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后宫的建筑特点
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毗邻栈桥。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前海栈桥风景区内的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青岛天后宫的建筑特点:
青岛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
天后宫戏楼大梁的包袱画绘有金陵十二钗等红楼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箫引凤图、敦煌飞天图等。
天后宫内,古木成荫,绿草茂盛,是典型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前院有四株冬青树,其中靠墙的两株为法国冬青,花坛两边的两株为本地冬青。前院东西厢门前是两株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满树的桂花会使整个院落清香飘溢。
实拍青岛天后宫迷人图片:
青岛的天后信仰,是由于青岛口与闽粤苏鲁海上贸易日益发展,从福建传播而来的。天后宫初建时称天妃宫,由胡家庄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成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殿龙王殿、督财府。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宫内主持宿义明募集捐款进行初次维修,并扩建后院两厢,使天后宫后进院落初具规模。至今保留着的天后殿外廊和牌楼门所用的四根八棱石柱,尤能代表明代建筑风格。院内两棵银杏树亦为明代所植。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后地方长官春秋致祭天后,对青岛天后宫再次进行维修,并在前院中部增建戏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山东建立东海关,同治四年青岛建立分关,六月开始又一次重修天后宫,并重建戏楼。
天后宫---青岛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
现存同治四年《募建戏楼碑记》记述了当时重建戏楼的情景: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天后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天后宫楼重建后,成了青岛口群众的一处文娱场所。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再次重修,现保存有修庙碑记: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行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舻,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税耀新,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今将众商捐资,诸船施助并督理之人勒于石,以垂永远。从碑记来看,捐款者皆为富商和船主,可以看出这时青岛口已是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较为繁荣的海港了。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后宫又曾重修,又购置香火地二十亩,规模越来越大,今太平路小学一带均属庙产范围。
天后宫---青岛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
汉代建筑的特点
汉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分别是阶基,柱子跟基础,门窗,斗拱,构架,屋顶与瓦饰,雕饰。
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性。建筑结构设计是以数学,力学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一种应用性技术。
应用性。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一个成功的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上先进合理,经济上效益显著。建筑结构设计与结构理论研究不同,它更加具体,更加简洁,有些地方是近似解,有些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实践性。建筑结构设计是一种工程实践活动。
复杂性。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设计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其复杂性另一个表现就是结构方案的多元性,同一栋建筑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案,甚至在构件设计阶段同一构件也可以有不同的配筋。
创新性。建筑结构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服务行业,在设计市场竞争激烈形势下,要想获得开发商的项目,必须提供比别人更加合理经济的结构方案。从一个角度看,要使建筑结构设计有所发展和进步,也要求其具有创新性。
|青岛天后宫的建筑特点
天后宫 实拍青岛天后宫迷人图片: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汉代建筑的特点 砚田 青岛天后宫的建筑特点 青岛天后宫的建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