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佛学文化,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高深奥妙,古代的许多神话以及一些典故中都少不了一些得道高僧的存在,在关键的时候为人指点迷津或普度众生。到了近代乃至现代,佛门的传承以及文化因数量减少而变得十分宝贵,近代史上著名的弘一法师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以及戏剧活动家,可以说是中国戏剧的开创者之一,走日本留学归来后不久便剃度为僧。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李叔同为什么出家,是不是有什么深层次原因,现如今他的后人又都有谁。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家,有三大原因:

现实不如意

之前就说他在学校任职,他当过图案教员、音乐教员,在杂志社当过编辑,他的工作涉及得很广,包括美术、文学、音乐等等,他的才能和学识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是他工作不顺心,才想到出家,可能性不大。

对红尘之事烦恼

他的家庭状况很好,父辈为他留下一大笔家产,他妻子的娘家也很富裕,他在生活上应该没有烦恼。

对佛教的向往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到中国,到李叔同时期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发展得非常成熟,中国历史上爱好佛家文化的名人不在少数,比如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连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就是爱好佛教思想之人,年幼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有好感。后来接触到佛家教义,被深深吸引,觉得追求红尘名利都没有意义。这应该就是李叔同坚决出家的原因。

李叔同出家后,一心一意专研佛家教义,几乎走遍中国东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城市去传播佛经。他的作品也受佛家思想影响,意境高远,非普通人能够达到。

所以说关于李叔同为什么出家,只能说是他看破了红尘,一心钻研佛教去了。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后代都有谁?

李叔同和原配俞氏有三个儿子,但是第一个儿子小时候就夭折了只有一个乳名叫葫芦。他们成人的大儿子李淮在上世纪的50年代去世。李淮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第一胎是个女儿,取名叫李然平。第二胎是个儿子,李瑞说过他们的父亲李叔同在出家后只写过两封信,而第二封信的内容就是给李淮的儿子取名。

弘一法师给他的孙子起名叫李曾慈,用来纪念他的母亲王氏。李曾慈1930年出生,在李家分家以后,大家便各奔东西了。李准一家去了北京。李曾慈现在住在北京平谷果各庄,居住在农村,是农村户口。李然平现在是随军家属,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

李瑞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是李汶娟。李汶娟小时候下乡因为体弱病倒了,回到了城里之后,李汶娟进了一家针织厂工作,现在也早已退休了。二妹李莉娟在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祖父李叔同就已经圆寂了。当年李莉娟从农村回来之后,就在天津的河东区里的一家副食品公司当了营业员。在她工作刚两个月之后因为出色的业绩,成为了核算员。随后,李莉娟又考上了会计,脱产读了三年中专,之后又读了一些书。小妹李淑娟,回到她的父亲李瑞的单位,从事行政工作,现在也退休了。

大姐李汶娟和二姐李莉娟她们始终都没有结婚。李淑娟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在银行上班。但是最近有研究人员说,李叔同在日本的夫人也为李叔同生下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但是到了现在也没有李叔同后人在日本的消息。

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原因真相

不顺的生活会压抑人的内心,李叔同就是在感情生活存在疑惑,他内心非常的不平静,许多的因素让他决定出家修身养性。李叔同的感情生活非常丰富,他好像有两个妻子,而且有一个是日本人。李叔同和这位日本女人都非常相爱,但李叔同决心出家,这位日本女人最终留不住李叔同,自己回日本了。

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原因真相

李叔同出家以前在学校任教,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工作能力还是挺不错的,为何他放弃当时拥有的一切,决定出家呢?

那么李叔同为什么出家呢?他是在现实中不如意吗,还是对红尘之事感到很烦恼呢,还是向往佛教的思想呢?

一是现实不如意,之前就说他在学校任职,他当过图案教员、音乐教员,在杂志社当过编辑,他的工作涉及得很广,包括美术、文学、音乐等等,他的才能和学识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是他工作不顺心,才想到出家,可能性不大。

二是对红尘之事烦恼。他的家庭状况很好,父辈为他留下一大笔家产,他妻子的娘家也很富裕,他在生活上应该没有烦恼。

三是对佛教的向往。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到中国,到李叔同时期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发展得非常成熟,中国历史上爱好佛家文化的名人不在少数,比如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连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就是爱好佛教思想之人,年幼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有好感。后来接触到佛家教义,被深深吸引,觉得追求红尘名利都没有意义。这应该就是李叔同坚决出家的原因。

李叔同出家后,一心一意专研佛家教义,几乎走遍中国东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城市去传播佛经。他的作品也受佛家思想影响,意境高远,非普通人能够达到。

所以说关于李叔同为什么出家,只能说是他看破了红尘,一心钻研佛教去了。

李叔同《半裸女像》 布面油彩 91cm116.5cm 约1909年作

李叔同日本妻子结局如何?

在李叔同初出家时,有一段公案至今还困扰着研究者,即李叔同出家后与日妻告别之问题。

杨白民(坐者)与家人合影黄炎培是李叔同在上海南洋公学时的同学。有感于徐半梅于1957年1月7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李叔同先生的一个特点》一文,黄炎培也于当年的3月7日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的文章。黄炎培的这篇文章引来了一个争议。

文章说:叔同出家首先在杭州的西湖,经过了几年,叔同的夫人到上海,要求城东女学杨白民夫人詹练一和我当时的夫人王糺思伴她去杭州找叔同,走了几个庙,找到了,要求叔同到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共餐。三人有问,叔同才答,终席,叔同从不自动发一言,也从不抬头睁眼向三人注视。饭罢,叔同即告辞归庙,雇一小舟,三人送到船边,叔同一人上船了。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浆一浆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从情理上讲,黄炎培先生的这段叙述也是可信的,因为当事人中就有黄炎培当时的夫人王糺思女士。然而,这一段史记却被李叔同的侄孙女李孟娟在《弘一法师的俗家》一文否定了,认为此事不确。这就令人想起了李叔同的另一位日本夫人。黄炎培所说会不会指的是日本夫人呢?如果是的话,则又涉及到弘一大师另一位好友杨白民了。

李叔同出家以后,曾托友人将其日妻送回日本。其日妻不能接受,并找到李叔同在上海的老朋友杨白民。她向杨白民表示:日本的和尚是允许有妻室的,为什么李叔同要送她回日本呢?杨白民只好以中国佛教界的情况向她解释。最后她提出,要到杭州去见一见李叔同,并请求杨白民立即带她到杭州去。

杨白民无奈,只好带着李叔同的日妻来到杭州,安顿下来后,他只身先到虎跑寺去通报。李叔同见日妻已经来了,也就不好回避,于是同意会面。会面的地点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某家旅馆里。杨白民自管去散步,留下了这一对平日相爱的夫妻。交谈过程中,李叔同送给日妻一块手表,以此作为离别的纪念,并安慰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会面结束后,李叔同就雇了一叶轻舟,离岸而去,连头也没有再回顾一下。日妻见丈夫决心坚定,知道再无挽回的可能,便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此后她就回日本去了,从此再无任何消息。

为何出家?他的一生,活了别人好几辈子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为何出家?他的一生,活了别人好几辈子

李叔同是个奇才、全才。就连高傲如张爱玲都说“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李叔同是个全才,从乐律 他是中国把五线谱引进的第一人、乐器 他的钢琴很好到诗歌到话剧 自己甚至在自己的话剧里面反串女角书法、篆刻、绘画 丰子恺是他徒弟,他可以说是无一不精无一不通。

少年的他家里是天津首富,妥妥的富二代,25岁之前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后来母亲去世而出国留学,在艺术方面短短几年就有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在中国史上,做到他这么全才的还真不多,我想了想,他的形象,怎么越来越像是桃花岛岛主黄老邪?

就是这么个全才之人,在他盛年出家,抛妻弃子,为什么?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李叔同家业甚大,不光富贵,而且李父乐善好施,晚年礼佛,言传身教对他影响极大。

二,李叔同天性极孝,丧母乃人生至痛,他曾说一生中只有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里面最幸福,后来便是一直忧愁直到出家。母亲死后,他改名李哀,可见伤痛。然后就心无挂碍,离开故土,留学东瀛学习油画。

三,李叔同出家前曾在虎跑寺进行辟谷,断食二十多天,竞无痛苦,还治好了他多年的神经衰弱 太神奇,而且断食期间,李叔同表示出对出家人生活方式的喜爱,吃斋理佛,淡看红尘,这可能是他出家的直接原因。

四,李叔同出家后修的是佛家里最严苛的律宗,我觉得那是所有宗派里最苦的一种了,这也证明了丰子恺所说“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

五,李叔同出家前也对家人和儿子做好了安排。发妻俞氏和两个儿子在天津老家,还有那么多家业,生活应该无忧,而他的日籍夫人福基据说是哭过闹过,还到寺里来求见他,他都心如磐石,坚定不移。

李叔同的篆刻

六,李叔同是个奇才,也是通才,诗文,绘画,书法无所不能,而且学贯中西,话剧钢琴也是强项。而且,他相貌俊秀,“二十文章惊海内”之时便是著名的风流才子,不少佳人对他倾心。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五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像李叔同这种有大才之人一生的终极追求始终是精神艺术享受和自我价值实现。所以普通人所看重的家庭妻子对他来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分析过人生的追求分别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灵魂生活。

李叔同少年享受过富贵物质生活,青年享受过艺术精神生活,再往上追求灵魂生活的皈依就只有宗教了。所以有必然性。

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

只有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坚决的放弃红尘。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 佛说人生哲理|
  • 佛说人生哲理| | 佛说人生哲理| ...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 皈依证和居士证一样吗|
  • 皈依证和居士证一样吗| | 皈依证和居士证一样吗| ...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次原因|
  • 楞严经|
  • 楞严经| | 楞严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