是专门论述“阴阳”,以及“阴阳”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老子的《道德经》,也处处体现了阴阳的思想。

在这个大原则下,产生的百家学说,可以说都是对“阴阳”思想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比如兵家的“攻守”,“敌我”,都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关系。

还有,就是我们的经典中医,《黄帝内经》这部大书,说的就是“阴阳”在人体的体现和运用。

——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还有“五行”的问题呢。同样阐述阴阳的“河图”、“洛书”,表达的既是“阴阳”,也是“五行”啊。这里强调一点:“五行”是对“阴阳”的细化。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也就是说,“阴阳”就是“五行”,“五行”就是阴阳。本文仅讨论“阴阳”的问题,而且仅讨论“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说到这里,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化里的各个领域,都运用“阴阳”这个基本思想呢?与之不同的是,西方现代科学,各个学科之间,是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的。比如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遵守各自不同的宗旨。研究人体规律的西医,很少运用社会学的理念。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由一个源头展开的。这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讲外界的社会学,讲人体的身心规律的学问都用“阴阳”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天人合一”,这也是经典中医学的三大核心思想之一。

中国文化谈的都是“人”的问题,“人”是生在这个天地间,后此天地而生,那人的身心(生理心理)规律,就一定适应或者说顺应这个天地的规律。那我们这个天地间,地球上的规律,最主要的就是“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这不就是“阴阳”的此消彼长的具体体现吗?

所以《易经·系辞上》开篇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为什么《易经》开篇先说“乾坤”呢?“乾坤”两卦是《易经》的总卦象,“乾坤生六子”,才有了八卦,八卦重复而有六十四卦。“乾坤”两卦是根据“天地”的规律来的。因为宇宙间本来就有这个规律,被圣人发现了,表述出来,就是“乾坤”,或者说是“阴阳”。就是这个意思。(“乾”代表“阳”;“坤代表阴”。)

那么,由此得出,人的身心的规律,和这个天地间的规律,是合二为一的。或者说人是属于这个天地间的一部分。(但是人是阴阳和合的,所以有“天地万物人为贵”之说。其他的动植物,都各自带有偏性。圣人正是利用了外界动植物的偏性,纠正人身体的偏性,就是中药的由来。)在这个总的原则之下,产生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成为了经典中医的理论核心之一。(另两个是在“天人合一”指导下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离开了“天人合一”为指导的“辨证论治”,很容易落入“方证对应”的以“(直接)消(除表面的、局部的、当下的)症状”为宗旨的思路去。)

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表述方法上,就是古人说的“赋、比、兴”的手法。尤其是“兴”,是用事物的内在性质,内在规律来打比方,没有注释是很难看懂的。(古代圣人是自身修养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只是思维逻辑的表述上。换言之,“天人合一”是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达到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真实境界,不单纯是“赋比兴”的修辞手法。)

因此,中国古代圣人在论述人体的时候,经常用外界的常见的事物,来兴起人体内部的正气和邪气的规律。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兴出人体“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四大过程;比如“风、寒、热、湿、燥、火”兴出人体六大功能(六气),六大功能过分时变成的六淫;比如“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等,兴出人体的五大方面(人体内的“五方”)。说的是外界,兴发出来的是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所以中医说的“风、寒、热、湿、燥、火”,不是外界的气候现象,而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邪气。此意,另立专题论述。)

整个的“阴阳”不好论,那我用我所学的专业,人体的“阴阳”来说明。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懂了,外界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也就好理解了。

可以看出,阴阳不是两种特殊的物质,而是对物质类型的概括。

(佛教虽然是从印度传入,但是能够融入华夏文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蔚为大观,就是佛家和儒家道家有共通的地方,都是基于对人类,对宇宙的根本的认知。)

第二,人体“阴阳”的关系

人体的“阴阳”关系,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的一段话来说明:“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这一类的事物,特性规律是:藏精,进而在需要的时候,生发,输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这一类的事物,特性规律是,保卫外,经常巡逻,进而巩固使身体,使消耗的部分得以补充,使不缺失。)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收敛功能不能抑制过度发散的状态,血脉里的血和液流动起来就会薄而不厚,也就是血液里带的营养不够,从而流动过于快速。这时候,如果不用收敛的方法,反而继续用发散的方法,就会使病人产生狂躁的症状。);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如果运化输布的功能,不能化开过度收敛收藏的状态,就会造成五脏的功能互相竞争,谁气足想通出去,谁气虚被夺气,表里交通的通道被闭塞而不通。)”

所以说,阴阳是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的关系也是两个方面:一个相生,一个相克。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的是“相生”的关系。“生”,就是“使……多出来”。因为两者在运化过程中,会有消耗,有消耗就要有补充。补充,靠的是“相生”。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承接的关系。所以经典中医说的“春夏秋冬”、“气血津液”,实际上也就是“消化吸收”两个方面。

光是“相生”,还不是“阴阳”之间总的关系。阴阳要想正常运转,一定要有“相克”。“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讲的就是阴阳之间的相克。

这里的“克”,必须强调一点,“克”不是把对方按住了不让动,制伏,或者攻击的意思。而是“使能够”,或者说是“使……就范”。就什么范呢?就我的范。是“阴”使“阳”就“阴”的范;“阳”使“阴”就“阴”的范。比如“阳”是生发生长,如果没有“阴”的制约,“阳”就会生发过分。就像枣树“长疯了”,长了很多叶子,但是不能结果。对于人来说,火过旺,而没有精的补充,总是空运化,甚至会孤阳上脱(所以“南方在味为苦”,生长到了顶点,是要在阴的收敛作用下往下降的)。“阴”的功能是收敛收藏,如果没有“阳”的温煦,很容易凝成寒邪,甚至淤血肿瘤。

所以,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方面:相生和相克。再进一步的表述就是“阴阳互根”。我很不愿意用“阴阳平衡”,因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阴虚滋阴”“阳虚扶阳壮阳温阳补阳”的简单的一一对应的思路上去。当然,真正懂了“阴阳互根”,说“阴阳平衡”也对。

如果阴阳之间丧失了“相生相克”的关系,就会陷于“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的危险境地。

阴阳互根,最终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实现《内经》开篇说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正常状态(“阳”的生发和“阴”的凝聚都能由地到天,由里到表)让人的身体恢复到“上古之人(没有病的状态,也就是“昔在黄帝”),春(生发,消化)秋(收敛,吸收)皆度百岁(功能完善)而动作不衰(作用强劲)”的程度。

对于儒家来说,就是实现“人生向上”。这个人生向上,是整个人的,无止境的向上翻新发展。比如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2.4》)这里的“而立”、“不惑”、“耳顺”是什么意思,先不讲。其实也很难言说明白。(就是孔子自己,三十也不能知道自己四十岁能到什么境界,四十不能想到五十会有什么进步。何况是我们境界远到不了孔子程度的外人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孔子自己的水平越来越提高,生活越来越灵活自主安适自在。可以想见,如果孔子继续在世的话,还会有“八十而如何,九十而怎样”的话。孔子在其生命过程中,一直在进步,从未停歇,是确定的。

佛在成道以后,也一直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老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都是一直在向上。

真正到了“阴阳互根”的程度,就会成不断向上发展之势。

如图:

图表 2阴阳互根 图片源于网络

(中国文化,说宇宙,说天地,说春夏秋冬,说来说去都是为了说“人”。中国文化研究的是“人”的问题,解决的也是人的问题。不管是《周易》,还是《黄帝内经》,甚至佛经,说外界,为的是类比人身体内部的规律。《金刚经》:“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请参考笔者《略论《内经》体系》)

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略述到此。那这个天地间的“阴阳”之间的关系呢?

第三,阴阳之间的关系在人体外的体现

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就是阴阳的转化。

在这期间,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落叶;动物随着气候变迁出现的周期性

的生理变化。比如候鸟的迁徙,比如某些动物的冬眠。还有自然界的动植物形成的生物链,更是阴阳关系的体现。就是在对食物竞逐和对掠食者的躲避中,形成了相互滋养(相生),和相互竞争(相克)的关系。就是在这复杂的关系中,促成了生物的进化。

在人类社会,更是如此。

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的关系,不是父母管教孩子的过程。儒门孔学所讲的“孝道”,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伦理,伦情,是相互的关系。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不是“顺”就是孝。俗语有“孝顺”一词,实在是对孝道的误解。对父母固然该敬该爱,但是在父母有过的情况下,还要对父母提出规劝。所以《孝经》中有专门的《谏诤章》,谏诤,可以说就是孝道中的“相克”。(变态的“二十四孝”之所以“变态”,除了行为极端,重要的就是没有“谏诤”,失去了子女“克”父母这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伴侣关系,是双方灵魂相互滋养,相互学习,从而共同得到升华的关系,不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的关系。

梁漱溟先生强调,生活中一定要懂得“亲师取友”,就是这个道理。“靠朋友之提醒以免于忽忘,这是一层;更近一层,就是靠朋友的好处,以融化感应自己的缺短而得其养。”(见梁漱溟先生《朝话·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师生之间,是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管控。正因为如此,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君子三乐之一。

健康的医患关系,是要患者信任医生,医生坦诚相待,尽心尽力。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疗;医生施展了自己的才学,同时得到经济上的报酬。在此期间,医生应该同时升华自己的学术水平;患者,改掉自己以往的有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学会保养身心。医生和患者,都得到进步。

能够做大做强的商业体系,一定是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经商者和消费者在买卖过程中,得到了“双赢”。

对于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我国传统历来重农抑商,其实适度的商业,加强了社会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就像梁钦元先生所说,“我们不能总是看一个动作一个结果。短期来看,农业能生产出看得见的粮食,而商业好像没有创造价值。我们一定要从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来看,从更高的维度来看。阴向阳中求。如果我们看问题缺失维度,一定看不到整个的真正的规律。”阴阳互根,就是要从一个整体来看待事物。

不管是哪种关系,想健康发展,其前提一定是“平等,尊重”。也就是说,“阴、阳”之间,只是分工不同,没有地位的高下。即便是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君臣关系,也是要相互尊重才能正常长远地发展。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专制国家为什么很难发展,不能久远,就是因为统治者权力是无限的。这个无限的权力,当然满足了统治阶层一时的私欲。但是,长久来看,不受监督的权力,一定会陷于“孤阳不生”的境地而出问题。这不是诅咒,规律就是如此。在规律面前没有足够的谦卑,离出事也就不远了。表面上看,是人民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陷入困窘。实际上,专制体制建立之初,专制集团就开始了必然的衰落之旅。所以,真正好的社会,一定会真正地以民为重,一定会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一定会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的自由。在制度上,确定政府和民众的真正平等的关系,才是一个国家良好发展长治久安的保障。

国父孙中山先生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人类一直会进化;我们的社会,一直会发展,一定会实现大同世界。

甚至,好的文章,也要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科学性”,就是要有学术价值,是要表达作者本身的学术思想,个人见解,重在作者一面;“艺术性”,就是要有阅读趣味,是要有一定的可读性和逻辑性与美感,重在读者能够读懂,愿意去读。二者缺一不可。借用孔子的话,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一句话孔子另有他意,不是专门论述作文之法,所以只是借用。)

略举数例如上,其实只是想说明,“阴阳”的规律,是天地间最本质,最普遍的规律。尤其在人身上,和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古人云“人得天地之气全”,人秉承了天地间最正最全的阴阳之气。《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开篇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后人又说“天地之间人为贵”。(与之相对应,“药得天地之气偏”,刚好纠正人体的阴阳出现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所以,草根树皮就可以治人的疾病。请参考笔者《“是药三分毒”浅解》)

第四,阴阳的分工:纯粹,专一

以上论述,好像要混淆师生,父子,医患等关系,一味强调平等了。其实,整个系统要想健全地工作,还要明确分工。对于人体来说,“阳”就主管生发;“阴”就主管收敛。否则就是“但欲寐”的少阴证。——该生发的时候还有收敛作用的寒邪(阴寒),所以白天没精神,“但欲寐”(只想睡觉);该收敛的时候还有运化作用的虚火(阳热),所以晚上睡不好,“但欲寐”(只想睡觉)。

正常情况,白天越精神(阳生),晚上睡得越沉,越香(阴降)。

就像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人体来说,就是“阳”就是要生发;“阴”就是要收敛。不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对应人体来说,就是“阳”中有阴寒;“阴”中有阳热。这大概也是孔子感叹“瓢不瓢”,治国先要“正名”的用意吧。

从时间的维度上说,对于心理,对于修行,讲究“活在当下”。(“阳”的时候纯粹“阳”;阴的时候不要掺和“阳邪”。)

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马祖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生发中有阴邪),睡觉的时候又想着吃饭(收敛中有阳邪)。而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生发纯粹),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收敛彻底)。

阳明先生曾经就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混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阳”的生发越健旺;“阴”的收敛越完全。阴阳分工合作,互相成就(“春秋皆度百岁”)。这是真正的阴阳互根。(而不是简单的阴阳平衡)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之间的关系,西方有类似的表述:也就是“真爱”的问题

阴阳互根,相生相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西方学术有同样的意思。就是“真爱”。鉴定一种爱是否为健康的,积极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要用到真爱的两把尺子:

1.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重在“相生”)

2.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规范,约束自己和他人,重在“相克”)

真爱的对立面一方面是“控制”,只强调了“相克”的方面;一方面是“溺爱”,只强调了“相生”的一面。不管是“控制”,还是“溺爱”,表面上是一方得不到成长,其实双方都没有得到成长。

所以弘一大师有言:“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既然是“利生”,那就是布施,就是给予,就是奉献呗,为什么要“慎重”呢?懂得真爱,就容易懂了。布施,要在智慧的前提下,帮助的同时最终让对方成长。所以老话有“升米养恩 斗米养仇”的教诲。如果养出一帮寄生虫,那是对受帮助者最大的伤害。

总结:

总之,阴阳互根,就是要双方通过相生、相克,而向上发展。对于治病,就是《伤寒论》的理念,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盛则泻之,衰(虚)则补之),最终恢复到人体的阴阳互根,病情才能痊愈。而对于人本身,要实践儒家说的“人生向上”,自己和对方身心共同的无止境的向上。

燕人:耿创新

20180531写

20181031修

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 阴阳合同指的是

阴阳合同指的是 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而合同又可以称之为一种契约或者是协议。即平等的当事人之间所设立的一种权利义务的协议。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违法的合同,最为常见的就是在购房时所采用的一种阴阳合同,那么什么是阴阳合同呢,它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

什么是阴阳合同

所谓的阴阳合同,指的就是合同的当事人,因同一事项而订立了两份以上的不同内容的合同。通俗点讲,就是一份对内,一份对外。而对外的那一份通常都不能代表双方的真实意思,一般都是为了逃避国家税收等为目的。而对内的则往往是双方的真实意思,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而这种所谓的阴阳合同实际上是属于一种违规的行为,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

?

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

在阴阳合同中,由于阳合同中不能够体现出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不会发生效力,相反,阴合同则足以反应当事人真实的意思,因而被认定为有效的合同。只要阴合同中的内容合法有效,同样也是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阴阳合同而进行实施违法的这一行为,或者是故意以合法的形式来掩盖其真实的目的时,彼此双方签订的阴阳合同,则不仅会因为对外而伪装的阳合同无效之外,对于真实的阴合同也会因为内容涉及违法而变得无效,因此,在签订合同中使用阴阳合同时一定要慎重,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属于是违法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由于签订的阴阳合同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的税收管理规定,如果属于是一种偷税行为,则要受到处罚。

?

阴阳合同的效力判断

其实这种阴阳合同在我们现实中非常的普遍,签订阴阳合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避税,而在发生纠纷时,从现有的司法实践上看,法院会对阴阳合同进行审查,从而判断出哪份合同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而逃避税收所签订的合同则并非双方的真实意思,所以通常情况下,会以实际交易的价格作为依据。

?

阴阳脸是什么意思 阴阳脸的意思

阴阳脸,拼音是yīn yáng liǎn,汉语词语,意思是比喻一身而持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人。

出自鲁迅《三闲集·文坛的掌故》:“于是不但笑啼俱伪,并且左右不同,连叶灵凤所抄袭来的‘阴阳脸’,也还不足以淋漓尽致地为他们自己写照,我以为这是很可惜,也觉得颇寂寞的。”


|阴阳、关系略谈

     

阴阳 关系略谈|
  • 阴阳不交伤是什么意思|
  • 阴阳不交伤是什么意思| | 阴阳不交伤是什么意思| ...

    阴阳 关系略谈|
  • 阴阳莲是什么|
  • 阴阳莲是什么| | 阴阳莲是什么| ...

    阴阳 关系略谈|
  • 苹果脸是什么意思|
  • 苹果脸是什么意思| | 苹果脸是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