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坦克发展简史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越野机动性与强大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时至今日,坦克已发展为各国陆军地面作战的中坚力量,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装甲车辆作战,也可压制、消灭步兵,摧毁野战工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交战双方陷入了长久的阵地战中,双方都迫切需要一种用于突破敌军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火力组成的防线的武器。终于,英国在1915年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并在1916年在索姆河战役中成功地将马克I型坦克投入实战,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从此各国纷纷开始研发坦克,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在二战中坦克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功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时至今日,坦克早已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部队的主要作战武器。
索姆河战役中的MkI
民国时期我国坦克部队的发展
我国军队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装备坦克,最早可追溯到军阀混战时期。1919年法国派遣了少量的雷诺FT—17坦克到海参崴参加当时的多国对苏俄干涉军,后这批坦克辗转到了大军阀张作霖手上。张作霖在见识到坦克的威力后与1922年向英美法等国订购了36辆雷诺FT—17坦克、数量不明的英制NC—27坦克与美制M—1917坦克(美国仿制雷诺FT—17),1924年运抵大连,交付中国,组建了快速纵队,由此开创了中国装甲兵的先河。1926年,东北军在和吴佩孚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批坦克。
法国FT17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后,张学良带领东北军和这些坦克一并加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骑兵装甲旅,名义上归中央政府指挥,但实际上是张学良的内卫部队。日本侵略东三省后,由于原东北军接到不抵抗并快速撤退的命令,这些坦克均被抛弃,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这些车辆大部分被日军俘获。中国第一支坦克部队就此灭亡。
国民党装备的维克斯MKV
国民党装备的FT17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面对日军的强烈攻势,国民政府的装甲部队很快就损失殆尽,1938年初,国民政府又从意大利购入了一批CV—33超轻型坦克。1938年至1939年期间,苏联为避免德日同时对其发起进攻,战略上希望中方能牵制日军,因此开始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于是,中国从苏联购买了大约83辆T26b坦克以及4辆BT5快速坦克,大部分装备给新组建的第200机械化师第一坦克团,第200师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师。第200师接受了这些坦克后不久就参加了以T26b为主力的兰封遭遇战和后来举世瞩目的昆仑关大战。但由于国民党装甲部队步坦协同不好、日军反坦克炮日益成熟以及日军航空兵的优势,甚至在战场上民用道路桥梁无法载重等因素,难以发挥其战斗力,在两次战役中的战果都得不偿失。
T26
CV33超轻型坦克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的率领下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迫使美国参战。为了让中国军队牵制住日军陆军主力,1943—1944年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租借法案共装备了48辆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以及35辆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战车第一营是中国驻印军的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军队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由于驻印军是在国外作战的部队,装备是由美英租借的,这样驻印军的重武器都不涂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二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将其全部主力投入中国内战中(主要是淮海战场),之后大量被解放军缴获,成为解放军装甲部队初期的主力战车之一。
驻印军的M4A4
驻印军的M3A3
美方指导国军操纵坦克
驻印军的步坦协同
新中国坦克部队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有的坦克都是从国民党以及日本部队缴获的,型号繁杂,主要有英、美、苏、日四国坦克。这些坦克大都性能落后,缺乏保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及时组建起一支像样装甲部队,新中国政府向苏联寻求帮助,并与1956年获得了T-54A的技术资料和样品。同时,在苏联工程师的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坦克厂(617厂)也在包头建设完成。到1958年12月,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中国造T-54A开下了生产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开始生产完全独立制造的T-54A。1959年十月一日在北京举行的建国十周年大阅兵上,32辆中国造的T-54A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1959年底,被正式命名为59式坦克。从此,中国摆脱了“万国牌”坦克,迈出了自造坦克的第一步并首次同世界坦克性能水平同步。
开国大典上驶过天安门广场的九七式中战车
59式坦克
同时,为了替换老旧的M24“霞飞”轻型坦克和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我国在T-54A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62式轻型坦克,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查、迂回、同地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与防护能力。
62式坦克
此时,我国的坦克工业形势一片大好。
但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内政外交。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遭到拒绝后,于1960年单方面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了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1960年,均为装甲兵和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为此,五机部专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新型坦克的技术预研工作。1963年装甲兵研究院开始进行新型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次年正式提出来新型坦克的战技术指标论证方案。1965年,五机部正式确定了新型坦克战技性能及总体设计方案,并向有关科研单位(60研究所、617厂设计所、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大了研制任务,同时将产品代号命名为“WZ-121”。1966年,617厂试制出了第一台样车。但由于失去了苏联的技术支持和文化大革命对军工企业的冲击,新型坦克的研制进度极为缓慢。
121中型坦克
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面对先进的T-62坦克,人民解放军找不到任何有效的反坦克手段,暴露出59式坦克的不足。其后,苏联在中苏边境增兵百万,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珍宝岛战役中我军缴获的T-62坦克
现存于博物馆中的545号坦克
为了应对苏联装甲部队,617厂对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一辆T-62坦克进行了测绘,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结合1966年研制出的第一台样车,对新车进行了11个项目的改进,1970年又试制出了3辆新样车。经过试验,整车的战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同年,根据领导机关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定型设计时,居于投产100台。但由于当时的设计、工艺、装配中存在不少文艺,部分协作件也未过关,结果无一台总装成功。1971年,五机部决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暂时下马,基本成熟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抓紧公关。于是,工厂科研人员又继续进行公关研制,对新车战技术指标作了重新调整。经上级对方案和战技术指标重新审查和批准后,617厂试制出定型样车,并由装甲兵组织进行了定型试验。结果1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坦克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坦克,于1974年3月26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9是中型坦克”,简称为69式坦克。
伊拉克使用的69式坦克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都有较大提升,但因受当时特殊历史环境影响,造成了研制时间过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因此,69是坦克定型后没有大量生产。
60年代后期,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推出了战后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优点于一身,称为主战坦克。各国开始在其身上大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得战后坦克技术发生了一次飞跃。作为中国坦克骨干的59式在长期的生产中,其活力、防护、和机动性能方面几乎没有提高,综合作战性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坦克的先进技术水平,有关部门于1970年3月提出了“122坦克”研制计划,由于当时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没有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技术不具备的条件下,对122坦克提出了过高的战技术性能要求,由于整车性能和结构部件存在大量问题,与1974年被迫下马,改作部件研制,并开始对59和69坦克进行升级改造,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型号。
122工程样车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要同美国改善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确定了北约“联华抗苏”的行动基调。随后,中国跟美、英、法、德等北约主要科技大国开始了频繁的接触、交流,意图引进部分国内暂时无法解决的先进技术、装备,加速追赶先进发达国家的步伐。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从而增加了与苏联对抗的筹码,这些国家也在不威胁北约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此类交流活动。
有了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69-IIM坦克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59-II部分改进项目并结合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发展出了69-III式主战坦克(即79式)。该型坦克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改进国产坦克的首次尝试。79式坦克上共引进了外国3项新技术,同时增加国内42项新技术。该型车虽然有参加84年阅兵,但最终并没有装备人民装甲兵,而是供研究之用。
“中西结合”的79式坦克
因为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该车的同时,617工厂也在研制新型主战坦克。1978年,617厂按照兵器工业部的要求,开始研制中国第二代坦克。然而国内的坦克研究技术储备较少,二代坦克起步要求又高,故617厂提出在69式坦克的基础上,分批地将国内外先进技术应用带主战坦克上,尽快研制出一种“性能比较先进、部件比较成熟、结构简单、继承性好、造价低廉、易于生产”的坦克,即用“小步快跑”的战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研制过程中,先后试制出12台样车。在吸取了79式坦克的研制经验并进行多项改进后,于1986年3月生产出定型样车,并于同年9月完成样车试验,1987年装甲兵定型委员会通过定型审查,1988年2月,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复命名为ZTZ-88式坦克,从而完成国产第二代坦克的设计研制工作。该型坦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坦克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大阅兵上的88式坦克
80/88式坦克成为第二代坦克后,中国军工部门把第三代坦克的论证工作提到了首要议程。不久,在论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第一种设计理念主张在苏军T-72坦克的基础上研发第三代坦克,其依据是中国已完全掌握了T-72的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一代坦克不需要对承袭了苏式风格数十年的中国坦克工业体系做大的调整。该方案为3人制坦克,125毫米火炮,采用自动装填机。第二种设计理念主张另起炉灶,以研发新型坦克为契机,彻底摆脱苏式体系,吸取西方坦克优点,采用类似以色列坦克的设计风格。由于两种设计理念的分歧较多,第三代坦克项目论证工作暂时中断。1984年7月,军方和研发、部门重新召开了第三代坦克战术、技术指标补充论证会,会议决定采用类似T-72坦克的整体设计方案。1989年春,总参装甲兵部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了第三代主力坦克(第一阶段)合同书。1990年初,617厂生产出了首辆第三代坦克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定型试验。但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相关部门就第三代坦克炮塔正面防护系统三步指针项目召开了技术会决定将第三代坦克炮塔的正面防护从二步指标(三代坦克主炮2000米内击穿标准600毫米)提高至三步指标(700毫米)。因此该车型炮塔重新设计。到1998年底,样车通过所有试验及部队试用,第三代坦克最终设计定型,并通过鉴定定型,正式命名为ZTZ-98式主战坦克。由于98式采用T-72的底盘设计为基础,因此底盘成为其最大的短板,同时发动机可靠性问题,导致98式及其改进型号未能列装部队,仅2001年有40辆进入部队服役。但98式主战坦克改进型号98G最终改进衍生出99式主战坦克。
未加装复合装甲的98式坦克
20 世纪90年代,周边国家的二代改进型坦克和三代坦克开始普及,我国陆军缺乏能在火力和防护上与周边国家的二代改及三代坦克相抗衡的主战坦克,同时,80/88式及其改进型号所安装使用的105mm线膛炮也存在威力不足的问题,仍在试验中的98式坦克由于可靠性和成本问题使得大量列装遥遥无期。因此,在1995年底,军方决定在88式外销型号85II-AP的基础上研制二代半坦克88C(即96式)。为了提高防护力,研究人员放弃了传统的铸钢卵形炮塔,首次在自用坦克上使用复合装甲焊接式炮塔,并换装新型125mm滑膛炮,具有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三代坦克正面装甲的能力。由于其研制初衷是用来暂时替代还不成熟的国产三代坦克,因此88C坦克底盘总体上沿用了成熟的88B型坦克底盘的布局,在各方面均无太大差别,因此在1996年下半年完成研制并设计定型,同年通过了定型审查,并定名为“1996式坦克”。直至今天,96式坦克仍然是我国装甲部队的主要力量,为了能使其能继续胜任他所负担的任务,我国于2000年左右开始了对96式坦克的性能提升计划,并衍生出了96A与96B等两种改型。其中96A将96的730马力发动机提升到800马力/2100转,换装了更先进的爆炸反应装甲,炮塔抗穿性能达到了590毫米,抗破性能达到1000毫米;首上抗穿性能达到680毫米,抗破性能达到了900毫米。采用自动装弹机可达到8发/分钟,自动装弹机受损时还可采取半自动装填。拥有车长、炮手双通道热成像与弹道计算机,整体已经达到第三代坦克水平。目前,更加先进的96B与15式轻型坦克已经开始列装部队,与99式坦克形成高低搭配。
96式坦克
96A坦克
96B坦克
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的15式
随着美德俄等坦克强国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印度)开始生产并装备更加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如M1A2,豹2系列与T-90等,我军急需一款能与之抗衡的主战坦克。1999年,99式主战坦克在当年国庆阅兵式上亮相,当时虽然并未正式列装部队,但已经标志着中国坦克工业正式迈入第三代坦克的门槛。次年,99式坦克正式服役,并于2012年左右发展出了99A的改型。99A装备了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射导弹等多种弹药;挂有附加装甲的首上的等效匀质钢厚度已经达到1000毫米左右,哪怕是裸车首上也有700毫米左右的等效厚度;安装着最大输出功率为1500马力发动机,CH-1000型液力机械综合自动传动装置,可以使五十多吨重的坦克达到7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速度以及60千米/小时的最大越野速度,支持原地转向,驾驶员以方向盘进行操作,具有手动挡和自动换挡系统。美国《国家利益》将99A坦克列为中国最致命的五种新装备之首。德国《焦点》杂志近期评选出的世界最强十大坦克排名中,99A坦克位列在德国“豹2”以及美国M1A2坦克之后,名列第三,超越同样著名的俄罗斯T-90和英国“挑战者2”。值得一提的是,99式坦克还拥有另一种改型,99A2,主要升级了火力与火控系统,装备有有毫米波雷达的全新主动防护系统,拥有车长炮手双通道热成像、数字化弹道计算机、武器稳定仪、目标自动追踪系统和配备有彩色显示器的多用途车长操作台。其也拥有两种火力型号,一种是使用传统125毫米主炮,另一种搭载了新型的140毫米主炮,可发射贫铀穿甲弹,最大穿甲深度1400毫米,但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实验中数门火炮开裂,该型火炮并未实装。
99A主战坦克
99A
99A集群
我国在大力发展坦克工业、实现坦克自给自足的同时还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并且出口坦克。1988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与巴基斯坦签订协议,协议包括改进现役的59式以及在巴基斯坦国内生产的69-II式、85式与“哈立德”主战坦克。其中哈立德主战坦克(也就是MBT2000主战坦克)是在90-II主战坦克上基础上研制的外贸型主战坦克,于2000年定型,之后出口到多个国家。之后我国陆续推出了VT1至4一系列外贸型坦克,其中VT1A就是MBT2000的改进型;VT2是96系列坦克的出口版;VT3是59系列坦克魔改;VT4则是我国出口的最高档的主战坦克,采用了许多99A坦克上的设计;VT5是外贸轻型坦克。这其中属VT4最为畅销,目前已销往泰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国。
巴基斯坦装备的MBT2000主战坦克
VT4外贸型主战坦克
纵观我国的坦克发展从民国时期的零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再到现在的自成体系,走过了一条艰辛的发展之路。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而言,中国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但经过4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坦克工业的科技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研制与改装经验,逐渐摆脱了单纯仿制的发展模式,拥有量自行设计研制并制造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对中国军事工业而言,这是最可贵的财富。
书法的发展简史
书法的发展简史是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依次演进。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拓展资料: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植物学发展简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植物学发展简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实验植物学阶段、经典植物学时期、分子植物学阶段。实验植物学阶段,这个时期植物学知识主要是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经验,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生物学才开始有个重大的突破。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从人类文明开始的生物学分支出来的一个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等。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由于大部分资料仍采用二元分类法,故广义上的植物学包括细菌、真菌、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中国坦克发展简史
85式坦克 96b主战坦克 m1a3主战坦克 中国军情 中国坦克 中国坦克发展简史 书法的发展简史 军事 哈立德主战坦克 坦克博物馆 挑战者2主战坦克 植物学发展简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武器 武器装备 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