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关于费尔巴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类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能把能动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物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的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是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而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既不是把改性理解为实际生活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鲁滨逊漂流记提纲,鲁滨逊漂流记的提纲

《鲁宾逊漂流记》描写的是一个19岁的少年鲁宾逊为了实现航海的梦想,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最终踏上航海征途的故事。在一次海难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鲁宾逊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敢于向自然挑战,向死亡挑战,建账篷、围篱笆、筑“城堡”、制器具、种粮食、养牧畜,与野人决战,一个人的荒岛上了创造了奇迹。最后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英国伦敦,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孤独生活。

小说以极大的篇幅描写了鲁宾逊落难荒岛,不畏艰难,自耕自力,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勤劳的美好品德。鲁宾逊这一形象其实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中的先进、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典型形象的代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鲁滨逊漂流记的荒岛叫什么|
  • 鲁滨逊漂流记的荒岛叫什么| | 鲁滨逊漂流记的荒岛叫什么|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 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 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的特点|
  •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的特点| |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