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自己 深度好文
睁一只眼看世界,闭一只眼做智者。
意大利有个名画家,他在画人物时有个特殊的癖好:
作品主角无论男女长幼,全都只画一只眼睛。
有好奇者前来询问原因,他意味深长地回道: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双眼都习惯看向外界,却很少自检。
所以我们要用一只眼看世界,留另一只眼来审视自己。”
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留一只眼睛在心底,时刻检视和反省自我,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反省自己,是做人的修养
看过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天,抹布像往常一样开始擦桌子,谁料想桌子竟然越擦越脏。
于是它怒气冲冲地指责起了桌子:“你这也太脏了吧?”
桌子也不甘示弱地回讽:“想清洁别人,先把自己收拾干净再说。”
原来,抹布自己本身就是脏兮兮的。
就像王阳明说的:“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习惯指苛责别人,却从未反思过自身有无问题。
在他们眼里,无论发生什么,错都是别人的,自己一定是无辜的。
事实上,这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心里这把尺,量人须得先量己。
真正有修养的人,碰到问题都懂得先反观内省,检视自我。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常思己过的人。
有次他在家为父亲办寿辰,发小郑小珊也前来祝寿。
席间,两人因为话不投机,当场争执了起来。
愤怒之下双方都说了很多过激的话,寿宴还没结束,郑小珊就气愤地拂袖而去。
曾国藩冷静下来后,不仅没有责怪朋友不留情面,反而反省起了自己:
“如果我能稍微对他尊敬些,他又怎么会以轻慢之言待我?
即便是他有不对的地方,我又怎么能这么出言不逊呢?”
想到这里,他赶忙跑到朋友家中道歉,两人很快便重归于好。
古语有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小说《大人物》里,古龙也曾借主人公杨凡之口告诫世人:
“无论谁都应该学会先责备自己,然后才能责备别人。
否则就表示,他只不过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子。”
一味盯着别人的缺陷,人就永远瞧不见自己身上的问题。
遇事不推责,遇事多反省,是对他人的慈悲,更是自己的一份修养。
反省自己,是处世的智慧
看过这样一句话:
“永不犯错是神的准则,尽量少犯错是人的目标,及时改正则是真正的智者。”
人与人的最大差距不在于是否犯错,而是犯错后能否及时纠正。
怨天尤人的人,只会在过失中沦陷;经常自省的人,才能在反思中向前。
作家麦家曾凭《暗算》一书在文坛一战成名。
随后,他创作的《解密》《风声》等小说也广受欢迎。
可书迷的追捧和催稿的短信纷至沓来,却让他逐渐失去了当初的坚守和耐心。
2011年,麦家仅用了三个月便完成了30万字的小说《刀尖》。
这部匆匆写就的小说出版后,招来了许多读者的质疑与批评。
这时麦家才醒悟过来,自己在创作上的这种敷衍对读者有多么不负责。
他花了很久的时间来检讨自己,并在《开讲啦》中公开向读者道歉:
“当初我怎么会这么愚蠢,简直是个谜,但其实谜底就在我的心里。
当我被很多人追捧时,我放弃了对自己的一种要求。
我想为自己的反省举行一个仪式,想请你们当我的证人,我错了。”
经历这次深刻的反思后,麦家逐渐找回了成名前的写作节奏,继续潜心创作。
2019年4月,他携新书《人生海海》回归。
这部打磨了八年之久的诚心之作,不仅一年畅销百万册,更是斩获了诸多奖项。
很认同一句话:
“不懂反省的人,只会从生活的这个坑掉进另外一个坑。”
空有经历,却从无经验的人,一生在原地踏步。
遇事多自省,才能于失败中得教训,化不足为优势。
正所谓:抱怨者自困,自省者自渡。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唯有拥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才能收获新生的惊喜。
因为那些反思后的领悟,都会变成为自己铺的路。
反省自己,是灵魂的升华
早前读《圆觉经》,看到这样一则对话:
文殊菩萨问佛:“我们如何才能认清自己呢?”
佛回道:“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意思是说,人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反省,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我。
自省,是认清自己的必修课,也是修炼自己的必经之路。
有个书生,在自家书房里放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瓶子。
每当自己心生一份善念、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善事,他便往瓶子中投粒黄豆。
反之,便往另一只瓶子里投上一粒黑豆。
刚开始时,黄豆少黑豆多,他就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时间久了,瓶子里的黄豆越来越多,黑豆的数目却几乎没有变化。
这个书生,就是明朝首辅大臣徐溥。
正是凭着这种长期的自省,他才得以不断精进自我,最终修炼成一代名臣。
一座花坛,必须定期耕耘土壤,修整杂草,才能芳菲满园。
人同样也是如此,所谓反省,就是整理、修葺自己的精神家园。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多年来始终坚持“时时反省”的生活哲学。
每天清晨,他都会站在镜子面前反省自己前一天的所思所行:
“今天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快?待人是否亲切?
有没有言语傲慢之处?有没有自私自利的言行?”
在他看来,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法门,也是通往更好人生的上帝之门。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反躬自省之路,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及时擦拭心灵的污点,才能于俗世中葆一份清醒,守一份淡然。
不断祛除身上的“毒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杨绛先生曾在书中写道:
“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唯有时时观心自照的人,才能在自省中知敬畏、得警醒、明方向。
留白 深度好文
渡兰君
中国画的高超,胜在留白。
苏轼这样评价:“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寥寥数笔,于方寸之间勾勒天地,于无画之处生妙境。
留白,是画作的艺术手法,更是人生的圆满之道。
01
留白,让生命做减法。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意思是:只有空的房间才会显得敞亮,如果房间里堆满了东西,光线就透不进去。
人的心好比是房子。
把心里的杂物和垃圾清走,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心境便会变得清澈明朗,吉祥福祉就会很快降临。
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
留白并不是空白,而是在空白的空间里,韵味无限。
留白,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台湾有个春余园子,主人叫唐白余,80岁。
早前,唐白余在台北开了家餐馆,日日爆满。
别人都羡慕他生意好,后来他却跑到山郊里,建了座园子。
园子很是清净,草丛里隐着小路,房间多是宽敞的,摆设也不多,但是窗开得很大,一抬头就是远处的青山白云。
闲时他就坐在巨石上,捧着一本书,看着蓝天远山。
那些曾经忙碌喧嚣的日子,恍如隔世。
唯有当下这份闲适的生活,才是真真切切的。
唐白余说:“活了大半辈子,会发现有些东西是可以舍弃的;留下的,就是最重要的那个。”
“留白,是一种减法的美”,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过的事多了,要懂得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
留白,在取舍之道。
当生命学会了做减法,化繁为简,便会发现:那些曾经觉得非追不可的事物,都是浮云。
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最重要、最珍贵的。
02
留白,生活的美学。
林语堂曾说:“看到天上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生活中不少人把行程塞得满满的,每天疲于奔波,为名忙为利忙,却忘了家人、健康和生命的美好。
陈道明在演艺圈中的实力有目共睹,邀请他的片约也从不间断。
他本人很喜爱演戏,也大可以把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总会留出陪伴家人的时间。
陈道明描述过一个很美的画面:
“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
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水满则溢”,生命也需要留白,学会不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拥挤不堪,留一些来陪陪家人,也放空自己。
给生命留白,就是给生活的美好腾出空间。
《小窗幽记》里说:“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
为人处世,不求穷尽,是大智慧。
下围棋的时候,与敌手周旋,团团围困对方而不留余地,可能反而堵住了自己的路,作茧自缚。
给别人留点后路,在全身而退之余,也更有取胜的机会。
与人交往,要懂得留白,保持合理的距离。
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
给朋友的建议,点到为止;
夫妻之间,要讲一个“敬”字。
距离产生美。看似有点疏远,实则是给彼此一个恰到好处的空间,相互欣赏、相互体谅,感情得以持久生香。
经营生活的美学在于留白,做事留有三分余地,才会有无限生机。
03
在留白中,感悟圆满。
古人讲:“月满则亏,物极必反。”
生活中,人们常常追求一种“完满”的状态,不想留有遗憾;
凡事都想尽善尽美,但结果总不尽人意。
苏轼在词里写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活的真相就是如此,并没有完美可言。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
只有懂得欣赏那半开的花,才是人生最美的体验。
著名的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手臂的残缺,却能让人联想到无数种手臂的美;
看似是缺憾,却是一种别样的留白,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
在深夜绽放的昙花,它的美只能持续一瞬间。
看似是遗憾,却是一种时光的留白。
正因为只有一瞬,才让那种惊艳,化作了永恒的绝美。
生命也是如此,正是人生中有过的那些遗憾,才会让这趟旅程变得“圆满”。
那些至纯至真的情感,才是生命旅途上的留白,惊艳了时光。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你若留白,圆满自来。
|反省自己、深度好文
反省自己 深度好文 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