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文化还存在吗
娘惹文化是郑和下西洋时,一部分华人留在了马六甲,在当地繁衍生息,随后以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碰撞下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至今还有留存。
在当今社会娘惹文化还存在着。只不过真正的娘惹文化已经近乎没有了,因为其本身带有浓重的封建性质,现在的娘惹是摒弃了其中封建的部分,却也正因如此而名存实亡了。
主要是由于娘惹文化中的封建思想与当前社会的脱节。
娘惹是对马六甲的华人和当地人通婚后生下的女儿的称呼。娘惹文化中很大的一部分封建思想是对女性的束缚。看过电视剧《小娘惹》的人都知道,娘惹们从小就要学习厨艺,学习女红等等,无法出门也无法和外面的人接触交流。甚至连自己的婚姻大事也只能由父母做主。
在现今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并且人人崇尚自由的时代,这种思想显而易见是无法存留的。然而这种封建思想却又是娘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现在娘惹文化还存在着,却已经算不上是真正的娘惹文化了。
娘惹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饮食文化,也就是娘惹菜,在今天依然是为大家所喜爱的一种菜系。娘惹菜是以中国的菜系和马来菜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菜系。每户娘惹家庭都有自己独门的菜谱和秘方,而且这种秘方只传女不传男,由口头传述的方式代代的传下去。
娘惹菜有甜酸、微辣、辛香等多种风味,在香料和酱料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外,各种香料的层次感也能让人清晰的品尝出来。在马六甲娘惹菜依然是当地的特色菜系。
从饮食文化角度考虑的话,娘惹文化反而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无论是哪种文化都是随着社会变迁的脚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娘惹文化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推陈出新,不断改变着自己。只要人还在,文化就还在。
娘惹的文化是怎样的 娘惹文化
娘惹文化 娘惹的文化是怎样的
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低饱和冷调INS滤镜?想用色彩唤醒你的朋友圈?碎花、绸缎、金饰、珠串,娘惹文化了解一下!
娘惹这个词似乎天生带有一种缠绵的浪漫,音调一卷,眼前浮现的是扎着盘头、双手交握在裙边的温婉女子模样。峇峇娘惹是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男性称为Baba “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他们以“土生华人”自称,在漫长的岁月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来族文化编织成独一无二的“娘惹文化”。这种文化深入其骨髓,渗透在衣食住行、语言动作各个方面。
01
娘惹建筑:“中国巴洛克式”设计
关于娘惹的历史,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时曾5次到过马六甲,船队每次回朝时都有部分随从留在马六甲,这些留下的官兵和留居海外的商人娶了当地土著及其他民族的女子为妻,生下的子女即峇峇和娘惹。
最初留在马六甲的中国人,习惯了雕梁画柱的深深庭院,便用居所寄托乡愁,造就了娘惹建筑最初的中国气派。流畅肃穆的建筑线条、规整有序的空间布局、灰白墙面简约大气、点睛处色彩夺目,无不透露着古色古香的历史味道。
娘惹建筑也被称为是“中国巴洛克式”建筑,实际上就是中国、欧洲、马来建筑风格的交融与升华。在英殖民地时期,娘惹建筑受到英式风格的影响,开始追求富丽的装饰和立体的雕塑,凹凸的墙面制造强烈的阴影效果,丰富的色彩描绘夸张而震撼的神秘气氛。室内精美的古典挂钟与铜胎掐丝珐琅器交错相放,玻璃雕花灯具置于红木桌案上,强烈的对比造就别样的和谐,可谓“妙趣横生,华美非常”。
如今,娘惹建筑在人们的心中仍然保有极大的价值。马来西亚槟城就有这么一座高度还原19世纪娘惹民宅的博物馆,穿过门口的两座石像,进入厅堂,时光仿佛就回溯到了200年前,许多热爱娘惹文化的人慕名而来,希望能在水绿的宅门前留下自己的身影。这座娘惹博物馆曾是电视剧《小娘惹》中月娘家的拍摄地,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娘惹家族的祖屋。房子的第一代主人是卖香料起家的商人,现在已传至第四代子孙。如今这一家族定居在吉隆坡,并把祖屋拿出来办了这个私人博物馆。
屋外装饰着青花瓷嵌字对联,屋内处处可见珠母贝点缀,雕刻着混合中式、维多利亚式、荷兰式风格图案的中国硬木家具,没有哪一处不精致,没有哪一处不奢华。在这里留一张影,不需要任何调色,随手一拍就是娘惹风。
02
娘惹菜肴:传统味道的温情解构
娘惹秉承了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出嫁前由母亲教导,练得一手好厨艺,因此世世代代的娘惹几乎都是烹饪高手。娘惹似乎都是勤劳而能干的,为一家老小提供膳食,传承先祖味道的同时,又开发出了新鲜的口感,渐渐造就了“娘惹菜”这一菜系。
娘惹厨艺源于闽南、岭南、潮州、客家、海南一带的乡土食习。明朝初叶,马六甲海港的繁荣,让移居到这里的华人数量急剧增加,烹饪技法随之进入南洋。娘惹们不拘一格的烹饪手法让中国菜与东南亚香料完美融合,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娘惹菜独特的风味和艳丽的色彩。
就像是没有相同的两个娘惹一样,娘惹菜的口味也是不统一的。娘惹菜作为中国味道与马六甲味道的结合,在新加坡、印尼等地,多以椰子、菠萝入菜,口味偏甜;在马来西亚半岛,尤其是槟榔屿地区,则多用干虾酱作为作料,口味偏酸辣。
娘惹菜不是速食品,而是“土生华人”家庭的一日三餐,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和十足的烹饪耐心。为了让肉类和海鲜充分吸收香料,娘惹们必须在烹饪前好几个小时就将它们腌制好。不仅如此,连准备腌制用的香料,也是一道繁琐的工序。娘惹菜为了追求强烈的口感必须使用新鲜的香料。不少娘惹至今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用研钵和研杵研磨柠檬草,野生姜和姜黄根等佐料,制作过程十分辛苦。
即使是这样,娘惹菜依然让人魂牵梦绕。甚至有不少人做起了娘惹菜的INS博主、或YouTuber。他们或是分享娘惹菜的做法,或是推荐娘惹菜餐厅,焦黄、嫩绿、鲜红交错的娘惹菜美照让他们收获了不少粉丝。传统的娘惹家庭和普通食客也乐于将自己亲手做的娘惹菜,分享在网络上,无需滤镜,色彩缤纷的娘惹菜自有一种引人垂涎的魅力。
吃娘惹菜与享受精致艺术的法国大餐不同,从口入心的是一份家庭的温情,诱人的香味能勾起百年的历史记忆。娘惹糕、娘惹粽、辣椒螃蟹、叻沙面线,从中国走到东南亚,经历了殖民地的沧桑历史,温暖过千家万户,在南洋的“椰风蕉雨”中演变为如今的形态。
03
娘惹服饰:随行的美丽风景
可巴雅 Kebaya是娘惹的代表性服饰,由原始的娘惹长衣 Baju panjang演变而来,看起来像马来装,实际上它的剪裁设计深受印尼苏门答腊传统服饰的影响。
19世纪初,制作长衣的布料为苏门答腊的纺织棉布,手感比较粗糙,而且是以树皮原料染色,因此布料颜色主要为褐色及灰色两大类,采用传统纺织工艺,所以大部分布料只是方格式的角型图案。
娘惹们在穿长衣之前,通常会在里面穿一件有领有袖的小衣 Baju Kecil。在干活时,为了方便,娘惹们会把长衣脱下,等工作结束后再穿回。
20世纪,英国人带来了一种类似薄纱的布料,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印染技术,从此长衣开始有了色彩。心灵手巧的娘惹在长期黯淡色彩的压抑下,终于找到了创造力的喷发口。鲜艳明亮的颜色成为了她们制衣的首选,收腰裁肩的设计让她们开始大方展现自己玲珑的身躯。娘惹们在纱布上刺绣,用各式各样的小碎花装点自己,上衣的长度越来越短,最终演变为我们熟悉的可巴雅。
从前的娘惹,长于深闺,一生专事厨艺和女红,在未出嫁前,常常坐在窗台下,用细如米粒的切割珠缝制自己的鞋面。高超的绣功是娘惹们婚配的资本,闪闪发亮的珠绣鞋和秀婉的蕾丝花边是她们封存在庭院中的少女情怀。
如今,民风已不同以往,可巴雅身上的寂寥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积淀的风韵。一家名为“Peranakan Style Online Shop”的网上商城就专门开设了可巴雅专区,出售传统的可巴雅服饰的同时,还为顾客提供加入现代元素后的改良版可巴雅,通过保留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方法,让可巴雅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样“年轻”的可巴雅深受青年人的喜爱,也俘获了不少INS博主爱美的心。她们身着可巴雅拍照,用传统的精致,展现着现代的美丽。
不论是建筑、菜肴亦或是服饰,娘惹文化都保留着中华传统的印记,同时又融入了马来、印尼、英国等不同文明的元素,古典的沉郁与现代的热情同时绽放,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情。
娘惹文化是什么
娘惹指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也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新加坡都比较多,他们的文化就是介于中国和马来文化之间,所以很特别,他们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娘惹文化神秘丰富,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也有华人传统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剧中,我们可以听到对族人的不同称谓、纷繁的族规,看到美丽的娘惹服饰、刺绣,还有独特的娘惹菜和歌舞。正如《大长今》展现韩国古文化一样。《娘惹艾美丽》展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在那段历史中的人情风貌,这对于中国人而言都是神秘而陌生的。
|娘惹文化还存在吗
娘惹文化 娘惹文化 娘惹文化还存在吗 娘惹的文化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