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假语村言 吴氏石头记的妙玉真的崩了吗|

假语村言 吴氏石头记的妙玉真的崩了吗

吴氏石头记里关于妙玉的剧情,是吴氏被质疑最多的地方。妙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出场很少,有台词的差不多只有两场戏,一场是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贾母带众人到栊翠庵吃茶,还有一场就是中秋夜史湘云和林黛玉联诗,妙玉突然出现,大赞二人的诗句,并为诗收尾。剩下的,王夫人命人下帖请妙玉也好,贾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也好,邢岫烟谈槛外人也好,都是出自他人口中,一笔带过,并无过多着墨。林黛玉赞美妙玉是“诗仙”,妙玉的曲子也说妙玉“才华馥比仙”,再加上妙玉是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很多读者会把妙玉当成出离尘世的仙女。这样一个仙女,在吴氏里突然被贾政安排要嫁给贾宝玉,并且妙玉就真的动了凡心,恐怕很多喜欢妙玉的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接受不了,有种女神被玷污的感觉。因此很多人说吴氏的妙玉人设崩了。

假语村言 吴氏石头记的妙玉真的崩了吗|

这篇文章从三个方向论述吴氏的妙玉:1,人设;2,象征意义;3,与判词和曲子的契合度。

先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去探究妙玉的原型和其中的很多现实影射意义,仅仅是基于小说里妙玉的形象和前后故事来说的。所谓的象征意义,基础也同样来源于小说。

妙玉人设

人设崩没崩,是要和标准人设对比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妙玉的人设是什么?恐怕很少人能说得清楚。妙玉似乎是突然冒出来的,贾家人似乎对她很熟,周瑞家的说到一半,王夫人就打断了: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庚辰双行夹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庚辰双行夹批: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然后呢?然后就没了。十二钗正册中,只有妙玉是个例外,因为其他人都是贾家小姐、亲戚或者媳妇,只有妙玉好像跟贾家没有半点联系,只是住在大观园而已。

但是细看这段,王夫人的态度有些奇怪,按道理说,王夫人不太喜欢这种孤高自许目中无尘类型的女孩子,我们在分析王夫人的文章中讲过,王夫人确实是看不上晴雯黛玉这一类人的性格。妙玉的孤傲比黛玉有过之无不及,更何况贾家这个时候也不是非妙玉不可。看一下红楼梦里其他僧侣道士对贾家的殷勤拍马屁,再看看妙玉,差距太大了。林黛玉几岁上就来了荣国府,王夫人就算不喜欢她的性子,但黛玉本来就是小姐,又从小养在自己膝下,多年以来也不可能没感情。黛玉好歹是亲戚,妙玉算啥?

更奇怪的是,王夫人要下帖子请妙玉,竟然没有经过贾政的点头。我们以前一直有一种观念,就是贾政不管家事,王夫人和王熙凤安排大观园的事务天经地义。但实际上红楼梦在修建大观园这段依旧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贾政询问大观园,带领众人游大观园并让宝玉提匾额的就是贾政,每到一处地方,贾政都会详细分析,提出修改意见,询问缺少的物件,比如在稻香村,贾政就提出了挂个酒幌子,只养鸡鸭鹅这些家畜。我们在之前分析贾政的文章里也说过,贾政并不是不问家事的人,大观园也不是赖大家的花园子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来都行,修建大观园是为了元春省亲,这种关系到贾家脸面的大事,王夫人不可能不问贾政的意见而自作主张。所以王夫人下帖子请妙玉就更奇怪了,王夫人是没等林之孝家的说完就打断了,似乎这是她和贾政早已做好的决定。贾政为什么也同意妙玉住进来?难道贾政也对妙玉很熟悉吗?

在吴本中,贾政对妙玉的出身有很详细的描述,而且能看得出来,这些描述很难说是非原作者能编出来的,因为它的细节和前八十回完全对得上:

……贾政道:“妙玉模样儿人品不比黛玉强?想当年祖上带兵建功立业,他祖父同咱们是生死相随的同僚,老太太同他祖母亦是知交。那一年老太太做个怪梦,梦见蜻蜓满宅飞动,醒来大病一场,请来个六安道士占梦,那道士也只胡言乱语一番。幸好他祖母来了,讲明这个梦所主何事,才让老太太心里塌实了。谁知他祖父母、父母俱亡故了,两家也多年未有往来。既然他住在咱这里,又和咱是世交,又是官宦人家的孩子,只怕咱宝玉还配不上人家呢。……因想起妙玉终日在栊翠庵闭门不出,当初与他祖上有些瓜葛,他父亲在宫中做官多年,已告老还乡病故数载,论门第确也登对。且他家尚有些家业,虽说一时带发修行,也不过是养性修身罢了,终朝还是要出阁的,自己虽有心联姻,只是不好亲去与他提亲。……

先解释一下贾政说的这个梦。“蜻蜓”谐音是“清廷”,贾家象征的是明王朝,贾母梦见“清廷”满宅子飞,肯定要生病的。于是贾家请了个六安的道士,结果这个道士是个混子,胡言乱语一通没解了梦,还是妙玉的祖母过来给贾母讲明了这个梦,贾母才放心了。

贾政为什么要回忆这么个事?注意这个“六安道士”。还记得贾母去栊翠庵吃茶的时候开口就是“我不吃六安茶”吗?妙玉回答“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是用贾母口味问题引出妙玉的孤傲,看了吴氏这段才能明白,因为六安来的道士曾经给贾母胡言乱语占过一个凶梦,贾母嫌弃这个道士。而且贾母的梦后来正是妙玉的祖母讲明的,所以妙玉才知道贾母不喜六安这个地方,自然不会奉上六安茶了。当然,为什么是“六安”,则是关于现实的影射,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这里先不提,但是这一点能和前八十回内容对的上,这是确凿无疑的。

另外,贾政是知道妙玉“尚有家业”的。妙玉的家业是什么?还记得妙玉高端的茶具吗?贾府翻个底儿掉都找不到的绿玉斗,是妙玉平时喝茶自己用的杯子。她还收藏了各种各样稀奇的茶具。很多人质疑妙玉这句话的真实性,认为妙玉本来就孤高自许,所以“翻遍你们府上也找不出这么个俗器”就是一句狂话,实际上并不能说明妙玉有多少家产。

诚然,“绿玉斗”“竹根大海”这些茶具,现实中很难见到,也很难说价值几何,贾府到底有没有。但是前面妙玉奉茶的时候有个细节,妙玉捧给贾母的茶具也是有名字的: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妙玉给贾母用的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成窑瓷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

城隍庙开市在贯城以西,每月亦三日,陈设甚多。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余儿时尚不知珍重。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余为吐舌不能下。

当时一对成窑酒杯就值上百两银子。妙玉给贾母用这样昂贵的茶杯,就因为不喜欢刘姥姥,她这个成窑茶杯说扔就扔说砸就砸。放眼看看贾府,有谁能有这个底气?晴雯仗着贾宝玉撕扇子也不过就撕了两把而已,一把是宝玉平时带的,另一把是麝月的,都不是非常贵重的扇子,晴雯敢和贾宝玉顶嘴也正是因为她摔坏的扇子并不名贵但被贾宝玉怼了几句。想一想如果换成石呆子的古扇,晴雯别说撕着玩了,她摔坏了就肯定诚惶诚恐,更不要说跟贾宝玉顶嘴了。

正因为有,而且多得是,才会有毁东西的底气。妙玉的家产可见一斑。而这正是贾政看中妙玉的客观因素。

我们要注意一点,贾府不是一个固定的桃花源。临近八十回,贾府逐渐没钱了,天灾却愈加严重,物价也越来越高,司棋砸厨房的时候,柳家的就说过鸡蛋十个钱一个都找不到。到了查抄大观园后,尤氏来荣国府都只能吃下人的米饭了。王夫人在一边说,这个时候贾府已经是在按人头多少现去买了,还要担心突然卖完了,买来的米不合口味。这说明这个时候的贾府已经几乎没有了高级储备粮。具体的在以前的文章《假语村言——贾府外的世界如何走向崩溃》中有详细论述。

吴氏在这一点上延续着前八十回。前八十回里,王熙凤当了自己的嫁妆,偷卖家里不用的铜器,悄悄卖贾母的财产,才能勉强维持家计,在吴氏里,贾府从第八十一回就将近山穷水尽,就连之前认为“短了谁也不会短你我的”贾宝玉遣散丫鬟们都能说出“家里日渐穷蹇”这种官话,足可见贾府的财政危机已经深入到各房各院了。贾政在和凤姐商量宝玉婚事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凤姐纳闷道:“那老爷选的是谁?”贾政道:“都这个时候了,所见所听皆是怵目惊心,如今也顾不了小儿女情态了。为家事着想我看好一人,与咱家是世交,也是官宦人家,现在咱家住着。”凤姐想了半日想不出人来,贾政道:“就是妙玉。”凤姐诧然道:“他不是出家人吗?老爷怎么提起他来?”贾政道:“他不是出家人,当初只是身子弱才带发修行,要不是为了留给宝玉,当初我也不会同意他住在咱家。年龄大几岁又何妨,女孩子大了更知冷知热,岂不好?”……

贾政明确提出来,这门婚事是“为家事着想”。娶妙玉如何是为家事着想?很明显,贾政看上了妙玉带来的家产。他知道妙玉有钱,而且妙玉和黛玉一样,都是手里大量财产,父母双亡族人死光,自己孤身一人,没人来抢这份家产。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为了这份家产,贾政当然要好好抓牢了妙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她嫁给宝玉。

那么这引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妙玉到底算不算出家人?其实我们细看林之孝家的关于妙玉出家过程的介绍,妙玉并不像甄士隐、柳湘莲这种自己经历了重大人生变故后遁入空门,林之孝家的说得很清楚,妙玉是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买的替身不管用,才自己出家的:

……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其实古代这种贵族儿时出家有很多例子,我们比较熟知的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并不是她的封号,而是她的道号。太平公主八岁时,以替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虽然号称出家,却一直住在宫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经出家来避免和亲。但是太平并不是出家人,之后的事我们也知道,太平16岁的时候下嫁了薛绍。所以妙玉的出家和带发修行,可能我们现代人不是很能理解,但是在古代社会其实并不算多么特殊。

妙玉带发修行是一个对贾府相当便利的条件,如果贾府还处于安稳太平的时候,钱粮充足,那么妙玉可以一直修行,贾府也肯定有钱能养得起她;但如果贾府日渐衰落,需要一笔“三二百万”的横财,妙玉为拯救贾府还俗也是分分钟的事儿,毕竟她是带发修行,还有人伺候,其实过的也依旧是小姐的日子。关于自己的定位是出家人还是闺阁小姐这一点,前八十回里其实妙玉自己也有提到过:

……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这里妙玉用了一个词,就是“咱们”。妙玉认为自己和黛玉湘云是一样的,都是闺阁女儿,待嫁闺中,她自己就没有认定自己是出家人。

另外在吴本中还有妙玉占卜、画符咒驱邪等等内容,很多读者认为妙玉成了跳大神的,还有读者认为妙玉一个佛门尼姑会道教占卜太出戏,认为这一点和前八十回相差甚远。但其实林之孝家的给王夫人介绍妙玉的时候就特意说了,妙玉的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术”。先天神术,即先天易数,说出名字大家就都知道了,也就是《周易》。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的时候沉心钻研,将伏羲八卦演为16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妙玉的师父就是精通周易占卜的,又明确提到了这一点,所以后面妙玉为贾府命运做道教占卜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象征意义

我们经常会提到金陵十二钗,在红楼梦里我们已知的分类里,十二钗分为正册、副册、又副册和外副册。每个册子应该都是十二个女孩子。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只看了正册的全部角色,副册只看了香菱的,又副册看了晴雯和袭人。作者为什么要排金陵十二钗的次序?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是因为作者爱惜女孩子,这些女孩子的次序是以她们在贾宝玉心中的重要性来排的。但如果真是如此,在前八十回鲜有出场的妙玉和巧姐怎么可能比晴雯和袭人还靠前呢?

实际上金陵十二钗的定义,原著中有很明确的原文:

……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甲戌侧批:“常听”二字,神理极妙。】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甲戌侧批:贵公子口声。】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

大家一定要明确一个概念,红楼梦不是比惨王,也不是选秀节目,不是说谁惨谁就排得靠前。警幻仙姑的意思很明确,正册是在红楼梦这个故事中最“紧要”的角色,她们是推动和体现贾府命运的最关键、最核心的角色。下面的副册、又副册和外副册角色,则是在这个核心之外、层层影射堆叠起来推动正册命运的角色。

按照这个思路,妙玉应该也是能推动和体现贾府命运的一个核心角色。而且金陵十二钗里,妙玉排第六位,甚至超越了王熙凤。妙玉这个角色很难说是在体现贾府命运,首先妙玉不是贾家人,也不是贾家的亲戚和媳妇,其他角色,戏份再少诸如巧姐也还是可以体现贾府的一部分幸存后代的命运,但是这种思路用在妙玉身上,似乎就不太行得通。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了,妙玉是推动了贾府命运的一个核心角色,非常重要。

其实关于妙玉对贾府的重要性,很多红学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刘心武先生就提出过,妙玉是在贾家败落的时候为了救贾宝玉而流落在外的。87版和89版基本都采用的这样一个观点【87版妙玉流浪没有拍,只有少数几张剧照,应该是拍了后面又给砍掉了】。但是这个说法依旧转回了我们之前提到的误区——十二钗并不是在贾宝玉生命中重要性的排序,而是对贾府命运重要性的排序。贾宝玉≠贾府,妙玉即便把宝玉救回来,宝玉也是一个没有生活能力也无法复兴家业的蠢才。如果按照妙玉是推动贾府命运的核心人物这个观点来看,妙玉与其舍身救贾宝玉,还不如舍身救后来能中举的贾兰更靠谱一些。这也不用开什么上帝视角,前八十回中明确写了贾兰是一个勤奋读书勤于骑射的孩子,而且他的勤于骑射和用功并不是贾家其他人摆样子,他是真的认真在练习的。如果贾家败落导致众人入狱,妙玉舍身救回来贾兰,比救贾宝玉的意义大多了。所以妙玉对贾府的重要性肯定不是单纯地跑出贾府去救宝玉这么狭隘。

十二钗中,妙玉虽然是个例外,但是有个人和妙玉非常像。这个人也经常被拿来和妙玉作比较。这个人就是红楼梦第一女主林黛玉。

黛玉在进荣国府的时候,曾经提到小时候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父母不肯的事: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甲戌侧批:文字细如牛毛。】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癞头和尚是红楼梦里三大神仙之一,林黛玉小时候,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因为林如海和贾敏没同意,这个决定就做罢了。

我们再来仔细看看林之孝家的介绍妙玉这段话: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发现了吗,妙玉和黛玉的祖籍、出身,甚至小时候的身体状况都是一样的。后面的描写中也能发现,妙玉和黛玉的性格变化也是非常相似的。拢翠庵吃茶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孤高自赏的性格,一言不合就怼对方是“俗人”,而到了中秋节联诗的时候,两个人又互相欣赏,甚至有些互相吹捧的意思了。唯一不同的是,癞头和尚没能说动黛玉的父母,而妙玉的父母最终把女儿送去出家了。这个决定不简单,妙玉的身体果然就好了,但黛玉身体一直还是病歪歪的。出家果然有效。

如果联系上吴本一起看,我个人认为妙玉这个角色的设置应该是林黛玉另一条世界线。林黛玉小的时候没有出家,也没有遵照癞头和尚所说的“不见外姓亲人”“不见哭声”,所以林黛玉并没有“平安了此一世”。但妙玉是出了家的,没有见外姓亲人,前八十回也没有写过妙玉哭,吴氏石头记里甚至安排她和黛玉一起嫁给宝玉。妙玉和黛玉也是惺惺相惜的,两个人都是才华惊人,宝玉也都十分敬重这两个人。有很多人说吴本里妙玉夜访潇湘馆,和黛玉那段对话特别别扭,明明之前妙玉还怼过黛玉,怎么吴本里突然俩人关系这么好了呢?实际上凹晶馆联诗的时候,这两个人已经说话非常客气了:

……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再若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笑道:“明日再润色。此时想也快天亮了,到底要歇息歇息才是。”

只是这个中秋夜里有史湘云在,所以很多读者认为之前怼过林黛玉是“俗人”的妙玉在这里不可能夸黛玉。其实红楼梦的人物性格都是随着故事和时间推动成长流动的,林黛玉在这个时候都可以对妙玉大加赞赏,为什么妙玉就不能变?

另外,“玉”这个字也并不是随便每个人都能取的。红楼梦中主子里名中有“玉”的只有三人:宝玉,黛玉和妙玉。妙玉如果不是一个非常重要,能够影响贾家走向的角色,作者也不会给她取名用“玉”这个字。

那么妙玉如何影响贾家命运的呢?吴氏石头记里有一个看似鬼畜实际合理的安排——妙玉拒婚,夜出贾府,一去不返。

妙玉对宝玉有感情吗?这是红楼梦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拢翠庵品茶的时候,妙玉是直接把自己平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了。87版这里妙玉加了一句台词是“杯子没了,给你用我的”,实际上原著里没有这句话。妙玉是分给了薛宝钗和林黛玉杯子后,直接把自己的杯子给宝玉了。后面妙玉赠生日帖,宝玉问邢岫烟怎么回的时候,邢岫烟是这个反应:

……宝玉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

原著这里和87版拍得有些差别。87版邢岫烟是很快地上下扫了一眼宝玉就立刻回答,而原著里的感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邢岫烟是“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也就是盯着宝玉看了好久,才回答的,一开口就是“闻名不如见面”。这之前宝玉没有和邢岫烟单独对话过。邢岫烟住在迎春那里,那么她从哪里闻的名?难道是从二木头迎春那里吗?显然不是。邢岫烟明显是听妙玉念叨过宝玉,所以才对宝玉有个大概印象。她单独跟宝玉说过话后,才觉得妙玉说得果然不错。加上邢岫烟一直了解妙玉孤傲怪癖的脾气,作为闺中密友,冰雪聪明的邢岫烟当然一下子就明白妙玉对宝玉的感情了——要不然妙玉为啥又送贺帖又送梅花的?

妙玉既然对宝玉有感情,为什么在吴本中妙玉要拒婚呢?吴本的安排是,妙玉和黛玉最后成了知己,惺惺相惜,妙玉知道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所以即便后来宝玉对妙玉写过帖子,妙玉为了成全知己林黛玉,也没有接受宝玉的示爱。注意,宝玉确实对林黛玉有情,但是他并不是只死守林黛玉一个,别的女人都远离洁身自好的类型。这些到了讲贾宝玉的时候再讲。

妙玉这个举动,很难说前八十回里有多少伏笔,最多最多可能就是曲子里一句“王孙公子叹无缘”算是有些痕迹。但是妙玉这一逃,确实在客观上推动了贾府的命运——首先,贾政填补家用的想法彻底落空了,贾家失去了最后一笔大额进账;其次,黛玉和妙玉是知己,一同嫁给宝玉的话,黛玉也未必会争风吃醋,但是妙玉一跑路,只留黛玉一个,日后黛玉独自掌管贾家陷入孤立绝望之时,没有人襄助提醒,实际上加速了贾家的覆灭。

因此吴本后面,妙玉也曾经做梦梦到了贾宝玉,宝玉哭着说如果妙玉当初不逃离贾府,可以留下来和黛玉一起襄助宝玉持家的话,林黛玉也不会把个园子葬送殆尽。这里我们要把宝玉理解成传国玉玺,也就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如果妙玉和黛玉共同掌管最高权力,贾府不仅会有一笔进账可以继续维持家计,黛玉和妙玉还可以共同商量应对办法,贾家不可能迅速覆灭。这就是吴本的思路。

妙玉是一个“世难容”的高洁之姿。她实际上是不喜这种豪门贵族的,吴本里后面陈也俊向她告白,她也逃避了。这很像大明覆灭时很多有才华可以挽救大明危亡的文人逃避现实隐居避世。作者最后安排了妙玉瓜州泥潭陷,本来想清静了此一生的妙玉,最终沦落风尘。那些才高八斗却隐居避世过小日子的明遗文人们,也最终没能抵挡清兵“剃发易服”之辱。

林黛玉是个积极入世的形象,妙玉是个避世离群的形象。只是在乱世中,入世出世都是罪过。

与判词和曲子的契合度

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这一节比较多余。纵观所有红楼梦续书,怕是没有比吴本结局更加契合判词和曲子的了。不过既然要写妙玉,还是要提一下判词和曲子。

妙玉的判词和曲子如下: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甲戌侧批:妙卿实当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甲戌侧批:绝妙!曲文填词中不能多见。】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甲夹批:至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首先,判词和曲子,只暗示命运和结局,没有其他的弯弯绕。曹雪芹写的毕竟是小说,小说在古代是三教九流都能看的,如果写得云山雾罩,读者看不懂,这么多诗词歌赋反而就白写了。

妙玉的判词,前两句是她宿命的成因,后两句是她的宿命结局。成因很简单,妙玉本身就是六根不净的,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是闺阁女儿,而非出家之人。妙玉其实有过人的才华和预见能力,她对贾宝玉也不是毫无感情,但就因为她动了凡心,她这样的“孤僻怪异”的性格,才促使她逃离权力,最终落得风尘烟花结局。曲子里把这种成因加上妙玉性格的因素写得更详细,比较通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妙玉不可能是舍身救贾宝玉而沦落风尘的结局。曲子里很明白写了,造成妙玉沦落风尘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她的性格过于高洁,妙玉如果是一般认为那样舍身出去救宝玉的话,那她曲子里性格描写就成了废话。妙玉因为太清高所以出去救宝玉了?或者去交换人质了?都说不通。实际上吴本安排是最合理的,妙玉被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她没那么清高,就不会逃离贾府了,如果她没那么清高,就不会不接受陈也俊了。正是她的清高,和她对世俗丝丝缕缕的牵念,间接导致了她最后沦落风尘。还是那句话,世不世俗,出世入世,都是罪过。

妙玉终于写完了。接下来是贾宝玉。我也不知道你们愿意看哪种,是喜欢看我直接这么分析吴本还是喜欢看前八十回纯文本分析,可以投个票。不过贾宝玉分析前八十回也有很多可写的。就是我私心觉得不连上吴本的话讲不了太多,毕竟贾宝玉这个角色还挺特殊的,在曹学和吴本中完全是两个意义。

贾宝玉的分析要不要连上吴本来讲


|假语村言、吴氏石头记的妙玉真的崩了吗

            

假语村言 吴氏石头记的妙玉真的崩了吗|
  • 红茶包括哪些茶叶品种|
  • 红茶包括哪些茶叶品种| | 红茶包括哪些茶叶品种| ...

    假语村言 吴氏石头记的妙玉真的崩了吗|
  • 梦笔生花成语故事 梦笔生花成语解释|
  • 梦笔生花成语故事 梦笔生花成语解释| | 梦笔生花成语故事 梦笔生花成语解释| ...

    假语村言 吴氏石头记的妙玉真的崩了吗|
  • 故乡鲁迅出自哪里|
  • 故乡鲁迅出自哪里| | 故乡鲁迅出自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