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融让梨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鱼目混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鱼目混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鱼目混珠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真实,不贪小便宜,不被金钱诱惑。
从前有一个人叫做满愿,他无意中得到一颗很大的珍珠,许多人都很羡慕他,邻居寿量很妒忌他,自己也想拥有一颗。有一天,寿量在路上发现一颗很大的鱼眼睛,便误以为是珍珠就捡回家,然后到外面大肆宣扬。
后来他们两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和药材才能治好,寿量取出那颗所谓的“珍珠”,大家一看,都讽刺寿量:“你真是鱼目混珠啊”!
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而忘记考虑长远的得失,做决策时应该做全面的考量。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得失都是一时的,要看到事物在纷纭表象之下的本质。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喜好猴子,养猴子养了一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也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鱼目混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鱼目混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