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屋效应是什么
鲁迅在《无形的中国》上曾说中国人的性情是调和的,所以当你提出要在屋子里开个天窗时,人们多半会难以接受,但是你要是就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接受开天窗的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拆屋效应,先提出大要求,在提出折中的小要求,更容易被人接受。听起来和登门坎效应正好相反,但是又充满了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当人们拒绝了你的第一个要求时,会心存内疚,这样在你提出第二个不那么无理的要求时,人们就会更加容易接受,这在商业谈判中经常用到,拆屋效应会让你在谈判中永远处于主动地位。
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时,人们往往会存在两种心理:
1. 设法阻止事情的发生
2.调整心态,接受事情的发生
拆屋效应正好满足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心理,提出的大要求满足了人们的抵触心理,而提出的小要求满足了人们的调整心理。这样当心态调整好时,小要求就更容易被接纳。
罗伯特西奥迪尼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他提出要每周花2小时为少年犯提供咨询服务时,人们纷纷表示反对,于是他便小一点的参观动物园的要求,就是让人们感觉到这是让步,才大大的提高了成功率。
这就告诉我们,当你直接提出小要求时,不一定能让人轻易接受,但是在你提出一个大要求的前提下,再妥协般的提出小要求,人们就会更加容易接受,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同时拒绝一个人两次。
登门坎效应其实也是为了达到不被人拒绝的这个目的,但是方式和拆屋效应正好相反,登门坎效应是先提出小要求,待人们接受后,再提出大要求,人们就会因为面子,不好意思拒绝,而拆屋效应则是先提出大要求,在提出小要求,这两种方法可以很好的结合使用在谈判和商业中,将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心理学上还有不少有用的理论,就像蚂蚁效应一样,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实现很好的效果,要想不被拒绝,只要学会拆屋效应和登门坎效应就行了。
等待效应是什么效应
等待效应指的是因为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等待,最终产生了一些态度和行为变化。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等待效应的应有是比较广泛的,很多时候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认知失衡
很多人内心有着一定的矛盾感,最终可能成为改变自己态度的和行为的动力。在等待过程中,很多原来认知的对象有了变化,内心矛盾会逐渐加深,最终心理会有了一些消极的变化,甚至于影响日常生活。
有时候这种心理的不平衡可能会让人们心理很不舒服,只能自己进行平静或者用一些特别的行动来进行缓解。
悬念的等待
所谓悬念就是一些一直悬在半空不能解决的事情,最终人们产生了一些急切的心情。悬念会让很多人感觉到好奇,并且引起一些思考,激发人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让大家更加有兴趣去了解。
等待效应在生活中的使用
等待效应和糖果效应一样,都是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先去自学然后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最终引发一些比较积极的影响。
当然在使用悬念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不仅可以起到更好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要更好明确等待的具体作用,不然即使成功设置了悬念,最终效果也不会太好。
等待效应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想要好好利用这一效应也要多下点功夫,使用更多的办法。
“投射效应”是什么?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什么?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并强加于他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投射效应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它以评价人自己的心理特征作为认知他人的准备和标准。主要表现是,认为他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
投射效应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二是相同投射,三是愿望投射。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
比如,1974年,希芬鲍尔通过放映喜剧或者令人讨厌的录像来赋予被试者一定的情绪,然后再令被试者判断一些照片上的人的面部表情。而实验的结果是,被试者往往会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来断定他人照片上的面部表情。也就是说,当被试者看到的是令人心情愉悦的喜剧,他们也更倾向判断照片上的人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令人讨厌的录像的人,也更倾向判断照片上的人的表情是不开心和厌恶中的。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而实际上,人与人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成长环境或巨大、或细微的差异,都能令我们对我们所接触的世界产生不同的感知。所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拆屋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 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 等待效应效应